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学校高一年级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唐代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从共时性角度看,又可将此线路切分为三个单元。首先,关中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影响。关中古迹众多,其中尤以宫殿、帝陵和宗教遗迹最为有名。宫殿巨丽,与赋之精神相合,其中尤以杜牧《阿房宫赋》最为有名。这些赋作所书写的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宫殿群的历史记忆或现实观照均属唐人的盛世文学书写范畴,包举天地之心,并烛见时代礼治精神。华清宫与兴庆宫则因白居易《长恨歌》在宫殿政治意蕴书写之外,展现出其浪漫唯美的一面。秦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城与地方之间,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华山、终南山是关中久负盛名的山川,与帝都在空间上形成巨大的张力,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等卓绝一代的大诗人在内心对其充满复杂感情,并借此成为他们叩问仙道与天人关系的重要载体和思考人生进退出处的重要场所。其次,河西走廊人文遗存的文学写作。“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就其内涵而言,书写内容主要包括边塞战事、征人思乡、大漠风光、陇头风俗等,分别展现出苍凉、悲壮和豪迈三种情感,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观念的碰撞,并最终使其经典化为中国文学写作中的重要意象。最后,西域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也有重要影响。西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丝绸之路在天山南北两麓共分三条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体现出交通路线的分异与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差异。此外,唐代诗歌中大量存在着有关西域的地名、人物、器皿、民俗等,许多诗人都先后有从军西域的经历,但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焦点还主要停留在材料发掘与整理层面,而缺乏对其背后机制、关系的深入挖掘,这或许是日后此方面研究的重要抓手。而另一方面,文学文本又具有主观性,表达出文本作者所理解的地方意义。英国学者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对地方的简单描述,我们可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人们想象中的地方……这些充满想象的描述可使读者认识到一个地方独特的风情或特色。由于人们可从各种媒介了解到不同的地方,所以多数人对一个地方的了解在亲眼所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所以人们透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读出作者对某一特定空间地域之地方性的理解。基于此点可知,唐代文人创作受到丝路沿线人文遗存的潜在影响和制约时,千万个行走其地的文学家也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首先,再现地方典型的景观。例如轮台这一地名,汉“轮台”位于天山之南,而唐时治所则位于天山之北,汉唐轮台县治的巨大差异和唐代前后期统治区域的伸缩,使“轮台”在唐代文学的前后期创作中成为一个悲喜俱存的地理符号和文学意象。其次,文学写作重构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楼兰是汉代丝路上的一个邦国,后为黄沙所掩,但唐人却通过反复吟咏书写“楼兰”,最终借助想象与回忆,建构起诗文中的“楼兰”意象,展现出对汉代国力强盛、英雄辈出的崇拜,体现出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和对战争的态度与评价。(摘编自王伟《丝路人文遗存与唐代文学的西域书写》)材料二西域文化丰富了唐代诗歌创作的内容,西域风光、歌舞、人物、服饰、用具都进入唐代诗人的视野。岑参的70多首边塞诗出现“沙碛、沙、碛”37次,“轮台”18次,“火山”11次,“白草”11次,“热海”4次,“雪海”3次,“胡虏”29次。他两次西北军幕供职,活动地域广阔,超过以往任何一位边塞诗人。这样的经历决定了他的诗中对西域地名多有记录。