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板块一 专题二 学案32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阅读(教师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板块一 专题二 学案32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阅读(教师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资源简介

学案32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阅读
教材“学习提示”“单元研习任务” 命题点提炼
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芣苢》《插秧歌》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表现手法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这两首诗均为古体诗,但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上有很大不同。前者是四言,质朴刚健,运用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后者是五言,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要在诵读中体会两首诗不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结合诗人的身世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语言风格、思想情感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氓》、《离骚》(节选) 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诵读时要注意品味相关诗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比兴手法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研习任务” 阅读古典诗词,要把握作品中意象的特点,揣摩其组合方式,体会独特的意境。反复诵读品味《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两首词,比较二者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 意象、意境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从大的方面看,比较鉴赏题一般从“知同”“辨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内容;“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内容。从小的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比较诗歌形象
诗歌形象的对比鉴赏往往着眼于不同诗歌选用的同一形象(意象),但是这个形象(意象)又具有不同的内涵,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内容。
 [选择性必修下册《氓》、《离骚》(节选)]结合《氓》和《离骚》(节选),试分析它们在题材、情感、语言、艺术手法以及体现的人物精神品质方面的不同。
篇目 题材 情感 语言 艺术手法 人物精 神品质
《氓》 弃妇叙事诗 ② 整齐的四言诗 ④ 勇敢反思,决绝面对
《离骚》(节选) ① 高洁坚贞的情操,忠君爱民的信念,君主昏聩的哀怨,小人谗言的憎恨,九死不悔的决心 ③ 浪漫主义手法 ⑤
[答案] ①政治抒情诗 ②怨朝三暮四,愤暴力对待,恨男子负心,痛婚姻破裂,伤爱情流逝,悔遇人不淑 ③句式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尾多用“兮”字,运用虚字,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④现实主义手法 ⑤忠君爱民,有怨无悔
比较诗歌形象“3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明确题目比较的具体方向,一是弄清比较的对象,是比较人物形象,还是比较物象;二是弄清比较形象哪方面的特点;三是弄清是比较相同之处,还是比较相异之处,还是二者皆比。
第二步:找意象,品内涵
找出诗歌中刻画意象的词句,看其刻画了意象怎样的特点和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第三步:做整合,规范答
按照同类合并的方式将品味到的意象特征合并,然后选用术语分点分条作答。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 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欧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怀洒落的人物形象。
[答案] 欧阳修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情怀。文同通过侧面描写,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怀洒落的自我形象。
比较诗歌语言
一是不同的诗歌有时候也会运用同一个词语,但是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及效果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对比中鉴赏,体会其不同的用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二是同一首诗版本不同,有时用语也不同,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
比较诗歌语言“2步法”
第一步:审清题目。弄清要比较语言的哪一方面。
第二步:分析归纳。“字词句”比较题:先理解诗歌有关“字词句”的表层义,再体会其深层义及其作用,后根据题目要求归纳出“字词句”特点、作用等的相同或不同之处。
(1)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
(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
(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地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语言风格”比较题:先品味诗歌怎样用词、怎样运用句式,再总结诗歌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共同或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京 口
陆龟蒙
江干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
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
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
可怜宋帝[注]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注】 宋帝:指南朝宋武帝刘裕。
