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案44 形象技巧的判断赏析教材“学习提示” 命题点提炼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百合花》 阅读时注意那些感人的细节描写,如新媳妇发现重伤的是小通讯员,于是一针一针缝补他衣服上的破洞,后来又将自己新婚时的被子盖在了小通讯员的遗体上。 形象技巧的判断赏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阿Q正传》(节选) 这部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描写了一个无名无姓、无家无业的贫苦雇农阿Q短暂的一生。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体会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精湛手法。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复活》(节选) 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这个正处于心灵转变的关键时刻、内心激烈震荡的人物。阅读时,要注意分析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如刚开始交谈时他在“你”“您”之间的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他流露出的窘态,通过这些细节把握这个人物的性格。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多方位的,它凭借着各种艺术手段既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又对人物形象进行间接描写(如侧面衬托)。人物描写的艺术手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所以,答题时要注意全面分析。1.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1)直接描写(正面描写)描写方法 联系教材阐释 作用肖像描写 对人物形象外部特征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服饰等。从人物肖像描写入手,可以迅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小说中人物的肖像描写可以是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对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如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 ①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②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状态动作描写 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进行描写的手法。典型的动作描写,不仅要写出人物在特定情势下的行动,还要写出人物以何种独特的方式完成这个动作。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杀陆虞候前用了几个连贯的动作“掇”“挺”“拽”“喝”,前三个动词说明他小心谨慎,做事细心;“喝”这个动作说明他已抛弃幻想,要手刃仇人,同统治者彻底决裂。 ①直接体现人物性格特征;②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透露出人物内在的心灵世界语言描写 具体包括对话、独白、旁白以及对语气情态的描写。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要与人物的身份经历、文化修养、习惯爱好、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场合吻合。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有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迂腐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Q的精神胜利,无不绘形绘色,跃然纸上。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③折射出人物所处的时代特征心理描写 对人物在一定情境中的想法、感触、情绪、意识等进行的具体刻画。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有时可以直接由作者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幻想来进行披露,有时可以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所处环境及遭遇等来进行折射。 ①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②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③推动情节发展细节描写 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它是叙事性文章的最小的描写单位。