沟通与防御成为西域历史文化产生时代差异的驱动力。战争与和平成为唐代西域诗歌的两大主题。在战争主题之下,唐代西域诗歌意象主要表现为辽阔苍茫、严寒冰冻、萧瑟荒凉、苍凉悲壮的特点。从总体上看,边塞诗的战地风光描写,陌生事物出现的多,熟悉的东西相对少些。写入陌生事物使作品带有奇异、浪漫的色彩,熟悉的因素出现诗中则增加亲切感。二者各具艺术魅力,彼此补充,相得益彰。陌生的事物是诗人在边塞才见到的,故冠以“胡”“虏”等字。边塞诗中汉和胡、虏对举的句子,往往都是把熟悉和陌生的两类事物加以比校。“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胡霜如剑锷,汉月似刀环。”汉月是熟悉的事物,胡尘、胡霜则属于陌生类。“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和虏云、胡风、胡沙相对的都是汉月,前三者作为陌生事物出现,汉月则是作者熟悉的对象。以熟悉的意象写陌生的环境,表达的是心理定势与对家乡的眷恋;在熟悉与陌生的比较中,以倍增其哀乐。(摘编自郭院林《唐诗中的西域意象及其文化意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陇头诗”是唐诗中的重要题材,寄托着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情感,因此“陇头”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B.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主要停留在材料发掘与整理的层面,日后其研究的重点是挖掘相关材料所蕴藏的机制和关系。C.西域的风光、歌舞、人物、服饰等进入唐代诗人的视野,唐代西域诗歌意象主要表现出辽阔萧瑟、苍凉悲壮等特点。D.边塞诗中风光描写多出现陌生事物,这使作品带有奇异浪漫色彩,诗中陌生与熟悉相得益彰,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2.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历史时期 历史事件 相关文字 “轮台”释义汉 武 帝 盛年 李广利攻占轮台 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 ——《汉书》 大汉武力征伐对象晚年 下诏驳回轮台屯田 是以末年遂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 ——《汉书》 汉武帝反思用兵之祸舍弃之地初盛唐 唐疆域扩大,在天山北麓﹐今乌鲁木齐市附近设轮台县 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 ——岑参 用汉代典故,代指北庭或边塞中晚唐 吐蕃最终攻陷北庭,唐与西域联系松散 文吏何曾重刀笔,将军犹自舞轮台。 ——李商隐 借武帝轮台诏事,讥刺穷兵黩武A.轮台意象在中晚唐时期诗歌中,往往表达国力衰退舍弃西域之“悲”。B.初盛唐诗人常常借汉代轮台典故来表达征战建功的精神鼓舞之“喜”。C. 唐代轮台县治地理位置与汉代并不一致,轮台在唐诗中多代指边疆。D.“轮台”成为悲喜俱存的文学意象与统治区域的伸缩变化密切相关。3.下列说法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A.汉代西域“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常出现于唐人笔端,是“以汉喻唐”国力强盛的文化符号。B.丝路南道上的精绝国,在公元3世纪以后就已神秘消失,却因为唐人的记述蒙上了母系氏族色彩的神秘面纱。C.李白的“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用万里征途来形容西域地区的遥远,进而表达士兵的疲惫之态与思乡之情。D.“阳关”以西已是穷荒之地,唐人对其反复书写,反映了汉时“阳关大道”到唐后期屡遭外族侵扰的盛衰变化。4.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结合两则材料及表格,从“边塞诗”的角度,简析唐代“丝路遗存”与“文学书写”的关系。(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鲁先生传蔡骏1991年,深秋的某日,我的初中语文老师不辞而别,听说是去深圳下海做生意了。我对她的印象,永久性停留在浓密茂盛的波浪卷发上。顶替她的是一头衰败的地中海,周围一圈灰白的毛笔头,头顶心如同十六瓦电灯泡,黑框眼镜下荡了深厚的眼袋,矮胖身躯披了蓝大褂,略有点跛脚,几乎从朱自清的《背影》中走上讲台,捏着粉笔在黑板上写一个“鲁”。午后头一堂课,秋阳晒了窗台,中午食堂伙食蛮好,我的肚皮盛满油水,看到一只只瞌睡虫飞过。鲁先生又在黑板上写一个“迅”,跟在“鲁”的后面,再写四个字《藤野先生》,便让我们翻开这一篇课文。咬字不清,既没重音,也没起伏,断句都属罕见,像一根濒临死亡的心电图,一路拉平进了太平间。我打一个哈欠,偷瞄最后一排,已有两个同学扑在台板上困着。