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板块二 学案38 观点的印证分析和评价探究(教师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板块二 学案38 观点的印证分析和评价探究(教师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资源简介

学案38 观点的印证分析和评价探究
教材“单元学/研习任务” 命题点提炼
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说“木叶”》中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柳”“梅”“月”“鸿雁”等形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 观点的印证分析与迁移应用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单元研习任务” 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历来广受赞赏,但也有人认为,雅典法庭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罪名是“不敬神明”,这种判决是不正义的,苏格拉底欣然接受不正义的判决,这种态度不值得赞赏。你怎样看?为什么? 评价探究作者(文章)观点
活动一 观点的印证分析
观点印证分析题是近年来考查信息类文本阅读的一种新命题形式,命题往往引入文外的相关材料,或诗句,或理论,或情境化的具体现象、事例等,要求考生运用文本观点进行分析解读。
这类题型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所给的文本外材料是具体材料,要求运用文本观点分析所给材料,这时变成了观点与例证的关系;二是所给文本外材料是一种观点,要求把这种观点与文本中的观点进行比较。做这两类题应该注意两点:
(1)精准把握文本观点。这一点前面多有论述,这里只是强调一点,概括文本观点要多则材料兼顾,但要集中在重点材料中。
(2)仔细阅读文本外材料(或观点),理解其意,并抓住层次及关键词,然后对接上文内观点。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修辞立其诚》)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语言没有修饰,就不能流传很远。此外,他还说过“辞达而已矣”,意即言辞只要达意就行了。这两者是否矛盾呢?结合材料(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者不矛盾。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强调要讲究修辞,并非只追求辞藻的华丽,其目的在于用有文采的语言来使自己的思想主张得到流传。正如材料所说“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这样自己的思想才会流传。②“辞达而已矣”,强调说话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够了,其用意在于强调言辞为思想服务。正如材料所说“‘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也就是言辞是为表达思想服务的。③孔子的这两句话,是有不同侧重点的,与“修辞立其诚”的主张是一致的。
解答观点印证分析题“3步骤”
1.把握文内、文外材料的准确含意
认真审读题目所提供的文外材料,弄清这些材料的准确含意,了解其中蕴含的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要概括出文内材料的主要观点。
2.找出文外材料与文内观点的契合点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把握文内观点和所给文外材料的基础上,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有时文本观点很多,不确定哪一种观点最能统率所给文外材料,因此,要先找准文外材料对应的文内观点。
3.结合材料内容综合分析
要准确分析题目所给的材料,并与文本观点(文意)联系起来,作答时可采用“观点+结合材料分析”的模式,具体地说就是先亮出所给文外材料对应的文内观点,再根据观点对所给文外材料进行分析。
(2025·八省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四大发明”长期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标志,但它还不足以全面展现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例如,水稻、大豆、茶等作物的栽培技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贡献并不逊色于“四大发明”。基于科技史界的长期研究,我们评选出88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并将它们大致分为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三类。
评估某项发明的原创性,要有可靠的考古或文献证据,能证明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或者属于最早之一且独具特色。为慎重起见,我们未推选那些因史料不足而不易判断其科技内涵或原创性的发明。在推选的发明创造中,有些可能未持续发展或实用功能有限,却体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技艺;还有些在技术的复杂性方面不甚突出,却曾对文明进程产生较大影响。
中华民族成就了诸多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水稻栽培、粟作、琢玉等技术出现在史前,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先秦两汉是相当数量重要科技发明的形成期。盛唐的科技创造不甚突出,反倒是长期被认为偏安积弱的宋代却拥有辉煌的创造发明。大约从元末开始,我国传统科技进入缓慢发展阶段,鲜有重大发明创造。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我国科技史界注重探讨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以及科技与各种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我们希望以全球史视野考察中国传统科技,将古代中国与其他古代文明进行比较,从而审慎地判断哪些发明创造是中国人做出的或具有鲜明的中国技术特点。纵观古代历史,科技知识可能是多地起源的,也可能是通过传播而被不同文明分享的。中国人向世界贡献了多种作物栽培方法,以及丝织、瓷器、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方面的技术,也引种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作物。还有一些发明创造属于传播基础上的再次创新,其创新成就依然堪称杰出。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世界贸易交流的通道,也是科技知识传播和互动的活跃区域,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演进。
科技史学科为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我们期待,先贤发明创造的智慧能够成为激励当代国人持续创新的动力,透过悠远的历史传递智慧的回响!
