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北省2025年高考化学真题1.(2025·湖北) 下列与生活相关的叙述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升华助力舞台云雾形成 B.珍珠遇酸后失去光泽C.加酶洗衣粉清洗蛋白质污渍 D.植物油久置氧化变质【答案】A【知识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解析】【解答】A.干冰(固态 CO2)升华时吸收热量,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从而产生云雾效果。该过程中仅发生 CO2的状态变化(固态→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故A正确;B.珍珠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遇酸(如醋酸、盐酸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故B错误;C.加酶洗衣粉中的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污渍发生水解反应,将大分子蛋白质分解为易溶于水的小分子氨基酸或肽,从而去除污渍,涉及化学变化,故C错误;D.植物油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久置时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过氧化物和醛、酮等物质,涉及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A。【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2.(2025·湖北) 下列化学用语表达错误的是( )A.甲醛的分子空间结构模型:B.制备聚乙炔:C.碳酸银溶于硝酸的离子方程式:D.含有个键电子对【答案】C【知识点】球棍模型与比例模型;电子式、化学式或化学符号及名称的综合【解析】【解答】A.HCHO分子中C原子采用sp2杂化,空间构型呈平面三角形,其结构模型为 ,故A正确;B.聚乙炔的单体是乙炔,乙炔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B正确;C.碳酸银应写化学式,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故C错误;D.硫酸根的中心原子S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不含孤电子对,则含有个键电子对 ,故D正确;故选C。【分析】A.甲醛分子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B.乙炔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炔;C.碳酸银是固体,应保留化学式; D.单键均为σ键,双键含有1个σ键和1个π键,三键中含有1个σ键和2个π键。3.(2025·湖北) 下列描述不能正确地反映事实的是( )A.室温下与碳不发生反应,高温下可生成和B.室温下苯与溴不发生反应,温度升高生成大量溴苯C.通常含硒的化合物有毒性,但微量硒元素有益健康D.某些镇痛类生物碱可用于医疗,但滥用会危害健康【答案】B【知识点】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性质和作用;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解析】【解答】A. 与碳在室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无明显反应,高温下 与碳发生置换反应生成Si和CO,故A正确;B.苯与液溴在室温下不反应,但在溴化铁作催化剂的条件下,无需高温即可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和溴化氢,若没有催化剂,即使温度升高,苯与溴也难以发生反应,因为苯环的大 π 键结构稳定,取代反应需要催化剂降低反应活化能,故B错误;C.硒的化合物(如硒化氢、亚硒酸盐)具有毒性,但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如以硒蛋白形式存在)在适量摄入时可抗氧化、增强免疫力,故C正确;D.吗啡、可待因等生物碱具有镇痛作用,常用于医疗止痛,但因其具有成瘾性,滥用会导致生理和心理依赖,危害健康,故D正确;故选B。【分析】A. 与碳在室温下化学性质稳定;B.若没有催化剂,即使温度升高,苯与溴也难以发生反应;C.硒的化合物(如硒化氢、亚硒酸盐)具有毒性,但人体需要硒元素; D.吗啡、可待因等生物碱具有镇痛作用,常用于医疗止痛,但具有成瘾性。4.(2025·湖北) 下列化学实验目的与相应实验示意图不相符的是( )选项 A B实验目的 用量热计测定反应热 分离乙酸乙酯和饱和食盐水实验示意图选项 C D实验目的 在铁片上镀镍 转移热蒸发皿至陶土网实验示意图A.A B.B C.C D.D【答案】C【知识点】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中和热的测定;电镀【解析】【解答】A.图示仪器构成简易量热计,能用于测定反应热,故A正确;B.乙酸乙酯难溶于饱和食盐水,两者混合分层,乙酸乙酯密度小于水,在上层,可采用分液分离,故B正确;C.电镀时,待镀金属(铁片)作阴极,镀层金属(镍)作阳极,电解质溶液含镍离子(如 NiSO4溶液),故C错误;D.热蒸发皿需用坩埚钳夹持,放置在陶土网上冷却,故D正确;故选C。【分析】A.量热计的核心结构包括隔热容器、搅拌器和温度计;B.乙酸乙酯与饱和食盐水不互溶,会分层;C.