它把事物细微本质的情状特点鲜明逼真地呈现出来。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设置和安排的,不能随意取代。 ①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内心世界;②揭示、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的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起到暗示、影射的作用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例如《祝福》中三次眼神的刻画就是白描手法。 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和突出小说主题(2)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描写方法 联系教材阐释 作用侧面烘托 包括环境描写和周围人物的反应、评价等。主要手法为渲染、烘托等。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借助次要人物陪衬烘托;(2)借助物象陪衬烘托;(3)借助环境陪衬烘托。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的描写。 这种笔法比较含蓄、委婉,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增加描写对象的主题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对比 把对立的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如《祝福》中眼睛的变化。 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映衬 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2.四种易忽略的表现手法(1)场面描写阐释 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对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作用 场面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它是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可以起到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渲染气氛、烘托事物、表现主题的作用。(2)点面结合阐释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贾宝玉、王熙凤等单独写,是“点”;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等则群体介绍,是“面”。作用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而且使笔法变化多姿。(3)抑扬结合阐释 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欲扬先抑,一类是欲抑先扬。“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是指贬低、按下。欲扬先抑是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与欲扬先抑相反,欲抑先扬是指如果要批评、贬斥某人(物)的不良之处,不是一开始就直接指责,而是用假托的方式,先说其“好”,在读者心存狐疑之时,作者再由所谓“好”转而揭示其“坏”,由赞美转为指责。作用 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4)虚实结合阐释 文学作品中,“实”就是实写,即对人、事、景、物的直接描写,描写对象直接出现在作品之中,走上前台,定格亮相;而“虚”就是虚写,即被表现的事物没有直接出场,而是借助其他事物来烘托渲染,对象隐藏在描写文字的背后,有时也借助想象、幻想等手段描绘出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虚拟世界,构成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来表情达意,起到实景描写无法达到的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作用。作用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能够达到“超以象外,得其寰中”(《诗品》)、“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艺术效果。1.(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百合花》)对通讯员衣服上破洞的描写,小说中前后出现了四次,这种写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属于细节描写。①人物上:挂破衣服并高低不肯让新媳妇补,有助于刻画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和执拗的人物形象。②情节上:“我”能看到已经走远的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一方面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另一方面连接了下文对“我”的“后悔”心情的描写,连接了故事情节。