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板块一 专题二 微学案2 突破诗评类题目(教师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4 板块一 专题二 微学案2 突破诗评类题目(教师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资源简介

微学案2 突破诗评类题目
所谓诗评题,就是在一首诗歌的后面列出诗评家的观点或对这首诗的评论,然后要求考生据此谈论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这些观点或评论,有的属于宏观的文艺观点或诗论,有的则直接对该诗词作出具体的阐释,然后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诗作发表自己的看法。
诗评类题目的考法
考查点 题干设问 分析
诗歌技巧 (2023·新课标Ⅱ卷)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王国维的观点指的是自身的观点、情感会投射到景物中。我们就要关注诗人的心态和诗中景物的特点,先分析诗人的心态,然后分析这一心态与诗中景物的关联。
诗歌语言 (2023·新课标Ⅰ卷)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然后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
诗歌形象 (《念奴娇·过洞庭》)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有英姿奇气”。请结合下阕简要分析。 “英姿奇气”指雄迈飘逸的气质,答题需要结合全词,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诗歌情感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有人评价这首词“语意超绝”“于豪放中透露出微蕴沉郁之旨”,认为词中虽有感恩之句,却怀不满之意,含有一种“微而婉”的讽喻。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微而婉”即精微、委婉,“讽喻”是将另一层含义隐藏在作品之中的文学技巧。再结合提示语可以得知,这道题要求考生把握该词的情感主旨,并以所谓感恩句“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作为切入点进行理解赏析。
诗歌内容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清人毛张健在《唐体肤诠》中评价此诗“不是劝驾,乃是催归”,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该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题干毛张健的评价中,“劝驾”意思是劝人赶紧出发,而“催归”意思是催促赶紧归来。所以,毛张健认为此诗并不是为了劝慰友人赶紧出发、安心赴任,而是劝告友人不忘归家、尽快归来。
诗评类题目的解法
(一)化“新”为熟,找到解题突破口
针对诗评类题目,我们可以对设问进行转换,从而回到传统的考题上来,进而找到答题方向。具体来说,要注意如下两点:
1.审题要有基本的知识储备,包括文学常识、语言知识,这样才能读懂题目中涉及的一些概念和古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
2.审题要全面,不要忽略每一个细节;要专注细心,逐字逐句,甚至咬文嚼字;要抓住关键词语,对可能引起误解的概念反复推敲。
(二)深入阅读,选准角度具体答
考生阅读文本,要注意在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深入阅读,根据题干中问答指向的范围选定一个恰当的角度(能言之有据、言之成理的角度)来进行具体分析,捕捉并筛选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究。考生组织答案,要注意紧扣文本,从作品本身出发,结合作品的相关注解、作者的生平与时代背景等,作出合理的阐释。表达要做到三个“力求”:力求言之有物,即观点阐述要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旁逸斜出,不架空、游离文本;力求言之有据,即充分结合文本中的具体诗句与相关背景等来作出恰当的判断、推理与评价;力求言之有序,即理由的阐述要合乎一定的因果逻辑顺序,条理分明。
1.(2025·八省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 怀
邵 雍
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
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
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
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的结构安排清晰明了,前四句描写秋天景色,后四句则是展开议论。
B.诗歌从寒露、凄风、鸟声、晴阴等多个角度落笔,使秋日景色立体可感。
C.诗人了解人性中软弱的一面,指出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
D.诗的尾联使用了“伯牙绝弦”的典故,以此展现出诗人宽广自信的胸襟。
C [C项,“软弱”“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错误。诗中“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是指时序的转变与人心的悠久情怀,并非指出人会因一念之间而改变气节。诗人通过四季变换来表达人的情怀历久弥新的感慨,并非揭示人性软弱。]
(2)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请结合这句话,谈一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德不孤,必有邻”,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作伴;②秉持“千古心”的人,也如孔子所说有德之人一样,终究会遇到知音。
2.(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C [C项考查考生对诗歌艺术境界的体悟。诗歌进入尾声,诗人短暂的旅程也接近结束,暮色中已隐约看到湖岸边的人居之地。虽说是人居之地,但这里不同于长街闹市,没有广厦华屋,望中只是错落杂生的林木与纵横缠绕的藤萝,唯有依稀入耳的鸡犬之声提醒这里有人烟存在,几声鸡鸣犬吠不仅不让人觉得喧闹,反倒强化了此地的静谧清幽之感。这里仍然是诗人眼中“蓬瀛”的一部分,诗人的感觉没有被破坏,心情也没有变化。]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分析诗歌如何印证了王国维的理论,必须明确“我之色彩”为何,“物”又如何“著我之色彩”。诗歌开头交代写作背景,直接展现出诗人“归思清”的心境,这便是诗歌中的“我之色彩”;诗人在这样的心境引领下,所观照的各种景物无一不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日常习见的景物在诗人眼中幻化成了蓬瀛仙境,带上了“我之色彩”。颔联及以下的描写均围绕首联确定的这个基调展开,逐次出场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客观实在的景物,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部投射。
[答案] 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