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板块六 学案82 布局谋篇筑主体之基,精雕细琢显段落之神——掌握主体段落写作技法(教师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5 板块六 学案82 布局谋篇筑主体之基,精雕细琢显段落之神——掌握主体段落写作技法(教师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资源简介

学案82 布局谋篇筑主体之基,精雕细琢显段落之神
——掌握主体段落写作技法
一个标准的议论主体段结构有观点句、阐释句、材料(事例)句、分析句、结论句五层结构,观点句是点明本段要说的角度和方向、态度的句子;阐释句是简单解释观点句的意思的句子;材料句是引用或举例的句子,要简述,要言不烦;分析句是结合材料句,进行分析说理的句子;结论句则是回扣本段观点句内容的句子,首尾呼应。抓住这五层结构,就可以完整且迅速地完成主题段落的写作。
观点句
观点句位于段落起始部分,又是文章的分论点,一般是一个简洁的陈述句,要鲜明准确,开门见山,让阅卷老师明白你在本段要论证什么问题。
阐释句
阐释句是对观点句进行阐发和拓展,是体现文采或逻辑的重要部件。在写阐释句时,可以考虑使用引用和对偶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要注意结合观点句展开阐释。
例如:
今天,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正需要青年有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观点句)。探索尝试,并不可怕;负重前行,不是吃亏。“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唯有不断探索尝试,勇于走在前列,才能领略最美丽的风景、成就最壮丽的人生(阐释句)。
在议论文的实际写作中,观点句和阐释句并不总是截然分开的,可以把观点句和阐释句结合在一起,写出较为详细充实的论点句;同时,引用和对偶依然是增强文采的首选修辞手法。
材料(事例)句
材料(事例)句通常列举典型事例,古今中外,正反事例均可。所列举的典型事例要紧扣分论点,且只需交代“名人”的基本状况、行动、结果,不要详细叙述,否则易造成文体不明。
事例论据的三种使用方法:
(1)剖析典例
读书可治迷茫。(观点句)迷茫就是找不到方向,特别是人年轻的时候,经验阅历少,选择诱惑多,难免产生迷惘和彷徨。(阐释句)曾经有一位青年读者写信向杨绛先生讨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迷茫,杨绛先生回信道,“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材料句)这真是一句简单而精辟的概括。如何在纷繁复杂中保持灵台清明,不至于方寸大乱?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阅读能帮人明黑白、辨是非,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待认知达到一定高度,自然能拨云见日、披沙拣金。前人书中的经验,对我们走好人生之路颇有启迪。经验每多一分,迷茫便减一分。
(2)对比分析
“从谏如流”势在必行。(观点句)孟子云:“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从谏如流,多多益善;刚愎自用,必受其害。(阐释句)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材料句)同是帝王,为何结局如此不同?只因有些帝王固执己见,妄自尊大。由此可见,要想治理好国家,“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3)略例排比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观点句) 自古“寒门出贵子,白屋出公卿”,贫困让人学会努力、学会思考、学会成长。(阐释句) 司马光幼时出身贫寒,高尔基曾经流浪街头,居里夫人十岁外出工作;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材料句) 他们因为贫穷,才更知道珍惜,知道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摆脱困境。因为贫穷,才会在黑暗中长途跋涉,在逆境中执着前行。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分析句
分析句就是把材料与观点挂钩,在两者之间搭建一座“分析”的桥梁,使材料与观点逻辑严密,融为一体。要写好分析句,既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也要掌握一些常用的论证分析方法,例如假设说理和因果说理。我们在写作时还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把事例叙述和分析结合在一起。
(1)归纳分析法
含义:列举多个典型论据之后,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扣在要证明的论点上。
思路:归纳共性→揭示观点。
关键:一句话概括多个论据;用共性、实质扣住论点。
语言标志:可见;由此看来;这都证明等。
例如:
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观点句)古今中外成才者,大多出自寒家。范仲淹两岁丧父,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贫寒;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画家梵高家中一贫如洗,常靠弟弟接济;居里夫人刚满十岁时,就外出去工作……(材料句)这些都是幼时贫困而后成才的非常之人。(归纳句)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没有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那么它就可以激发我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让我们改变自己。正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分析句)越是贫穷越激发人奋发上进,这何尝不也是一笔财富呢?