③主题上:进一步证实担架抬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是通讯员,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表现新媳妇对烈士的痛悼和敬爱,丰富作品军爱民、民拥军的内涵,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2.(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自始至终都在用含蓄幽默的讽刺手法塑造别里科夫的形象,展示人物性格。具体地说,作者对于讽刺手法的运用有四种情况,请结合文中事例加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用夸张的手法、漫画式的笔调勾勒形象,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如别里科夫出场时,文章对其装束和生活习惯的描述,就使人感到他的滑稽可笑而又令人憎恶。②把人物荒谬的思想通过他自己一本正经的语言、神态表现出来。如对别里科夫恋爱事件的整个过程的描写,充满了轻松的戏谑和幽默的讽刺。③用含蓄的对比描写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如辖制中学,甚至辖制全城的别里科夫,到晚上却“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刻地揭露了别里科夫貌似吓人实则虚弱的本质。④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他平生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是绝妙的讽刺。3.[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阿Q正传》(节选)]鲁迅的《阿Q正传》(节选),描绘阿Q被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这些________描写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活化出阿Q的______________。[答案] 心理 精神胜利法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答题“3步骤”(202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逛和军校泔河村的敦厚妈一辈子逛过的最大地方是观音镇。翻过泔河,上一道坡,走两顿饭的工夫,就是观音镇了。观音镇是真的好,那么宽的路,那么多的人,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穿的。虽然这些吃喝她都没享受过,可逛一逛也够敦厚妈幸福几天呢。敦厚六岁,敦厚妈摔跛了腿。从此,敦厚妈再也没有逛过观音镇。有一回敦厚妈走娘家,正好有一辆大卡车来娘家拉西瓜,那车真大,拉的西瓜真多,跑得真快,敦厚妈惊骇得不得了,一跛一跛地跟出去半里地看稀罕。回到村里,敦厚妈就一遍一遍地给人讲那汽车,听的人听着听着都笑了。敦厚妈守寡早,就守了敦厚这么一个儿子,因此把敦厚看得比埋在屋角的钱罐罐还紧。所以,当敦厚想当兵的时候,敦厚妈死活不依。村支书张大昌对敦厚妈说:“你还能把他守一辈子?叫娃去当兵吧。”敦厚舅舅也支持,敦厚妈的心动了,说:“那就叫娃试试。”敦厚一试,真就“试”上了,崭新的军装穿上身,就要走了,敦厚妈把前襟哭湿一大片,说:“这可咋弄呢,娃从小都没出过门,衣裳破了谁给他补,饥一顿饱一顿的,谁记挂他呀……”敦厚还是走了,眼圈红红的,和同村孙四海、孙长明一起去当兵了。敦厚当兵的第三个年头回来了,和村里的小秋结了婚。小秋是个俊人儿,少话,识理,没过门就三天两头来帮敦厚妈做家务,妈长妈短地叫。没几天,敦厚回部队去了。敦厚妈就和小秋相依着过日月,不争不吵,像母女。泔河村的人都说“敦厚妈真是有福气呢”。又过了两年,敦厚寄回来一封信,说他入了党,转成了志愿兵,要去一个油田当石油工人。泔河村的人都替敦厚高兴。敦厚是个孝顺儿子,他到油田当了石油工人,每次回来,都给妈买好多好多好吃好穿的,帮妈干所有农活,用自行车驮着妈到观音镇逛两回集。敦厚的话变得多了,当着全村人的面,讲他的油田,讲他的油田有多大,讲他的油田有多好,讲得一村人都勤勤地朝敦厚妈递艳羡的目光。敦厚又要走了,临走,给妈留下了好多的钱,又叮咛媳妇小秋好好地侍候妈。就在这一年的年根,敦厚匆匆地回来了,又匆匆地走了,走时带着小秋。偌大的一个屋子,空荡荡的只剩下敦厚妈一个人了,她常常盼敦厚盼到天明,只要碰到村里的人,敦厚妈就一直说她的儿子敦厚。有一回,孙四海他妈说:“你敦厚咋不带你进他的油田上去逛一逛啊?”因为孙四海刚带他妈逛了咸阳。每逢这时,敦厚妈就替她的儿子说话:“敦厚也是叫我去的,我想咱一个农村妇女,腿又不好,话也不会说,走不到人面前去;再说了,敦厚又要忙公家的事,咱去了给娃惹麻烦呢。”村里的人也就信以为真了,不再说这类话。敦厚妈回到家里就犯嘀咕了,敦厚可从没说过接她去美丽的油田逛一逛这话!再说了,她也真想去敦厚的油田上逛一逛了。所以,当敦厚再次回来的时候,敦厚妈就有心问一问敦厚了:“敦厚,油田上真像你说的那么好?”敦厚说:“好,娃能骗你吗?几十万人的大油田,顶咱几千个泔河村,高楼房,宽马路,人山人海。”敦厚妈说:“妈这腿不争气,要不,妈也想到你的油田上逛一逛呢。”敦厚的口吻就变了,躲开妈的目光,含糊着说:“其实也没啥好逛的。”这一天,敦厚的舅也来了,他也给敦厚说:“你和小秋一走,你妈一个人在家里孤单呢,你把你妈接到油田上逛一逛。”敦厚还是说:“其实也没啥逛的。”