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板块一 专题二 学案31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师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板块一 专题二 学案31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师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资源简介

学案31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材“学习提示” 命题点提炼
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插秧歌》 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思想内容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曹操的《短歌行》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建功立业的宏愿。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抒发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 思想情感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乐府诗,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遭际。学习时,注意琵琶女与诗人境遇的相通之处,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感慨。 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阅读的重中之重,它解决了阅读的终极目标——“写了什么”。所以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部分时,要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理解某一诗句含意(情感)
诗句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理解诗句到理解全篇是读懂诗歌之道。
(必修上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有何深刻含意?试结合全词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过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内容)
(2)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情感)
理解诗句含意(情感)的“2角度”
1.准确理解字面意。一首诗词,我们想要领会其中的深意,首先需要正确理解文字的意思。通过填充省略、调整语序、词语活用等手法准确理解字面意义。
2.结合语境,联系表达,揣摩深层含意。结合该句的上下文乃至全篇,分析该句的意象及其所用的典故、双关等表达技巧,挖掘句子的深层意蕴,尤其是背后的情感。
(2024·滁州三模)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独秀峰
袁 枚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尾联历来为人传唱,这是作者面对独秀峰而发出的人生感慨。请你结合全诗内容谈谈尾联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尾联写独秀峰“直如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独秀峰高峻笔直,像琴弦一样;首联也有描写其高峻的句子如“突然一峰插南斗”,“突然”写出突兀之感,“插南斗”的“插”将其比喻成一把利剑,直插云霄,此句写出它突兀参天,又好像一把插入青天的利剑;颔联写独秀峰在桂林奇山异石中“冠其首”,颈联写站在山巅俯视,“一城烟水来眼前”,给人一种凌寒而立,不与世间俗物同流,表现了一种孤高自守的情操特征。②“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作者不禁被独秀峰的高峻笔直所折服,由山而想到了做人。“孤立”是因为为人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难免会孤立而无援,独行而无友。但通过作者对独秀峰的赞美可以看出诗人的人生观,他并不认为被孤立是痛苦的,恰恰相反,在污浊的社会中更需要有清高独立的操守,如此才能拥有一枝独秀之美,清高耿正之气。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价值追求,独秀峰就是诗人的写照,虽然被孤立,却伟岸而不朽,这是他一生之中所不懈追求的。作者由孤立的山,联想到孤立的人生,发出青山尚且劲直、人生何必感伤的兴叹,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怀。
[答案] ①独秀峰高峻笔直,像琴弦一样;它突兀参天,又好像一把插入青天的利剑;它凌寒而立,不与世间俗物同流,表现了一种孤高自守的情操特征。
②作者被独秀峰的高峻笔直所折服,由山而想到了做人。为人正直有时可能会孤立而无援,独行而无友,可是,恰恰是因为这样,他也就拥有了一枝独秀之美,清高耿正之气。
③作者如同独秀峰一样,虽然被孤立,却伟岸而不朽,这是他一生之中所不懈追求的,全诗表现了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分析整首诗歌情感
高考要求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整体情感类题目是面向整篇的考查,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要求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
1.古代诗歌5种情感类型
类型 释义
喜系列 对壮美山川的赞美与热爱、对历史人物的歌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征战沙场的无畏、保家卫国的壮志、隐居生活的悠闲与宁静等。
怒系列 对功名权贵的傲视与不屑、对朝廷昏聩的失望与批判、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揭露、对官吏贪婪的厌恶、对战争的厌弃等。
