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板块一 专题二 微学案3 突破缺字类题目(教师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5 板块一 专题二 微学案3 突破缺字类题目(教师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资源简介

微学案3 突破缺字类题目
2024年全国甲卷古诗文阅读,所选吕本中的《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的颔联“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一枝栖”中出现了一个缺字,第14题C项就此设计:斥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因为这首诗有缺字,所以命题角度比较新奇,选择题C项引入教材中学过的《庄子·逍遥游》,以此推断颔联所缺字为“鹏”,让考生判断正误,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下面从命题和解题两个角度来分析此题的精彩之处:
命题精彩处 具体阐释
把日常阅读素养凝聚在一个字的识别上 舟常常代指“我”。如“野渡无人舟自横”,“自横”的是诗人的无奈。因此颔联前句“舟比蜉蝣千顷外”表面上写的是舟,实际上写的是“我”,体现自我渺小。
对诗情脉络的解读聚焦在一个字的判断上 首联描绘了春水初涨、青草繁茂的春意盎然之景。颔联写诗人感受。面对这样的大好春光,人往往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而颔联后句若用“鹏”(大鸟),则体现不了自我的渺小,不合乎诗情发展脉络。
部分命题给考生指路 B项对C项有提示作用。B项“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是对颔联前句的阐释,强调了小舟与蜉蝣的同一关系,而C项强调“鹏”与斥的对比关系,两句内物象的逻辑关系完全不同。
从这一选项的命题设计来看,这是一个创新考法。这一创新考法本质上是考查考生推敲诗歌中的字、词的能力,要求考生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内容。这种考法不仅能检验考生对诗歌语言细腻度的把握,还能促进他们深入剖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艺术手法。
结合教材推敲所缺“意象”
命题者在命制诗歌题时,围绕缺字材料“意象”“人物”等,在选择题中考查考生推敲所缺“意象”“人物”等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对“意象”“人物”等诗歌形象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推断能力。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兴八首(其八)
杜 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枝。
佳人拾翠[注]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注】 拾翠:本指拾取翠鸟羽毛作为首饰,后指妇女游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通往渼陂的纡长道路,经昆吾,御宿川,紫阁峰的阴影倒映在渼陂水上。
B.颔联出句句式倒装,将“香稻”放在醒目之处,说明这里物产丰美,起强调的作用。
C.“乌鸦”常在秋天出现,有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后面“晚”字提醒缺字是“暮鸦”。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回到现实,长吟远望,在抚今追昔的沉思之中,白头深深低垂。
C [C项,古诗中李商隐《丹丘》有“几对梧桐忆凤凰”,俗语有“没有梧桐树,引不得凤凰来”,在古诗词中,“梧桐”与“凤凰”常常联系在一起。缺字应是“凤凰”。]
(2)有人认为颈联“佳人拾翠”“仙侣同舟”与尾联的“苦”“不协调”,请你阐述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诗是杜甫《秋兴八首》中的最后一首。全诗的情感基调是“吟望之苦”。诗的前三联是回忆,写昔时与朋友共游名胜的豪情。尾联写被困夔州的现实困境,国破家不在,身世飘零,亲人朋友无一个在身边,自己空怀抱负。
结合颈联和尾联具体分析:“佳人拾翠”“仙侣同舟”描绘春景,词汇和意象都是对美好事物的描绘,重现往日的美好,与“苦”字所代表的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颈联的美好画面与尾联的“苦低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当前内心的痛苦和沉重。颈联的用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用意深刻,反衬诗人的寂寞哀伤。
[答案] 颈联用词恰当。①“佳人拾翠”“仙侣同舟”用词华丽绚烂,充满了欢乐和幸福的气息。②乍看颈联与尾联的“苦”不协调,实则运用衬托之法,这种美好与现实的残酷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诗人当前孤独寂寞、苦闷凄凉的心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此 意
刘 黻
此意苍苍晓不难,罚令狂士受饥寒。
春风纵好惟贪坐,夜月虽明亦懒看。
杜老却因穷得句,□□非为拙辞官。
世情一味嫌清淡,多刈幽兰种牡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题,说天意就是要让狂傲之士遭受饥寒,议论中有明显的感彩。
B.春风美好,夜月明朗,景色之美让诗人情不自禁地贪坐、悠闲慵懒地观赏。
C.颈联中诗人联想到了两个人物,由“非为拙辞官”可知,空缺处应是“陶潜”。
D.尾联写到了“世情”,与首句中的“此意”相呼应,隐含了诗人的不平情绪。
B [B项,“诗人情不自禁地贪坐、悠闲慵懒地观赏”理解错误,这两句实则表达的是诗人抑郁难申的苦闷之情,春风虽好却只能贪坐,不能驰骋得意,夜月虽明却没有心情,懒得欣赏。]
(2)尾句中“刈”“种”二字改为“厌”“爱”二字好不好?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字词含义上看,“刈”“种”两个字都是具体的动作词,“刈”字形象地表现出世人对幽兰的摒弃和摧残,突出了世人的残酷和决绝;“种”字生动地描绘出世人为追求富贵而积极栽种牡丹的狂热。这两个字直接描绘出人们弃此取彼的姿态,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生动的画面,增强了画面感。“厌”和“爱”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从情感表达上看,“厌”和“爱”两个字都是直接表达情感倾向的词,能够让读者明晓褒贬,但是表达过于直露,降低了诗歌的韵味,和全诗委婉表达幽愤之情的风格不符。“刈”和“种”更加含蓄,与整首诗的氛围和格调相统一,使诗歌更富有韵味和艺术感染力。
