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第 1 课 地球的表面
1.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
2.常见的地形有: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丘陵等。(地形图上的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
地 形 特 点
山地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平原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地形地貌特点并猜测主要形成原因:
地形地貌 观察到的地形特点 主要形成原因
香港地质公园弯曲的岩层 岩层弯曲、断裂 地震,岩层受到挤压
长白山天池 湖泊被群山环抱 火山喷发
敦煌地貌 一个个形态多姿的土丘 风的吹蚀
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地面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 流水的作用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一个个由河道分割的小岛 流水的作用
4.观察世界地形图
(1)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如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
低山和丘陵,棕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还有些地形图会用白色或淡紫色表示积雪和冰川。
第 2 课 地球的结构
1.地球表面与地球的内部构造有关。
2.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3.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浆岩包括玄武
岩、 浮石、花岗岩和石灰岩。沉积岩包括砾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包
括大理岩和板岩。(沉积岩里常有化石——古代动植物的遗骸或痕迹)
4.地壳运动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其最直观的结果是
造成岩石的变形。不同年代的岩石或者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
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者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结构。
第 3 课 地震的形成及作用
1.地震的成因:地壳在不断运动,当地下的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等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
地震。
2.地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的边缘构成了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是火山、地震的高发地区。
3.地震的影响:(1)1976 年 7 月 28 日,唐山市发生里氏 7.8 级地震,地震使地面出现裂缝、塌陷,
铁轨也扭曲变形。(2)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县发生里氏 8级地震。地震导致山体滑坡,阻塞河
道,形成了堰塞湖。
4.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
(1)能逃离室内的要尽量快速逃到室外,迅速逃离至开阔处。在室外不要私自盲目避震,要避开已
倒塌物体,野外要远离桥、湖及山边等。
(2)在不能逃离室内时,应立即找结实、不易倒塌的物体掩护身体。如结实的柜子下、靠立在墙根,
地震时一定不要乘坐电梯。
第 4 课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1.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火山喷发时,会使地面产生裂缝,并有熔岩喷涌。
2.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形成火山岩小山、火山岛、火山口湖等。地震和火山喷
发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其主要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3. 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喷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在火山口
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一长,积水成湖。
4. 实验:了解火山喷发的成因
用土豆泥代表地壳,番茄酱代表岩浆,酒精灯加热则代表地壳深处
高温的状态。
实验现象:通过加热,密封在“火山”内部的“岩浆”不断上涌,最
后冒着热气, 并伴随着大量气泡,从薄弱的火山口喷涌而出。
实验结论:火山喷发的成因是由于地壳的不停运动。地壳越到深处
温度越高,压力越大。高温高压的岩浆在遇到地壳的薄弱地带时,
就会喷出地表,这就是形成火山的原因。
5.火山喷发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负面: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
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等。
正面:①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土壤的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②火山地热是
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 ③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第 5 课 风的作用
1.风的力量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2.风的作用主要形式有风蚀作用、风的搬运作用、风的堆积作用。
3.风的作用对地形地貌的改变是缓慢进行的,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4.风蚀作用会形成戈壁、风蚀拱门、风蚀蘑菇、雅丹地貌。风的搬运和堆积作用会形成沙漠。
5.戈壁和沙漠的形成
(1)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
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2)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
6.在探究风的作用模拟实验中,岩石代表自然界中真实的岩石;砂纸代表被风卷起来的沙子;朝
一个方向打磨,模拟的是风的方向;打磨的过程代表风卷起沙子不断磨蚀岩石的过程。
第 6 课 水的作用
1.在地表的变化过程中,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降落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都会改变地球表面的
地形地貌。
2.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1)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的目的是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2)实验中用喷壶喷水模拟降雨。
(3)降雨前小山丘比较圆,红色沙子大多数在山丘顶部。降雨后小山丘上出现了很多小沟,一
些红色沙子被冲到了山丘底部。
(4)结论:降雨会改变地表。
3.降雨对地表产生的影响
(1)雨水会把地表上的泥沙带走,汇聚成径流,在土地上留下沟壑。
(2)雨水因携带泥沙而变得浑浊,当水流平缓时,水中的泥沙又会沉积在地面上。
4.河流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
(1)当河水流速快时,侵蚀作用为主;当河水流速慢时,沉积作用为主。
(2)乾坤湾的凹岸(凹进去的河岸)水流速度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凸岸(凸出来的河岸)水
流速度慢,以沉积作用为主。
(3)一般河流人海口的地势平坦,水流速度慢,沉积作用强,泥沙堆积会形成三角洲,如黄河
入海口的沙洲、长江三角洲等。
第 7 课 总结我们的认识
1.地面的岩石、沙土在风、水、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就叫侵蚀。
2.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水的作用等。
3.实验: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相同之处:地形、从同样的高度降雨、降雨的量。
不同之处:两个小山丘的模型,一个有植物覆盖,一个没有植物覆盖。
实验现象:两个小山丘降雨后的变化是不一样的,没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上的泥 土和细沙被雨水冲
刷到了山脚下。而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上的泥沙没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有无植被覆盖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降雨时,有植被覆盖,土 地被侵蚀程度小;
无植被覆盖,土地被侵蚀程度大。
4.既然植物对侵蚀有一定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植物可以减轻侵蚀作用的危害,因此在生产生活中,我们要进行植树造林活动。
在裸露的地区多植树,多造林。以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漠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