福建省宁德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宁德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宁德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良渚文化中期,稻田形状多不规则,面积大小不等。晚期的稻田呈规则的长方形,面积常在1000平方米左右,更有河道、灌溉水渠、田埂等大型农业设施。这反映良渚文化晚期( )
A.精耕细作模式推广 B.早期国家形态成熟 C.社会组织能力增强 D.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2.《尚书·大禹谟》提出“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左传》进一步阐释为“正德以率下,利用以阜财,厚生以养民,三者和,所谓善政”。这体现了( )
A.崇德尚和的治理观 B.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C.克己复礼的伦理观 D.变法革新的发展观
3.东汉,匈奴、乌桓、鲜卑等北方民族南迁,并徙居汉缘边郡县。从历史进程看,这( )
A.打破郡县管理框架 B.缓解草原军事威胁 C.固化边疆治理模式 D.影响政治格局演变
4.唐高祖铸造“开元通宝”时规定,“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高宗时,调整为“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仗一百”。这一调整说明当时( )
A.法律执行松弛 B.私铸现象加剧 C.刑罚趋向理性 D.货币需求弱化
5.北宋中期,太医院“七百余员,并无职事”,而地方“难得医药”。1109年,翰林医官院按照考试成绩高低和地方医疗需求,分遣医官下基层,参与军队医疗、民众诊疗及疫情救治等。这一措施( )
A.化解中央冗员难题 B.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C.完善地方救济体系 D.丰富科举考试内容
6.1728年,雍正帝下令在福建省城四门设立“正音书院”,教当地人说官话,并规定八年后凡是参加科考者必须会官话。然“教习多年,乡音依旧”。出现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文化整合的复杂性 B.经济发展滞后 C.自然环境的封闭性 D.地方士绅抵制
7.1918年,以蒋梦麟为代表的教育家们认为,战争假如德国胜,则战后教育“趋重军民主主义”;如英美胜,教育“必以平民主义、共和主义为根本方针”。战后,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学科转向全面学习美国模式。这反映了民国初期高等教育( )
A.始终借鉴欧美先进经验 B.蕴含教育救国理念 C.受制于政治体制的变革 D.完全依附国际强权
8.陕甘宁边区在“七一”、“七七”等重要纪念活动中,悬挂孙中山与毛泽东画像,并设计了士兵方阵誓师、群众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生产竞赛动员等环节。这旨在( )
A.推动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 B.丰富边区的社会文化生活
C.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凝聚团结御敌的民族精神
9.816工程是三线建设时期我国建立的核原料工业基地。1984年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816工程停止建设,转向合适的民品生产。到1993年,816工程陆续建成投产了热电厂、机械厂、电解锰等民品项目。这反映了( )
A.对外开放推动产业全面升级 B.国家战略重心的调整
C.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D.国防工业的技术突破
10.2017年,浙江大学科研团队成功利用3D打印技术复原云冈石窟第3窟西后室。2023年,敦煌研究院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打造“数字藏经洞”。2024年,三星堆博物馆利用数字模拟复原青铜神树。据此推知( )
A.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与传承 B.文物研究依赖技术创新
C.高校主导文化遗产的保护 D.博物馆聚焦数字化展示
11.古埃及法老是以被女神哺育的幼童形象来体现自己乃是神祇诞生,如图为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埃及神庙浮雕中的形象:穆特女神头戴埃及王冠,哺育被刻意塑造成儿童体型的大流士。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埃及比斯神庙浮雕
A.宗教信仰源于政治需要 B.波斯艺术风格的埃及化
C.帝国统治策略的灵活性 D.埃及成为文明交流中心
12.中世纪,西欧在家产继承上突出长子继承制,其他儿子需外出谋生(如经商、航海、从军等),失败者可能沦为无产者。这一制度客观上( )
A.巩固小农经济基础 B.助长社会变革力量 C.加速资本主义发展 D.导致庄园经济瓦解
13.16世纪中后期,奥斯曼帝国逐渐减少对地方贸易的控制,给予当地商人更大的贸易自由;同时修建和维护道路与旅馆,打击海盗,为贸易护航。帝国此举主要为了( )
A.营造公平贸易环境 B.垄断东西方贸易 C.维护地区大国形象 D.应对新航路挑战
14.1871年,日本使团出访欧美,其成员久米邦武提出:“彼之文物制度,虽有可称者,然皆因时制宜……我邦不可不加审择,取其所长,补我所短。”这反映出( )
A.东方文化对西方的反向渗透 B.日本全面照搬西方制度
C.异质文化碰撞下的理性思考 D.西方殖民文化强势入侵
15.1942年9月,美国与巴西政府签订巴西东北部粮食促产合同,双方合作开发土地,建设农业设施。与此同时,美国也与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开展类似的食品供应项目。这些举措( )
A.标志着美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B.旨在应对全球粮食危机
C.实现了拉美农业现代化转型 D.服务美国战时资源储备
16.20世纪90年代,美国影视文化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如巴黎每年播放的1300部影视作品中有1000部来自美国。为此,欧盟出台政策,限制美国影视作品的配额。这反映了欧洲( )
A.文化主权意识的增强 B.影视产业走向衰弱 C.改变世界秩序的决心 D.违背自由贸易原则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迪亚斯统治期间(1876—1911),引入美国资本对墨西哥城进行改造。墨西哥城以巴黎等欧洲城市为蓝本,铺设现代化的沥青路面,引入电灯照明系统和先进的排污技术。城内的自由空间被打造成纪念性的广场、公园,保留和修葺了查普尔特佩克公园(阿兹特克时期的遗址),还在市中心修建了现代化的中央邮局、国家剧院等标志性建筑。但城市建设中超60%的预算投入到服务于精英阶层的高档设施,忽视工人聚居区的基础卫生设施建设。此外,大量本土传统建筑因不符“现代化标准”被拆除。
——摘编自汪艮兰《迪亚斯执政时期美国的资本扩张与墨西哥城的城市重建》
(1)根据材料,概括迪亚斯统治期间改造墨西哥城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墨西哥城城市改造的经验教训出发,总结发展中国家城市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以下是近代中国三位商人的主要事迹:
胡雪岩(1823—1885):太平天国运动后,徽商胡雪岩受托管理赈抚局,设立善堂等慈善机构;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1873年,多次借款筹措军费千余万两,并运送自制药材支援左宗棠收复新疆;1877年,投资帮助左宗棠建立兰州织呢局。