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的“自”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意为“自当”,含无人欣赏、倾听之意。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又为下文抒写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和感叹其壮志未酬之情做了铺垫。《京口》中“苍翠无烟草自生”的“自”,有“自己、自然”的意思,在京口这个地方,野草茂盛,无人打扰,草自生自灭,用草的茂盛来写此地现在的荒凉,属于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用京口的现状来表达昔盛今衰的历史感慨。诗人又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宋武帝刘裕挥师北伐时舳舻千里的恢宏场面,尾联以茂盛生长的野草反衬古渡口的空寂荒凉,寄托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惋惜与无奈之情。由此可见,相同之处都是以乐景衬哀情,让人倍觉凄凉与冷落。
[答案] (1)相同点:一个“碧草自春色”,一个“草自生”,都是以乐景衬哀情,让人倍觉凄凉与冷落。
(2)不同点:①杜诗以青草自绿,无人光顾,衬托出自己的寂寞之心,同时为下文抒写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和感叹其壮志未酬之情作铺垫;②陆诗以青草自生长,不管此事兴衰,凸显渡头不尽的荒凉,寄托了诗人对于朝代更迭和历史兴亡的深切惋惜和无奈之情。
比较诗歌表达技巧
不同的诗歌,在情感的表达上会有所侧重,表达技巧作为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在具体运用上也有异同。
比较诗歌表达技巧“3步法”
首先,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
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
最后,要立足于对原诗的准确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 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抒情方法上来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除首联写景外,其余三联几乎都是直抒胸臆;《白下驿饯唐少府》既有叙事,又有写景,还有直抒胸臆的议论。从抒情内容上来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是在劝慰,而《白下驿饯唐少府》却在叙事、说理、写景以及祝愿等综合叙说中抒发感情。
[答案]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直抒胸臆,主要在劝慰中抒情。感情一直高昂。②《白下驿饯唐少府》综合运用了议论事理、借助场景、自问自答等多种方法来抒情,既有相知相惜,也有思乡孤寂,还有美好祝愿等多种内容。感情由低到高,有起伏变化。
比较诗歌思想情感
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中或者同一诗人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出现同一内容,往往寄托着不同的情感,抒发着不同的情志。
比较诗歌思想情感的“3注意”
1.注意标题。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2.注意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3.注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2022·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楼 前
[中唐]王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
[晚唐]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
【注】 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729)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先看情感: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做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飞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的生活是多么骄奢淫逸。而今“飞龙老马曾教舞”,老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盛世江山早已不在,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切可能正是源于唐玄宗当年的骄奢淫逸。王建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奢淫逸,言外之意自见。杜诗后两句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这两句从表面看写的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
(2)再看写法:王诗后两句借助老马“总举头”的细节传情达意。写老马“闻着音声总举头”,听到音乐的老马还记得当年曾经受过的训练,“举头”是老马的习惯性动作,这一细节刻画生动传神,暗含着对昔日繁华盛世的怀念。杜诗寓情于景,通过拟人手法写紫苔“称意”,暗示王朝繁华不再。“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营造荒凉的氛围,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
[答案] (1)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感慨玄宗的骄奢淫逸,言外之意自见;②杜诗借眼前紫苔,表达昔盛今衰的悲叹。
(2)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的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悲凉氛围。
练案32 专项对点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①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②,杜若③满芳洲。
【注】 ①沉累:指屈原沉湘。②虞舜:虞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舜为其领袖,故称虞舜。③杜若:一种芳草。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上阕描绘出洞庭湖的美好风光,君山暮霭萦绕,沅湘两岸草木葱茏,境界阔大高远。
B.从日落西山到缺月升空,词人凭栏久立,沉迷美景,旅途劳累随风而逝,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C.下阕开头五句运用夸张、反问、排比等手法描绘岳阳楼的雄伟,跌宕飞动,为下文抒情张本。
D.词人因屈原展开联想,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尾句以景结情,意蕴悠长。
B [B项,“沉迷美景,旅途劳累随风而逝,愉悦之情油然而生”错误,词人自称“倦游客”,指仕宦不得意而思退归,并非旅途劳累;长久地“倚栏干”也没有体现愉悦之情。]
(2)在文学的殿堂里,我们总是能够看到月亮的光华。请分析本词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月”这一意象审美意味的不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词“缺月挂帘钩”写天上的月亮好似帘钩。“缺月”即残月,描写春天的弯月形象。这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高挂的“帘钩”比喻一弯残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为下阕抒发词人心境的悲凉创设了氛围,营造了意境。《过洞庭》写的是中秋之月,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写出月亮的多情。“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是说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澄澈。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表里俱澄澈”情景交融,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最后从月的情状、描写手法和营造意境等角度总结出不同点。