此后,泔河村人的话变得难听了:“真看不出敦厚是个没良心的。”敦厚妈说:“是我不去,油田没啥好逛的。”孙四海他妈说:“没啥好逛的?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没啥好逛的他为啥把他媳妇叫去逛呢?”孙长明他妈也附和着说:“不是咋的,往后少跟这人打交道。”村里人都这么说,次数多了,敦厚妈就觉得脸上不光彩,人多的场合去的也少了。敦厚妈的身子一日不济一日,年底就突然不行了。支书张大昌做了主张,一封电报把敦厚从油田上招了回来。敦厚夜夜陪着妈,给妈端吃喂喝,无微不至。小秋更是殷勤,尽着一个媳妇的孝道。敦厚把妈驮到县医院查病,医生冷着脸叹了口气说:“准备后事去。”敦厚把妈驮回村里了,急着要去油田。在村口,支书张大昌拦住了敦厚的去路。张大昌说:“敦厚,你妈是有今没明的人了,赶紧接你妈去油田逛一逛。你要有良心。”敦厚说:“叔,我知道。等翻过年,我就给我妈看病,就是走到天南海北,我也要给我妈把病看好。”头一低,那泪就“叭叭叭”地砸下来。张大昌说:“你妈是没几天的人了,你现在就把她接走。”敦厚说:“叔,我有难处。”张大昌沉了脸,说:“敦厚,你要是今日不带你妈走,从今往后,你就别再叫我叔,泔河村就没你活人的地方了。”敦厚咬咬牙,走了。敦厚走了,泔河村的骂声也就起来了。敦厚走后第十九天,小秋正在给妈熬药,门外来了一辆小车,下来几个人,说是接小秋和敦厚妈,还有村支书张大昌。一见面,小秋就抱住张大昌,哇的一声哭了。一行三人来到油田,来到了敦厚所住的单站上。这里,就他一个采油工,一个单站,好大一座山,一口油井,一节列车式铁皮房,住着敦厚一个看井人,四野茫茫,遥无人迹,比他们的泔河村还荒凉。小秋的感觉是准确的,敦厚死了。有三个盗油人,开着四轮车,敦厚拦车,他们送钱,敦厚不要,他们吓唬,敦厚不怕。敦厚伸手拦在路中央,说:“想把油拉走,就从我身上碾过去。”装满一车油的四轮车从敦厚身上碾了过去……敦厚死前,留下话:把我妈,还有支书张大昌接到油田来看看。还说,他这几年攒的钱,全用来给他妈看病……采油厂的领导说,这口井是全厂最远的一口井,没有人愿意来住单站。敦厚刚从部队下来,又是党员,他就主动去了。这么多年,他一句埋怨都没有过,从没提出过困难。小秋抱着妈哭得死去活来,她断断续续地说:“他一直想条件好些了,分了房子,再把妈接来……”最后,在如何处理敦厚遗体的问题上,支书张大昌和油田上的领导发生了分歧,张大昌说:“敦厚是个好娃,是我们村的光荣,叶落归根,我们村要把他运回去,给他建一个高高大大的墓。”油田上的领导说:“敦厚同志是优秀共产党员,我们还要追认他为烈士,号召全厂的采油工向他学习,所以我们想把敦厚同志的遗体火化,留在这里。”双方各说各有理,互不相让。就在他们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小秋和她的婆婆在山上那个采油小站旁悄悄地为敦厚挖着墓穴。妈说:“敦厚,你就住这儿,把井看好……”小秋说:“妈要是想你了,我就跟妈来看你……”起风了,落雪了,一会儿,天地一色。(有删改)作品塑造敦厚的形象主要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思维]第一步:精准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根据题干“作品塑造敦厚的形象”“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明确考查的是“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类”题。细读文中关于敦厚的描写,总结主要手法。主要有侧面烘托和抑扬变化两种。第二步:速读文本,构建答题思维链思考角度 分析概括侧面烘托 写敦厚在众人眼中对母亲“不孝”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刻画他,而是通过敦厚的妈、小秋以及村里的人、厂里的领导等人物的言行来烘托敦厚的忠诚、孝顺、质朴、勇敢等品质,还烘托出敦厚的忍辱负重。抑扬变化 首先写敦厚是个“孝顺儿子”,“每次回来,都给妈买好多好多好吃好穿的,帮妈干所有农活,用自行车驮着妈到观音镇逛两回集”,“临走,给妈留下了好多的钱,又叮咛媳妇小秋好好地侍候妈”;然后写敦厚因不带妈去他工作的油田逛而受到村里人的不解和指责,成了村里人口中的“没良心的”,还被村支书训斥“你要是今日不带你妈走……泔河村就没你活人的地方了”,这些描写突出了他在众人眼中的“不孝”;最后写敦厚因公殉职,揭示了敦厚不带妈去油田逛的真正原因,表明了他的真孝。由此可见,小说在塑造敦厚形象时运用了抑扬结合的手法。第三步:组织语言,落实答题采分点(1)从侧面烘托的角度入手,答出“烘托敦厚的忠诚、孝顺、质朴、勇敢等品质”“烘托出敦厚的忍辱负重”给2分。(2)从抑扬变化的角度入手,答出“不解和指责”“不带妈去油田逛的真正原因”“抑扬结合的手法”给2分。[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抑扬。先写敦厚孝顺母亲,再写敦厚在众人眼中对母亲“不孝”,最后揭示他既孝顺母亲又报效国家的真孝和大孝。②烘托。用众人对敦厚的批评与施加的压力,烘托敦厚的忍辱负重。1.敦厚具有怎样的品格?(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①敦厚忠孝。文章开头写敦厚很孝顺母亲,“敦厚是个孝顺儿子,他到油田当了石油工人……用自行车驮着妈到观音镇逛两回集”,临死前还惦记给他妈治病,“敦厚死前,留下话:把我妈……全用来给他妈看病……”;文章结尾处表现了敦厚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采油厂的领导说,这口井是全厂最远的一口井……他一句埋怨都没有过,从没提出过困难”“敦厚死了。有三个盗油人……敦厚伸手拦在路中央,说:‘想把油拉走,就从我身上碾过去。’装满一车油的四轮车从敦厚身上碾了过去……”。可见敦厚忠孝两全,既孝顺母亲,又以死报国。②忍辱负重。