哀系列 对历史人物遭遇的哀叹、对自身命运不幸的哀伤、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国家离乱的哀叹等。
思系列 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对远方朋友的关心与劝慰等。
愁系列 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对无限离愁的忧伤,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伤感,对羁旅漂泊的忧愁,对仕途失意的苦闷等。
2.古代诗人喜怒哀乐的缘由
喜乐 自然 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春夏秋冬的喜爱
人生 隐逸生活闲适、自由;政治得意;功业有成
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友人)团聚;回归故乡
国家 国家太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悲愤 国家 山河沦丧;小人当道;报国无门
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
百姓 剥削者压榨人民;人民遭受苦难
历史 昔盛今衰;王朝兴替
借古讽今;由历史寄托怀才不遇、统治者昏庸、壮志未酬等
哀伤 人生 不得志,仕途失意
人生短暂,年华易逝
年华已老,壮志未酬
客居他乡,孤独寂寞
人生无常,伤春悲秋
亲人 相思不得相见
友人 依依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相思担忧
3.古诗情感分类及常见答题术语
情感分类 常见答题术语
被贬 [自己]孤独、无奈、苦闷——基本心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生活状态 宦海沉浮(仕途数起数落,如辛弃疾、白居易、苏轼等)
[别人]仕途不顺——生活状态 人情淡薄、世态炎凉(无人理会)——感叹奸臣当道、小人得志、贤愚不分(皇帝是非不分)
[社会]忧国忧民(担心国家和人民)
思乡 [自己]孤独、无奈、苦闷——情感 漂泊羁旅——状态 [别人、社会]思乡怀人之情
惜春 [自己]孤独、无奈、苦闷 [社会]对春天的热爱;对春天的挽留之意;惜春(惋惜)之情、伤春(悲伤)之情
送别 [自己]孤独、无奈、苦闷 [友人]惜别、留恋之情;称赞;感谢;友情深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友人未离开:叮嘱(嘱咐友人记得做一些事情);宽慰(安慰,不必为分开难过);祝福(多为好友上任);勉励(鼓励) 友人走后:思念之情
战争 战胜 (1)战胜,继续作战 [自己]勇敢杀敌,必胜的信念 [别人]全歼敌人的决心 [社会]爱国主义
(2)战胜,停止作战 [自己]愉悦之情,凯旋 [社会]对战争的反思,思归之情
战败 (1)战败,继续作战(一般是正在打仗的人写的诗) [自己]英勇杀敌,必胜的信念,力挽狂澜的决心 [社会]爱国之情
(2)战败,停止作战(国破)(将领一般不会说“停止作战”和认输,这样说的大多是文人,诗中多形容“惨状”,即“国破”。少数将领则是诉说战败的无奈) [自己]孤独、无奈、苦闷 [别人]对君主无能的痛心,对敌人入侵的痛恨,对百姓离散的同情 [社会]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感慨,对国家破败的感怀,亡国之痛 (可能还会出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对国家破败、分裂的感怀等)
山水之乐 [自己]愉悦之情、归隐之情、闲适淡泊(状态) [社会]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情感)
豁达之情 困境中依然乐观(困境:被贬、分别、思乡) 被贬:先答怀才不遇,再答乐观豁达 分别:先答依依惜别,再答乐观豁达 思乡:先答孤独、无奈、苦闷、羁旅漂泊,再答乐观豁达 [自己]愉悦之情、历经坎坷、乐观豁达
功名哲理 不贪图功名(一般是由无法得到官职之人所作的诗); 人生哲理(结合诗句情境、作者本人与写作对象进行分析); 对读者的一种告诫与劝慰(看写给谁,该怎么做)
(必修上册《登高》)诗人借登高表达的“悲秋”情怀,意蕴丰富。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的“悲秋”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自然之秋的感叹。(概括)如“风急天高猿啸哀”写自然之秋的萧瑟苍凉。②对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叹时光之秋、人生之秋。③对人生苦难的悲叹。“万里”“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出了诗人异乡漂泊、贫困潦倒的生活之苦。④对国事艰难的慨叹。“艰难苦恨”中包含了无法释怀的家国之忧。
体会思想情感“4角度”
1.背景
诗人生活的环境会影响其思想情感,时代风貌也会影响到诗人的思想情感,所以了解创作背景对理解思想情感来说至关重要,这些必然会在诗作中直接或间接地流露出来。
2.情语
抓住诗人描绘人物言行、情态及与人物相关的其他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象特点,也是理解情感的一条捷径。
3.景语
(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从景物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3)从冷暖中体味悲喜,但要注意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手法的运用。
4.风格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语言热情奔放,情感乐观豁达;现实主义注重按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往往忧国忧民,时悲时喜。
(2024·河南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①
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②,一挥千纸,龙蛇③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④,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⑤《香传》⑥,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 ①刘克庄仕途坎坷,前后多次被贬黜,此词是刘克庄闲居期间所作,当时宋师北上谋复回河南。②磨盾鼻:盾鼻是盾的纽。以“磨盾鼻”喻军中作檄。③龙蛇:指文字。④猿臂故将军:指李广。⑤《茶经》:这里指记茶叶的品种及烹茶方法的书籍。⑥《香传》:指香谱一类的著作,记香的品种,烧香的方法、器具等。