张謇(1853—1926):甲午战败后,张謇提出“中国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并于1899年创办大生纱厂。此后,他努力构建民族工业网络以对抗经济殖民。同时,他将企业利润投入到南通教育及民生事业中,推动南通发展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陈嘉庚(1874—1961):祖籍福建的南洋华侨企业家。陈嘉庚打造庞大的橡胶帝国,秉持奉献精神,将家产大部分投入到家乡教育事业中,陆续创办厦门大学等多所学校。全面抗战爆发后,他迅速组织南侨总会,调动侨界力量支援前线。
——整理自《胡雪岩传》《张謇传》《陈嘉庚年谱》等
近代中国商人在社会转型中扮演了多重角色。除了“社会变革的参与者”这一角色外,根据材料另提出近代商人的一种“角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之际,史学评价出现新趋向。李贽提出“勿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主张“是非无定质”。王夫之认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大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并提出历史评价应突破传统天理观,遵循“因时”、“度势”、“察心”、“穷效”等一系列方法。吕坤针对汉以来儒者“是古非今”的现象,指出若“古人生于今,举动必不如此”。
——摘编自罗炳良《17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新成就》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史学研究逐渐摆脱了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解释,转而强调唯物史观与社会形态理论的动态结合,重新评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内在逻辑。与此同时,社会史研究从政治史的边缘上升为史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多聚焦于宗族组织、民间信仰等微观议题。随着跨学科方法的兴起,历史人类学、环境史和数字人文等新范式成为学界主流。这一时期,学界以全球史视角重构中国近代史叙事,凸显了本土能动性。
——摘编自王学典《改革开放40年历史学的回顾与展望》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史学评价的新趋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现实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6年国内外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3月 摩洛哥和突尼斯获得独立
4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5月 英法等六国召开外长会议,商议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筹备工作
7月 印度、埃及、南斯拉夫发起“不结盟运动”筹备会议
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
埃及从英国手中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
9月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2月 中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据李亚凡《世界历史年表》等整理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1956年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特征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福建省宁德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C B A B D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D C D A
17.(1)措施:引入外国资本;引进新技术;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突出公共活动空间建设);建设标志性建筑;改善基础设施;保护本土传统建筑。
(2)原则:以人为本(公平性;服务大众);独立自主(不过度依赖外国资本);传承与创新(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创新性);可持续发展(科学规划);符合时代需求(时代性)。
18.示例一:角色:家国情怀的践行者
阐释: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加深。胡雪岩帮助左宗棠办船政局推进洋务运动,筹饷支援收复新疆维护国家主权;张謇在甲午战败后,以“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构建民族工业体系对抗经济侵略,并建设南通推动家乡现代化;陈嘉庚以华侨商人身份倾资办学、组织南侨总会支援抗战。他们将个人事业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用行动诠释“义利合一”的家国情怀。
示例二:角色:经济转型的推动者
示例三:角色:救亡图存的参与者
19.(1)趋向:否定以儒家权威为标准的是非观,主张是非标准的相对性(反对以孔子是非观为唯一标准);评价视角从以君主为中心到以天下为中心;历史评价需结合时势、主观动机和实际效果;评价立足现实,与时俱进(反对是古非今)。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加强;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明清之际社会动荡;思想领域的新变化(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史学理论的积累与发展。
(2)特点:理论范式革新;聚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内在逻辑;研究领域拓展(关注社会史研究);研究方法多样;全球史视角看待中国史;突出本土话语。
现实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内涵;彰显学术自主性,构建中国历史自主话语体系;传承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历史借鉴,服务国家战略。
20.示例一:
特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发展。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生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1956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济上,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国逐渐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政治上,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方向。思想文化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激发知识分子的创造热情,促进了科学和文艺事业的繁荣。
这一系列重大变革,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发展之路。
示例二:特征: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殖民体系加速瓦解)
示例三:特征:新兴国家的发展与联合
示例四:特征: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萌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