电镀时,待镀金属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D.热蒸发皿需用坩埚钳夹持。5.(2025·湖北)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产生丁达尔效应B.合成高分子是通过聚合反应得到的一类纯净物C.配位化合物通过“电子对给予-接受”形成配位键D.超分子可以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答案】B【知识点】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分散系、胶体与溶液的概念及关系;超分子【解析】【解答】A.胶体粒子直径在 1~100 nm 之间,当可见光通过胶体时,粒子对光线产生散射作用,形成明亮的 “光路”,即丁达尔效应,故A正确;B.高分子化合物由于链节数不同,本质上是由多种分子组成的混合物,而非纯净物,故B错误;C.配位键的形成过程中,配体提供孤对电子(电子对给予体),中心原子或离子提供空轨道(电子对接受体),通过 “电子对给予 - 接受” 形成配位键,故C正确;D.超分子是由两种或多种分子通过非共价键(如氢键、范德华力)相互作用组装而成的分子聚集体,其结构和功能依赖于分子间的协同作用,故D正确;故选B。【分析】A.胶体粒子直径在 1~100 nm 之间;B.纯净物是指由一种单质或一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组成固定,有固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物质,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能用一个化学式表示;C.配位键由配位原子提供孤电子对,中心离子提供空轨道形成;D.超分子是由两种或多种分子通过非共价键形成。6.(2025·湖北) 某化合物的分子式为。X、Y、Z三种元素位于同一短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三者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之和与未成对电子数之和相等,Z是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者中Z的原子半径最大 B.三者中Y的第一电离能最小C.X的最高化合价为 D.与键角相等【答案】B【知识点】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及应用;键能、键长、键角及其应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解析】【解答】A.X为N,Y为O,Z为F,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F的原子半径最小,故A错误;B.X为N,Y为O,Z为F,同周期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N的2p轨道半充满,第一电离能大于O,故三者中O的第一电离能最小,故B正确;C.X为N,N的最高正化合价为+5,故C错误;D.X为N,Z为F,NF3和NH3的中心原子均为sp3杂化,孤电子对数均为1,前者成键电子对离中心N较远,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斥力较小,键角较小,故D错误;故选B。【分析】Z是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Z为F,电子层数为2,未成对电子数为1;X、Y、Z三种元素位于同短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三者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之和与未成对电子数之和相等,则X和Y未成对电子数之和为5,X为C和Y为N或X为N和Y为O;化合物分子式为XY2Z,则X和2个Y总化合价为+1价,NO2F符合,故X为N,Y为O,Z为F。7.(2025·湖北) 下列关于物质性质或应用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性质或应用 解释A 石蜡油的流动性比水的差 石蜡油的分子间作用力比水的小B 溶于水显碱性 可结合水中的质子C 可以氧化 中O显正电性D 石墨作为润滑剂 石墨层间靠范德华力维系A.A B.B C.C D.D【答案】A【知识点】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解析】【解答】A.石蜡油的成分主要是高碳烧烃,相对分子质量大,分子间作用力大,导致其粘度大,因此流动性比水差,故A错误;B.NH3中N含有一个孤电子对,能结合水电离产生的H+,释放OH-,因此NH3溶于水显碱性,故B正确;C.电负性:F>O,则OF2中F显负电性,O显正电性,H2O中O显负电性,H2O中O容易转移电子给OF2中的O,因此可以氧化 ,故C正确;D.石墨是层状结构,层间靠范德华力维系,范德华力较弱,导致层与层之间容易滑动,因此石墨具有润滑性,故D正确;故选A。【分析】A.石蜡油主要由链烷烃组成;B.氨气可结合水中的质子;C.中O显正电性,反应过程中其化合价能降低; D.石墨层间的主要作用力是范德华力。8.(2025·湖北) 如图所示的物质转化关系中,固体A与固体B研细后混合,常温下搅拌产生气体C和固体D,温度迅速下降。气体C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G是一种强酸。H是白色固体,常用作钡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C的水溶液中加入少量固体A,溶液升高B.D为可溶于水的有毒物质C.F溶于雨水可形成酸雨D.