(2)假设分析法
假设相反情形及结果,与原事例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
内容方面:①叙述正面事例从反面进行假设分析说理。②叙述反面事例从正面进行假设分析说理。
语言标志:多用假设分析的关联词,加强分析力度。
试想:如果……那么……;假如……就……;
想象一下:倘若……很可能……;如果没有……就没有……;如果不是……怎么会有……。
例如:
做人要有意气。(观点句)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阐释句)春晚上的舞蹈《千手观音》动人心弦,聋哑人领舞者邰丽华为了惊艳的舞台效果,要付出数倍于健全人的努力。她凭着一股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也始终坚持不懈。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材料句)她如果被儿时的不幸击垮,丧失了意气,没了斗志,就不可能坚持训练;如果她丧失了意气,失去了对人生的憧憬,她就可能终日无所事事,从此消沉下去。(分析句)因此,若无意气,聋哑人邰丽华又怎会从不幸的谷底达到艺术的巅峰?
(3)因果分析法
定义: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此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推导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揭示出一定的生活规律,使事例有力地证明观点。
思路:叙述事例——为什么——是因为
语言标志: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为什么……因为……;所以;因此等。
例如:
坚持是一种挑战。(观点句)向自我挑战,向困难挑战,从而走向更高的目标。(阐释句)年且九十的愚公,向阻挡了世代人的王屋与太行两座大山发出了挑战,毅然决定要铲除他们。面对智叟嘲讽,面对家人的劝说,他选择了坚持,并傲然表示要“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地坚持下去。(材料句)如果愚公畏惧于行将就木的年龄,畏惧于世人的嘲讽,畏惧于高山的万仞,那么就不会有后来感动神灵的壮举。也正因为他的坚持,他才赢得了千百年来的颂扬与学习。(分析句)坚持,其实就是要在不断挑战中完成自我的升华。
结论句
本段小结,照应本段开头,重申这一段的分论点。
(1)引用与论点内容一致的名言、警句、俗话、谚语、格言,再次强调论点,使论点更加鲜明有力。
(2)或重复照应论点,给人首尾一贯、结构严谨、中心突出的感觉。
例如:
环境能影响人的人生观。(观点句)环境是一种具体、可感的外在物质,它往往影响着人思想的形成。(阐释句)某大学的一位“90后”学生小谢说:“如果黄世仁生活在现代,家庭环境优越,可能是个外表潇洒、很风雅的人。加上有钱,为什么不能嫁给他呢?即便是年纪大一点也不要紧。”(材料句)这问题展现在一部分大学生身上,但根子是在成人社会。他们接触的是一些追求物欲的现实环境,每每遭遇困惑时,庸俗的现实主义和拜金主义就成了他们借鉴的秘方。金钱至上腐蚀着他们的思想,他们脑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在不断地被颠覆。(分析句)可见,社会风气与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是多么的重要。(结论句)
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
“克己”是指“自己约束自己、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有人说“克己方能成人”(克制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也有人讲“克己方能有序”(克制自己社会才有秩序);还有人说“克己呆板,不如随心所欲”……
对于“克己”,你是怎么看的呢?请结合现实,写一个主体议论段,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论证有力,不少于300字。
[优秀范文]
“克己”成人
过度自由带来弛懈放纵,约束克制方能成就人生。
但一个人最难做到的便是克制自己的私欲。春秋霸主夫差做不到,助吴鼎盛、三年报越的他终究还是输给了勾践,最后羞愧自缢于宫中;西楚霸王项羽做不到,戎马一生、难折敌手的他败给了混混出身的刘邦,落得一个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蜀汉少主刘禅做不到,先祖披荆斩棘争来的大好山河尽丧于魏,还烙刻上了乐不思蜀的耻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为的便是能够克己。唐三藏克己西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佛经普度世人;唐太宗克己纳谏,励精图治,开创贞观盛世;曾国藩克己戒色,修身治国,立下不朽功业。坐江山难,难在克己,遇到难关,非克制自己的私欲不可。
克己是风,坚持就是船,能把你推到想去的地方;克己是鞭,坚持就是马,能鞭策着你驰骋千里;克服自己的弱点比战胜别人还重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因为梦想需要坚持才会实现。
“克己”能够成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朱光潜先生曾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材料只有一句话,出自朱光潜先生的作品《谈美》。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是考生写作的关键。
材料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出世的精神”,一个是“入世的事业”。“出世的精神”,是指一种超脱、淡泊、不执着于物质和名利的心态。在朱光潜看来,只有当我们能够摆脱对物质世界的过度执着,才能真正地拥有一种纯粹、独立的世界。与“出世”相对,这里的“入世”则是指投身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业、工作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当我们拥有了“出世”的精神,即超脱、淡泊的心态,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不为名利所累,真正地做到“无所为而为”。朱光潜认为,无论是讲学问还是做事业,都应该抱有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或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计较利害得失。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出世”与“入世”的统一,既能在精神上超脱于物质世界,又能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作为。
