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案26 把握诗歌特点,读懂诗歌意思——读懂文本,准确答题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的命题原则是适度关联教材内容。在部编教材中,古代诗歌阅读涉及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三个任务群17篇诗歌和古诗词诵读20篇诗歌。这些诗歌中出自唐宋两代的诗词居多。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命题的选材与设问从教材中合理迁移,考查知识积累的广阔度与应用的灵活度。一、教材中的古代诗歌阅读任务群 人文主题 篇目 课标要求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劳动光荣 《芣苢》《插秧歌》 (1)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与逻辑。 (2)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文学阅读与写作 生命的诗意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 (1)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2)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诗的国度 《氓》、《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并序》、《蜀道难》、《蜀相》、《望海潮》(东南形胜)、《扬州慢》(淮左名都) (1)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2)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二、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中的考教衔接卷别 选文 典题 考教分析2025·八省适应性考试 《秋怀》(邵雍) (第15题)D.诗的尾联使用了“伯牙绝弦”的典故,以此展现出诗人宽广自信的胸襟。 对应初中教材课文《伯牙绝弦》。2024·新课标Ⅰ卷 《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 (第16题)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1)选材对应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人文主题“生命的诗意”。 (2)考查点对应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课文《琵琶行并序》中关于音乐的描写。2024·新课标Ⅱ卷 《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 (第15题)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1)选材对应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诗的国度”。 (2)考查点对应初中教材课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022·新高考Ⅰ卷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魏了翁) (第15题)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选材对应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人文主题“劳动光荣”。 (2)考查点对应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课文《插秧歌》。2022·新高考Ⅱ卷 《送别》(李白) (第15题)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选材对应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诗的国度”。学案26 把握诗歌特点,读懂诗歌意思——读懂文本,准确答题由诗歌结构形式切入,大致理清诗歌思路1.根据对近体诗结构特点的理解,填出下面图中横线上的内容。[答案] ①承 ②转 ③合 ④抒情由诗歌语言表达规律切入,掌握诗家语诗歌语言受字数、句数和格律的严格限制,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现象。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一)词类活用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2.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词类活用之处,并解释其含义。(1)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红”“绿”原是形容词,句中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即“使……变红”“使……变绿”。(2)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查慎行《早过大通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的“软”“轻”,都是使动用法,即“使……软”“使……轻”,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二)互文见义“互文”指古代诗歌中相邻的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互文有助于渲染诗歌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1.特征(1)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2)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理”和“帖”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2.理解方法互文是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的作用,才能真正弄懂其原意。3.下列诗句中存在互文现象,请准确理解诗句含意。(1)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两句中“将军”和“都护”为互文,应理解为“将军和都护(这里代指全体人)的角弓都(僵硬得)无法拉开,铁甲冷得无法穿上”才更合理。(2)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并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通。(三)空白省略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4.请指出下列诗句中存在省略现象的地方,并理解诗句含意。注意省略,添补字词。(1)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省略谓语。(骑着)铁马(迎着)秋风(激战在)大散关。(2)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诗句的上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略谓语动词“送”,如果将“争”理解为谓语动词“争夺”,就错了。