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下阕用一系列反笔倾吐了报国无门、英雄坐老的抑塞情怀。“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现在既然人已被贬黜,留着这些平戎策又有何用,只好任它散失殆尽,而懒得收拾了,如今国难方殷,自己却无事可做,只得把《茶经》《香传》之类的读物拿来“时时温习”,意即品茶焚香,借以消磨岁月。作为爱国词人,他现在却拿自己平素所鄙夷不屑的《花间集》来教下一代,意即只好吟弄风月。词人报国无门,貌似旷达,实际上表达了对过去壮怀激烈的军旅生活的留恋。“生怕客谈榆塞事”,每每有客人来临,最怕他们会谈及边事。当时南宋边防形势越来越严重,而统治者醉生梦死,爱国之士请缨无路,而作者只能发出“生怕客谈榆塞事”的感慨。抒写了作者空有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而报国无门,只好故意借闲适的生活来掩盖军旅记忆。“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立功不赏,英雄受抑,千古同慨。作者以李广自况,悲愤地问道:有谁对此不平之事同情呢?激愤之气,溢于言表。最后两句“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借烛之武之言以说己心,更是满腹牢骚,一腔激愤,表现出年华老去、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
[答案] ①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壮怀激烈的军旅生活的留恋。②抒写了作者空有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而报国无门。③表现出作者年华老去、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
概括主旨
古代诗人以诗言志,诗歌中所表达的理想志向,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所蕴含的美好情操,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进行的总结等就是我们要揣摩的诗歌的主旨。
(必修上册《短歌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短歌行》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以沉郁顿挫的笔调抒写了作者对年华易逝和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概括提炼主旨“2角度”
1.知人论世。分析诗歌的内容、主旨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
2.梳理层次,抓住关键。古诗多卒章显志,要多抓尾句、尾联等关键句子,以此准确把握主旨。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 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步: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下阕”规定了答题的区域;“哪些做人的道理”表明了答题方向;“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规定了答题要求,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作答本题,首先要从整体上理解这首词的内容,然后结合下阕词句多角度分析做人的道理。第二步: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一是读标题。标题明确了时间“人日”、地点“南山”、事件“约应提刑懋之”。二是读注释。注释表明这一天是传统节日。三是抓关键。上阕开篇写“无边春色”,点明时令。次句写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涌向南山觅春。第三句大笔挥洒,描绘出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以及人们欢乐的情绪。第四句写人日的美好祈求。下阕紧承上阕,继写沿途所见,前两句充分描绘出了人日这一天各类人的生产生活,“翁前子后孙扶掖”这一生活场景表现了家庭和谐;而“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场景由从事各种职业的人组成,也表现了人们勤奋有为、追求幸福生活的生产活动。结尾表达了自己的美好心愿。
[答案] ①“翁前子后孙扶掖”,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②“商行贾坐农耕织”,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恪守本分,各司其职。
提炼哲理
“哲理”就是指充满智慧、能给人教益的道理或事理。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类型上有直接说理、借景说理、托物说理和即事说理,内容上主要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的感悟。
常见古代哲理诗分类
1.按表现手法分类
类型 示例
直接说理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
借景说理 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
托物说理 卢梅坡《雪梅》(其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其二):“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物各有长,与诗人雅趣)
即事说理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哪怕身处逆境,也要保持乐观心态)
2.按内容主题分类
哲理诗多种多样,诸如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类型 示例