常温下可用铁制容器来盛装G的浓溶液【答案】A【知识点】无机物的推断【解析】【解答】A.C的水溶液为氨水,加入氯化铵固体,氯化铵水解显酸性,因此溶液的pH降低,故A错误;B.氯化钡为重金属盐,有毒,故B正确;C.F为NO2,溶于水生成硝酸,会形成硝酸型酸雨,故C正确;D.G为硝酸,常温下铁在浓硝酸中钝化,因此常温下可用铁制容器来盛装浓硝酸,故D正确;故选A。【分析】气体C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气体C为氨气,H是白色固体,常用作钡餐,则H为硫酸钡,氨气与HCl反应生成A,则A是氯化铵,氨气催化氧化生成NO,NO被氧化氧化得到NO2,NO2溶于水生成硝酸,D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则D为氯化钡。9.(2025·湖北)晶胞是长方体,边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晶胞中含有4个O原子B.晶胞中分子的取向相同C.1号和2号S原子间的核间距为D.每个S原子周围与其等距且紧邻的S原子有4个【答案】D【知识点】晶胞的计算【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S位于晶胞的体心和棱心,数目为,则一个晶胞中含有8个O原子,故A错误;B.该晶胞中的SO2分子取向不同,如1号和2号取向不同,故B错误;C.1号和2号S原子间的核间距为其所在面面对角线的一半,为, 故C错误;D.以体心的S原子为例,由于边长 ,与其等距且紧邻的S原子只有4个,故D正确;故选D。【分析】A.SO2分子位于晶胞的体心和棱心;B.结合晶胞图分析;C.1号和2号S原子间的核间距为上下面面对角线的一半;D.结合 边长 分析。10.(2025·湖北) 制备-氯代异丁酸的装置如图。在反应瓶中加入异丁酸与催化剂(易水解),加热到,通入,反应剧烈放热,通气完毕,在下继续反应。反应结束,常压蒸馏得产物。反应方程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干燥管可防止水蒸气进入反应瓶B.可用溶液作为吸收液C.通入反应液中可起到搅拌作用D.控制流速不变可使反应温度稳定【答案】D【知识点】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解析】【解答】A.实验中使用的催化剂易水解,因此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水蒸气进入反应瓶,故A正确;B.吸收装置用于吸收未反应的氯气和生成的HCl,可用NaOH溶液作吸收液,故B正确;C.从反应液底部通入氯气,氯气向上扩散的过程中起到搅拌作用,故C正确;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只有反应还在进行,就会持续放热,控制氯气流速不变不能使温度稳定,故D错误;故选D。【分析】异丁酸和氯气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代异丁酸 ,反应的催化剂易水解,因此干燥管用于吸收水蒸气,防止其进入反应瓶使催化剂水解,最后用吸收装置吸收未反应的氯气和反应生成的HCl。11.(2025·湖北) 桥头烯烃Ⅰ的制备曾是百年学术难题,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Ⅰ的分子式是 B.Ⅰ的稳定性较低C.Ⅱ有2个手性碳 D.Ⅱ经浓硫酸催化脱水仅形成Ⅰ【答案】B【知识点】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解析】【解答】A.根据Ⅰ的结构简式可知,其分子中含有7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分子式为, 故A错误;B.Ⅰ含有碳碳双键,含有不稳定的π键,稳定性较低,故B正确;C.Ⅱ有3个手性碳,如图用“*”标记:,故C错误;D.Ⅱ经浓硫酸催化脱水形成、两种烯烃,故D错误;故选B。【分析】A.根据结构简式确定其分子式;B.碳碳双键易被氧化;C.手性碳是指连有四个不同原子团的碳原子 D.Ⅱ脱水形成两种烯烃。12.(2025·湖北) 某电池的正极材料为,负极材料为嵌锂石墨。利用人工智能筛选出的补锂试剂,能使失活的电池再生并延长寿命,且保持电池原结构。将注入电池后充电补锂,过程中转化为气体离去。下列有关充电补锂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阳极失去电子B.生成气体中含有氟代烃C.过程中铁元素的价态降低D.反应并离去是该电池保持原结构的原因【答案】C【知识点】电解池工作原理及应用【解析】【解答】A.充电时,[SO2CF3]-在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A正确;B.[SO2CF3]-在阳极失去电子,电极反应为2[SO2CF3]--2e-=2SO2+ CF3-CF3,生成气体中含有氟代烃CF3-CF3,故B正确;C.充电补锂时,阴极反应为Li++e-=Li,阳极反应为2[SO2CF3]--2e-=2SO2+ CF3-CF3, 未参与反应,铁元素价态不变,故C错误;D.该过程中[SO2CF3]-反应并离去,对原电池起到补锂作用,并维持电池原结构,故D正确;故选C。【分析】 将注入电池后充电补锂 ,则阴极反应为Li++e-=Li,转化为气体离去 ,则阳极反应式为2[SO2CF3]--2e-=2SO2+ CF3-CF3。13.(2025·湖北) N和P为同主族相邻元素。下列关于物质性质或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的熔点比的低,因为的离子键更强B.磷单质通常不以形式存在,因为磷磷之间难以形成三键C.次磷酸比硝酸的酸性弱,因为前者的键极性小D.P形成而N形成,因为P的价层电子轨道更多且半径更大【答案】A【知识点】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解析】【解答】A.