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新部编版期末综合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小王看了电影《马可·波罗》之后,对中国的一座古代城市印象非常深刻。这座城市应该是A.唐都长安 B.北宋东京C.元朝大都 D.明朝北京2.乾隆五十八年,达赖喇嘛等告称“谨遵善后各条,事事实力奉行,一切事务悉由驻藏大臣指示办理,藏地大有裨益。”这主要源于清朝( )A.由宣政院统辖西藏 B.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C.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D.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3.百度关键词“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搜索出的结果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4.宋代时期商贸的繁荣促进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我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A.刀币 B.五铢钱 C.“交子 D.“会子”5.宋与西夏在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被称为( )A.瓦子 B.榷场 C.夜市 D.勾栏6.原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一带的民族是A.靺鞨 B.突厥 C.回纥 D.吐蕃7.它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它对边疆的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材料描述的是(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8.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是不同时代独特的文学艺术成就。请按照这些文学形式出现的先后顺序将下列代表人物进行排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李清照 ②曹雪芹 ③关汉卿 ④李白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③④①② D.②①③④9.史料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岛,“岛内居民行使中国历代铜钱,而人多喜爱中国青花瓷器……则以铜钱买易。”材料说明郑和下西洋( )A.宣扬了明朝的国威 B.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C.有利于中国同所经各国的经济交往 D.掀起了各国回访中国的热潮10.“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金江山,银江山,闯王江山不纳捐”。这是明朝末年民间流传的歌谣,从这首民谣中得出的信息是( )A.人民歌颂的“闯王”是黄巢 B.人民对农民军政策热烈拥护C.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D.起义军军纪严明11.北宋与辽之间的澶渊之盟和南宋与金之间的和议,其共同的影响是(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开发 B.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C.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12.清朝入关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发展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以下图片共同反映了( )A.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多样 B.对外关系持有的态度封闭C.统治者采取政治措施得当 D.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单一13.下列事件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南宋灭亡②忽必烈建立元朝③蒙古灭金④统一蒙古⑤蒙古灭西夏A.④⑤③②① B.③②①④⑤ C.②③①④⑤ D.①⑤④②③14.清朝时期,内地商人经常用布匹、茶叶和铁器等到东北交换毛皮、人参等土特产。当地的索伦语类满语,达斡尔(旧称达呼尔)语接近蒙语,到康熙末年都已出现了“其中间杂汉语”的情形。嘉庆年间,内地赴东北地区贸易的晋商“与蒙古、索伦、达呼尔交易,皆通其语,问答如流”。这有利于( )A.多个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 B.清王朝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C.促使东北地区自然经济解体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15.“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大诗人白居易对唐朝都城长安布局的描写,从此诗句中我们可以提炼的有效信息是①长安人口众多②长安城内分为市和坊③长安街道整齐划一④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二、材料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朝耕地面积变化表时间 耕地面积(顷)1661年(顺治十八年) 5493576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1724年(雍正二年) 6837914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414495材料二:宋朝时期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朝中期,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1)1661—1766年,清朝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2)依据材料二回答,“湖广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有了怎样的发展?17.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第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元朝疆域图》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和秦朝什么行政制度?(2)材料二反映了元朝的什么行政制度?其实施目的在哪里?有何积极意义?(3)元朝时台湾有何别?(4)元朝负责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重大机构是什么?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初期,匈奴经常南下抢劫骚扰,西汉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并奉送大量财物以求和平。但匈奴的入侵并未停止。匈奴成为威胁汉朝疆域的一大隐患。材料二:公元494年,他义无反顾地将都城迁往洛阳。接着就推出改官制、禁胡服……通婚姻、改姓氏等一系列全面改革举措。他的改革成功促进“胡汉融合”的任务,成为顺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的杰出代表。材料三:元朝时,蒙古族入主中原,更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被汉族同化;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蒙、畏兀儿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材料四:清朝定鼎北京后,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册封了西藏宗教首领和派驻藏大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这在客观上,既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又有利于边疆各民族间的融合。(1)汉武帝是为解决材料一中的隐患派哪两位大将出击匈奴?成为对抗匈奴的高潮的战役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哪位皇帝?他在语言上的汉化措施是什么?结合所学可知,他的改革有何影响?(写出一点)(3)材料谁三中的“新的民族”指的是什么?(4)依据材料四内容概括,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了哪些方式?(写出两点)(5)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民族交融的理解。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称为“倭寇”。材料二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南下浙江,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他统领的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誉为“戚家军”。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数千人,烧毁倭船无数,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1)据材料一,指出“倭寇”得名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倭寇猖獗的背景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倭寇”的下场。并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新部编版期末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C C B A D B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B A A D B1.C2.B3.C4.C5.B6.A7.D8.B9.C10.B11.B12.A13.A14.D15.B16.(1)变化:增加、增长等。因素: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2)“湖广熟,天下足”反映了清朝时期农业的发展;湖广地区粮食产量迅速提高;湖广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基地。17.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行省制度;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琉球宣政院18.(1)大将:卫青、霍去病;战役:漠北战役 。(2)皇帝:孝文帝。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民族:回族。(4)方式:军事平叛、政府册封、设置机构。(5)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互相依存、兼收并蓄、团结统一等。19.(1)依据: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背景:明朝政治腐败,海防松懈。(2)下场:被歼灭。成因:朝廷对戚继光的信任;人民的支持;戚继光指挥能力强;戚家军军纪严明、战斗力强;戚家军战术战法得当;戚家军官兵团结等。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