[答案] 不好。①“刈”的意思是“割”,“种”的意思是“种植”。这两个词形象具体地写出了世俗之人毫不怜惜地铲掉高洁的幽兰而种下富贵的牡丹的情形,“厌”和“爱”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②“刈”和“种”更能意在言外,含蓄深沉,与整首诗的氛围和格调相统一。
对比分析两诗缺字是否相同
命题者在命制诗歌题时,在简答题中设置两首诗的缺字,让考生分析两首诗的缺字是否相同。在解题过程中,考生需运用逻辑推理能力,结合诗歌的内容和相关写作背景进行推断。同时,还需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将学过的诗歌知识、文学常识等运用到解题过程中。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黄叶满贫家。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舟”江行饱含凄楚,“访”体现目的,“至天涯”从李穆角度写行程之远和旅途艰辛。
B.“欲扫柴门”一句与《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表达的感情相同。
C.“悠悠”写出“远书”“归梦”的邈远难期,体现了诗人希望落空、怅然若失的情感。
D.“雨”“月”在诗歌中同一时间出现,诗人用月夜下雨的异象表达了对对方的思念。
D [D项,“用月夜下雨的异象”错误。“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同时出现。但当面对月夕图景时,诗人又在心中浮现出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雨夕图景。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使用了互文的手法,暗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已非一夕。]
(2)有人认为两首诗中的缺字都是“青苔”,你同意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同意的角度看,刘诗主要表达诗人对李穆到访的欣喜之情。前两句,“至天涯”“路更赊” 写李穆来访旅途的艰辛,也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居所的偏僻,所以刘诗空缺处用“青苔”二字,表现居所位置偏远,与前两句照应,且青苔寓意家境贫寒,与尾句的“贫家”照应。空缺处用“青苔”二字说明诗人的贫家无人登门,诗人平时是孤单寂寞的,因此就更易因为客至而喜。
李诗主要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前两句写诗人得不到家书的孤寂。后两句写诗人居处的荒凉和诗人内心的悲凉。意象方面,用“青苔”与“红树”对举,色彩鲜明,用“青苔”二字说明阶前长满了青苔,无人到访,更显出居所的冷寂,同时也特别符合诗人此时的心情。
从不同意的角度看,两首诗的缺字处也可以是其他表现居所位置偏远、无人到访、凄凉孤寂的意象。两首诗的季节都是秋天,刘诗可用“衰草”对应“黄叶”,“衰草”更能体现秋天的季节特征。诗人居所位置偏远、无人到访,院子里都是“衰草”与“黄叶”,因此诗人“欲扫柴门”迎接客人,表现诗人对客至的欣喜。
李诗可用“黄花”,“黄花”是典型的秋天意象,更能体现秋季的凄凉,与“红树”映衬,加深诗人对亲人的思念。
[答案] (示例一)同意。①古诗中,“青苔”的意象多表现居所位置偏远无人来访的孤寂、家境的贫寒等。刘诗和李诗都用“青苔”的意象抒发诗人的情感。②刘诗空缺处用“青苔”二字说明贫居偏远,无人登门,与前两句照应,且颇有清贫寂寞之感,因此更易因为客至而喜;李诗空缺处用“青苔”二字说明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居所的冷寂,更易体现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示例二)不同意。①虽然“青苔”能够表现出居所位置偏远无人来访的孤寂、家境的贫寒等,但其他词语也能表达这些内容。②两首诗的季节都是秋季,可用更符合季节特征的词语。刘诗的缺字处可以是与“黄叶”对应的“衰草”等,表现位置偏远、无人来访的状态,因此客至能令诗人欣喜;李诗空缺处可以是与“红树”对应的“黄花”等,“黄花”更能体现秋季的凄凉,更能突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练案33 专题提升 古代诗歌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漩 口①
洪咨夔②
秃山束纡江,寸土无平田。
麦登粟事起,竟岁相周旋。
抉犁荦确③间,并驱从两犍。
两犍力不齐,手胼后者鞭。
日暮鞭更□,轭促肩领穿。
归来茅屋下,抚牛涕泗涟。
一饱勿易得,奈此官租钱!
【注】 ①漩口:地名,在四川。②洪咨夔:南宋诗人,素以才艺自负,为官耿直,屡次上书直陈弊政。③荦确:石多的样子,或坚硬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中用词精准到位,如第一句的“束”,既能表现两岸山峰之高耸,也点出了江面之窄。
B.农民在麦收后又要投入到种粟之中,对他们而言时间非常宝贵,因此诗中缺字可能是“急”。
C.经过一天的劳作,农民的肩膀和脖子都磨破了,可即使这样也很难吃饱饭,更无力承担官府租税。
D.同为农事诗,本诗侧重表现农民的艰辛,饱含诗人深切的同情,与《芣苢》《插秧歌》主题不同。
C [C项,“农民的肩膀和脖子都磨破了”错误,“轭促肩领穿”指的是牛轭套得紧,把牛的肩颈都磨破了。轭,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
2.诗中是如何展现农民生活艰辛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自然环境。诗中描写了农民劳作的环境,“秃山束纡江,寸土无平田”,这里草木不生的山夹住了一线曲折的江水,土地连一寸平整的田地都没有;而且“抉犁荦确间”,地里还有很多坚硬的石头,劳作的艰难可想而知。这些诗句描绘了漩口恶劣的自然环境,暗示农业生产条件艰难,农民劳作不易。②劳动场景。“抉犁荦确间,并驱从两犍”,农民扶着犁,架着两头牛在满是石头的地里耕种;“两犍力不齐,手胼后者鞭”,两头牛力量不同,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农人只好用长满茧子的一只手拉那头走得快的牛,又扬起鞭子抽打那头落在后面的牛。总之,通过“抉犁”“鞭”等动作刻画了农民扶犁耕作的场景,体现劳动的繁重。③农民的情感流露。“轭促肩领穿”写牛轭套得紧,把牛的肩颈都磨破了,回到家里,“抚牛涕泗涟”,农人心疼地抚着牛流泪,表明农民迫于生计对牛挥鞭的无奈。
[答案]  ①自然环境。“秃山”两句描绘了漩口恶劣的自然环境,暗示农业生产条件艰难,农民劳作不易。②劳动场景。“抉犁”四句刻画了农民扶犁耕作的场景,体现劳动的繁重。③农民的情感流露。“归来”两句通过农民抚牛流泪,展现农民迫于生计对牛挥鞭的无奈。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
暮泊鼠山闻明朝有石塘之险
杨万里
下水船逢上水船,夕阳仍更涩沙滩。
雁来野鸭却惊起,我与舟人俱仰看。
回望雪边山已远,如何篷底暮犹寒?