离子晶体的离子键越强,熔点越高,中带3个负电荷,而中只带1个负电荷,的离子键比更强,的熔点更高,故A错误;B.N原子半径较小,p轨道有效重叠,形成稳定的N≡N三键;磷原子半径大,p轨道重叠差,难以形成稳定的P≡P三键,因此形成四面体结构,故B正确;C.含氧酸的酸性与O-H键极性有关,O-H键极性越大,越易解离,酸性越强,次磷酸中O-H键的极性小于硝酸中O-H的极性,因此硝酸的酸性更强,故C正确;D.N的价层电子轨道为2s和2p轨道,的中心原子N形成杂化后有3个键和1个孤对电子;P有3d轨道可参与杂化,且P原子半径大,能容纳5个配体,故形成,故D正确;故选A。【分析】A.离子键越强,熔点越高;B.P原子半径较大,p轨道重叠性差;C.O-H的极性越大,越容易电离产生氢离子;D.P的价层电子轨道更多。14.(2025·湖北) 铜(I)、乙腈(简写为L)的某水溶液体系中含铜物种的分布曲线如图。纵坐标(δ)为含铜物种占总铜的物质的量分数,总铜浓度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的B.当时,C.n从0增加到2,结合L的能力随之减小D.若,则【答案】C【知识点】盐类水解的应用;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解析】【解答】A.的,当图中时,,,由图像可知,此时,则≠0.27,故A错误;B.当时,由图像可知,,则,,故B错误;C.结合L的离子方程式为,当时,,由图像交点可知,随着n变大,逐渐变大,则K值变小,说明结合L的能力随之减小,故C正确;D.若,由图像交点可知,,,则,故,故D错误;故选C。【分析】A.根据的分析计算;B.时,;C.根据分析;D.时,,。15.(2025·湖北) 某电化学制冷系统的装置如图所示。和在电极上发生相互转化,伴随着热量的吸收或释放,经由泵推动电解质溶液的循环流动实现制冷。装置只通过热交换区域Ⅰ和Ⅱ与环境进行传热,其他区域绝热。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阴极反应为B.已知②处的电解液温度比①处的低,可推断比稳定C.多孔隔膜可以阻止阴极区和阳极区间的热交换D.已知电子转移过程非常快,物质结构来不及改变。热效应主要来自于电子转移后和离子结构的改变【答案】B【知识点】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电解池工作原理及应用【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故A正确;B.②处的电解液温度比①处的低,说明是吸热反应,物质的能量越低越稳定,则 更稳定,故B错误;C.该装置通过热交换区域进行热量交换,多孔隔膜组织两极液体交换,可以阻止阴极区和阳极区间的热交换,故C正确;D.电子转移过程非常快,物质结构来不及改变,说明电子转移过程不会产生热量,则 热效应主要来自于电子转移后和离子结构的改变 ,故D正确;故选B。【分析】由图可知,左侧电极上, 发生氧化反应生成 ,电极反应式为,则左侧为阳极,右侧为阴极,电极反应式为 。16.(2025·湖北) 氟化钠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氟化试剂,通过以下两种工艺制备:ⅠⅡ已知:室温下,是难溶酸性氧化物,的溶解度极低。时,的溶解度为水,温度对其溶解度影响不大。回答下列问题:(1)基态氟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2)时,饱和溶液的浓度为,用c表示的溶度积 。(3)工艺Ⅰ中研磨引发的固相反应为。分析沉淀的成分,测得反应的转化率为78%。水浸分离,的产率仅为8%。①工艺Ⅰ的固相反应 (填“正向”或“逆向”)进行程度大。②分析以上产率变化,推测溶解度 (填“>”或“<”)(4)工艺Ⅱ水浸后的产率可达81%,写出工艺Ⅱ的总化学反应方程式 。(5)从滤液Ⅱ获取晶体的操作为 (填标号)。a.蒸发至大量晶体析出,趁热过滤 b.蒸发至有晶膜出现后冷却结晶,过滤(6)研磨能够促进固相反应的原因可能有 (填标号)。a.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 b.破坏反应物的化学键c.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d.研钵表面跟反应物更好接触【答案】(1)(2)(3)正向;<(4)(5)a(6)ab【知识点】常见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解析】【解答】(1)F为9号元素,得到一个电子形成F-,则基态氟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故答案为: 。(2)时,饱和溶液的浓度为 ,则钙离子浓度为,氟离子浓度为,则的溶度积 ,故答案为: 。(3)① 工艺Ⅰ中研磨引发的固相反应为 ,分析沉淀的成分,测得反应的转化率为78%,说明固相反应向Ca(OH)2和NaF的方向进行,即正向进行程度大,故答案为:正向。② 水浸分离,的产率仅为8% ,说明NaF并未大量进入溶液,说明溶液中存在Ca(OH)2向CaF2的转化过程,则 < ,故答案为:<。(4)工艺Ⅱ水浸后的产率可达81%,则CaF2、与TiO3和NaOH反应生成CaTiO3、NaF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5)时,的溶解度为水,温度对其溶解度影响不大,则从滤液Ⅱ获取晶体的操作为蒸发至大量晶体析出,趁热过滤 ,故答案为:a。(6)a.研磨能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反应,故a正确;b.研磨会破坏反应物的化学键,产生活性点位,使反应更容易发生,故b正确;c.加入催化剂才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研磨不能,故c错误;d.研钵只是研磨的工具,并不参与反应,研钵表面跟反应物更好接触,不能促进反应进行,故d错误;故答案为:ab。