(摘编自《〈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前言》)
材料二:
准确掌控船行方向是航行中首要的大事。在初期,由于船只比较小,一般利用篙和桨直接控制船行方向。随着船只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深水区域,篙用不上了,而船只体积增大,桨的数量增加,需要许多人来划,大的桨得几个人才能划动,这时候桨要兼负推进和制导方向的职能,操纵起来就很不容易了。于是,桨分成两种,一种专管划行,一种专管控制方向。专管控制方向的舵桨逐渐从船舷移到船尾中央,从划动改变为不离开水面的左右摆动,是舵的前身。在广州西汉末年墓中出土的木船模型上,舵桨的形状跟划行用的长桨不同,桨翼短而宽,增大桨翼伸入水中的面积,增强了控制方向的性能。不过,舵桨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舵桨长长地伸在船尾的后面,在狭窄的航道或靠岸的时候不容易操纵;又如,大型船舶舵桨的桨翼也要扩大,操纵起来很费力,尤其是遇到大的风浪,操纵就更困难了。因此人们进一步改进了舵桨的形状和安装方式,真正的舵终于产生了。
舵的作用原理跟桨不同。桨是通过划水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来推动船只前进的。舵不划水,但是当船舶航行的时候,船尾所产生的水流会在舵面上形成水压——舵压。虽然舵压很小,但是根据杠杆原理,它推动船舶转动的功效不小,即使是满载的大船也能转换方向。
舵最迟在东汉已经出现和使用。由东汉墓中出土的陶船模型可知,舵面呈不规则的四方形,面积比较大,跟舵桨已经没有相似之处。舵柱用十字状结构固定,从船尾斜伸入船的后方,表明这已是一种转轴舵。在舵柱的顶端有个洞孔,可能是用来安装舵把的。它应用杠杆原理,只要转动舵把就可以使桨面偏转,调节、控制船行的方向和路线。
早期的舵柱斜伸出船尾。后来人们又把舵柱改为垂直伸进水中,舵面跟舵柱的连接位置也由舵面中部移到边上,这种舵称作垂直舵。中国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正好便于垂直舵的装置。中国船舶一般都是首尾翘起的,尾部后端边缘通常呈弯月形,成为安装垂直舵的理想位置。由于航线上的水有深有浅,舵逐渐演进成可升可降的升降舵,依据水的深浅随时调节舵的高低。宋代以后出现了平衡舵,把一部分舵面积分布在舵柱的前方,缩短舵压力中心与舵轴的距离,减少转舵力矩,使操纵更加轻便;同时,还增大了舵面面积,提高舵控制航向的能力。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开孔舵,在舵面上打许多小孔,这样不但转舵省力,而且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舵的性能也不会受到影响,是一种别具匠心的发明。
我国是最早发明舵的国家。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发明,在十世纪末叶以前已经被引进阿拉伯文化区域。”欧洲使用的舵可能是十二世纪引入的。舵在欧洲的引入和使用,为十五世纪开启大航海时代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
舵入选了材料一提到的88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请根据材料内容,说明其入选的理由。(4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精准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题目先给出命题情境,指出材料二中讲述的“舵”入选“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然后要求结合材料分析“入选的理由”,这是观点印证分析题。解答此题,要在材料中找到与舵入选“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相关的内容,如舵的考古证据、对航海的影响等,然后进行概括。
第二步:速读文本,构建答题思维链
文本材料 要点概括
材料二:在广州西汉末年墓中出土的木船模型上……舵最迟在东汉已经出现和使用。由东汉墓中出土的陶船模型可知……宋代以后出现了平衡舵……我国是最早发明舵的国家。 大量考古和文献证据证明,舵是由中国最早发明的、具有高度原创性的技术成就。
材料二:中国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正好便于垂直舵的装置。中国船舶一般都是首尾翘起的……舵逐渐演进成可升可降的升降舵,依据水的深浅随时调节舵的高低。宋代以后出现了平衡舵……缩短舵压力中心与舵轴的距离,减少转舵力矩,使操纵更加轻便;同时,还增大了舵面面积,提高舵控制航向的能力。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开孔舵……是一种别具匠心的发明。 中国古代的舵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体现了先进的技术能力。
材料二: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发明,在十世纪末叶以前已经被引进阿拉伯文化区域。”欧洲使用的舵可能是十二世纪引入的。舵在欧洲的引入和使用,为十五世纪开启大航海时代创造了条件。 舵的应用对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第三步:组织语言,落实答题采分点
(1)答出“考古和文献证据证明”“有高度原创性”,给2分。
(2)答出“中国古代的舵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体现了先进的技术”,给1分。
(3)答出“对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给1分。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大量考古和文献证据证明,舵是由中国最早发明的、具有高度原创性的技术成就;②中国古代的舵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体现了先进的技术能力;③舵的应用对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科技史研究的推进,需要突破“四大发明”这一提法的局限,全面考察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
B.中国古代科技创造在时间上并非均匀分布,先秦两汉成果众多,对推动中华文明的形成更加重要。
C.不同文明之间的科技交流,既有可能通过实物的形式,也有可能通过知识分享的形式来进行。
D.“全球史视野”要求拓展科技史研究的范围,例如将沿着“丝绸之路”进行的科技交流纳入考察视野。
B [B项,文中只是说先秦两汉是相当数量重要科技发明的形成期,并没有明确表示先秦两汉的成果对推动中华文明的形成更加重要,B项属于无中生有,所以该项不正确。]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船只体积较小或者行驶于浅水区域时,使用舵来操控航向,比起用篙和桨并不具备优势。
B.广州西汉末年墓出土的木船模型上舵桨的形状,说明划水性能并非舵桨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因素。
C.垂直舵的产生是基于中国古代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因此它难以应用于古代其他地区的船舶。