今宵莫说明朝路,万石堆心一急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上水船”与诗人的“下水船”相遇后,告知诗人明朝经过的石塘有险滩恶流,交代了诗题中的重要内容。
B.“涩”这里的意思是“停留”,形象地刻画出夕阳将落未落、余光滞留在沙滩的景色,增添画面的质感。
C.诗人回望远去的崇山峻岭,表现出诗人已过雪山下最危险的水域,交代了他对石塘危险不屑的具体原因。
D.这首诗的语言浅白,质朴无华。“下水”“我与”“今宵”等句信手拈来,叙写自然,毫无艰涩之弊。
C [C项,诗歌第五、六句写虽然雪山已远,船篷可以避风,但还是感觉到冷。诗人对石塘危险的蔑视是因为他认为“万石堆心一急湍”,石塘的险滩不过是水石相激产生的一股急流。]
4.清代陈衍《宋诗精华录》评价这首诗说:“三、四似不对,而实无字不对。流水句似此,方非趁笔。”请结合诗歌第三、四句分析其是如何印证陈衍的评价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前人评价如何在诗中得到印证。
陈衍的评价意思是:杨万里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看似松散,没有对应,但仔细分析每个字都在对应,这种流水对是下功夫写的。明确分析角度为“流水对”。
根据陈衍的评价可知,诗的第三、四句是流水对。第三句是出句,写景色,即大雁、野鸭惊飞;第四句是对句,写诗人和船夫观看大雁和野鸭。必须是先大雁、野鸭惊飞,然后才是诗人和船夫观看大雁和野鸭。这两句的先后次序不能倒置,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且单看出句,极难猜出对句。这两句意思联系密切,出句、对句的意义和结构上下相承。因为远处大雁从空中飞来,惊动了近处的野鸭,也吸引了诗人和船夫的注意,他们不由得抬头望去。可知出句和对句有着因果关系,诗人将空中、地上、远处、近处搭配,表现了暮江美景。
[答案] ①陈衍的意思是,诗歌的第三、四句看似没有对应,实际上每个字都对应。像这种流水对,一定不是随便写的。②出句写大雁、野鸭的飞行,对句写诗人与船夫都抬头观看这美好景色;两句诗虽然不是对偶,但出句、对句的意义和结构上下相承,有着因果关系。③两句诗看似随意,但诗人将空中、地上、远处、近处搭配,通过大雁、野鸭飞行,诗人和船夫观看等展现暮江美景,体现其匠心独具。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9分)
题曹兄耕绿轩(节选)
方 岳①
烟苍苍,水茫茫。
鹁鸪唤雨蓑笠忙,春泥滑滑蒲稗②长。
驾犁叱叱牛力强,高田低田齐下秧。
隔林人家炊黍香,有来馌③者双屦忙。
煮芹烧笋各有将,小休吾牛饭前冈。
共洗老瓦④沽村场,相与醉语墙下桑。
【注】 ①方岳,字巨山,号秋崖,南宋绍定五年(1232)中进士。因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敢于斗争,多次遭到权奸贪吏的诬陷和打击,仕途坎坷。②蒲稗:蒲草与稗草。③馌:给在田间耕作的人送饭。④老瓦:瓦盆。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使用叠词“苍苍”“茫茫”凸显春天烟雨朦胧的特征,营造一种宁静、广阔的意境,展现乡村生活的美好。
B.“鹁鸪”一句用拟人、借喻手法体现季节的特征和农人繁忙劳动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追逐和珍爱。
C.“炊黍香”“有来馌者”等体现了农家生活的和谐与温馨,“煮芹烧笋”等细节描绘出农家生活的简朴。
D.诗人采用一韵到底的表现手法,表现紧张的劳动节奏。“苍”“茫”“忙”“长”……整齐的韵脚,深化了春忙的主题。
B [B项,手法分析错误。“鹁鸪唤雨”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鹁鸪鸟人的“唤雨”动作;“蓑笠”代指农人,使用了借代手法,不是借喻。]
6.元代洪焱祖《秋崖先生传》评价方岳写诗“不用古律,以意为之”;清代吴之振等《宋诗钞》评价方岳写诗“工于镂琢,故刻意入妙”。同样是对方岳诗歌创作的评价,观点却大不相同。你更认同谁的观点?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洪焱祖的《秋崖先生传》评价方岳写诗“不用古律,以意为之”,意思是方岳写诗不拘泥手法、技巧,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吴之振等人的《宋诗钞》评价方岳写诗“工于镂琢,故刻意入妙”,意思是方岳的诗歌注重精雕细刻,善用各类手法体现妙境。
更认同吴之振等人的观点。
①诗人注重精雕细刻。“鹁鸪唤雨蓑笠忙”运用了拟人和借代的手法。“鹁鸪唤雨”,赋予鹁鸪人的“唤雨”动作。通过“蓑笠”代指农人,让人能直观地感受到他们的忙碌。全诗用白描的手法,展示了春天的两个特写镜头:春耕的紧张繁忙与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诗人用“高田低田齐下秧”“有来馌者双屦忙”这些刻意描写的诗句表现春耕的繁忙。随着送饭农妇的到来,诗人笔锋轻转,又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另一场景:闲适与轻松。休息时,人们共洗瓦盆,沽酒村场。
②诗人注重景物的选择。“春泥滑滑蒲稗长”“驾犁叱叱牛力强”选用“蒲稗”“牛”暗示读者蒲稗在争取时间生长,农夫在争取时间耕种,时间紧迫,春光宝贵,从而表现了春忙的主题。
③诗人仿照古人一韵到底的表现手法。“苍”“茫”“忙”“长”……整齐的韵脚,似钟表在嘀嘀嗒嗒地催人前进,以其特有的高昂的旋律,深化了春忙的主题,表现了紧张的劳动节奏。由此可见,本诗并非洪焱祖《秋崖先生传》所评价的“不用古律”。诗人在这首诗中注重写诗的技巧、景物的选择等。因此,更认同吴之振等人的观点。
[答案] 更认同吴之振等人的观点。①诗人注重精雕细刻。“鹁鸪唤雨蓑笠忙”运用了拟人和借代的手法。全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展示了春天的两个特写镜头:春耕的紧张繁忙与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②诗人注重景物的选择。诗人选用“蒲稗”“牛”暗示读者蒲稗在争取时间生长,农夫吆喝牛快快耕种,表现了春忙的主题。③诗歌一韵到底,体现紧张的劳动节奏。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刻意仿效古人,有意追求稚拙古朴的艺术风格。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
忧 国①
陆 游
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②。
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火未然。
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③。
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