敦厚所在的油田非常偏僻,他为了让母亲放心故意说“几十万人的大油田……宽马路,人山人海”,但是他不能接母亲去逛逛,村子里风言风语,“真看不出敦厚是个没良心的”“孙四海他妈说:‘没啥好逛的?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没啥好逛的他为啥把他媳妇叫去逛呢? ’孙长明他妈也附和着说:‘不是咋的,往后少跟这人打交道。’”敦厚为了不让母亲伤心,甘愿忍受误解。③积极上进。“这里,就他一个采油工……比他们的泔河村还荒凉”,厂领导说“这口井是全厂最远的一口井……从没提出过困难”。敦厚积极上进,主动请缨去最艰苦的岗位。④恪尽职守。为了拦住偷油贼,敦厚宁可牺牲自己,“有三个盗油人,开着四轮车……敦厚伸手拦在路中央,说:‘想把油拉走,就从我身上碾过去。’装满一车油的四轮车从敦厚身上碾了过去……”,敦厚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答案] ①敦厚忠孝。既孝顺母亲,又以死报国。②忍辱负重。为了不让母亲伤心,甘愿忍受误解。③积极上进。主动请缨去最艰苦的岗位。④恪尽职守。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2.怎样评价敦厚妈和小秋把敦厚葬在采油小站旁的行为?(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①从敦厚妈和他妻子的角度看,她们肯定是愿意把敦厚拉回老家泔河村安葬,这样她们也能常常去看他。但是从敦厚的角度看,敦厚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他热爱的油田,他对国家和油田的爱是大爱,是忠诚,而对母亲和妻子的爱是小爱,敦厚妈和妻子都懂得了敦厚的心意,因此她们愿意把敦厚安葬在他战斗和牺牲的地方,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他忠心为国的心愿。两人的做法是舍小爱,取大爱。②敦厚妈和妻子小秋的行为也是受了敦厚的感召和影响,她们舍弃了常常看望亲人的便利,成全了敦厚为国守护油田的大义,她们也做到了舍私利,取大义。文章这样安排可以感召更多人为国家作贡献。[答案] ①舍小爱,取大爱。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他忠心为国的心愿。②舍私利,取大义。这样可以感召更多人为国家作贡献。3.赏析小说画线的两处描写及两者对比所构成的艺术效果。(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①第一处描写,“观音镇是真的好,那么宽的路,那么多的人,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穿的”,这段话先总写“观音镇是真的好”,然后具体描写了观音镇的路、人和物质的丰富、事物的繁多热闹,“那么宽的路,那么多的人,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穿的”,连用三个“那么”,渲染小镇的热闹,从而写出敦厚妈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②第二处描写,“这里,就他一个采油工,一个单站,好大一座山,一口油井,一节列车式铁皮房,住着敦厚一个看井人,四野茫茫,遥无人迹,比他们的泔河村还荒凉”,这是对敦厚守护的油田环境的描写,“一个采油工”“一个单站”“好大一座山”“一口油井”“一节列车式铁皮房”“一个看井人”,连用六个“一”,写出山之大而空旷,写出单站、油井、铁皮房和敦厚这唯一的看井人的孤独,写尽敦厚守卫的油井之荒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么多年,他一句埋怨都没有过,从没提出过困难”,从而塑造出他甘守荒凉、一心奉献的品格。③观音镇的热闹繁华和油田的空旷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原来敦厚不让他妈来是怕他妈担心,这样两段画线句既解释了敦厚在众人眼中“不孝”的原因,又彰显了他为国守油田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品格。[答案] ①第一处描写,连用三个“那么”,渲染小镇的热闹,从而写出敦厚妈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②第二处描写,连用六个“一”,写尽敦厚守卫的油井之荒凉,从而塑造出他甘守荒凉、一心奉献的品格。③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既解释了敦厚在众人眼中“不孝”的原因,又彰显了他为国守油田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品格。练案49 专项对点 形象技巧的判断赏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最后一次巡逻王 曦二班长要退伍了。退伍就要下山,离开高原。他得去跟他的山告个别。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二班在操场集合完毕,只等连长一声令下,便可以出发,前往实控线附近的山口例行巡逻。二班长知道,这大概是最后一次了。队伍出发了。①作战靴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把满满一山谷的寂静踩了个碎。副营长扭头看一眼身后的二班长,说:“守平,今天是你们班?”二班长愣了一下,赶紧答是。副营长说了声好,回过头,又轻轻地说了一声,很好。二班长希望副营长再说点什么,可副营长不再吭声,迈步向前走了。二班长只好跟上去,踏着副营长踏出的脚印,低头默默揣测。二班长是个寡言少语的人,喜欢把什么事都搁心里琢磨,嘴一闭,就成了石头。