【分析】Ⅰ.萤石主要含CaF2,与NaOH固体混合研磨,会发生反应:CaF2+2NaOH=Ca(OH)2+2NaF,加入水进行水浸,Ca(OH)2微溶,过滤除去,得到含有NaF的滤液Ⅰ,滤液Ⅰ经过系列处理得到NaF固体;Ⅱ.萤石与NaOH固体、TiO3粉末研磨,发生反应:CaF2+2NaOH+TiO2=CaTiO3+2NaF+H2O,的溶解度极低 ,则加入水水浸后过滤除去,得到含NaF的滤液Ⅱ,时,的溶解度为水,温度对其溶解度影响不大,则通过蒸发结晶获得NaF固体。17.(2025·湖北) 化合物G是某药物的关键原料,合成路线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化合物A分子内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 。(2)化合物的反应类型为 反应。B的核磁共振氢谱有 组峰。(3)能用于分离化合物B和C的试剂为 (填标号)。a.水溶液 b.水溶液 c.水溶液(4)的反应方程式为 。在A的氮原子上引入乙酰基的作用是 (5)化合物D与间的反应方程式:用类比法,下列反应中X的结构简式为 。(6)E存在一种含羰基异构体F,二者处于快速互变平衡。F与反应可生成G,写出F的结构简式 。【答案】(1)羟基(2)取代;5(3)b(4);保护氨基(5)+N=O(6)【知识点】有机物的合成;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解析】【解答】(1)根据A的结构简式可知,A中的含氧官能团为羟基,故答案为:羟基。(2)A与发生取代反应生成B,则化合物的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B分子中含有5种不同环境的氢原子,核磁共振氢谱有5组峰,故答案为:取代;5。(3)B和C的不同之处在于,B的官能团是酯基,C的官能团是羟基和酮羰基,两种溶液均不能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C中酚羟基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钠盐可溶于水,而B不能和碳酸钠反应,再通过分液即可分离B和C,B和C均不能和硫酸钠溶液反应,则能用碳酸钠水溶液分离B和C,故答案为:b。(4)C水解生成D和CH3CO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流程图可知,A→B的过程中将氨基反应掉,C→D的过程中重新得到氨基,则在A的氮原子上引入乙酰基的作用是保护氨基,故答案为:;保护氨基。(5)根据电荷守恒可知,X应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结合原子守恒可知,X中含有一个N原子和一个O原子,则X的结构简式为+N=O ,故答案为:+N=O 。(6)由分析可知,F的结构简式为,故答案为:。【分析】A与发生取代反应生成B,B在AlCl3条件下异构化得到C,C水解得到D,D与亚硝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反应得到中间体, F与反应可生成G,则F的结构简式为 。18.(2025·湖北) 某小组在探究的还原产物组成及其形态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理论预测有差异。根据实验描述,回答下列问题:(1)向溶液加入5滴溶液,振荡后加入葡萄糖溶液,加热。①反应产生的砖红色沉淀为 (写化学式),葡萄糖表现出 (填“氧化”或“还原”)性。②操作时,没有加入葡萄糖溶液就加热,有黑色沉淀生成。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说明该沉淀产生的原因: 。(2)向溶液中加入粉使蓝色完全褪去,再加入盐酸并加热至溶液中无气泡产生为止。过滤得固体,洗涤并真空干燥。①加入盐酸的目的是 ②同学甲一次性加入粉,得到红棕色固体,其组成是 (填标号)。a. b.包裹 c. d.和③同学乙搅拌下分批加入粉,得到黑色粉末X。分析结果表明,X中不含和。关于X的组成提出了三种可能性:Ⅰ ;Ⅱ 和;Ⅲ ,开展了下面2个探究实验:由实验结果可知,X的组成是 (填“Ⅰ”“Ⅱ”或“Ⅲ”)。从物质形态角度分析,X为黑色的原因是 。【答案】(1)Cu2O;还原;(2)除去过量的锌粉;b;Ⅲ;光线进入后被多次反射吸收,所以呈黑色【知识点】醛与Cu(OH)2的反应;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解析】【解答】(1)①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与葡萄糖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C6H12O6+2Cu (OH)2 →C6H11O7Na+Cu2O↓+2H2O,得到的砖红色沉淀为 Cu2O;该反应中Cu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体现氧化性,葡萄糖中C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体现还原性,故答案为: Cu2O;还原。②操作时,没有加入葡萄糖溶液就加热,有黑色沉淀生成,是因为Cu(OH)2分解生成CuO,CuO为黑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2)①为了使Cu2+完全还原,加入的Zn粉是过量的,通过盐酸除去,因此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锌粉,故答案为:除去过量的锌粉。②先加Zn粉、后加盐酸,得到红棕色固体,则固体中一定有Cu,20mL 0.5mol/LCuSO4中n(Cu2+)=0.5mol/L×20mL=0.01mol,Cu的最大物质的量为0.01mol,质量为0.64g,生成Cu2O的最大质量为0.72g,实际固体质量为0.78g:a.