【注】 ①此诗绍熙五年(1194)作于故乡山阴。淳熙十六年(1189)诗人被劾罢官,至此已有六年之久。②华颠:白头。③越拘挛:打破限制、束缚。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回到故乡山阴已有六年之久,起誓自己要在家乡从事农耕,以此来迎接晚年的生活。
B.颔联上句“冰将释”比喻心无挂碍,写诗人内心如冻冰融解毫无沾滞,与下句形成了鲜明反差。
C.尾联“贞观开元”代指两个时期的太平盛世,表现诗人忧虑当前国事,对国家能否中兴信心不足。
D.本诗忧国忧民之情真切动人,在抒情方式上和《书愤》有相同之处,都采用叙事抒情和直抒胸臆。
C [C项,“对国家能否中兴信心不足”错误。诗歌尾联意为:各位大臣也肯采纳我这普通百姓的意见吗?要是这样,那么贞观、开元的盛世就近在眼前了。由此可知,诗人尽管忧心国事,但仍然对国家中兴充满信心。]
8.全诗紧扣“忧国”,行文浑然一体,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联写作者已经离开原本的岗位或职责已有六年之久,他承诺要在家乡从事农耕,以此来迎接晚年生活。首联写退居生活,实则是为了突出颔联为国事而忧,为祸患即将发生而忧心忡忡,写了为何而忧。颔联写虽然他的内心变得像冰一样平静,但他仍然忧虑国家未来的前途,害怕国家可能会陷入内战和动荡之中。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人们对于言论是非常谨慎的,作者认为不能忘却过去的历史,不能随便说话,更不能因为自己的才华而过于狂妄自大。这种拘谨的氛围体现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最后一句话提到了“贞观开元”,作者希望能够重温这个伟大的时期的辉煌和风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未来的期许和祈愿。由此提出颈联和尾联的解决之道:要广开言路,要不拘一格用人才,这样才能使国家中兴。
[答案] ①整首诗围绕“忧国”,写了为何而忧、如何解忧及由此带来的中兴之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②首联写退居生活,实则是为了突出颔联为国事而忧,为祸患即将发生而忧心忡忡,由此提出颈联和尾联的解决之道:要广开言路,要不拘一格用人才,这样才能使国家中兴。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9分)
咏岩桂
朱 熹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
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注]。
【注】 《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句。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总写岩桂形象,“亭亭”状其秀美之姿,“岩下”写其生长环境之劣。
B.第二句以一“独”字写岩桂在岁晚时节独自芬芳,落寞中更带几分孤傲。
C.桂花天生的香气令人思想清净,更引得天仙也在云影的护拥下前来观赏。
D.尾联用典,意为诗人已陶醉于岩桂之美,劝招隐者无须发出归去的呼唤。
C [C项,“更引得天仙也在云影的护拥下前来观赏”错误。“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写桂花不仅具有天上的香气,还吸引了云彩的守护,并不是“天仙也在云影的护拥下”。]
10.同是描写桂树,归有光《项脊轩志》中说“桂影斑驳,风移影动”,本诗颔联说“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请分析二者写景的不同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题干“写景”可知,考生需要从写景技巧方面思考,如动静、虚实、白描工笔、色彩等等。
①从动静角度来看,归句“桂影斑驳”描绘了桂树影子在月光下的变化,“风移影动”则进一步通过风的动作来描绘影子的动态变化,风的轻微吹动使得桂树的影子也随之摇曳,展现了景物的生动美,赋予了景物以生命和情感,着眼于动态表现,却营造出灵动而宁静的气氛;朱句中的“树叶”“花”都属于静态描写,桂树枝叶稠密,碧绿精巧,桂花淡雅,花小而多,一簇簇隐藏在枝叶间,展现岩桂灿烂而热烈的形象。
②从白描工笔角度来看,归句写月光透过桂树的枝叶,斑驳的影子投射在地上,这种景象给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感觉,以白描手法简笔勾勒,重在神韵;朱句以工笔细描,“叶密千层绿”形容桂树的叶子茂密,层层叠叠,呈现出深厚的绿色;“花开万点黄”则描绘桂花开放时,无数细小的花朵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片黄色的花海。以数量和色彩渲染出花叶的繁密,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答案] ①归句着眼于动态表现,却营造出灵动而宁静的气氛;朱句着眼于静态描写,却展现岩桂灿烂而热烈的形象。②归句以白描手法简笔勾勒,重在神韵;朱句以工笔细描,以数量和色彩渲染出花叶的繁密,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9分)
龙潭①夜坐
王守仁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②轻。
临流欲写猗兰③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 ①龙潭:滁州的龙池。②葛衣:一种粗布衣服。③猗兰:即《猗兰操》,古琴曲名,相传为孔子所作。多抒发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情。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开篇点题,花香、溪声激发了诗人的游兴,先从嗅觉、听觉写起,扣住夜坐龙潭落笔。
B.颔联化用《鸟鸣涧》诗句,用“月出”“鸟鸣”“空山”等景物突出了月夜的清雅、幽静。
C.颈联诗人踏着“草露”,迎着“松风”,表现了不怕草鞋打湿,任凭风吹衣飘的忧郁心情。
D.诗中“幽人”形象具有中国传统隐士文化的典型特征,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
C [C项,“忧郁心情”错误。诗人踏着“草露”,迎着“松风”,表达诗人的旷达洒脱之情。]
12.本诗末句一个“情”字总揽全诗,是文言文“当自求诸心”的表现,富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对自然美景(壮丽山河)的喜爱之情: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②面对人生波折的豁达之情:颈联诗人踏着“草露”,迎着“松风”,不怕草鞋打湿,任凭风吹衣飘,表达诗人的旷达洒脱之情。③心怀天下的家国之情:尾联“江北江南无限情”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的情怀,诗人心怀天下,心胸豁达,表达对大江南北壮丽风光的无限热爱。
[答案] ①对自然美景(壮丽山河)的喜爱之情;②面对人生波折的豁达之情;③心怀天下的家国之情。