鲁先生提高调门念课文:“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非但没让我们打起精神,中间一排同学不分男女,仿佛吸入克格勃的麻醉气体扑下困着了。我以钢铁般的意志坚持到最后一个,等到藤野先生送给鲁迅一张相片,背后写上“惜别”,我也惜别了清醒世界,七荤八素去了日暮里驿站。鲁先生和鲁迅先生联手成功催眠了我们全班同学,经此一役,鲁先生遂得一雅号“催眠大师”。鲁先生布置写作文,标题《记我的老师》。隔日交了作文,鲁先生就从几十篇中独独选出我的。催眠大法施到最末一句:“当我在语文课堂上睡着的时候,鲁先生从不叫醒我,更不用教鞭打我,也没有把家长叫到学校来。我很感激他。”我低了头准备被惩罚,却听到鲁先生说,蔡骏同学,文章写得蛮好,蛮好。后来鲁先生说,蔡骏同学,你不大跟人讲话,但你在心里头响,在作文里响,好像闷在搪瓷杯里的炮仗,有朝一日放出来,便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自从鲁先生当了我们的代课老师,他的家里就变成我的私人图书馆。要么放学乘电车到十三路终点站,要么礼拜天逛曹家渡新华书店,兜兜转转,我总是爬上先生二楼的斗室。每趟来还一本书,又要借走一本书。这年秋天,我读了两遍《呐喊》《彷徨》还有《野草》——鲁迅先生不再是被切片的标本,而是一个四肢健全双目炯炯的男人。鲁迅有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沪西曹家渡,我也可以看见两个先生,一个是鲁先生,还有一个是鲁迅先生。第三遍读罢《祝福》的夜里,我先是梦到了鲁镇的冬天,落了头皮屑似的大雪,又梦到了一个头发雪雪白的老太婆,她一把揪着我的红领巾,像一台英语复读机,呜里哇啦讲不停,我是半句都没听懂,后来隐隐听出“魂灵”“地狱”还有“死掉的一家人”。我晓得自己在做梦,却没法从梦里逃出去,只好一路奔啊奔。我到了白茫茫一片野地,迎面碰着一匹狼,露出两排白森森牙齿,喷着腐臭气味,流着闪光的哈喇子扑上来。我变成几岁的小毛,被狼拖到山埃的草窠里,锯齿一样的牙齿撕开肚皮,吃干净我的五脏六腑,剩下一具小小的躯壳,手上还捏着小篮子。“我真傻,真的。”我睁开眼乌珠,心肝脾肺肾同时痛起来。我去借《鲁迅全集》,鲁先生却摇头说,你还是回去吧。我说,你讲过你房间里的书都可以借给我。鲁先生说,《鲁迅全集》例外,一来呢,这是我的宝贝,当初是省吃俭用好几年,方才存得一点积蓄,集齐了这一套书;二来呢,鲁迅绝大多数文章,并不适合你这样年纪的小囡,就连《野草》也得慎读。我心想,小气鬼。我说,你是觉着我读不懂?鲁先生摇头不响,敞开房门,这是要赶我走了。我急了说,等我十八岁成人可以读了吧?鲁先生说,十八岁,勉强可以读茅盾、读巴金、读老舍,但不可以读鲁迅。我哼一声说,那要几岁?鲁先生说,等你结婚娶了媳妇。鲁先生又说,就算是《呐喊》《彷徨》还有《野草》,你也根本没读懂,等到三十年后,再读第二遍、第三遍,才能从字里看出字来。1991年冬至,上海落了一场大雪,鲁先生请了假。过了1992年元旦,班级里没人再提起鲁先生。来年春天,开学一个礼拜,催眠大师走了。鲁先生留给我一本《死魂灵》——封面上不但印了“果戈理著”,还有“鲁迅译”。我轻轻翻开黄兮兮的书页,却滑出一张黑白相片。相片里是一个中国男人,穿着深颜色长衫,坐一张圈背藤椅,背景是虚的,但是堆满了书。男人的头发一根根竖直,浓密漆黑的胡须、眉毛还有瞳仁,几乎占了一小半面孔。他的眼神并无传说中强悍,反而有一点温柔,像良宵里擦出一根火柴,凝望你的双眼。夕阳斜刺里穿过二楼窗门,黑白相片有了彩色幻觉,春风习习吹皱酱油色苏州河水,马达轰鸣的船队逆流而上穿过三官堂桥。有个男人立在窗框之中,观赏一台盛大的社戏。(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A.“我”在作文里说,“我”很感激鲁先生,并不是真心感激,而是在用反语讽刺老师。B.在鲁先生请假不久以后,班里再也没有人提起他,说明除了我,班里没有人喜欢鲁先生。C.鲁先生不肯借给“我”《鲁迅全集》,但称呼“我”为“小囡”,充满了亲昵和期待。D.“我”从照片里觉出鲁迅先生的眼神“像良宵里擦出一根火柴”,感受到了温暖和指引。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3分)A.文章开篇写辞职的女老师,一方面交代鲁先生代课的原因,另一方面反衬鲁先生的外貌特点。B.作者先写了鲁先生其貌不扬,又写了鲁先生其言乏味,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C.“我”梦见变成被狼吃掉内脏的阿毛,以抽象写具体,表达出“我”与鲁迅笔下人物的共情。D.鲁先生的故事平淡无奇,读来却妙趣横生,得益于夸张、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和口语化的表达。8.文章两次称鲁先生为“催眠大师”,所在语段一繁一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两次称呼涵义的不同。(4分)9.小说中,“我”对鲁先生和对鲁迅先生的情感交织展开,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季羔为卫之士师,刖人之足。俄而卫有乱,季羔逃之。刖者守门焉,谓季羔曰:“彼有缺。”