描写自然景物的 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孤桐》);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等。
描写社会政治的 白居易的“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放言五首》(其三)];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二首》(其一)]等。
描写人生理想、感情宣泄的 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寒菊》);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五)]等。
描写文艺创作的 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郑板桥的“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竹》)等。
描写爱情思念的 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五首》(其四)];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二首》(其一)];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等。
 (《游山西村》)当你的朋友因身处困境而烦闷失意时,你认为这首诗中的哪一联最适合用来劝慰朋友?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话既写景,又蕴含了哲理: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的时候,如果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这句话能给人以希望,能给人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勇气,所以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合适。
提炼哲理“3角度”
1.注意形与神。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我们应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
2.注意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
3.善于化实为虚。要从诗中所描写的具体形象和过程中凝练、提取出普遍的道理来。
 (2020·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 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问是理解性阅读,答案不唯一。本诗题目是《读史》,从史书的角度归纳可以与本诗一致:史书所记历代高贤生平,并非全部真实准确,常常有谬误。第二问属发散性阅读,可以从今天读书者的角度说,如何读书(即本题答案);可以从诗人的角度说,如何准确理解与评价历代高贤与建功立业者;也可以从今天读诗人的角度说,如何准确理解与评价王安石写诗的动机目的;还可以从国家体制与评价体系的角度谈,如何在今天建立公信可靠的史志体系。
[答案] 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评价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分析作者对事件、现象、人物或褒或贬的态度;分析作者对社会现实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美还是嘲讽;分析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等。
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
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必修下册《登岳阳楼》)清人黄白山认为这首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胸襟气象,一等相称”是对本诗意境、襟怀、气度的高度评价。关山与乾坤、吴楚的广阔境界相当,而且从东南拓到北方,所以说气象相称;凭栏洒泪的诗人与“老病有孤舟”相呼应,诗人“涕泗”是因北方的戎马战乱而流,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所以说胸襟极宽。
评价观点态度“3角度”
1.明确自己的观点。提炼观点,一定要通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
2.结合诗(词)句进行细致分析。找到诗(词)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来阐述理由和原因。
3.分析评价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具体剖析。
(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卖花担上看桃李”意思为在卖花的担子上看到的桃花李花,虽美丽但无根基,无生机和活力。“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意思为树枝头上的桃花李花,接地气,有根源,花会更加鲜艳、更有生机活力。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本诗歌讲的是关于治学的内容。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或读书治学),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求真务实、回归本源。故尾联提到的魏了翁的名言,实际上是强调读书治学要亲身实践,从而深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把握学问的本质。这是一种文内观点迁移运用题。
[答案] 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原典,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
练案31 专项对点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以十扇送徐天隐