此外,“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这句话中隐含一个必要条件关系,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结果,也即“出世的精神”是做“入世的事业”的前提。考生在写作中论述两者的关系的时候可以抓住这一点来写。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接着,结合材料,阐述朱光潜这句话的内涵,强调只有当我们拥有了“出世”的精神,即超脱、淡泊的心态,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不为名利所累,真正地做到“无所为而为”。然后,结合具体素材,分析如何才能做到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比如宋代文豪苏东坡,杂百家之学,以释老为宗,深明出世的道理,故而在几起几落、一贬再贬的逆境中仍然纵情山水、旷达游世,虽仍会有抑郁顿塞之感,然大体上是旷达豪迈的。其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无不体现了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道理。最后,总结观点,升华主题。
[参考立意] ①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②培养出世的精神,雕琢入世的事业;③锻炼“无所为而为”的精神。
[优秀范文]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说过这样的话:“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有人说,这只是理想中的一种境界和状态罢了。但我认为,这句话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为我们指引着人生的方向。
出世,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心境,一种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一种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在这个快节奏、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往往被功名利禄所束缚,为了追逐物质财富而忙碌奔波,心灵逐渐变得浮躁和疲惫。此时,我们需要一种出世的精神,让自己从纷繁复杂的世俗中解脱出来,回归内心的宁静。
拥有出世之心,能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平和的心态。新时代的征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如果我们过于执着于结果,患得患失,那么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陷入绝望和痛苦之中。而拥有出世之心,我们就能以一种豁达的态度看待挫折,把它当作人生的一种历练,从而更加从容地面对困难,坚定地前行。屠呦呦,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历经无数次的失败。但她始终保持着一颗淡泊名利的心,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潜心钻研。正是这种出世的精神,让她在困境中坚守,最终成功地发现了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作出了巨大贡献。
入世,并非随波逐流,而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一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和责任,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个人的安逸和舒适,而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秦玥飞,这位从耶鲁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农村建设。他带着入世的热情,扎根基层,为改善农村教育和贫困状况而努力奋斗。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成为无数人学习的榜样。
在新时代,我们既要有出世的精神,又要有入世的行动。以出世之心,看淡名利,保持内心的宁静;以入世之行,积极进取,担当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人生的价值。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立大事者,言入世之事业也;坚忍不拔者,谓出世之精神也。让我们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
【点评】 本文主体段结构紧凑,逻辑清晰。每段首先以观点句明确主旨,如“出世,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心境”等,直接点明出世与入世的内涵。随后,阐释句对观点进行具体解释,深化理解,如解释出世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接着,材料句引入具体事例,如屠呦呦淡泊名利潜心科研、秦玥飞放弃优厚待遇回国建设,为观点提供有力支撑。分析句则对材料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如屠呦呦的成功源于出世之心的坚守,秦玥飞的事迹体现了入世精神的担当。最后,总结句概括段落要点,如“正是这种出世的精神,让她在困境中坚守”,既总结了前文,又强化了观点。整体而言,主体段结构严谨,观点鲜明,论证充分,逻辑连贯,展现了作者清晰的思路和扎实的论证能力。
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