若只有Cu,则固体质量应≤0.64g,故a不符题意;b.若是Cu覆盖在Zn表面,则0.64<固体质量<1.18g,故b符合题意;c.若是CuO,CuO为黑色固体,故c不符题意;d.若是Cu和Cu2O的混合物,固体质量应介于0.64g-0.72g之间,故d不符题意;选b。③实验1得到的溶液呈无色,说明一定无CuO,那么X的组成只能是Cu,选Ⅲ;从物质形态角度分析,X为黑色的原因是金属固体Cu呈粉末状时,光线进入后被多次反射吸收,所以呈黑色,故答案为:Ⅲ;光线进入后被多次反射吸收,所以呈黑色。【分析】(1) 向溶液加入5滴溶液,得到氢氧化铜悬浊液, 振荡后加入葡萄糖溶液,加热,发生醛基的氧化反应;(2) 向溶液中加入粉使蓝色完全褪去 ,Cu2+被还原,再加入盐酸并加热至溶液中无气泡产生为止,过量的Zn转化为Zn2+,过滤得固体,洗涤并真空干燥,得到含铜的还原产物。19.(2025·湖北)粉末可在较低温度下还原。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一定温度下:则的 (用m和n表示)。(2)图1分别是和下还原过程中反应体系电阻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用 (填标号)表示反应的快慢。a. b. c. d.(3)图1中曲线 (填“Ⅰ”“Ⅱ”或“Ⅲ”)对应反应温度最高。(4)研究发现对的还原性主要来自于其产生的。一般认为在表面被氧化成有两种可能途径,图2是理论计算得到的相对能量变化图,据此推测途径 (填“a”或“b”)是主要途径。(5)产生的可能反应:①或②。将放在含微量水的气流中,在至的升温过程中固体质量一直增加,由此可断定的来源之一是反应 (填“①”或“②”)。若要判断另一个反应是否是的来源,必须进行的实验是 。(6)已知。研究表明,在相同温度下,用还原比直接用还原更有优势,从平衡移动原理角度解释原因: 。【答案】(1)(2)d(3)Ⅰ(4)a(5)②;将CaH2(s)放在不含水的N2气流中加热升温,看固体质量是否在减小(6)消耗H2O(g)同时产生H2(g),H2O(g)的浓度减小,H2(g)的浓度增大均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提高Fe的产率【知识点】盖斯定律及其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化学平衡转化过程中的变化曲线;化学平衡的计算【解析】【解答】(1)设①,②,根据盖斯定律,将×①+×②可得,则=×+×=,故答案为: 。(2)可用单位时间内电阻的变化量来表示反应速率,即,选d,故答案为:d。(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曲线Ⅰ电阻变化最快,说明曲线Ⅰ对应的反应温度最高,故答案为:Ⅰ。(4)途径a中能垒为1.3eV,小于途径b,能垒越小反应速率越快,故途径a反应速率更快,途径a是主要途径,故答案为:a。(5)固体质量一直增加,则氢气的来源之一是反应②;若要判断另一个反应是否是H2的来源,必须进行的实验是:将CaH2(s)放在不含水的N2气流中加热升温,看固体质量是否在减小,故答案为:②; 将CaH2(s)放在不含水的N2气流中加热升温,看固体质量是否在减小 。(6)在相同温度下,用还原比直接用还原更有优势,从平衡移动原理角度解释原因是:消耗H2O(g)同时产生H2(g),H2O(g)的浓度减小,H2(g)的浓度增大均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提高Fe的产率,故答案为:消耗H2O(g)同时产生H2(g),H2O(g)的浓度减小,H2(g)的浓度增大均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提高Fe的产率 。【分析】(1)根据盖斯定律计算;(2)可用单位时间内电阻的变化量来表示反应速率;(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4)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快;(5)反应①固体质量减小,反应②固体质量增大;(6)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具体内容为:如果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就被破坏,并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1 / 1湖北省2025年高考化学真题1.(2025·湖北) 下列与生活相关的叙述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升华助力舞台云雾形成 B.珍珠遇酸后失去光泽C.加酶洗衣粉清洗蛋白质污渍 D.植物油久置氧化变质2.(2025·湖北) 下列化学用语表达错误的是( )A.甲醛的分子空间结构模型:B.制备聚乙炔:C.碳酸银溶于硝酸的离子方程式:D.含有个键电子对3.(2025·湖北) 下列描述不能正确地反映事实的是( )A.室温下与碳不发生反应,高温下可生成和B.室温下苯与溴不发生反应,温度升高生成大量溴苯C.通常含硒的化合物有毒性,但微量硒元素有益健康D.某些镇痛类生物碱可用于医疗,但滥用会危害健康4.(2025·湖北) 下列化学实验目的与相应实验示意图不相符的是( )选项 A B实验目的 用量热计测定反应热 分离乙酸乙酯和饱和食盐水实验示意图选项 C D实验目的 在铁片上镀镍 转移热蒸发皿至陶土网实验示意图A.A B.B C.C D.D5.(2025·湖北)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产生丁达尔效应B.合成高分子是通过聚合反应得到的一类纯净物C.配位化合物通过“电子对给予-接受”形成配位键D.