(教师用书独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宾 至①
杜 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②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③腐儒④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注】 ①此诗是上元元年(760)杜甫居成都草堂时,有客倾慕杜甫文名,专门来访,杜甫接待贵客所作。诗题里的“宾”,当指事先通报“车马”而至的“贵介之宾”。②漫劳:劳驾您。③粗枥:即糙米。④腐儒:迂腐寒酸的儒生,作者常用自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住处偏僻,很少人来探望,而诗人自己年老多病,行动不便,对客人到来表示歉意。
B.颔联写诗人不认为自己的文章能名震海内,客人来访实属徒劳,作者以此表达对客人的不满。
C.颈联写诗人因客人到来而深感高兴,以“竟日淹留”表待客时间之长,以“百年粗粝”表待客之简。
D.尾联写诗人希望客人不嫌简慢,还来看花,表面上是希望客人再来,实则是反语,言外之意是送客。
B [B项,“作者以此表达对客人的不满”错误,颔联“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写岂料我这山野鄙夫,竟劳大驾前来造访,实不敢当啊!这两句,前句谦称自己,后句对客人表示歉意。“岂有”云云,也是诗人自谦的话,却暗含着生不逢时和怀才不遇的愤慨与不平。]
2.清代学者何焯在其《义门读书记》中曾评价《宾至》《客至》两首诗“体势相似,意味各别”。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体势指诗文的形体结构、表达脉络、气势风格,意味指诗文的含蓄的意思、意境趣味。“体势相似”要求答相似点,两首诗整体结构、表达方式相似,风格略有差异,应重点答整体结构或表达方式的相似点。“意味各别”可从内涵情感或意境趣味方面的不同点回答。
《客至》与《宾至》同为待客诗,两首诗的脉络结构相同,采用的表现方式相同,但在内涵情感、意境趣味方面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从两首诗中的待客方式和礼节的差异上可以看出,杜甫在写这两首诗时带着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写《客至》时不仅一语道明客人身份,还以“喜”字直抒开怀之态。《宾至》一诗则无任何题注,看似并非无意疏忽,而是不愿流露过多感情。
两诗中运用了相似的结构和手法,都是前四句写客人到来,后四句写招待客人,通过客人来访的事件,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杜甫却能同中别异,于细微处凸显区别,寄寓不同情感。二诗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杜甫对宾与客招待的天壤之别。无论从诗题写景,还是待客之道、语气语调等诸多方面,都可见诗人对“客”的至真至诚与对“宾”的敬而远之。
[答案] 体势相似:①结构脉络:前四句叙写宾客到来,后四句写待客留客,结构基本一致。②表达方式:两首诗都在叙事中抒情。
意味各别:①内涵情感:《客至》中诗人对来访客人致以热烈的欢迎,表达了对至交知己到来的亲近、喜悦之情;《宾至》虽用许多自谦之辞对来访贵宾致以敬意,但实则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淡应付和不愿与世俗贵客相交的孤傲与超脱意味,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②意境趣味:《客至》营造的是一种宾客共欢的温馨、和谐、宁静的意境;《宾至》在礼节相迎中营造了一种郑重但不亲近的氛围,意境复杂而微妙。
练案34 专题提升 古代诗歌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再至京口寄漕使曹郎中
王安石
漂流曾落此江边,忆与诗翁赋浩然。
乡国去身犹万里,驿亭分首已三年。
北城红出高枝靓,□浦青回老树圆。
还似昔时风露好,只疑谈笑在君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诗人感慨曾经的漂泊流落,追忆与友人共赋诗作、共抒壮志的时光。
B.颔联与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颈联都从时空着笔,但所抒情感迥然不同。
C.律诗颔联颈联讲究对仗,据上句“北城红出”可知,诗中缺字应是“南”。
D.诗歌尾联写到“昔时”,与标题中的“再至”和首联中的“忆”形成照应。
B [B项,“情感迥然不同”错误。本诗的颔联与杜甫《登高》的颈联都从时空着笔,抒写自己孤独惆怅、异乡怀人的感情。]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联意思是:我曾经在这江边漂流,回忆起与你一起赋写豪迈风采的诗篇。诗中描写了诗人漂泊流落的境遇,不由想起了与友人一起赋诗畅谈的往事,表达了诗人对往昔与友人相处时光的眷恋;颔联意思是:离开故乡已经是身在万里之遥,于驿站分别早已三载时光。诗人提及与友人分离已经有三年之久,而此时此地自己却身在万里之遥,相逢自是未知。“犹万里”“已三年”,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落寞和感慨,而且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无奈与惆怅。尾联意思是:依然如昔时风露美好,只是怀疑谈笑是否在君前。虽然时光荏苒,但他仍然怀念与友人的欢声笑语,这种怀旧之情通过“只疑谈笑在君前”一句表达得淋漓尽致,充满了诗人对与友人再度重逢的渴望期盼之情。
[答案]  ①对往昔与友人相处时光的眷恋;②对与友人再度重逢的渴望期盼;③对时光流逝的落寞和感慨;④对漂泊在外的无奈与惆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
送谭孝廉赴举①
李咸用②
鼓鼙③声里寻诗礼,戈戟林间入镐京④。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
吾道近来稀后进,善开金口答公卿。
【注】 ①赴举:此处指取得贡举资格赴京参加进士考试。②李咸用:晚唐诗人。晚唐时国家衰微,政治混乱,兵戈不断。③鼓鼙:古代军中用来发号进攻的大鼓和小鼓。④镐京:西周国都,这里借指京都。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诗文辞平易,内蕴深沉,虽作于晚唐衰颓之时,却迸发出一股昂扬之气。
B.首联运用借代,交代了谭孝廉赴京科考的时代背景,赞扬其行为的难能可贵。
C.颔联、颈联既有对谭孝廉积极仕进的勉励,也有对他可能不遂所愿的劝慰。
D.尾联诗人感慨后起之秀稀缺,希望谭孝廉善用辩才对答公卿,饱含期许之意。
C [C项,“也有对他可能不遂所愿的劝慰”错误,“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意思是虽然知道人的贵贱都是各自的命运先前注定的,但没有见到谁懒懒散散就能成功。也就是说即便考不中,那也是命中注定,但不积极谋求一定不会考中。不是对他可能不遂所愿的劝慰。]