[答案] ①月之情状不同。一为春天的弯月,一为秋天的将圆之月。②描写手法不同。本词写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念奴娇·过洞庭》中“素月分辉”讲明月把自己的光辉分给洞庭湖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又用江水之澄澈映衬月光的皎洁。③营造意境不同。本词借缺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为下阕抒发作者的离忧做铺垫;《念奴娇·过洞庭》情景交融,水月之澄澈即是词人心灵之澄澈,表现了词人的磊落胸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桃源行(节选)
王 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古体诗,是对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的艺术再创造。
B.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个优美的境界,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C.诗歌描绘的画面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D.诗的后四句从渔人的视角写桃花源,隐含了《桃花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内容。
D [D项,“后四句从渔人的视角写桃花源”错误。“樵客初传汉姓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是从桃源人的视角写的;“居人未改秦衣服”写渔人乍见“居人”,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是从渔人的视角写的,最后两句未从渔人视角写桃花源。]
(2)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喻之米,饭与酒所同出。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绝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请你谈谈,与《桃花源记》相比,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桃花源记》语言平淡(质朴),本诗语言凝练。如《桃花源记》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语言明白如话,平淡简洁。而本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渔舟逐水”“两岸桃花”“夹去津”,高度凝练,概括了《桃花源记》中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桃花源记》长于叙事,本诗侧重通过描写营造意境。如《桃花源记》作为散文有很多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交代原因,中间又写了过程等,总之《桃花源记》更侧重叙事,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本诗则侧重营造意境,如“两岸桃花夹去津”,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做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个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又如“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通过“繁花”“茂竹”等画面营造出欣欣向荣的意境,表达诗人的向往、喜爱之情。《桃花源记》毕竟是散文,语言自由灵活,音乐性相对低,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长句短句随意使用,也不讲究押韵;本诗音乐性更强。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
[答案] ①《桃花源记》语言平淡(质朴),本诗语言凝练。“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几句高度凝练,概括了《桃花源记》中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②《桃花源记》长于叙事,本诗侧重通过描写营造意境。本诗通过“繁花”“茂竹”等画面营造出欣欣向荣的意境,表达诗人的向往、喜爱之情。《桃花源记》更侧重叙事,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③《桃花源记》语言自由灵活,音乐性相对低;本诗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音乐性更强。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9分)
白牡丹
韦 庄
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裴给事宅白牡丹
无名氏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注]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 承露:汉武帝求仙,造金铜仙人捧露盘以承云表之露的故事。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韦诗落墨两句在词句的结构上进行了倒装,应理解为“闺中新妆妇莫妒,陌上傅粉郎须惭”。
B.后两句着眼于描写夜景,月光轻泻,清风微拂,入门只闻到了弥漫一庭的白牡丹的芬芳气息。
C.唐诗咏紫、红牡丹者甚多,无名氏诗专为白牡丹遭受冷遇而发,赞颂了它冰清玉洁的形色和风姿。
D.无名氏诗写紫牡丹是为了正面烘托白牡丹月下盛开后,竟是“无人起就”,清冷寂寞,默默无闻。
D [D项,“无名氏诗写紫牡丹是为了正面烘托白牡丹月下盛开”错误,“正面烘托”应为对比,诗中长安豪贵之人“争赏街西紫牡丹”,而白牡丹却是“无人起就月中看”,两者的境遇截然相反,应是对比。]
(2)这两首诗都写了白牡丹的光彩照人,请分析作者在突出此特点时运用的手法有何不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先看韦庄的诗,诗的前两句,诗人写“新妆妇”“傅粉郎”面对白牡丹时候的表现,前者是“妒”,后者是“惭”,新妆妇人本以光艳夺人,傅粉儿郎本就细白,但在白牡丹面前却是“妒忌”和“惭愧”,这是借助他人他物来展现主体的特点,属于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第三句写明月,这是暗衬白牡丹,因为月光与牡丹的颜色融为一体,难以辨别,所以入院后只闻其香。全诗没有一句正面描写白牡丹,都是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白牡丹的声、色、香。
再看无名氏诗,这首诗主要在后两句写白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这里的“玉盘”是形容盛开的白牡丹,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再加上月夜的衬托和冷露的点缀,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丰满,“承露冷”三字描写花的状态,既是实写夜色中白牡丹承受冷露的润泽,更是着意表现白牡丹冰清玉洁的品质;同时结合注释可知,这里还使用典故,展现白牡丹沾满晶莹露珠的光彩。