D.从升降舵、平衡舵、开孔舵等可以看出,古人在对舵的改进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减少舵压以便操控。
B [A项,文中未提及在船只体积较小或行驶于浅水区域时使用舵与篙和桨操控航向的比较,无法得出该结论,所以该项错误。C项,垂直舵的产生虽与中国古代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有关,但不能由此得出它难以应用于古代其他地区船舶的结论,过于绝对,该项错误。D项,从升降舵、平衡舵、开孔舵等的改进可以看出古人在对舵的改进时关注的问题不仅仅是减少舵压以便操控,还有适应不同水深、提高控制航向的能力等,该项错误。]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运用作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知识输出和引进的不同特点。
B.材料二中以东汉陶船模型为例,说明早期舵的形制,也佐证了舵的产生时间。
C.材料一主要按照逻辑顺序展开,材料二则主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
D.材料二中李约瑟的论断,可以佐证材料一中关于科技知识传播的观点。
A [A项,材料一只是提到了中国人向世界贡献了多种技术,也引种了其他作物,但未对中国古代科技知识输出和引进的不同特点进行作比较分析,该项错误。]
4.通过上面的材料,读者对于科技史学科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价值可以获得哪些认识?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研究内容:梳理科技成就的产生和发展脉络,分析科技创造与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联系,考察不同文明之间的科技传播与交流;②研究方法:主要是综合运用文献记载与出土实物进行实证研究;③研究价值:阐明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科技创造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对过往的科技成就作出准确评价,为当下的创新提供动力。
活动二 观点评价探究
观点评价探究,即依据多个信息来源,对文本观点的真实性、可靠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逻辑清晰地阐明自己的依据。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判断”,二是“说理由”。既要有对几则材料的具体观照,也要有自己对它的加工和思考。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是系统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经典文献,它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有哪些重要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要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现状。现在一些人在搞研究写论文的时候,粗枝大叶,一知半解,就开始大发议论。只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而作出正确的处理。我们年轻一代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不论是从事实际工作还是理论研究都应该系统地、周密地调查研究现状。
(示例二)要认真全面地学习研究历史。毛泽东指出,“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目前,许多年轻人则喜欢言必称欧美,忘记了自己民族的历史。这一点确实为害相当大,不可等闲视之。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能够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个人奋斗的自信心,能够给予我们无尽的智慧。我们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但不能忘记学习我们厚重的历史,要养成认真学习研究历史的良好习惯。
观点评价探究题答题“3要点”
作为探究题,往往充满思辨性和论证性,因此在解答过程中要具有“小论文”的意识,以严密的思维形式来组织自己的答案,努力让自己的解读条理清晰,论点鲜明,观点清楚,论证有力,有理有据。具体而言,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1.亮明自己的观点。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题干具有指向性的要求,得出自己的观点。答题时,首先要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
2.分要点列出事实、理论依据。要想证明观点,必须有事实和理论依据,这些材料有些源自所给文本,有些源自平时的积累。
3.联系文本观点做出论证。善于捕捉观点与材料的契合点,然后进行论证分析,分析时不能架空,要结合事实、理论依据。
(2024·安徽马鞍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文学中的“雅”与“俗”是一对不断变动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系统中,“雅”指处于文学正统地位的诗和文,“俗”指戏曲、小说及其他以俗语写作、演绎的文本。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差不多除诗与散文之外,凡重要的文体,像小说、戏曲、变文、弹词之类,都要归到‘俗文学’的范围里去”“‘俗文学’不仅成了中国文学史的主要成分,且也成了中国文学史的中心”。他之所以说“‘俗文学’不仅成了中国文学史的主要成分,且也成了中国文学史的中心”,一是因为传统的“雅文学”只包含诗和文,而传统的“俗文学”的范畴十分广泛;二是因为许多正统文学原都是由“俗文学”逐渐升格而来的。诗起源于民间,原本是通俗的,后来为文人所取,才成为“雅文学”。词亦如是,小说也如是。一种通俗活泼的写作形态被主流作家取用时,其代表的文学也就成了“雅文学”。
小说、戏曲这类中国传统的通俗文学也存在雅俗之别。清代的“花雅之争”,就是戏曲内部作为雅乐正声的昆腔与京腔等花部之间的竞争。而运用文言叙事的笔记体小说、运用白话叙事的章回体小说也有雅俗之别,如《世说新语》往往不被视为通俗小说。雅俗是可以灵活转化的,文体不是划分雅俗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小说而言。《三国演义》《红楼梦》是传统通俗小说,但当代读者把它们当经典读。经典即“正”,也就是“雅”。所以雅俗之辨还涉及读者。
(摘编自张蕾、孟亮《雅俗之辨、类型文学与大众读者》)
材料二:
“以俗为雅”是宋代文坛的一个重要观念。不少学者认为该观念最早由梅尧臣提出。这一观点未必站得住脚。梅尧臣提出“诗有五忌”,其中“二曰字俗则诗不清”(《续金针诗格》)。如此看来,梅尧臣反而对浅俗的字句持否定态度。苏轼云:“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好奇务新,乃诗之病。”(《题柳子厚诗》)因此,“以俗为雅”这一观点首先由苏轼提出的看法更让人信服。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的黄庭坚在《再次杨明叔韵并引》中声称自己是从苏轼处得到了“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妙法,并称此法为颠扑不破的诗歌创作原则。