4.诗中蕴含许多成才的道理,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联营造了一种紧张而动荡的环境氛围,鼓鼙声与戈戟林象征着战乱频繁的时代背景。交代谭孝廉赴举时正值遍地烽烟、危机四伏,在这样的环境下,谭孝廉仍坚持追求学问与礼仪,表明即便在逆境中也不应放弃学习,勇于面对挑战。希望谭孝廉戒骄戒躁,不畏艰险,去争取科举的成功,不要害怕途经“戈戟林”,不要畏惧沿途的“鼓鼙声”。由首联可知,不避时局乱,矢志方不渝。一个人即便生逢乱世也须执着己志,一心向学,方可成功。
颔联“好事尽从难处得”阐发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少年无向易中轻”则是告诫,年轻人要趁着青春年华积极进取,不要贪图容易贪图轻松,成功必须经过艰苦努力。由颔联可知,成功无捷径,皆从磨砺出。一个人的成功没有轻巧便捷的路可走,必须经过艰苦努力。
颈联虽然认识到人的贵贱似乎有天命安排,但诗人强调没有见过懒惰疏忽之人能够成就事业。这反映了既要认识到外部条件的影响,也要重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应完全归咎于命运,而忽视自身的努力。由颈联可知,出身纵有别,懒散终无成。一个人无论身份高低,只有勤奋方可成功,懒散终将一事无成。
[答案] ①不避时局乱,矢志方不渝。由首联可知,一个人即便生逢乱世也须执着己志,一心向学,方可成功。②成功无捷径,皆从磨砺出。由颔联可知,一个人的成功没有轻巧便捷的路可走,必须经过艰苦努力。③出身纵有别,懒散终无成。由颈联可知,一个人无论身份高低,只有勤奋方可成功,懒散终将一事无成。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9分)
自泽州至星轺①
王 铎②
村舂招暝入,迟滞日红开。
飞鸟刊③云下,行人抵树来。
离离山枸劲,剌剌④土藤颓。
几处茅檐裹⑤,悲凉不忍裁。
【注】 ①本诗出处王铎的《赠袁枢书画册》。②王铎(1592—1652年)明末清初大臣、书画家。③刊:刻。④剌剌:象声词,状风声。⑤裹:今作“里”。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村舂暝入,迟日红开。在这里,诗人使用视听结合、拟人、比喻等手法,描绘了一幅山村秋夕图,寄寓着诗人淡泊、平静的心绪。
B.颔联中诗人抓住“飞鸟”“行人”两个典型意象,视听结合,俯仰结合,生动地展现了以飞鸟和行人为代表的秋景的动态之美。
C.颈联诗人写山枸离离,土藤剌剌,展现了山枸劲健丰茂,土藤萧瑟零落的秋色,突出了秋天多姿多彩的一面。
D.尾联中诗人描写了三三两两的茅屋,点缀在精美的秋色中,为画面增添了更多的生机。
B [B项,“视听结合”错误,颔联写飞鸟刊云、行人抵树,都是视觉,没有听觉。]
6.在写景上,这首诗称得上诗中有画,请联系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清、静、悲凉来理解这首诗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清、静、悲凉主要通过五幅秋景图来展现:秋晨庭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其中所选意象“牵牛花”“秋草”“枣子”“落蕊”“天空”“破屋”“秋雨”等颜色浅淡、冷寂,形体细长、清雅、衰败,描绘了具有“清”“静”“悲凉”意境的北平之秋。
本诗首联描绘了暮色之中村舂声声、红日西沉如同花开的静谧、和谐的山村秋夕图;颈联展现了山枸劲健和丰茂、土藤萧瑟和零落的秋色;尾联写几处茅檐透着“悲凉”,让人不忍裁剪。景物带着秋天特有的清静、悲凉的味道,正是秋天所独有的一份美。
本诗和《故都的秋》既是“悲秋”情结的再现,又流露出诗人心境的低落黯然。就像郁达夫在故都的秋色里当然是愉悦的,本诗作者也在感受秋色中获得满足愉悦;然而,作者越是对这清、静、悲凉的秋感到欣赏和愉悦,越是沉溺于此,越显露出作者心境的寥落黯然。
[答案] ①《故都的秋》勾勒了五幅秋景图:秋晨庭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通过“破屋”“秋草”“落蕊”“秋雨”等意象描绘了具有“清”“静”“悲凉”意境的北平之秋。②本诗描写了四幅秋景图,其中,“村舂暝入”“飞鸟刊云”“土藤剌剌”和“几处茅檐”让人有“清”“静”之感。③本诗和郁达夫《故都的秋》都是从“悲凉”的角度感受秋色并获得满足愉悦,其中“土藤颓”和“几处茅檐”画面都透着些许“悲凉”之感,既是“悲秋”情结的再现,又流露出诗人心境的低落黯然。
四、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7~8题。(9分)
次韵和裴士杰库部对棋上贡父学士
毕仲游
吏散公堂讼已平,东轩一局晚窗明。
风云不动星辰灿,樽俎无声玉石争。
意外死生由巧拙,手中舒卷乍阴晴。
自怜小数非秋格,坐久惟闻鸿鹄声。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次韵,即按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从文题看,针对裴士杰下棋之事,当时还有其他诗作记述。
B.首联中的“东轩”、明窗等意象,很好地烘托了公事之暇裴士杰等官员下棋时的闲适心境和愉悦之情。
C.中间两联运用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弈者的高超的技艺及紧张争斗的热烈场景。
D.全诗语言浅显平易,颔颈两联对仗工稳,但浅显中寓有深意,工稳中不乏灵动,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语言技巧。
D [D项,“全诗语言浅显平易”有误。全诗意象鲜明,运用典故、对比、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对仗工稳,语言并不浅显易懂。]
8.请参考下面的资料,结合全诗内容,鉴赏诗歌的尾联。(6分)
《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自怜小数非秋格”这句中,以“小数”自喻,表达了自己在棋艺上的不足。这里的“小数”可以理解为棋艺平平。而“非秋格”则暗指了秋季的棋局特点:秋高气爽,局势明朗,犹如高手对弈时的棋风。“自怜小数非秋格”在字面上描述了自己棋艺不如他人,而更深层次上则表达了一种自我反思和自谦的情感。
“坐久惟闻鸿鹄声”这句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情感氛围。鸿鹄,即天鹅,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象征高远的志向和抱负。这里的“鸿鹄声”可以理解为高远之声,是诗人心中对更高境界的向往和追求。然而,自己棋艺有限,无法与对手达到更高的对弈境界,只能长时间地坐在棋盘前,听着那高远之声,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惆怅,表达了对裴士杰等人的高超棋艺的赞美。
[答案] 通过对比和用典,表明自己在棋艺方面没有弈秋的品格,下棋时不能专心致志,表达了对裴士杰等人的高超棋艺的赞美。
【参考译文】