[答案] 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四)语序倒装与语意省略相比,倒装(或词语错位)结构更易使人对诗句产生错误理解。在古代诗歌阅读中,要重视倒装(或词语错位)现象,积累常见类型,以读懂诗句,避免机械理解产生误读。1.倒装句式(1)谓语前置,如: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秋苑(中的)鹿林下听经,夕阳(下的)僧江边扫叶](2)宾语前置,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3)状语后置,如:登高临远虽多感,叹老嗟卑却未曾。(却未曾叹老嗟卑)2.词语错位(1)主宾互换,如: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黄花报霜信)(2)定语与中心语互换,如:江山故国近,风物饶阳美。(故国江山近,饶阳风物美)(3)名词作状语前置,以主语面貌出现的状语,如: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休(向)北阙上书](4)定语后置,如: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几点残星雁横塞,一声长笛人倚楼)5.还原下列诗句的语序,并分析表达效果。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还原:“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互换,作者将“香稻”“碧梧”挪到前面,是为了突出当时长安物产的丰盛,强调描述对象,突出所写景物,便于抒发情感。由诗歌鉴赏基本步骤切入,深入体会诗情画意(一)抓标题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1.常见标题类型(1)以地名(包括亭、台、堂、馆)为标题。(2)以动植物或事物名为标题。(3)以人物为标题。(4)与节日有关的诗歌标题。2.常见标题作用(1)揭示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3)暗含情感或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4)揭示作品线索。(5)表明诗歌题材。(6)暗示诗歌表达技巧。3.标题与内容无关的特殊情况(1)“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体裁,有时与诗歌内容无关,如《短歌行》《燕歌行》。(2)乐府诗题或仿乐府诗题一般只揭示其题材类型,不反映诗歌具体内容,如《出塞》《拟行路难》《关山月》《采莲曲》。(3)词牌名、曲牌名是曲调的名称,不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如《声声慢》《虞美人》《鹊桥仙》《望海潮》。6.结合给出的标题,分析其相关信息。标题 重要信息2024·新课标Ⅰ卷《宿千岁庵听泉》 ①表明了诗歌类别——即景抒怀诗。②表明了地点——千岁庵。③点明了事件——听泉。2024·新课标Ⅱ卷《雨后为山亭独卧》 ①表明了诗歌类别——即景抒怀诗。②表明了时间、地点、人物——雨后,山亭,独(自己)。2023·新课标Ⅰ卷《答友人论学》 ①表明了诗歌类别——酬答诗。②交代了人物——友人。③点明了事件——论学习。2023·新课标Ⅱ卷《湖上晚归》 ①表明了诗歌类别——写景抒情诗。②表明了时间、地点——傍晚,湖上。③点明了事件——傍晚回家。(二)看作者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李白,飘逸豪放;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参,雄奇瑰丽;苏轼,豪放旷达;黄庭坚,瘦硬新奇;陆游,雄放流畅;辛弃疾,沉郁豪放。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1)作者被贬谪、排挤时所作,主要感情: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立志报国;对朝廷不满、愤懑;寄情山水。(2)作者常年旅居(客居,流寓)外地,游学宦游,主要感情:羁旅愁思、思乡怀人。(3)作者是南宋诗人(或前朝灭亡,仕于新朝),主要感情:收复失地、志存恢复、思念故国、亡国之痛。(4)作者是爱国诗人,主要感情: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国恨家仇、感时伤世、壮志难酬。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1)初唐。初唐前期,多是歌功颂德、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初唐后期,诗歌有风骨兴寄,抒情刚健有力。(2)盛唐。诗歌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高昂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之音成为主流。(3)中唐。情感基调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审美情趣由外拓趋向内敛,由自然趋向锤炼,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浓郁趋向高秀。(4)晚唐。晚唐诗歌感时伤怀,个性鲜明。题材上,转入日常生活;艺术上,追求语言与构思的雕琢与锤炼。(5)北宋。继承与创新并存,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趋于通俗化。(6)南宋。面向社会人生,反映多灾多难的时代生活,体现了民族的呼声,诗风也随之一变。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水龙吟①苏 轼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早市。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但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因念浮丘②旧侣,惯瑶池、羽觞沉醉。青鸾歌舞,铢衣摇曳,壶中天地。飘堕人间,步虚声断,露寒风细。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此怀难寄。【注】 ①此词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第二年。②浮丘:浮丘公,古仙人名。此词系苏轼被贬黄州一年多之时寄赠友人所作,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分析情感要知人论世,同时结合关键信息。结合注释可知,本词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乌台诗案”是苏轼宦海生涯的转折点,少年成名的他一再遭受贬谪,不过在儒释道思想的滋养下,再加上他的天性,他的旷达并不削减,这种精神融入了他的作品中。作为一个有抱负的政治家,当政治理想不得实现时,其功业无成、时光虚度的感慨也会流露于作品中,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本词中,“寸阴虚度”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丝莼玉藕,珠粳锦鲤”体现了作者的旷达,“念”表明对京城生活的怀念,“独”又流露出一种无奈。[答案] ①感叹光阴虚度、功业无成。上片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词人面对美丽的乡村风光,却感叹自己“寸阴虚度,了成何事”。