其实,在宋代之前就出现了“以俗为雅”的创作实践。唐代杜甫被宋人推崇为实践“以俗为雅”的杰出代表。北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指出,杜甫常用方言入诗。在宋代文学领域自觉提出和实践“以俗为雅”且有突出贡献的诗人首推苏轼、黄庭坚、杨万里三人。清代李树滋云:“用方言入诗,唐人已有之。用俗语入诗,始于宋人,而要莫善于杨诚斋。”(《石樵诗话》)李树滋的观点得到广泛认可。“以俗为雅”的实践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在语言方面“化俗为雅”,二是在题材方面“化俗为雅”。宋代诗人尤其在语言方面的“化俗为雅”上下了极大功夫。宋代诗歌在语言方面的“化俗为雅”主要表现在诗人汲取民间语言,对谚语、方言等进行加工,将之化用在诗中,使诗歌活泼生动,通俗而饶有情趣。
宋词的创作实践亦深得“以俗为雅”之妙。柳永的词吸收了大量口语,呈现通俗流利之风格,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之说。再如李清照的词,语言平易,格调清新。宋代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赏析了李清照的晚年之作《永遇乐》(落日熔金),并指出这首词“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明代杨慎评赞云:“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词品》)宋代话本小说中“以俗为雅”的现象更是普遍。可以说,宋代多种文体在创作实践中都体现出“以俗为雅”的倾向。
“以俗为雅”意味着文学创作者的人格与作品风格相统一。莫砺锋指出,宋诗的“‘以俗为雅’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对于‘俗’的超越”(《论宋诗的“以俗为雅”及其文化背景》)。这种超越首先以文学创作者人格不俗为立足点。诗格出于人格,人格不俗是诗歌创作“以俗为雅”的先决条件。当代诗歌中曾经出现口水诗等未经熔铸、难登大雅之堂的作品。究其原因,主要是诗歌创作者的人格没有达到不俗的境界,他们在创作观念上将俗与雅混为一谈。我们现在的文学创作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这首先要求文学创作者的人格和品位不能太庸俗。“以俗为雅”还意味着文学创作者要有创新意识。苏轼云:“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书黄子思诗集后》)清代蒋士铨亦云:“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辩诗》)“以俗为雅”的提出和实践不仅是宋代诗人突破“古今诗人尽废”和“开辟真难为”困境的创新之举,也昭示着民间语言能够成为历代作家创作的源头活水。当代作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吸纳人民的鲜活语言,摒弃无病呻吟、低俗不堪等文风。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文学创作者要总结和提炼中国古典文论的精华,走雅俗共赏之路,创作出更多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尚斌《“以俗为雅”的提出、实践和价值》)
材料二苏轼说“好奇务新,乃诗之病”。倒数第二段又说“‘以俗为雅’还意味着文学创作者要有创新意识”。这两句话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精准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由题干中“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可知,本题考查观点评价探究。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两句话的内容并把握观点,然后看是否矛盾,最后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
第二步:速读文本,构建答题思维链
分析 结论
“好奇务新,乃诗之病。”这句话的意思是,刻意追求新奇,这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弊病。“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诗歌创作者要在重视典故、民间语言的基础上探寻具有创新性的创作方法。 前一句并不是否定创新,而是指出文学创作者在创作时要回避的问题。后一句指出“以俗为雅”是创新的有效举措。这两句话的观点并不矛盾。
“‘以俗为雅’还意味着文学创作者要有创新意识。”这句话的意思是,诗歌创作要在“故”事的基础上创新,将“俗”语融入诗歌,强调文学创作者要积极吸纳民间语言,开拓创新。
第三步:组织语言,落实答题采分点
(1)答出“不矛盾”,给1分。
(2)答出第一句话的含意、观点,给2分。
(3)答出后一句话的观点,给1分。
(4)答出两句话的比较,做出结论,给2分。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矛盾。①前一句话的含意是诗歌创作者忽视“故”事、“俗”语的价值,刻意追求新奇,这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弊病。其言外之意是,诗歌创作者要在重视典故、民间语言的基础上探寻具有创新性的创作方法,并不是反对文学创作者创新。②后一句话强调文学创作者要积极吸纳民间语言,开拓创新。③这两句话都有主张文学创作者应吸纳民间语言进行创新之意,因此,这两句话的观点并不矛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词、小说起源于民间,原本属于“俗文学”,它们被主流作家关注并取用后,逐渐升格为“雅文学”,进入正统文学的范畴。
B.在宋代以前,诗人们已经不自觉地开始了“以俗为雅”的创作实践,唐代诗人将俗语、方言等融入诗中,令诗歌别有韵味。
C.苏轼、黄庭坚、柳永、李清照等“以俗为雅”观念的实践者都有不俗的人格、较高的文学品位和足够的创新意识,创作出诸多佳作。
D.当代作家要做到“以俗为雅”,需要具有不俗的人格,在吸纳民间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创作。
B [B项,由材料二第二段中“用俗语入诗,始于宋人”可知,在宋代以前,诗人们还没有将俗语融入诗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清代戏剧中的昆腔被当代人视为雅乐正声,《三国演义》《红楼梦》被当代人视为经典小说,这些都是“俗文学”可以变为“雅文学”的力证。
B.“以俗为雅”观念在宋代被提出,现在学术界对该观念的首倡者尚无定论,材料二作者在第一段中借助证据,先破后立,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C.张端义认为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语言平易;杨慎在《词品》中将黄庭坚的词与李清照的词对比,突出了李清照的词语言平易的特点。
D.当代作家应重视研读中国古典文论,从中总结、提炼出思想精华;在实践“以俗为雅”的观念时,要改变以前忽视在题材方面下功夫的状况。