这点跟副营长很像。没办法,二班长就是他带出来的兵嘛。十多年前,二班长来到这个驻扎在云端的连队时,副营长是他的排长。②那时的二班长还是个高高瘦瘦的新兵,穿上松松垮垮的军装,山风一吹,活像个立在麦地里的稻草人。二班长一直待在这个连队,历经了三任连长、四任指导员。连长说,这石头可真够硬的,什么事都憋在心里,这怎么行,老憋着会出问题的。指导员说你可把心搁肚子里去吧,咱这石头外硬内软,外冷内热,是块和田玉,温的,通透着呢。队伍沿着流经连队门前的河,溯流向山里走。十二个人,不急,不慢,不停歇,走成一条紧凑的线。河不大,是季节性的,还没入冬就结了冰,断流了。一断就是半年。今天的队伍走得有点闷。带头的副营长不说话,大家都不好说话。副营长东瞅瞅西看看,很激动,像是初来乍到一样。有什么好看的?这条路线他走了少说也上百遍了,以前没见他这么兴奋过。难道是专门来送自己的?肯定不是,二班长觉得自己还没那么重的分量。他为什么又来跟队巡逻?没听说有什么特别情况。还有他那句“很好”,是什么意思?这一个又一个问题困扰着二班长,他反复琢磨,没琢磨明白。心里装的事情多了,二班长脚下就有些重,有些粘,他计划的告别巡逻,被副营长搅乱了。二班长听到细微的声音:5201、5201。出发后不久,这个声音便时不时从背后传到他耳朵里。二班长回头,看了一眼跟在身后的那个列兵,二班长很满意,就像看成熟的麦子。二班长家里是农村的,他喜欢庄稼,上高原后,就更喜欢了。③53……37、53……37,身后又传来列兵的声音,这次是断断续续、有气无力的。二班长连忙回头看,一看二班长就有些生气。“护目镜戴上!怎么回事?说你几次了!”二班长训斥列兵。正在仰望雪山的列兵戴上护目镜,心里却是不大乐意。列兵上高原刚满两个月,这是第二次跟队巡逻。当作战地图上那些烂熟于心的黑色三角变成了眼前一座座活生生的雪山时,他才真正知道,每座山都是唯一的,每座山都是有生命的,没有谁能征服一座山。他要好好观察这些山,要为每座山都写一首诗。二班长喜欢这个比他小了快十岁的兵。这个小孩能吃苦,爱学习,会写东西,是连里的宣传骨干,最重要的是,他有很多新奇的想法。比方说前两天,列兵找二班长说,想向连里建议买架无人机。二班长问咱又不是空军,配无人机干什么用?列兵说不是打仗的那种无人机,是小型的,网上就有得卖,能高空拍照。二班长这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二班长说恐怕连里不会批。列兵说试试呗。一试,连长当场就批了。连长也有很多新奇的想法,一年来,二班长跟连长的脚步跟得有些吃力。队伍拉着手翻过积雪过膝的山脊,开进一片开阔的高原戈壁。他们要穿过戈壁,去对面的雪山。雪山看似近在眼前,其实还很远,要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副营长接着说:“守平,听说今年你要走了。”二班长愣了一下,舔舔嘴唇,咕哝出一个短促的音节:“嗯。”副营长抬头望向前方,像是在自言自语:“当年的老家伙一个个都走了,咱们早晚都有下山的一天,今年我也要走了。”二班长现在真的明白了,原来这次巡逻,副营长也是来告别的。队伍在这里休整。二班长走到连长跟前,叫列兵过来。列兵蹦跳着跑过来,像只雪地里觅食的藏羚羊。二班长说:“程志,不是跟你说过吗,不要猛冲猛跑。”列兵双手撑住膝盖,边大口喘气边答是。二班长说:“程志,报告当前位置。”列兵有些为难地看着自己的班长。二班长说:“你一路上嘟囔什么呢?”列兵立即明白了,赶紧回答:“当前位于5585峰和5621峰之间。”二班长骄傲地看看连长。连长黑着脸,没什么表情。二班长让列兵走开。二班长说:“是个不错的兵吧?”连长说:“还行。”二班长说:“他现在是我们班的活地图,才两个月,资料已经滚瓜烂熟了。”连长说:“不错。”二班长问:“能留在山上吗?”连长看二班长一眼说:“石头你今天话还真多,他自己不想走,谁还能撵他不成。”二班长笑了,放心地走去副营长那边。列兵觉得班长今天有点怪。班长不守规矩,摘掉了护目镜和防寒面罩。班长还脱了手套,抓一把雪往嘴里塞。班长不再是冷冷的班长。班长笑了,有些羞涩,有些傻气,憨憨的,像一块开花的石头。④再次上路,队伍仍旧那么走着,不急,不慢,不停歇,走成一条紧凑的线。高原寂静无声。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深深的脚印。(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副营长话少,队伍出发时副营长跟二班长交流不多,只是简单问候,但一声“好”和“很好”都饱含着情感。B.列兵是第二次跟队巡逻,他有新奇的体验,他眼中的景象能引发诗情,他对眼前的每座山都熟悉,倍感亲切。C.列兵是新一代士兵的代表,能吃苦,爱学习,并且很有想法,他想买架无人机的建议得到了连长的支持。D.当二班长询问连长列兵能否留在山上的时候,连长说他话多,用“谁还能撵他不成”来表达对列兵的认可。B [B项,“他眼中的景象能引发诗情”错误。根据文章第十一段的内容可知,他想为每一座山都写一首诗,不能理解成他眼中的景象能引发诗情。]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写巡逻途中作战靴踩在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表现了山谷的寂静。B.句子②运用叠词“高高瘦瘦”“松松垮垮”和“麦地里的稻草人”的比喻,写出了二班长当年的瘦弱。C.句子③中“53……37”承接前面的“5201”,一起为后文“当前位于5585峰和5621峰之间”的回答做了铺垫。D.句子④与第五段的内容形成对比,“不急,不慢,不停歇”“紧凑”表现出队伍的训练有素和战斗力。D [D项,“形成对比”错误,这两处内容形成前后呼应,没有对比。]★3.文章是如何塑造二班长的形象的?请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根据文中“作战靴踩在厚厚的雪上……把满满一山谷的寂静踩了个碎”“河不大,是季节性的,还没入冬就结了冰,断流了。