②于苦闷中见旷达。词人虽然对自己当前的困境感到苦闷,但又从“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的寻常百姓生活中,看到了一条值得留恋的人生道路。③怀念京城生活。词人所想象的仙境生活亦可看作往昔和旧友痛饮沉醉的京城生活。④想要超脱苦闷而不得的无奈。词人虽然借美食、仙境、回忆来自我纾解,甚至还要“抱素琴”向月独奏来遥慰旧友,但仍有“此怀难寄”之感。(三)析注释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指出注释包含了哪些信息。送子由使契丹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中朝第一人: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注释①: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辙的地位。(2)注释②:解释“武林”,并点出本诗写作时苏轼知杭州,结合原诗可知,“沙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不要忘记国家,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望苏辙不要忘记亲人。(3)注释③:解释典故,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莫道中朝第一人”运用典故,表达了对苏辙的担心。(四)抓意象1.常见的意象①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②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③冰、雪、松、菊、梅、竹等。④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⑤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2.意象的作用①渲染气氛,营造意境。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注]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注】 此词作于辛弃疾遭谗被贬、闲居带湖期间。找出上片中主要意象,分析营造出何种意境。然后结合全词,概括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分析意境应从上片的景语入手:词人目见耳闻的是荒凉破败的庵堂,是昏暗灯光中的绕床饥鼠、翻飞蝙蝠,是松风急雨和破窗纸鸣。这些景象是破败的,所以意境也是萧瑟的。(2)分析情思主要从下片的情语入手。词人用极其简练的笔墨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前两句表达了终老时却被贬官闲居、壮志未酬的辛酸,后两句中光辉景象的出现,表达了词人时刻心怀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怀,全词的境界至此得到了升华。[答案] (1)词人用饥鼠、蝙蝠、风、急雨、破纸窗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破败的意境。(2)①抒发了词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终老时却被贬官闲居、壮志未酬的辛酸。②半夜惊醒,梦境和现实的落差巨大,表达了词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情怀。(五)抓关键词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醉中出西门偶书[注]陆 游古寺闲房闭寂寥,几年耽酒负公朝。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醉来挟箭西郊去,极目寒芜雉兔骄。【注】 本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此时作者免官闲居成都。(1)请找出诗中的显性词语和隐性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显性词语:寂寥、负、羞、悲、常愿;②隐性词语:闲房、耽酒、终老蜀、寒芜。(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耽酒之寂、蜀地之悲和郊外之芜表现了诗人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②负于朝廷的愧疚感、为国征战的宏愿、不迎合世俗的操守则表明他依然有壮志豪情和高尚品格。(六)抓用典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①五首(其二)元好问惨淡龙蛇②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精卫③有冤填瀚海,包胥④无泪哭秦庭。并州豪杰今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注】 ①1232年,蒙古军队围攻汴京,令哀宗去帝号称臣,将士激愤,杀使者及随从,和议失败。十二月城中粮尽,哀宗只得率兵出京,前往河朔,这就是所谓的“车驾东狩”。第二年正月,金兵与蒙古军队在黄河北岸交战,金兵大败。当时元好问留守汴京,目睹了国破兵败的惨剧,写下了这组律诗。②龙蛇:比喻双方军队。③精卫:《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因溺于东海,化而为鸟,立志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④包胥:指申包胥,是春秋楚国大夫,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侯军所破,他到秦国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请找出诗歌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1)找典故:精卫填海;包胥哭秦。(2)析作用:①精卫填海的典故:诗人以精卫自比,表达了自己有克敌复仇的强烈愿望和不灭志向。②包胥哭秦的典故:诗人用申包胥的典故,感慨自己或者同道中人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也无法向朝廷痛哭。感情极为沉痛,令人扼腕叹息。(七)借助选择题巧读,突破障碍深理解12.(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提示信息] A项是对上阕结尾句的理解,有利于我们把握词的主旨。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提示信息] B项是对上下阕词句照应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把握词的内容。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提示信息] C项是对整首词题赠对象、营造氛围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把握作者对鹭鸶的情感。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提示信息] D项是对词末两句中形象、表达技巧的分析,有利于我们了解鹭鸶的形象。D [D项,“听觉”错误。“听君飞去饱时来”中的“听”是听任、听凭的意思,作者并未从听觉上书写鹭鸶饱食后的状态。]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