《孟子·告子上》里有:“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五、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9~10题。(9分)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注]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 杜荀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以“何事”发问,对遭遇战乱、家境贫困的侄儿寄予厚望,与尾联情意深重的劝诫勉励之语形成了呼应。
B.颔联“干戈地”“礼乐风”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书房主人的守礼好学,更显其卓然品格,诗人对此深感慰藉。
C.颈联摇曳“竹影”与潺潺“泉声”相互映衬,凸显了环境的清幽雅致,意蕴悠长。
D.此诗语言自然晓畅,通俗浅近,无一字难解,不事雕琢而耐人寻味,其中蕴含的劝勉之意也给读者以深刻启示。
A [A项,“对……家境贫困的侄儿寄予厚望”错误。“何事居穷道不穷”中“何事”是“为什么”,“居穷道不穷”,意思是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可见开篇以“何事”发问,并非表达寄予厚望之意,侄儿家境贫困也于文无据。]
10.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 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联告诉我们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所以第一点可以概括为:求学需要沉心静气,不受外部环境影响。颔联写身处战乱之中,但还坚持修身养性,“常”点明即使身处“干戈地”,仍要坚持修身养性。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写,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颈联写读书环境清幽雅致,暗赞书房主人内心宁静专注。表明求学需要沉浸其中,潜心地投入。尾联写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这就告诉我们做学问就需要珍惜时光,积累“寸功”,即勤奋,惜时。
[答案] ①求学需要沉心静气,不受外部环境影响。“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告诉我们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②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常修礼乐风”之“常”点明即使身处“干戈地”,仍要坚持修身养性。③求学需要沉浸其中,潜心地投入。正如诗中明写读书环境清幽雅致,暗赞书房主人内心宁静专注。④求学需要勤奋,珍惜点滴光阴。尾联直接告诉我们,做学问就需要珍惜时光,积累“寸功”。
六、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1~12题。(9分)
夜 读
唐 寅
夜来欹枕细思量,独卧残灯漏夜长。
深虑鬓毛随世白,不知腰带几时黄。
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
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紧扣标题中的“夜”,以“细思量”这一行为引起下文,逐步展现了诗人在漫漫长夜里翻涌的思绪。
B.颔联中的“白”字意在强调诗人双鬓斑白的现状,而“黄”字写出了诗人忧愁太甚,因而人越来越瘦。
C.颈联语言浅近直白,流露出诗人要把握当下做一番事业的心愿,也是对颔联中“随世白”感叹的回应。
D.尾联直抒胸臆,再次照应标题,诗人不甘心于名声尚未显达,因而再次挑灯夜读,收束自然,卒章显志。
B [B项,“‘黄’字写出了诗人忧愁太甚,因而人越来越瘦”错误。“不知腰带几时黄”意为对系上黄腰带,成为朝廷命官的期盼。]
12.在“夜读”过程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联是说诗人夜里依着枕头仔细思考着,一个人躺在昏暗的油灯下更觉得黑夜更长。以“细思量”引起后文对诗人在漫漫长夜里的思绪的描写,表达对不知何时取得功名的忧心。颔联表达悲叹,感慨头发已经因为世道际遇而变白了,不知什么时候,腰带能够以黄金装饰。颈联意思是人家都说老虎死了之后还能跳上三跳,我一定要在活着的时候干出一番事业。尾联写诗人不甘心于年纪大了还没能考中进士,走上仕途,于是爬起身来,挑灯继续苦读。通观全诗,这是一首“励志”的诗。
[答案] ①首先是深深的忧虑,对时间流逝不知何时取得功名的忧心。②其次是心有不甘,不甘心生前碌碌无为,定要发愤图强考取功名。③最后是奋发进取,化不甘为奋进的信念,用挑灯夜读的行动来践行自己的志向。
(教师用书独具)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9分)
送袁伯长①扈从上京②
虞 集
日色苍茫映赭袍③,时巡无乃圣躬劳。
天连阁道晨留辇,星散周庐④夜属櫜⑤。
白马锦鞯来窈窕,紫驼银瓮出葡萄。
从官车骑多如雨,只有扬雄赋最高。
【注】 ①袁伯长:袁桷,字伯长,号清容居士,元代学官、书院山长。当时正随从皇帝出行。②上京:即上都开平,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地,故址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③赭袍:赭黄袍,此指帝王之衣。④周庐:帐篷。⑤櫜(gāo):装弓箭的袋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一开始通过颜色渲染,既突出巡行队伍的中心,又描绘盛大的场面。
B.首联说明送别的原因,因皇帝巡幸,诗人理解朋友作为随行人员的辛苦。
C.五六句对仗工整,构思精巧,有鸟兽虫鱼对,也有颜色对,还有器物对。
D.作为送别诗,诗人没有劝勉感叹,只将友人比作扬雄赞美其超群的文才。
B [B项,“诗人理解朋友作为随行人员的辛苦”错误,“圣躬劳”指的是皇上出巡。]
2.诗歌颔联原作“山连阁道晨留辇,野散周庐夜属櫜”,诗人赵孟頫建议将“山”改为“天”,将“野”改为“星”,试分析这样修改有何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阁道”即栈道,此处喻山中险道,用“天连”形容,高险并见。出行的这条道路蜿蜒起伏,盘绕在群山之间,一直通往远方,消失在天尽头,道路艰险难行,一天走不了多远的路程。“天”字在空间和高度上都比“山”大,更有空间感,画面感更强。
皇帝出行,气势非凡,将“野”改为“星”,彰显出皇家的威严与气势。“周庐”即帐篷,以“星散”状喻,更为形象。到了晚上,便就地支起帐篷休息,护卫士兵们腰间佩着弓箭来回巡视,这帐篷漫山遍野都是,点上蜡烛,远远望去如同满天的繁星,更能烘托出帝王声势的显赫。
“天”对“星”,对仗更加工整,景色颇为壮阔,充分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心理变化,“天”和“星”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其与全诗的氛围和主题更加契合,视野开阔,境界阔大而雄壮。