一断就是半年”“翻过积雪过膝的山脊……要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高原寂静无声。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深深的脚印”可知,通过对高原独特的景物描写,突出了高原环境的恶劣,以艰苦恶劣的环境描写衬托二班长坚守边防事业的形象。根据文中第四段“连长说,这石头可真够硬的……是块和田玉,温的,通透着呢”,倒数第二段“列兵觉得班长今天有点怪。班长不守规矩,摘掉了护目镜和防寒面罩。班长还脱了手套,抓一把雪往嘴里塞。班长不再是冷冷的班长。班长笑了,有些羞涩,有些傻气,憨憨的,像一块开花的石头”可知,通过连长、指导员、列兵等人对二班长的评价,侧面写出了二班长内心温柔通透、质朴单纯的形象。根据文中“二班长只好跟上去,踏着副营长踏出的脚印,低头默默揣测”、第七段的内心独白、“护目镜戴上!怎么回事?说你几次了”“程志,不是跟你说过吗,不要猛冲猛跑”“二班长笑了,放心地走去副营长那边”以及副营长和二班长的对话中,二班长“愣了一下,舔舔嘴唇”的反应的细节描写等,可知,文中通过对二班长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塑造了二班长离开高原时内心的不舍,对小战士的关心爱护的形象特点。[答案] ①侧面衬托,借助苍茫雪原的景物描写及连长、指导员、列兵等人物的评价衬托二班长坚守边防事业、内心明亮通透的形象。②正面描写,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以及细节刻画直接塑造二班长不舍岗位、关爱战士的形象。4.文章标题《最后一次巡逻》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分析题目的含义可以从表层、深层、主旨等方面分析。①从表层看,“最后一次巡逻”指的是即将退伍的二班长、副营长最后一次巡逻边防线。②从深层看,指的是边防战士在巡逻边境的路上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他们热爱自己的事业,他们以能够守卫祖国的边疆为荣。③从主旨看,这是二班长、副营长的“最后一次巡逻”,却是列兵巡逻边境的开始,在一次次巡逻中,一代代的边防战士将对边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精神进行传承;不论是副营长对二班长的培养,还是二班长对列兵的培养,都体现了对新战士的关爱,这都是部队中爱的传承。[答案] ①指二班长、副营长最后一次巡逻边境。②指以二班长为代表的边防战士在巡逻中展现出来的战风斗雪、不畏艰难、坚守边疆的美好品质。③一代代巡边守卫者对战士的培养与关爱、对边防任务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精神的传承。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孔子的自白顾 随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经来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家院里。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把两手夹住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颊,又沾湿了他的胡子。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顶,它乘着云又回到半空去了。这个焦雷,据说不是龙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这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到,昂然地走出去。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呢,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索索地抖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了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吗?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先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孔子有些怃然了。——由呀!你总是这样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吗?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里装着的鸟儿或手牵着的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说我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子路被先生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你说: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孔子说这句话的时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众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经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老”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便是颜面也干枯得有如树皮了!