B [A项,在清代,戏剧中的昆腔就被视为雅乐正声,因此“清代戏剧中的昆腔被当代人视为雅乐正声……是‘俗文学’可以变为‘雅文学’的力证”理解错误。C项,“将黄庭坚的词与李清照的词对比”曲解了“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这句话的含意。这句话的含意是:李清照的词体现了黄庭坚所说的“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观念。这句话并没有将黄庭坚的词与李清照的词对比。D项,“以前忽视在题材方面下功夫”于文无据。材料二第二段说“‘以俗为雅’的实践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在语言方面‘化俗为雅’,二是在题材方面‘化俗为雅’。宋代诗人尤其在语言方面的‘化俗为雅’上下了极大功夫”,不能据此得出“以前忽视在题材方面下功夫”这一认识。]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B.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杨万里《秋凉晚步》)
C.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柳永《望海潮》)
D.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C [C项,“嬉嬉钓叟莲娃”以口语入词,得“以俗为雅”之妙。该选项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第三段的观点。A、B两项中的句子“雅”而不“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第三段的观点。D项,涉及的是元代散曲,而材料二第二段、第三段是就宋代之前和宋代的创作而言的,不涉及元代的创作,故该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第三段的观点。]
4.材料一引用郑振铎的话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内容上看,从内涵、范围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方面介绍了“俗文学”,使读者对“俗文学”有一定的了解。(2分)②从结构上看,引出后文对“俗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原因的分析和对许多文体经历了由俗到雅之变的观点的阐述。(1分)③从表达技巧上看,使用引用论证法,借权威人士的话介绍“俗文学”,增强了观点的权威性和材料的说服力。(1分)
练案41 专项对点 观点的印证分析和评价探究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可以定义为正面的情绪或者具有正面向上价值的情绪。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或得到他人积极评价时所产生的感受。”由此可见,积极情绪就是经历了内在、外在的刺激,正确地解决了问题,达到某种成功与满意度,满足了个体的需求,感觉到个体的存在价值伴有随之而来的愉悦的心情与感受。
积极情绪并不是消极接受、坦然享受、乐不思蜀的感觉。这些只是浅薄的感受,即时地享乐。积极情绪拓展到更深的层面——从欣赏到热爱。它并不是简单的迷恋,而是一种真心喜欢、经过努力而获得的欢愉、欣喜。
“积极情绪”这个词,指向了重要的人性瞬间。那些轻微而短暂的愉悦状态,其实要比你想象的强大得多。作为人类,生来就能够体验到微弱短促却愉悦舒畅的积极情绪。它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滋味。回想一下,当感到与他人或与所爱的人心灵相通时;当感到有趣、有创意或忍俊不禁时;当感到自己的灵魂被蕴含在生命中的纯粹的美所打动时;或者当因一个新颖的主意或爱好而感到活力无限、兴致勃勃时,你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爱、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和激励这样的积极情绪,它们会打开你的心扉。
然而,无论是迷恋、欢笑还是爱,你由衷的积极情绪总是无法持续很长的时间。良好的感觉来了又去,就如同好天气一样,这是人类的本性。积极情绪会逐渐消退,如果它长盛不衰,人们会很难适应变化,无法觉察到好消息和坏消息之间的差异,或是邀请与冒犯之间的差异。
如果你想重塑生活,让它变得更美好,秘诀就是不要把积极情绪抓得太紧,也不要抗拒它稍纵即逝的本性,而是将它更多地植入生活——久而久之,你就会提高积极情绪的分量。我们发现,在这一秘诀中最重要的是积极率,这是用来描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如果用正规的语言来描述,积极率就是:在任意一段时间内,用积极情绪的出现频率除以相同时间段内消极情绪的出现频率。用数学公式来描述,这个系数就是P/N。积极率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预示生活轨迹将把你带向衰落失败还是充满活力。而当积极率超过某一个临界点,人们的生活质量差异会有质的变化。这个临界点为3∶1,当积极率超过3∶1时,人们会生活得更好,人们会表现出更高的开放性,乐于接受新事物,乐于交朋友,也会在事业上更成功,且拥有更健康的体魄。而对于那些处于2∶1甚至1∶1的人来说,会经常郁郁不乐,表现出抑郁症的征兆,且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摘编自赵天红《开启幸福之门:积极心理学的魅力》)
材料二:
我们需要承认负面情绪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千万年的进化历史上,在漫长的与各种各样的灾难抗衡的过程中,人类产生了一种特别重要的保护机制——应激反应,即遇到挫折、磨难时,身体三个特别重要的器官:下丘脑、脑下垂体和肾上腺,会分泌出大量的压力激素。压力激素带来的影响使得人紧张、恐惧、愤怒。负面情绪出现其实也是有价值的——愤怒能够促使人保护自己、家人;焦虑让人关注需要面对的风险挑战,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甚至连悲伤都是有作用的,当人悲伤时,发出的其实是求救信号,有利于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关怀。所以在灾难面前,人出现各种负面情绪,也没有必要特别紧张。
压力激素使人的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肌肉力量及骨骼力量加强、感觉更加敏锐,眼睛更尖、耳朵更灵、鼻子更灵敏,使我们能够辨别各种风险,做好斗争的准备。这个斗争准备需要通过两个行动慢慢化解压力激素,一个行动是“斗”,一个行动是“逃”,打得赢就斗,打不赢就逃。心理学家发现,人类的这个选择机制在30多万年前发生了一次巨变,即心智革命。人类在进化中,产生了一个特别了不起的能力——思维能力,出现大脑新皮质,结果有些人过度依赖新皮质,出现风险、挑战、磨难时,不是选择“斗”或“逃”,而是选择“躺平”,也就是什么都不做了。压力激素不能靠“躺平”解决,只能靠动起来才能解决。如果“躺”久了,会出现各种身心问题,从心理学上来讲,负面情绪会大量出现。
虽然负面情绪对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负面情绪如果持续超过一周,一定会产生各种生理问题,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睡眠都会受影响。