季羔曰:“君子不逾。”又曰:“彼有窦。”季羔曰:“君子不隧。”又曰:“于此有室。”季羔乃入焉。既而追者罢,季羔将去,谓刖者曰:“吾不能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今吾在难,此正子之报怨之时,而逃我者三,何故?”刖者曰:“断足,固我之罪也,无可奈何。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之;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君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悦君也。”(节选自《孔子家语·致思》,略删减)材料二:子夏问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辨,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也。”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夫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赐能辨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许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贰也。”(节选自《列子·仲尼篇》)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曩者【A】君治臣【B】以法令【C】先人【D】后臣【E】欲【F】臣之【G】免也【H】臣知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报怨,指报复仇怨,其中“报”与“捷报频传”的“报”意思不同。B.居,意谓坐下,与“居则曰:‘不吾知也’”中的“居”词义不同。C.私,意谓偏向,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私”词义不同。D.贰,意谓背叛,有二心,与“且贰于楚也”中的“贰”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守门人认为,季羔审理他的案件时既做到了公正执法,又做到了心存不忍。B.季羔对犯罪的守门人施行了刖刑,后季羔临难,守门人令他钻狗洞为难他。C.季羔临危不越墙,不钻洞,斯文体面地脱离了险境,律己示人有君子之风。D.孔子点评学生时赞其所长,亦不避其短,重视学生的德才发展和为人处世。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悦君也。(《孔子家语·致思》)(4分)(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4分)14.材料二中,孔子认为四位弟子在为人方面有哪些共同特点?(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答学者刘克庄自古名家岂偶然,虽游于艺①必精专。经生②各守单传旧,国弈③常争一着先。马老于行知向导,鹄腾而上睹方圆。殷勤寄语同袍者,努力磨教铁砚穿。[注]①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②经生,泛指研治经学的人。③国弈,第一流棋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名家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通过长期的积累与努力取得的。B.做学问要有认真的态度,可以在“六艺”中探寻,但必须保持精纯专一。C.作者批评一些做学问的人抱残守缺,在下棋方面却为一步棋斤斤计较。D.磨穿铁砚夸张而形象,写出了诗人对自己的勉励和对学者的殷切期望。16.颈联提到“马”和“鹄”,作者以此表达怎样的治学道理?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冉有表示,治理一个小国,他用三年时间,“____________”;至于礼乐教化则“____________”。(3)《登岳阳楼》中诗人由个人身世孤危转写国事动荡,自己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登高”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题材,《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表现诗人登高所见山河雄伟壮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盘庚的行事准则及原因,也是王安石刚决精神的体现。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周末三五好友聚一聚,吃顿火锅还是来点烤肉?小龙虾、火锅、烤肉、冒菜、小辣条、薯片……这些让人欲罢不能的“美食刺客”,正悄然瓦解着我们的皮肤防线。