[答案] ①将“山”改为“天”,视野更开阔。“天连阁道”比“山连阁道”二字更有空间感,画面感更强。②将“野”改为“星”,更能烘托帝王形象。“星散周庐”比“野散周庐”更能烘托出帝王声势的显赫。③对仗更加工整,意境变得雄阔,更能衬托出袁伯长的超众之才。
二、(2024·山东菏泽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
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
戏作长句二首(其二)①
陆 游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②。
【注】 ①本诗为绍熙五年(1194)陆游七十岁奉祠居山阴时作。②据《吕氏春秋·举难》:宁戚,春秋时卫人,以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扣牛角而歌。桓公以为非常人,召见,拜为上卿。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笔调自然轻松,紧扣题目中的“暖”字,写出了天气的温和怡人,以及睡眠饱足的惬意。
B.颈联中视觉与听觉转至户外,“梅”象征诗人孤高自赏的品性,“雁”暗含了思乡思亲的情感。
C.尾联诗人借宁戚“扣牛角而歌”的典故抒发情感,引发读者的联想,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D.诗人截取晚年闲适生活的片段,写得真切细腻,让读者能够从中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滋味。
B [B项,“思乡思亲”过度推断,从诗歌内容看,本诗写的是日常家居的闲适生活,再加上山阴为诗人的家乡,故此句看不出思乡思亲的情感。]
4.《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林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林黛玉又推荐香菱应该读王维、杜甫、李白的诗。你认同谁的看法?请结合本诗简要说明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如果认同香菱的看法,就结合引用的颔联分析。从表现的内容来看,颔联中用“重帘不卷”“古砚微凹”两处细节凸显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从用语来看,“留香久”“聚墨多”仿若白话,诗句浅显易懂,却又富有韵味,适合初学诗者。从结构上来看,诗句中“重帘”和“古砚”,“留”和“聚”,“久”和“多”对仗工整,能体现出严整之美。
如果认同林黛玉的看法,就要立足整体分析,这首诗是陆游的随性之作,只写居家的闲适之情,与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甫的《春望》、李白的《将近酒》等作品相比,格局不大,情感不厚重。首联太俗,近乎口语,颔联过于重视格律技巧,缺少自然之美,尾联则明显才力不足,有拼凑之嫌。根据题干“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可知,对于初学诗的人来说,如果陷入本诗这样“浅近”的误区,就很难写出大格局的作品。
[答案] (示例一)我认同香菱的看法。①本诗写出了日常生活情趣。帘不卷而“留香久”,砚微凹而“聚墨多”,两处细节凸显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从容。②用语浅近却富有韵味。颔联浅显易懂,适合初学诗者。③对仗工整,有格律之趣。“留”和“聚”,“久”和“多”,都能体现出严整之美。
(示例二)我认同林黛玉的看法。①本诗只写居家的闲适之情,与王维、杜甫、李白等人的作品相比,格局不大,情感不厚重。②过于重视格律技巧,有明显的雕琢痕迹,缺少自然之美。③对于初学诗的人来说,如果陷入本诗这样“浅近”的误区,就很难写出像杜甫、李白等人那样的大格局的作品。
三、(2025·湖南师大附中摸底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 ①柳宗元当时被贬为柳州刺史。②皇树:即橘树。屈原爱橘,曾作《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③三国时荆州人李衡曾种柑橘千株,临死时叮嘱儿子说待柑树长成则可赖之维持生计,后果然。后世因此称柑橘树为“木奴”。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句用“新”字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形容柑叶的繁盛,点出了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
B.颔联的对仗是反对,既显形式对称,又做到了内容上的直陈其意,表达了诗人心交古贤、不慕荣利的情怀。
C.诗人由眼前幼小的柑树想象它开花结实,颈联“几岁”“何人”都上承“怜”字,“怜”之深可见望之切。
D.全诗通过种柑树这件事,反映了诗人任柳州刺史时的生活思想状况,虽语调平缓,但言淡意远,韵味深厚。
B [B项,“直陈其意”分析错误,颔联使用了“皇树”“木奴”两处典故,一为“方同”,一为“不学”,完全相反,来表达自己对柑树的喜爱,属于婉转曲折,间接表现,不属于“直陈其义”。]
6.清代何焯称本诗尾句看不到北归的希望,“悲咽以谐传之”,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赞同,诗人乐见柑树成林后滋养自己只是故作达观。颔联前句,表面上借屈原典故抒发高洁淡泊之情。实则用屈原的典故自比,表达了自己秉德无私却远谪蛮荒的愁苦。颈联抒发被贬的伤感孤寂之情。诗人从幼小的柑树,遥想到它开花结实的热闹场景,反衬眼前的孤寂。尾句流露自嘲之情。表面上说“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实际意思是诗人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他感伤自己迁谪时日已久,暗含回归无望的哀怨。
不赞同,诗人乐享柑橘美味,表现的是旷达的情怀。
结合全诗可以看出诗人对柑树的喜爱,首联强调“手种”和“遍”,颈联期待柑树开花结实,都表达了对柑树的重视和喜爱。颔联以屈原自勉,借助屈原来表达自己的节操。尾联写渴望柑树成林后滋养自己,体现了诗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答案] (观点一)赞同。乐见柑树成林后滋养自己只是故作达观。①颔联表面上借屈原典故点明自己寄情柑树的淡泊,实则以屈原自比,抒发自己秉德无私却远谪蛮荒的愁苦。②颈联想象柑树开花结实,渲染出一种热闹的气氛,更反衬出现实中被贬谪的孤寂不平。③尾句虚写自己乐享柑橘美味,实际是感伤自己贬谪时日已久,暗含回归无望的哀怨。
(观点二)不赞同。尾联表现了旷达的情怀。①首句强调“手种”和株数,次句写柑树叶绿枝繁,颈联想象柑树开花结实,都表现了诗人对柑树的重视和喜爱。②颔联以屈原自勉,写出自己钟情柑树的原因,表明了自己高洁的志向。③尾句写渴望柑树成林后滋养自己,正是诗人被贬后坚守节操、旷达乐观的体现。
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