为什么负面情绪的影响往往比较长久?这涉及人类进化选择出来的一个机制——负面信息加工优势。大家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你是700万年前在非洲草原上行走的人类先祖,突然看见前方风吹草动,这至少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虎狼出没,另一种可能是瓜果落地。选择相信哪一种可能性更好?很简单,假设虎狼出没要好得多,因为你觉得有风险就会立刻逃跑,这样就能活下来,否则就可能落入虎口。如果前面真的是瓜果落地,而你因假设是坏事情逃跑了,没有得到瓜果,最多只是留下一个遗憾。所以,忽视负面的事情有非常坏的结果,而且不可逆。忽视好的事情,下一次还可以试一试。这就是人类进化选择出来的负面信息加工优势。
(摘编自彭凯平《负面情绪的本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积极情绪不是浅薄的感受,不是简单的迷恋,而是一种经过努力而获得的欢愉。
B.人生产生积极情绪的情境丰富多样,而能体验到积极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C.积极率能描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数量关系,通常可用数学公式P/N来表示。
D.压力激素使人体出现血液循环加快等现象,从而使人类产生抗击灾难的应激反应。
D [D项,“压力……使人类产生抗击灾难的应激反应”错,由原文“应激反应,即遇到挫折、磨难时,身体三个特别重要的器官:下丘脑、脑下垂体和肾上腺,会分泌出大量的压力激素”可知,是应激反应会让人体分泌压力激素,从而让人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而不是压力激素使人产生应激反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拥有开放的心态,乐于接受新事物,这会让人的事业更成功,且拥有更健康的体魄。
B.当积极率处于2∶1甚至是1∶1时,人们会经常郁郁不乐,还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C.应对风险与挑战,要么选择“斗”,要么选择“逃”,否则,压力激素无法得到解决。
D.负面情绪如果持续超过一周会影响我们的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睡眠,因此要及时关注。
A [A项,“拥有开放的心态,乐于接受新事物,这会让人……”错,强加因果,由原文“当积极率超过3∶1时,人们会生活得更好,人们会表现出更高的开放性,乐于接受新事物,乐于交朋友,也会在事业上更成功,且拥有更健康的体魄”可知,“更高的开放性,乐于接受新事物”和“事业上更成功”“健康的体魄”是并列关系,都是因为积极情绪的影响。]
3.下列俗语不能够用“负面信息加工优势”来进行解释的一项是(3分)(  )
A.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B.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C.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D.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C [根据文段阐述可知,“负面信息加工优势”是指人们总是更容易关注负面信息,赋予负面信息更大的权重,并在注意、记忆、情绪、决策等方面遵循“坏比好重要”的心理原则。A项,“战战兢兢”的意思是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如履薄冰”的意思是像走在薄冰上一样。这都是极度关注负面信息,从而存有戒心、小心谨慎,符合“负面信息加工优势”。B项,“草木皆兵”指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兵。“风声鹤唳”指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这是对环境中可能存在危险的过度关注,说明人赋予了负面信息更大的权重,符合“负面信息加工优势”。C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虽然暂时遭受损失,却也许因此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可能转变为好事。强调的是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带来好结果,与“负面信息加工优势”无关。D项,“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比喻小问题不及时解决,到后来就要酿成大祸患。属于忽视负面的事情有非常坏的结果,而且不可逆,符合“负面信息加工优势”。]
4.文中画线处以“回想一下”“不妨设想一下”引出对各种场景的描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它们的论证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使用“回想一下”后面跟的是“当……时”的回忆内容,这个词语引出具体情境,让读者重温过去积极情绪的经历,引导读者回忆生活中的积极情绪体验,有助于唤起共鸣。通过具体情境的描述,读者能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论述的内容,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积极情绪的多样性和力量,增强材料的说服力和亲切感。②“不妨设想一下”通过虚拟情境的方式,让读者想象700万年前可能面对的选择场景,得出“忽视负面的事情有非常坏的结果,而且不可逆。忽视好的事情,下一次还可以试一试。这就是人类进化选择出来的负面信息加工优势”的结论,有效帮助读者理解何谓“负面信息加工优势”。这种方式不仅使复杂的科学概念形象化,还能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和参与感,引发思考,提请注意,提升理解深度,同时也通过场景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增加亲切感。
[答案] ①“回想一下”引导读者回忆生活场景,使其体会积极情绪“不同的形态和滋味”,容易产生共鸣,增强材料的说服力和亲切感。②“不妨设想一下”引导读者想象700万年前的场景,有助于读者理解“负面信息加工优势”的内涵,引发读者思考,通过场景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增加亲切感。(每点2分)