超分子可以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6.(2025·湖北) 某化合物的分子式为。X、Y、Z三种元素位于同一短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三者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之和与未成对电子数之和相等,Z是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者中Z的原子半径最大 B.三者中Y的第一电离能最小C.X的最高化合价为 D.与键角相等7.(2025·湖北) 下列关于物质性质或应用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性质或应用 解释A 石蜡油的流动性比水的差 石蜡油的分子间作用力比水的小B 溶于水显碱性 可结合水中的质子C 可以氧化 中O显正电性D 石墨作为润滑剂 石墨层间靠范德华力维系A.A B.B C.C D.D8.(2025·湖北) 如图所示的物质转化关系中,固体A与固体B研细后混合,常温下搅拌产生气体C和固体D,温度迅速下降。气体C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G是一种强酸。H是白色固体,常用作钡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C的水溶液中加入少量固体A,溶液升高B.D为可溶于水的有毒物质C.F溶于雨水可形成酸雨D.常温下可用铁制容器来盛装G的浓溶液9.(2025·湖北)晶胞是长方体,边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晶胞中含有4个O原子B.晶胞中分子的取向相同C.1号和2号S原子间的核间距为D.每个S原子周围与其等距且紧邻的S原子有4个10.(2025·湖北) 制备-氯代异丁酸的装置如图。在反应瓶中加入异丁酸与催化剂(易水解),加热到,通入,反应剧烈放热,通气完毕,在下继续反应。反应结束,常压蒸馏得产物。反应方程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干燥管可防止水蒸气进入反应瓶B.可用溶液作为吸收液C.通入反应液中可起到搅拌作用D.控制流速不变可使反应温度稳定11.(2025·湖北) 桥头烯烃Ⅰ的制备曾是百年学术难题,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Ⅰ的分子式是 B.Ⅰ的稳定性较低C.Ⅱ有2个手性碳 D.Ⅱ经浓硫酸催化脱水仅形成Ⅰ12.(2025·湖北) 某电池的正极材料为,负极材料为嵌锂石墨。利用人工智能筛选出的补锂试剂,能使失活的电池再生并延长寿命,且保持电池原结构。将注入电池后充电补锂,过程中转化为气体离去。下列有关充电补锂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阳极失去电子B.生成气体中含有氟代烃C.过程中铁元素的价态降低D.反应并离去是该电池保持原结构的原因13.(2025·湖北) N和P为同主族相邻元素。下列关于物质性质或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的熔点比的低,因为的离子键更强B.磷单质通常不以形式存在,因为磷磷之间难以形成三键C.次磷酸比硝酸的酸性弱,因为前者的键极性小D.P形成而N形成,因为P的价层电子轨道更多且半径更大14.(2025·湖北) 铜(I)、乙腈(简写为L)的某水溶液体系中含铜物种的分布曲线如图。纵坐标(δ)为含铜物种占总铜的物质的量分数,总铜浓度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的B.当时,C.n从0增加到2,结合L的能力随之减小D.若,则15.(2025·湖北) 某电化学制冷系统的装置如图所示。和在电极上发生相互转化,伴随着热量的吸收或释放,经由泵推动电解质溶液的循环流动实现制冷。装置只通过热交换区域Ⅰ和Ⅱ与环境进行传热,其他区域绝热。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阴极反应为B.已知②处的电解液温度比①处的低,可推断比稳定C.多孔隔膜可以阻止阴极区和阳极区间的热交换D.已知电子转移过程非常快,物质结构来不及改变。热效应主要来自于电子转移后和离子结构的改变16.(2025·湖北) 氟化钠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氟化试剂,通过以下两种工艺制备:ⅠⅡ已知:室温下,是难溶酸性氧化物,的溶解度极低。时,的溶解度为水,温度对其溶解度影响不大。回答下列问题:(1)基态氟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2)时,饱和溶液的浓度为,用c表示的溶度积 。(3)工艺Ⅰ中研磨引发的固相反应为。分析沉淀的成分,测得反应的转化率为78%。水浸分离,的产率仅为8%。①工艺Ⅰ的固相反应 (填“正向”或“逆向”)进行程度大。②分析以上产率变化,推测溶解度 (填“>”或“<”)(4)工艺Ⅱ水浸后的产率可达81%,写出工艺Ⅱ的总化学反应方程式 。(5)从滤液Ⅱ获取晶体的操作为 (填标号)。a.蒸发至大量晶体析出,趁热过滤 b.蒸发至有晶膜出现后冷却结晶,过滤(6)研磨能够促进固相反应的原因可能有 (填标号)。a.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 b.破坏反应物的化学键c.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d.研钵表面跟反应物更好接触17.(2025·湖北) 化合物G是某药物的关键原料,合成路线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化合物A分子内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 。