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微学案1 破解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了解选择题特点“四选一” 题干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依诗定序 选项的先后顺序保持与原诗句顺序大体一致。“理解”与“赏析”兼顾,重在“理解” 选择题的设题点有两方面:一方面,考查对诗中关键词句、情感主旨的准确理解;另一方面,考查对诗中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从近三年的命题实践看,其考查重心放在了诗意理解上,尤其是对诗中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准确理解。设误细微 命题者把错误点放在选项的细微之处,尤其是多放在一两个词语上。读懂选项 无论是选择恰当的或不恰当的选项,错误总集中在选项的某一两处细节上,绝大多数选项内容是正确的。所以,答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准确理解诗歌的过程,题目答对了,诗歌也就基本上读懂了。破解选择题设误点(一)诗句意思理解错误命题者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对此,考生应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理解诗句的方法1.关注关键词。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2.注意特殊句。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注意句式倒装、词语省略等句式,联系语境,梳理诗句间的语义关系。3.翻译分析法。关注选项中的“意谓”“状写”“描绘”等词,避免因为词句翻译不准造成理解的失误。4.整体分析法。回归到诗歌本身,从整体上把握写作对象。关注景物描写的时间、地点、特点,关注事件、人物、动作或评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浣溪沙·和无咎韵[注]陆 游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注】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A [A项,“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错误。这一句中有“懒”字,意思是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赏景。](二)意象、意境分析错误命题人往往故意曲解诗歌中的意象,故意将诗歌创设的意境随意引申、任意拔高,考生往往因陶醉于生动优美的表述而忽略对杂糅在正确表述中的错误点的排查。正确分析意象、意境1.深入体味写景句本身,敏锐感知并精确地表达其特点或氛围。2.联系语境,着眼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切忌孤立地理解诗句。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九日置酒宋 祁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绘重阳登高宴饮的情景,场面恢宏,气氛热烈,富有生活情趣。B.诗人虽年事已高,但性情旷达,乐而忘忧,任凭风吹冠冕,只管举酒言欢。C.作者描绘傍晚时分的景象,雨过天晴,水面澄澈,日色清淡,不显华彩。D.诗歌描绘的登高宴饮、满插茱萸的场景,均是中华民族重阳节的习俗。C [C项,“作者描绘傍晚时分的景象”理解错误。“秋晚佳晨”是晚秋的早晨,“日痕”是指太阳光,可见不是描写重阳傍晚的景象。](三)技巧手法分析错误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有时也把一些常见的诗歌常识弄混来设置错误选项。准确分析技巧手法1.凡是有表达技巧的选项要特别关注,要慢读细品诗句,找到切实的依据,再进行判断。2.切不可脱离诗句而只看选项,以命题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以免被命题人诱导而选错答案。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祝熙载之东阳主簿①欧阳修吴江通海浦,画舸候潮归。叠鼓山间响,高帆鸟外飞。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鸣机。试问还家客,辽东今是非②。【注】 ①祝熙载:辽东人,欧阳修的朋友。东阳:古县名,在今浙江中部。②是非:指年成及状况是好还是坏。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住诗题中“之东阳”,交代诗人的朋友祝熙载到了吴江后,又乘船从海上去东阳。B.颔联写叠鼓喧天,海天相接,近处的鸟仿佛在海面上漂,而远处的帆则好像在天上游。C.颈联实写东阳情状,描写了东阳遭遇秋汛、周围被洪水包围,然而千家万户深夜还在辛苦劳作、纺织衣服的情景。D.尾联落在了对朋友的关心与问候上。“试问还家客,辽东今是非”,意思是说:请问归家的旅人,辽东现在的情况如何?C [C项,“实写东阳情状”错误。这首诗的颈联是想象之景,并非实写。](四)思想情感分析错误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如李白《静夜思》的情感是对家乡的思念,其感情基调是悲伤的。而他的《望庐山瀑布》的思想感情则是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其感情基调是喜乐赞叹的,其风格是雄浑壮阔的。准确把握诗歌情感1.找诗歌中的情感词句来确定诗眼,把握诗歌感情的总基调。2.关注诗歌中的言行描写,体会诗中人物的心理世界,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寄黎眉州①苏 轼胶西②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③。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④贤。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注】 ①黎眉州:黎錞,四川人。②胶西:今山东诸城。③瓦屋、峨眉:四川山名。④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B.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入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C.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进行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D.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情景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C [C项,“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错误,颈联是说如今再无爱好人才的贤能的欧阳修了,表达出对恩师欧阳修的敬仰。](五)典故含义分析错误用典可分直用、活用和反用。