★5.进入高三,我们身边的一些同学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他们应该如何处理?请你结合以上材料的观点提出建议。(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由材料二“我们需要承认负面情绪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负面情绪出现其实也是有价值的……所以在灾难面前,人出现各种负面情绪,也没有必要特别紧张”可知,应关注负面情绪,认识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对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没必要感到特别紧张。②由材料一“积极率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预示生活轨迹将把你带向衰落失败还是充满活力。而当积极率超过某一个临界点,人们的生活质量差异会有质的变化。这个临界点为3∶1,当积极率超过3∶1时,人们会生活得更好,人们会表现出更高的开放性,乐于接受新事物,乐于交朋友,也会在事业上更成功,且拥有更健康的体魄。而对于那些处于2:1甚至1:1的人来说,会经常郁郁不乐,表现出抑郁症的征兆,且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可知,当积极率低于临界点或负面情绪持续时间过长,则应该引起关注,进行心理治疗。③由材料一“如果你想重塑生活,让它变得更美好,秘诀就是不要把积极情绪抓得太紧,也不要抗拒它稍纵即逝的本性,而是将它更多地植入生活——久而久之,你就会提高积极情绪的分量”可知,应将积极情绪植入生活,提高积极情绪的分量,体会经过努力获得的欢愉;由材料二“压力激素不能靠‘躺平’解决,只能靠动起来才能解决”可知,可以通过“斗”“逃”这两个行动慢慢化解压力激素,而不能选择“躺平”;由材料二“忽视负面的事情有非常坏的结果,而且不可逆。忽视好的事情,下一次还可以试一试。这就是人类进化选择出来的负面信息加工优势”可知,应重视负面的事情,选择负面信息加工优势。
[答案] ①关注负面情绪,认识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对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没必要感到特别紧张。②当积极率低于临界点或负面情绪持续时间过长,则应该引起关注,进行心理治疗。③将积极情绪植入生活,提高积极情绪的分量,体会经过努力获得的欢愉。或者:可以通过“斗”“逃”这两个行动慢慢化解压力激素,而不能选择“躺平”。或者:重视负面的事情,选择负面信息加工优势。(每点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其所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使其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并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徽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其涵盖内容之广,涉及理学、朴学、画派、戏曲、篆刻、建筑等诸多方面。而在徽文化的众多流派中,建筑无疑是对其最好的传承,我们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文化,徽派建筑无论是布局、结构还是用材、装饰,都深切透露着古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内涵。唐宋以来,徽州形成了许多以姓氏命名的村落和街巷,这些村落和街巷既是聚族而居的写照,又是聚族而居的结果。明清时期,徽商雄起,富甲天下,衣锦还乡之后,大兴土木,建民居,修祠堂,筑牌坊,促进徽派建筑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我国古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
徽派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浓厚,依山傍水,粉墙黛瓦,集砖、木、石雕于一体,别具一格,是我国建筑艺术中的瑰宝,对于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徽州古村落古民居建筑体现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通的观念,与人为善、利人睦邻的观念,协调统一的观念,实用与美观结合的观念,儒家文化教育观念等,这些都是徽派建筑特色之精华。例如,“马头墙”,俗称“封火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是防火功能与建筑美学的完美结合;“天井”名曰“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结构的一大特色,主要用于老宅的采光,下雨时水从四面流向中庭,不论是普通民居还是宗族的祠堂都广泛地应用,人们戏说是因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造成的,也有人认为是上古穴居遗风。
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是徽州建筑的装饰艺术。木雕的精美构件,点缀于梁枋、华板、斗拱等或装饰于槅扇、勾栏、门罩等,起着承重负荷、隔离空间和美化环境的作用。石雕多用于亭、坊、桥、栏、台基、石狮等,坚固凝重,造型出神入化。砖雕为泥烧的艺术,多镶于门楼、门坊、影壁等处,有画龙点睛之功。徽州“三雕”充分表现出徽州建筑装饰的丰富性、艺术性、科学性。
传统徽派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素面砖墙,青瓦覆顶,配以层层错落的马头墙,远远望去,整个建筑群高低错落,黑白相称,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犹如画里的乡村,这其中蕴含着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这美好的意境,似乎只存在于优美典雅的徽州古村落中。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轻人所追求的是一种“快餐式文化”,舒适、便利是他们选择居住环境的首要考虑条件,而传统的徽派古民居大多是高墙、深院、重门、窄窗,初次走进给人的感觉就是屋内阴暗,这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理念与生存需求。此外,当下社会人们更加注重的是效率与利益,传统徽派古民居结构复杂,在建筑选址、布局、风水、规模、功能上都有着严谨的讲究,现代城市寸土寸金,现代建筑功能至上,因此不太可能达到传统徽派民居所追寻的那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更难以营造那种“身在世外桃源”的意境。
(摘编自薛婵《徽派风格古建筑》)
材料二:
“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好的居住环境并不在于大和多,而是要有诗意,唯其如此,才能做到以雅胜大、以少胜多。这“雅”和“小”,便是文人园林的主要特点。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人们常用这楹联来形容中国古典戏曲以少胜多的高超技艺,文人园林亦然。它要在小范围内表现出大千世界的美景,就更要运用“以一当十”的艺术原则。园中各景,无论是假山水池,还是庭院一隅的一树一石,都要经过推敲锤炼,注入文心诗意,以收到笔少气壮、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文人园林的景色,大多比较雅。这里的雅,主要指宁静自然,风韵清新,简洁淡泊,落落大方。这一风格的获得与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艺术原则密切相关。除了山水景致之外,文人园林的建筑装修和小品也十分雅致、朴素。
文人园林的另一个特点是园林的游赏功能与居住功能的密切结合,即所谓“游”和“居”的统一。古人常将优游山水、耽乐林泉称之为“游”,而称在风景环境中读书、习艺、清谈和宴饮为“居”,唯有达此两个境界,艺术才算完善。
(摘编自百度百科中的《中国园林》)