黄庭坚
人贫鹅雁聒邻墙,公贫琢诗声绕梁。
坐客有毡吾不爱,暑榻无扇公自凉。
党锢诸君尊孺子①,建安七人先伟长②。
遣奴送箑非为好,恐有佳客或升堂。
【注】 ①徐稚,字孺子,东汉隐士。②徐干,字伟长,“建安七子”之一,三国时期魏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徐天隐家里贫穷,但他专心锤炼诗作,吟诵诗歌的声音绕梁不绝,哪怕家里的鹅雁聒噪,也不受影响。
B.诗人看徐天隐家里夏天没有扇子,考虑到去他家里的客人可能较多,所以送十把扇子给他。
C.徐天隐酷爱诗歌,钻研文艺孜孜不倦,从暑天无扇也感觉清凉,可见其精神世界丰盈,耐得住清贫。
D.东汉读书人仰慕徐稚,魏人徐干以诗赋政论著称,诗人用这两个人赞扬徐天隐勤奋好学、淡泊明志,受到人们推崇。
A [A项,“哪怕家里的鹅雁聒噪,也不受影响”错误。首联中“鹅雁聒邻墙”的意思是鹅雁在邻居家的墙内聒噪。]
(2)黄庭坚评价杜甫的诗“平淡而山高水深”,主张以故为新、平淡有味、涵泳深沉,他的诗学主张在这首诗里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这首诗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理解黄庭坚的诗学主张:“以故为新”就是将古人的诗句、典故等化旧为新,“平淡有味”就是所写之事稀松平常而表达的内容却耐人寻味,“涵泳深沉”就是语言浅近却形象有味。然后联系诗句具体分析。从艺术手法上看,本诗运用徐稚、徐干的典故,表现徐天隐受人尊敬,即“以故为新”。从内容上看,本诗写友人徐天隐贫穷无扇,却能在暑天里琢磨诗句声音绕梁,感受不到暑热,写的内容很平常,却表现了友人不慕富贵、甘于清贫、沉迷学问的崇高品格,即“平淡有味”。从语言上看,本诗遣词造句,多用口语,但细细分析起来,有对仗,有衬托,有用典,颇多艺术技巧,即“涵泳深沉”。
[答案] 徐天隐不慕富贵,甘于清贫,沉迷学问,即使暑天没有扇子也能从诗文和精神世界中感受到清凉。人物的品格隐于诗歌平淡的语言之中,引人回味。诗作看似简单自然,其实颇有艺术上的讲究,颔联、颈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有衬托、情境化描述,形象有味。颈联用徐稚、徐干的典故刻画徐天隐,充分展示黄庭坚典故使用上“以故为新”的典型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虞美人
陈与义①
余甲寅岁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无复存者。乙卯岁,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②,卜居青墩镇。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拏舟③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
【注】 ①陈与义,南宋词人。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六月,因与尚书左仆射赵鼎政见有分歧,论事不合,托病请辞。本词写于辞官后前往青墩镇的途中。②琐闼:宫门。奉祠:祠禄之官,老病废职之官任之,以示优礼。③拏(ná)舟:撑舟,这里指乘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该词采用赋体,上阕写词人前往青墩镇时沿途的所见所感,内容与小序后段完全一致。
B.该词语言质朴委婉,如“病夫因病得来游”明是暗自庆幸,实则聊以自嘲、内心痛苦。
C.该词运用虚实结合手法,通过去年的残荷满塘来对比反衬眼前的繁花一路的景物之美。
D.该词讲究匀整对称、情景搭配,下阕词情一扬一跌,将词人的情感变化表现得更加形象。
D [D项“词情一扬一跌”说法错误,应是“一跌一扬”。下阕先回忆去年路过此处所见到的惨淡光景,心情无限怅惘,从词情发展上来说是“一跌”;后写今年眼前所见荷花满塘的景色,受一路繁花相送的感染,不由倾吐对眼前美景的热爱,这在词情上是“一扬”。]
(2)有人评价这首词“语意超绝”,“于豪放中透露出微蕴沉郁之旨”,认为词中虽有感恩之句,却怀不满之意,含有一种“微而婉”的讽喻。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微而婉”是精微、委婉,“讽喻”是指将另一层含义隐藏在作品之中的文学技巧。
再结合提示语,可以得知,这道题要求考生把握该词的情感主旨,并以所谓感恩句“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作为切入点进行理解赏析。该句理解难度不大,但需联系“病夫因病得来游”、结合小序中词人当时的遭遇来品味,“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今年我拿什么来报君的恩情?只好乘船相送,一路繁花到青墩。让他一个“病夫”得以观赏眼前一路繁花相送的美景,实则含有对宋高宗支持赵鼎的不满之意,才能明白词人精微委婉词句之下那貌似旷达实则内心痛苦的矛盾心理,才能体悟到词人潜藏在得享繁花相送美景的欢悦之情下对宋高宗的不满之意和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答案] ①“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表面上是词人感恩君王给他优礼,让他一个“病夫”得以观赏眼前一路繁花相送的美景,实则含有对宋高宗支持赵鼎的不满之意。语言精微委婉,暗含讽喻。②该词情感深厚复杂,既有对眼前美景的热爱和自身观赏美景的旷达欢悦,也暗含对君王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懑。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酹江月·南康军和苏韵①
文天祥
庐山依旧,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空翠晴岚浮汗漫②,还障天东半壁。雁过孤峰,猿归危嶂,风急波翻雪。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
堪嗟漂泊孤舟,河倾斗落,客梦催明发。南浦闲云过草树,回首旌旗明灭。三十年来,十年一过,空有星星发。夜深悉听,胡笳吹彻寒月。
【注】 ①南康军:宋行政区划名称,今江西境内。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大都,途经南康军作此词。和苏韵: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脚。②汗漫:宽阔无边的水面,这里指长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从庐山起笔,气势磅礴,“凄凉处”在辽阔的意境中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B.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谋篇布局类似。