命题者常在直用和反用方面设置错误点,故意把用意说反,迷惑考生。生僻的典故一般有注释。正确理解典故1.准确了解典故,是准确理解作品的前提。2.精读作品,在准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全篇内容,找到典故内容与作品人物、事件的内在联系,找到二者的相似点或者相异点,才能真正理解典故的作用。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潭 州李商隐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注】破庙风。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注】 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两句,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B.“湘泪浅深滋竹色”一句,传说舜帝南下,死于苍梧,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C.“楚歌重叠怨兰丛”一句中,“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蕙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D.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挚地表达了情感,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B [B项,“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错误,诗人借“湘妃之泪”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幽怨哀伤之情。](六)主旨意图分析错误在解读作品时,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浮于表面、主观臆断、无中生有、脱离语境任意阐发、模式化理解,都会使主旨意图的理解出现偏差。作品的注释,诗前的小序,甚至标题,都是解读作品的重要信息,一定要认真审读,仔细分析,不可忽视。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意图1.把握标志。关注选项中的“表达”“抒发”等词,关注对意境、氛围、基调的判定。2.结合注释。要探究诗人的写作意图,抓准情感;要注意结合注释进行判断分析。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临江仙辛弃疾老去浑身无着处①,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试向浮瓜沉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莫嫌浅后③更频斟。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注】 ①“老去”句:语出苏轼《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②浮瓜沉李:语出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后以“浮瓜沉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的生活。③后:略似今日口语中的“啊”。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着处”,正话反说。B.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一辈子被荒废。C.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一些语句成为成语。D.结尾化用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D [D项,“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这一表述不当,属无中生有。](七)语言风格分析错误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高考设误常将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界定设误,比如将“清新明快”错设为“沉郁委婉”等。常见诗歌的语言和风格特点语言特点 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风格特点 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实清新、语淡情浓等。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玉楼春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注】 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信。②欹: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芯。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D.本词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D [D项,“语言典雅,情感奔放”错误,应是“语言浅白,感情质朴”。](八)人物形象分析错误在选项中对人物形象分析有误,一是形象特点分析有误,二是塑造人物的手法表述有误。人物形象分析方法1.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典型意义。4.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赠黔南贾使君①黄庭坚绿发将军领百蛮,横戈得句一开颜。少年圯下传书客,老去崆峒②问道山。春入莺花空自笑,秋成梨枣为谁攀。何时定作风光主,待得征西鼓吹还。【注】 ①贾使君奉命征西之际,诗人以此诗相赠。贾使君,时任黔南知州。②崆峒:道教名山。贾使君在崆峒山下有园林。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绿发”犹言“黑发”,此时的贾使君统领百蛮之地,可谓年少得志,功成名就。B.第二句描写贾使君横持长戈、即兴赋诗,塑造了文武双全、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C.第三句运用张良圯下得授兵书的典故,意在赞许贾使君熟读兵书,富有军事才干。D.尾联通过设问,在何时做故园风景主人的问答中,表达对贾使君征西成功的期许。A [A项,“可谓年少”错误,强调贾使君威武豪迈,英姿飒爽,但不能说明此时贾使君年少。]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