[答案] ①韦诗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用“新妆妇”的妒忌侧面写出白牡丹的光艳照人,用“傅粉郎”的惭愧写白牡丹的洁白。②无名氏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玉盘”作喻,再现白花盛绽之状;又运用典故,用汉武帝造金铜仙人捧“露盘以承云表之露”的典故,写出白牡丹月下沾满晶莹露珠的光彩。
4.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③?戏马台④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南乡子⑤
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 ①此词作于1095年,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两山相夹如蜀门户。③华颠:白头。④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晋安帝时,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与僚属欢宴于此,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为乐。⑤此词作于1104年,是词人的绝笔之作。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定风波》上片首两句用“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生动地表明秋雨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写出贬谪之地环境的恶劣。
B.“及至”“也”呼应,由抑转扬,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跃然纸上。
C.《南乡子》开篇写诸将谈论立功封侯,意气风发;而词人却悄然独立,突出了其孤独无依的形象。
D.环境险峻,词人“催醉”;万事皆休,词人“催酒”。二词于细致入微的描绘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感。
C [C项,“突出了其孤独无依的形象”错误。《南乡子》开篇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众将热议功名与自己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作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2)文人墨客常借古事古迹抒发情怀,这两首词的创作时间相隔九年,作者均写到了“戏马台”,其中蕴含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诗词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定风波》中词人运用典故,引用“戏马台”和“两谢”的典故,表现词人意气风发的昂扬精神风貌;“风流犹拍古人肩”意为:骑马射箭,纵横驰骋,英雄直追古时风流人物。“犹拍古人肩”一句写出词人与古人相比肩的乐观豪迈襟怀。《南乡子》中“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借用“刘裕大宴戏马台”典故,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于时光流逝的波涛中。即使是像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对人事(盛衰)无常的感慨,流露出词人淡淡的愁绪。
[答案] ①《定风波》借戏马台之典,写重阳节词人不但照例饮酒簪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
②《南乡子》中词人用“戏马台”之典正切重阳宴集之题,说明即使像刘裕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遗迹,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于时光流逝的波涛中,流露出词人淡淡的愁绪。
5.(2024·浙江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晓 梦
李清照
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
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
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
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
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晓梦随疏钟”中的“疏”字形容钟声缓而轻,这恰好能起催眠作用,飘忽身轻,跻入云霞,飘飘欲仙,梦见仙人,衔接自然。
B.“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天衣无缝地化用李少君说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的话,把在梦境中与仙人们在一起的兴奋愉悦之情尽情展现。
C.“翩翩坐上客”带出意妙、语佳、思捷、手巧,真是无一不好。虽说只是梦中幻境,实际上却完全是作者自己生活理想的反映,所以叙来也充满热情。
D.“何必”一词流露出作者对神仙生活的羡慕,此处以感想代替叙述,略去如何从梦中惊醒的描写,化虚为实,使诗意更为紧凑。
D [D项,“化虚为实”错误,无从体现。“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意为:人生如果能够这样过,何必一定要回家?这里作者正是以感想来代替叙述,略去如何从梦中惊醒过来的描写,使诗意更为紧凑,过渡了无痕迹,又简省了很多笔墨。]
(2)李清照《晓梦》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构思命意上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相同点:此诗写作者某天早晨睡醒前梦幻中的一番游仙经历以及醒来后尚对梦境无限留恋的感慨。醒来后作者陷入了沉思。“喧哗”包含着现实生活中人们为名利得失纷争不已的意思,对此梦中所见,更觉得可“厌”。这是从对梦境和现实的相反感受描写。明知是幻梦而犹念念不已,则是从理智和感情的矛盾状态写。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然后写进入梦境,最后诗人写梦醒后的低徊失望。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置于虚无缥缈的梦境中,寄寓着诗人的理想,反映了生活现实。
综上,二李都借美好的梦境来寄托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同时反衬出现实生活之可“厌”。
不同点:李清照这首诗,结句“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意为:明知梦境难亲见,想想还是惋惜它。作者只是无可奈何的叹息。
李白诗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结尾,意为: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卒章显志,昂首扬眉,表现得傲骨嶙峋。
[答案] ①同:二李都借美好的梦境来寄托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同时反衬出现实生活之可“厌”;②异:受时代气象、个人经历、性格影响,李白诗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时,能昂首扬眉,表现得傲骨嶙峋;而李清照这首诗,却只是无可奈何的叹息。(每点3分)
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