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徽州凭借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孕育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及文化氛围,徽文化正是此区域中的独特表达。
B.在徽文化诸多流派之中,徽派建筑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承载着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堪称凝固的徽州史。
C.徽州“三雕”作为徽州建筑装饰的瑰宝,其中木雕既承重又美化环境等,石雕则多见于亭、坊、桥等装饰建筑。
D.现代人的生活理念与生存需求决定当下人们注重效率和利益,因此现代建筑不再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D [D项,“现代人的生活理念与生存需求决定当下人们注重效率和利益”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结尾段可知,“生活理念与生存需求”与“人们注重效率和利益”之间不存在决定关系;且断定“现代建筑不再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的表述也绝对化,材料一是说“现代建筑功能至上,因此不太可能达到传统徽派民居所追寻的那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徽派建筑产生有一定的背景,明清时兴起的徽商更是促进了它迅速的发展,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B.徽派建筑秉承的宗族观、风水观等,对弘扬徽文化、传承徽派建筑风格及新徽派建筑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C.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既具有防火实用功能,又体现了徽商的心理和上古穴居遗风。
D.文人园林中的假山水池、一树一石,是设计者们匠心独运、文心诗意的呈现,而不仅是顺其自然的结果。
C [C项,“马头墙……体现了徽商的心理和上古穴居遗风”张冠李戴。原文是“‘天井’名曰‘四水归堂’……人们戏说是因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造成的,也有人认为是上古穴居遗风”。]
8.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中“以小见大”艺术效果的一项是(3分)(  )
A.古宅门廊上一块精雕细琢的匾额,寥寥数字却蕴含着家族的历史与荣耀,引人遐想。
B.现代博物馆内,一巨幅画作占据整面墙壁,气势磅礴地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C.园林小径旁,小巧的假山石形态各异,虽不显眼,却巧妙分隔空间,增添景致层次。
D.高楼顶部,霓虹灯闪烁不停,如虹如瀑,吸引着远处行人的目光,成为城市夜景的焦点。
C [C项,小巧的假山石在园林中巧妙分隔空间,增添景致层次,体现“以小见大”的建筑艺术效果。A项,匾额虽蕴含历史,但偏重文字对文化信息的传递作用,不符合“以小见大”。B项,巨幅画作以大尺寸展现气势与历史,不符合“以小见大”。D项,霓虹灯依赖视觉感官吸引注意,不符合“以小见大”。]
9.材料一中如何通过具体事例的应用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实例典型,特征鲜明:材料一第二段“例如,‘马头墙’,俗称‘封火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天井’名曰‘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结构的一大特色”,通过“马头墙”与“天井”两大特征,展现徽派建筑艺术魅力,并挖掘其文化象征和实用价值,使印象深刻。②文化融汇,深度剖析:材料一第三段“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是徽州建筑的装饰艺术”作者以木雕、石雕、砖雕为例,生动展现徽州建筑装饰的多样艺术成就。同时,“徽州‘三雕’充分表现出徽州建筑装饰的丰富性、艺术性、科学性”融合儒家文化,深刻揭示徽派建筑的文化底蕴,使论证全面深入。
[答案] ①实例典型,特征鲜明:文中通过“马头墙”与“天井”两大特征,展现徽派建筑艺术魅力,并挖掘其文化象征和实用价值,使印象深刻。②文化融汇,深度剖析:作者以木雕、石雕、砖雕为例,生动展现徽州建筑装饰的多样艺术成就。同时,融合儒家文化,深刻揭示徽派建筑的文化底蕴,使论证全面深入。(每点2分)
★10.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人类要“诗意地栖居”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它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诗意地栖居”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结合材料一“徽派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浓厚,依山傍水,粉墙黛瓦,集砖、木、石雕于一体,别具一格”“徽州古村落古民居建筑体现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通的观念,与人为善、利人睦邻的观念,协调统一的观念,实用与美观结合的观念,儒家文化教育观念等”和材料二的内容可知,徽派建筑依山傍水、利人睦邻,文人园林崇尚自然,均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形式。②“诗意地栖居”强调物质与精神追求并重。结合材料一“实用与美观结合的观念,儒家文化教育观念等,这些都是徽派建筑特色之精华”和材料二“文人园林的另一个特点是园林的游赏功能与居住功能的密切结合,即所谓‘游’和‘居’的统一”可知,徽派建筑实用美观兼备,文人园林游赏居住并重,体现了物质与精神需求相统一。③“诗意地栖居”强调敬畏自然,回归本真。结合材料一“传统徽派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素面砖墙,青瓦覆顶,配以层层错落的马头墙,远远望去,整个建筑群高低错落,黑白相称,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和材料二“文人园林的景色,大多比较雅。这里的雅,主要指宁静自然,风韵清新,简洁淡泊,落落大方”可知,徽派建筑与文人园林的设计理念基于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回归自然本真的理念。
[答案] ①“诗意地栖居”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徽派建筑依山傍水、利人睦邻,文人园林崇尚自然,均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形式。②“诗意地栖居”强调物质与精神追求并重。徽派建筑实用美观兼备,文人园林游赏居住并重,体现了物质与精神需求相统一。③“诗意地栖居”强调敬畏自然,回归本真。徽派建筑与文人园林的设计理念基于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回归自然本真的理念。(每点2分)
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