但是先生还不知老,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缘故吧?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选文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使子路有些恼了”,是因为叶公的问话包含了对孔子及其弟子的质疑。B.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是指孔子周游列国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以及后代门生实现孔子理想的景象。C.孔子对子路不回答叶公的问题“有些怃然”,可见这篇小说和《论语》中的子路形象完全一致,都常常因为鲁莽急躁而受到老师批评。D.孔子认可子路不回答晨门、长沮和桀溺这些人,批评子路不回答叶公,体现了孔子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C [C项,“这篇小说和《论语》中的子路形象完全一致,都常常因为鲁莽急躁而受到老师批评”错误。《论语》中的子路的确是“鲁莽好勇”,常常受到孔子批评;但本文所描写的子路形象,却与《论语》中的子路有所不同,小说中子路陪同孔子出游多年,“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不再“好勇”了。孔子批评子路的不答,是认为答复叶公可以阐明孔子的为人与理想,是一次难得的宣传儒家思想的机会,而不是因为他鲁莽急躁。]6.关于文中叶公好龙的典故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专门交代叶公对龙的好奇,是为了表现叶公富有好奇心的形象特点。B.叶公见到天龙后判若两人,动作、神态极为夸张,这是典型的漫画式笔法。C.作者借用典故并加入想象来新编故事,笔法灵活巧妙。D.写叶公好龙的故事让小说情节发展更合情理,为下文孔子的自白做铺垫。A [A项,“是为了表现叶公富有好奇心的形象特点”错误,专门交代叶公对龙的好奇,为下文孔子主张对此类不了解儒家思想的人进行宣传做了铺垫。]7.小说三次写孔子“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①情节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小说三次写孔子“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其中第二、三次是对第一次的强调,孔子所看见的“东西”并没有改变,用这种方式贯穿全文,使孔子的形象一以贯之,前后呼应。②艺术效果上,三次写孔子“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其中第二、三次是对第一次的强调,突出了孔子的形象。③塑造人物上,刻画了孔子“执着坚韧”“乐观睿智”的形象特征。“注视着对面的墙上”这一动作描写表现孔子对理想追求的坚定与执着。孔子看见而当时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应当是孔子对自己未来生活和理想追求的愿景,因为是孔子个人的想法而尚未告诉弟子们,而且弟子们也没有孔子的眼界和乐观态度,所以这些愿景只是孔子看见而弟子们“不能看见”。[答案] ①情节上,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②艺术效果上,三次写孔子“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是一种突出强调。③塑造人物上,刻画孔子“执着坚韧”“乐观睿智”的形象特征。★8.本文作者故事新编,塑造出鲜活的孔子形象,请简要分析本文塑造孔子形象的手法。(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①采用孔子内心独白和幻觉的形式,“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可以直接坦露孔子的内心世界,更加真实地写出孔子从伤感楚国之游的失败到决心重新选择人生努力方向的心路历程,表现孔子的自我剖析精神和伟大人格,进而表现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②语言描写,采用孔子演说式自我陈述的形式,“……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可以借此合理地融入孔子周游列国屡遭挫败、理想志向不被理解的人生经历,以及在实现理想志向道路上不懈怠、不懊悔、不悲观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从想与做、人与事等不同角度立体塑造孔子形象的小说格局,有利于更真实地表现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特征。[答案] 本文所采用孔子“自白”这一艺术手法,在文本中具体表现为两种人物描写技法:①心理描写和幻觉描写,即孔子逆旅晨起后的心理活动,写出孔子的自我剖析和心路历程,更深刻地表现孔子的伟大,突出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②语言描写,即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及面对众弟子发表的演说式自我陈述,更真实立体地塑造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