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4一2025学年下期高二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策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粥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尔谏诤是典型的向上说服。自先秦时期起,中国古代的政治说服活动就以谏诤为主要表现形式。依据主体进行分类,谏诤可分为民谏与官谏。民谏是指以庶民为政治说服主体,向君王阐述为政得失、提出见解的一种形式。《战国策》中记戟,“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其中“吏民”中的“民”,“谤讥于市朝”等所体现的是庶民的上谏梁道与制度安排。而官谏则指官员以规正君王不当决策或不妥行动为己任,向天子进献忠言的一种进谏形式。春秋战国以后,开始设立浆专职谏官。谏官是专职的政治说服者,其主要的说服对象是君主。而在古代希腊,向下说服则是主要的说服模式。公民而非君主,往往才是说服的对象。“演说家无疑都是精英集团的成员,但其演说词大多是为了向普通受众一通常是大陪审团或公民大会一口头发表而写”,是“为了以某种特定方式劝说普通受众行动起来”,同时这样的演说也是雅典民众与精英之间展开沟通的最重要的形式。演说者想要达到自身目的,就必须赢得民众的赞同和支持。说服主要是一种口头传播,有时伴随着强烈的表演性,需要运用语调、胶体动作等来协助表达。但这并不意味着口语是政治说服的唯一蛱介。实际上,文字也是政治说服的重要煤介。相对于古希腊偏重于口语的口头说服,轴心时代的中国却更多地依赖文字媒介来进行政治说服。在口头说服之外,中国古代形成了一种更为强势的文字说服艺术,如上书或上奏君主。偏倚文字的政治说服体现了历史悠久的文字传统对口头传播的影响。在进谏模式中,臣子向君主陈述自己的意见,或对君主有所规谏,身体到场的直言上谏国然重要,但并非所有的进谏都是当面陈说。相反,文字形态的“上书”更多地被使用,也更县说服效力。“臣子书谏”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大臣对君主、诸侯王,下级对上级以书面形式上呈规劝性、建议性文字,就是进谏公文,它至少在东周时期就已经产生,并定型于秦、汉,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