C.词人以“孤舟”自喻,嗟叹自己身处国家倾覆之际,流露出被俘后前景幻灭的绝望。
D.词人曾途经此地,如今又再路过,可是今昔之间,人事已换,年华空老,不胜感慨。
C [C项“流露出被俘后前景幻灭的绝望”错误。从“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可知,词人尚存一线重振旗鼓的希望。]
(2)有人曾评文天祥《酹江月》:其于兴衰,未尝不耿耿也。请结合本词具体词句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词人对国土的沦丧耿耿于怀。“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山河依旧人事已换,流露出词人对故国倾覆的悲叹;“风急波翻雪”词人用翻涌的波涛,暗喻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寄寓词人对国运的深切担忧;“夜深悉听,胡笳吹彻寒月”描写途中月夜见闻。描写元兵的号角声响彻夜空的情景,表现出词人眼见大好河山沦为异族统治的悲痛之情。②词人对故国的恢复耿耿于怀。“还障天东半壁”暗示江山仍存半壁;“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直呼国运未尽,志士仁人犹在,此一处写出词人存一线重振旗鼓恢复江山的希望,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斗志和坚贞不移的品格。
4.(2025·黑龙江阶段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五更读书示子
陆 游
近村远村鸡续鸣,大星已高天未明;
床头瓦檠灯煜爚①,老夫冻坐书纵横。
暮年于书更多味,眼底明明见莘渭②。
但令病骨尚枝梧,半盏残膏未为费。
吾儿虽戆③素业存,颇能伴翁饱菜根。
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④。
【注】 ①煜爚:光辉灿烂,光耀。②莘渭:商汤的宰相伊尹曾耕于莘野,周文王之师姜尚曾钓于渭川。③戆:刚直而愚。④元元:百姓,黎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前三句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写室内外的环境,既照应标题的时间又起到烘托的作用。
B.第四句的“冻”字细微地展现了诗人读书时的情态,“纵横”突出读过的书籍之多。
C.诗人眼中,儿子虽憨厚却未能沿袭儒业,好在能陪伴父亲食菜根,故告诫其读书。
D.本诗饱含深情,虽为示子却蕴藏着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体悟和思考,耐人寻味。
C [C项,“未能沿袭儒业”错误,诗人并非认为儿子未能沿袭儒业,而是说儿子虽然刚直憨厚,但一直保持着淳朴的本业。“故告诫其读书”的因果关系错误,诗人不是因为儿子能陪伴自己食菜根而告诫其读书,而是对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通过读书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为百姓谋福祉。]
(2)本诗中陆游讲述了自身读书的经历和感受,请简要谈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读书心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的前两联写诗人的读书时间和读书环境,五更时分,诗人还坐在床头的瓦灯下忍冻埋头苦读,并且表示只要病体能够支撑,就会继续阅读,这告诉我们:读书要惜时勤奋。
诗的第五、六句写诗人晚年读书有更多的体味,从书中学到了伊尹、姜尚辅佐国君的精神。这告诉我们:要从书中品味到滋味(要从书中获得学习的榜样)。
诗的最后两句写读书不应只为个人的功名利禄,而应心怀家国,将所学知识用于为社会和人民作贡献,这告诉我们:读书目的是济世安民。
[答案] ①读书要惜时勤奋。五更时分,诗人还在忍冻埋头苦读。②要从书中品味到滋味(要从书中获得学习的榜样)。诗人从书中学到了伊尹、姜尚辅佐国君的精神。③读书目的是济世安民。诗歌最后两句表明读书是为了等到好时机来为百姓谋福祉。(每点2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有感三首(其一)
张 耒
南风霏霏麦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
山边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获。
雨多萧萧蚕簇寒,蚕妇低眉忧茧单。
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南风轻柔,麦花纷纷飘落,豆田一片广阔,豆角垂垂,首联描绘了一幅农家初见收获的画面。
B.用“犁”来修饰夜半所下之雨,贴合农家身份,可见雨势充沛,映衬田父的喜悦心情。
C.同一场雨中,田父在期待丰收的喜悦中高歌,蚕妇则因思亲而寂寞孤单,两种心态形成鲜明对比。
D.这首诗与杨万里的《插秧歌》都描写了农村生活景象,诗人把视角投向农民,体现了对农民的关心。
C [C项,“蚕妇则因思亲而寂寞孤单”错误,诗中“蚕妇低眉忧茧单”是担心蚕茧的收成。]
(2)宋诗重理趣,往往借诗来表现人生哲理和生活道理。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田父高歌待收获”“蚕妇低眉忧茧单”可知,农夫期待丰收,蚕妇担心蚕宝宝结不出好茧。面对同一场雨,田父高兴而蚕妇忧愁埋怨。可见事物的利弊是相对的。
根据“人生多求复多怨”可知,人生追求的越多,产生的怨恨也越多。因此人生不能有太多欲望。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情况,不要埋怨,要顺其自然。
整体来看,不同的人因立场不同要求也不同,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体会他人的难处。
[答案] ①事物的利弊是相对的。面对同一场雨,田父高兴而蚕妇忧愁埋怨。②人生不能有太多欲望。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情况,不要埋怨,要顺其自然。③立场不同,态度不同。对于同一场雨,不同的人因立场不同认知也不同,要学会换位思考,体会他人的难处。(每点2分)
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