吃进去的美食还能影响皮肤,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重口味食物会对皮肤产生影响。重口味食物通常指的是那些口味偏咸、偏辣、偏油的菜品,这些食物中往往含有较多的盐、糖、油等调味品。长期偏爱重口味美食,确实可能影响皮肤状态,甚至能让颜值下降。所谓“盐值”影响颜值绝非 A 。长期摄入高盐食物,可能会导致皮肤细胞失水,让皮肤变得干燥。①过量的盐还会使皮肤慢性炎症,②表现为红肿、瘙痒、痤疮反复发作。③盐分还会导致黑色素沉积,④加重黄褐斑、雀斑等令人担忧的问题。⑤此外,高盐的食物会产生人的食欲,⑥易导致暴饮暴食和热量过剩,⑦从而引发肥胖,⑧而脂肪堆积和代谢减缓会使皮肤松弛,⑨出现橘皮样组织。高糖食物是胶原蛋白的“甜蜜杀手”,会引起血糖波动,导致糖化反应,让胶原蛋白“生锈”,脸垮速度堪比断涯式衰老,使皮肤失去弹性,变得黯沉。高油的食品在体内会加剧炎症反应,摄入过量还可能导致皮肤油脂分泌过多,堵塞毛孔,引发痘痘等问题。相关研究证实,高脂饮食会影响毛囊干细胞,导致脱发和皮肤再生能力下降。那么如何减少重口味食物对皮肤的伤害?首先,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用低钠盐替代普通盐,减少每日摄入量。其次,用橄榄油、亚麻籽油等替代动物油,并减少食用植脂末、起酥油制作的糕点,尽量避免摄入反式脂肪酸。此外,控制糖分摄入量,保持营养均衡,可以为皮肤提供更多营养,修复损害。重口味饮食对皮肤的伤害是 B 的过程,我们可以在日常饮食中减少对“咸、甜、油”的依赖,让皮肤从“盐值陷阱”中逐渐突围。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第五段有两处错别字,请加以改正。(2分)20.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某社区为响应今年“两会”提出的“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号召,准备设置一些宣传标语牌,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为社区拟写一则宣传语。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个字。(4分)22.文中“美食刺客”“甜蜜杀手”为什么要加引号?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互联网时代,青年人常用新奇、夸张的语言来交流。这种交流方式会形成一种风尚。对此,有人表示担忧,也有人表示理解。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中学校高一年级期末联考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D (解析:A选项,因果倒置,原文为“‘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无中生有,原文为“但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焦点还主要停留在材料发掘与整理层面,而缺乏对其背后机制、关系的深入挖掘,这或许是日后此方面研究的重要抓手。”C选项,缺乏有限制的前提条件,以偏概全,原文为“战争与和平成为唐代西域诗歌的两大主题。在战争主题之下,唐代西域诗歌意象主要表现为辽阔苍茫、严寒冰冻、萧瑟荒凉、苍凉悲壮的特点。”)2.A(解析:“往往表达国力衰退舍弃西域之‘悲’”错,应是借轮台讥刺穷兵黩武之“悲”)3.C(解析:“用万里征途来形容西域地区的遥远,进而表达士兵的疲惫之态与思乡之情”,没有增加丝绸 之路的文学内涵,不能作为论据支撑观点。)4.①首先提出论题“唐代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文化传播关系研究”。②然后运用并列结构从两方面展开分析:一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文化传播的影响”,一是“文学家以作品或行动对丝绸之路文学内涵的影响”。5.①“丝路遗存”拓宽了边塞诗的书写内容,西域的风光、人物、器皿、民俗等成为描写对象。②“丝路遗存”丰富了边塞诗的情感主题,出现了“战争”“和平”“征人思乡”等主题。③边塞诗书写使西域边疆的代表地名,如“轮台”,成为悲喜俱存的地理符号和文学意象。④边塞诗的创作重构了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如“楼兰”意象折射出的功名意识和对战争的态度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B(解析:B项“除了我,班里没有人喜欢鲁先生”错误。在鲁先生请假不久以后,班里再也没有人提起他,不能推出“除了我,班里没有人喜欢鲁先生”。选项对文本过度解读。)7.C(解析:C项“以抽象写具体”错误。“我”梦见变成被狼吃掉内脏的阿毛,是以具体写抽象,表达“我”对鲁迅笔下人物痛苦的理解和同情。)8.①作者首先浓墨重彩地描述了鲁先生上第一堂课的情形——学生全部睡着,之后称鲁先生为催眠大师。此时,这个“雅号”充满戏谑和讽刺的意味。②作者写先生请假到离世,笔墨极为简略,但时间节点写得非常清楚,暗示着作者的挂念。在交代先生去世时再次称其催眠大师,蕴含亲切、怀念之情。(评分细则:每点2分,结合语段繁简特点和具体内容各1分,答出讽刺、怀念等情感各1分。)9.①鲁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就是鲁迅先生的文章,他们联手成功催眠了包括我在内的整个班的学生,我觉得鲁先生的课堂和鲁迅先生的文章都十分枯燥。②随着慢慢熟识,鲁先生的家成了我的图书馆,我阅读了很多鲁迅先生的作品,我在曹家渡“看见两个先生”,内心对他们充满敬意。③鲁先生离世后,他生前立在二楼窗框边的形象与照片里鲁迅先生的形象融为一体,最终他们共同成为了我的精神导师。(评分细则:每点2分,需要结合具体文本内容。只答出情感态度各1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CEH。11.C【解析】相同,都是“偏向”之义。12.B【解析】“守门人令他钻狗洞为难他”错,守门人令他钻狗洞是帮助他逃跑,不是为难他。13.(1)上天降下像您这样的君子,您的道德本来就这样(高尚),这就是我爱戴您的原因。(评分说明:“固”“所以”“悦”各1分,大意1分。“悦”译作“喜欢”也得分。)(2)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它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评分说明:“封”“肆”“阙”各1分,大意1分。)14.①有一定的专长;②不知道变通,过于拘执。(答到第①点给1分,答到第②点给2分。意思相近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季羔作卫国的最高司法长官,砍了一个犯人的脚。不久卫国有人作乱,季羔出逃,正好是那个被砍脚的人守门,他对季羔说:“那里有个矮墙残破了,你从那逃吧。”季羔说:“君子不翻墙。”他说:“那里有个地洞。”季羔说:“君子不钻洞。”守门人又说:“这里有个密室。“季羔才进去。随后追捕他的人找不到就放弃了。季羔将离开,对守门人说:“我当初不能违背王法,所以才砍了你的脚,现在我落难了,正是你报仇的好机会,而你却三次救我,这是为什么呢?”守门人说:“断足本来就是我应得之罪,没什么可说的。以前你是用法令治理大家,先刑罚别人然后才是我,本意是想免我的罪,我知道(意味先用法定罪于别人,让他看见不敢犯罪)。等我的案子判了罪定了,要行刑的时候, 您非常严肃没有喜色,看您的脸色我又知道:您难道偏向我吗?(您对我没有私心)。上天降下像您这样的君子, 您的道德本来就这样(高尚),这就是我爱戴您的原因。”材料二:子夏问孔子说: “颜回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 “颜回的仁爱超过我。”子夏问: “子贡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 “子贡的论辩能力超过我。”子夏问: “子路的为人怎么样?” 孔子说: “子路的勇敢超过我。” 子夏问: “子张的为人怎么样?” 孔子说: “子张的庄重严肃超过我。”子夏离席站起来问道: “既然是这样,那么这四个人为什么还要拜您为师呢?”孔子说:“(你)坐下,我告诉你。颜回仁爱,却不懂严厉;子贡善辩,却不懂必要的沉默;子路勇敢,却不知必要的退让;子张严肃庄重,却不能谦同随和。把他们四个人具有的本事合在一起来和我交换,我也不答应。这就是他们拜我为师而没有二心的原因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C(3分)“作者批评一些做学问的人抱残守缺,在下棋方面却为一步棋斤斤计较”错, “经生各守单传旧,国弈常争一着先”, 意为:研治经学的人各自坚守传统的学问,第一流棋手比赛时常常争取领先一步,就会步步主动。16.①治学要像老马识途一样明确研究的方向,不要走弯路;也要像鹄腾空而上俯视四方一样,拓宽视野。②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在治学上,努力方向与宏观视野不可偏废的关系。(6分。“马”和“鹄”代表的意义阐释各2分,两者关系2分,意思对即可)赏析: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从内容上看,诗人通过对古代名家的颂扬,表达了自己对于学问和艺术追求卓越、精进的态度。诗中“自古名家岂偶然”一句,直接点出了名家之所以成为名家,不是偶然的成功,而是通过长期的积累与努力取得的成就。这也映射出诗人对于个人修养和学术研究的重视。1.“自古名家岂偶然”:意思是说,自古以来,那些在学术或艺术上有所成就的名家,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这里强调了成功背后的必然性,即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2.“虽游于艺必精专”:这里的“游于艺”指的是从事文学、艺术等文化活动。“精专”则是指在某一领域达到精通和专注的境界。这句话鼓励学者和艺术家们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要深入钻研,力求精进,不可浅尝辄止。小结:在任何领域取得卓越成就,都需要长期的努力和专注。刘克庄通过这两句诗,鼓励学者们要有所追求,不断深化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以达到更高的成就。这也是对后学者的一种鞭策和期望。3.“经生各守单传旧”:这里的“经生”指的是专门研究经典文献的学者。“单传旧”意味着这些学者各自坚守着传统的、单一的学术传承。这句话反映了一种学术现象,即学者们往往专注于自己领域的传统知识,坚持自己的学术路线。【单传】指一师传授而不杂别派,即指只受一个师傅或一个流派所传授,不杂有别的流派。见刘克庄另诗《送徐守正》诗之一:“ 楳(méi)埜(yě)先生子象贤,向来心印得单传。”4.“国奕常争一着先”:这里的“国奕”指的是围棋,古代称之为“弈”。围棋是一种策略性非常强的棋类游戏,每一步棋都可能影响整个棋局的胜负。“一着先”意味着在对弈中抢占先机,每走一步都要争取领先。这句话比喻在学术研究或技艺精进中,要像下棋一样,每一步都要精心策划,力求领先。小结:这两句诗结合起来,作者在鼓励学者们既要坚守和传承自己的学术领域,又要有创新和进取的精神,不断寻求突破和领先。这是对学者的一种期望,希望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能勇于创新,不断推动学术或技艺的发展。5.“马老于行知向导”:这里的“马老”指的是老马,比喻经验丰富、熟悉道路的向导。老马识途,能够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6.“鹄腾而上睹方圆”:这里的“鹄”指的是天鹅,比喻志向高远的人。天鹅能够飞得很高,因此能够俯瞰大地,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整句诗的意思是,像老马那样经验丰富,能够引导他人;像天鹅那样志向远大,能够超越平凡,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这是对学者的鼓励,希望他们能够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见识和境界。7.“殷勤寄语同袍者”:这里的“殷勤”表示深切的关怀和嘱咐,“同袍者”则是指同辈或同行的人,即学者们。刘克庄在这里表达了他对学者们的深切期望和鼓励。8.“努力磨教铁砚穿”:这句话使用了“铁砚”这个比喻,铁砚是非常坚硬的,要想将其磨穿,需要极大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这里用“铁砚穿”来形容学者们应该具有的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整句诗的意思是,刘克庄恳切地对同辈的学者们说,希望大家能够不懈努力,坚持不懈地学习,就像磨铁砚一样,直到达到极高的学问和技艺水平。这是对学者们的鼓励,也是对他们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达到学术和艺术上的高境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17.(1)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2)可使足民 以俟君子(3)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4)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5)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6分)18.(2分)A.危言耸听/空穴来风/耸人听闻 B.日积月累 (各1分)19.(2分)“断涯”修改为“断崖”,“黯沉”修改为“暗沉” (各1分)20.(4分) ①“过量的盐还会使皮肤慢性炎症”修改为“过量的盐还会诱发皮肤慢性炎症”或修改为“过量的盐还会使皮肤产生慢性炎症”(成分残缺,谓语补充完整即可。)⑤“此外,高盐的食物会产生人的食欲”修改为“此外,高盐的食物会刺激人的食欲”,或修改为“此外,高盐的食物会使人产生食欲”。(搭配不当,食物不会产生食欲,应该是刺激食欲,或使人产生食欲。) (各2分)21.(4分)示例:少盐少糖少油腻,多颜多态多活力。(对偶)拒绝“甜(添)”油加醋,控制美食摄入。(双关)(评分建议:扣住“少油少盐少糖”“健康饮食”“重口味食物”等关键词2分,修辞1分,句意通顺1分。)22.(4分)“美食刺客”“甜蜜杀手”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美食、高糖分的食物比作杀手、刺客,把深奥难懂的的知识,浅显易懂地介绍给读者。(评分建议:指出“特殊含义”2分,具体阐释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