(2)化合物的反应类型为 反应。B的核磁共振氢谱有 组峰。(3)能用于分离化合物B和C的试剂为 (填标号)。a.水溶液 b.水溶液 c.水溶液(4)的反应方程式为 。在A的氮原子上引入乙酰基的作用是 (5)化合物D与间的反应方程式:用类比法,下列反应中X的结构简式为 。(6)E存在一种含羰基异构体F,二者处于快速互变平衡。F与反应可生成G,写出F的结构简式 。18.(2025·湖北) 某小组在探究的还原产物组成及其形态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理论预测有差异。根据实验描述,回答下列问题:(1)向溶液加入5滴溶液,振荡后加入葡萄糖溶液,加热。①反应产生的砖红色沉淀为 (写化学式),葡萄糖表现出 (填“氧化”或“还原”)性。②操作时,没有加入葡萄糖溶液就加热,有黑色沉淀生成。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说明该沉淀产生的原因: 。(2)向溶液中加入粉使蓝色完全褪去,再加入盐酸并加热至溶液中无气泡产生为止。过滤得固体,洗涤并真空干燥。①加入盐酸的目的是 ②同学甲一次性加入粉,得到红棕色固体,其组成是 (填标号)。a. b.包裹 c. d.和③同学乙搅拌下分批加入粉,得到黑色粉末X。分析结果表明,X中不含和。关于X的组成提出了三种可能性:Ⅰ ;Ⅱ 和;Ⅲ ,开展了下面2个探究实验:由实验结果可知,X的组成是 (填“Ⅰ”“Ⅱ”或“Ⅲ”)。从物质形态角度分析,X为黑色的原因是 。19.(2025·湖北)粉末可在较低温度下还原。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一定温度下:则的 (用m和n表示)。(2)图1分别是和下还原过程中反应体系电阻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用 (填标号)表示反应的快慢。a. b. c. d.(3)图1中曲线 (填“Ⅰ”“Ⅱ”或“Ⅲ”)对应反应温度最高。(4)研究发现对的还原性主要来自于其产生的。一般认为在表面被氧化成有两种可能途径,图2是理论计算得到的相对能量变化图,据此推测途径 (填“a”或“b”)是主要途径。(5)产生的可能反应:①或②。将放在含微量水的气流中,在至的升温过程中固体质量一直增加,由此可断定的来源之一是反应 (填“①”或“②”)。若要判断另一个反应是否是的来源,必须进行的实验是 。(6)已知。研究表明,在相同温度下,用还原比直接用还原更有优势,从平衡移动原理角度解释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解析】【解答】A.干冰(固态 CO2)升华时吸收热量,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从而产生云雾效果。该过程中仅发生 CO2的状态变化(固态→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故A正确;B.珍珠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遇酸(如醋酸、盐酸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故B错误;C.加酶洗衣粉中的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污渍发生水解反应,将大分子蛋白质分解为易溶于水的小分子氨基酸或肽,从而去除污渍,涉及化学变化,故C错误;D.植物油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久置时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过氧化物和醛、酮等物质,涉及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A。【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2.【答案】C【知识点】球棍模型与比例模型;电子式、化学式或化学符号及名称的综合【解析】【解答】A.HCHO分子中C原子采用sp2杂化,空间构型呈平面三角形,其结构模型为 ,故A正确;B.聚乙炔的单体是乙炔,乙炔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B正确;C.碳酸银应写化学式,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故C错误;D.硫酸根的中心原子S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不含孤电子对,则含有个键电子对 ,故D正确;故选C。【分析】A.甲醛分子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B.乙炔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炔;C.碳酸银是固体,应保留化学式; D.单键均为σ键,双键含有1个σ键和1个π键,三键中含有1个σ键和2个π键。3.【答案】B【知识点】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性质和作用;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解析】【解答】A. 与碳在室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无明显反应,高温下 与碳发生置换反应生成Si和CO,故A正确;B.苯与液溴在室温下不反应,但在溴化铁作催化剂的条件下,无需高温即可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和溴化氢,若没有催化剂,即使温度升高,苯与溴也难以发生反应,因为苯环的大 π 键结构稳定,取代反应需要催化剂降低反应活化能,故B错误;C.硒的化合物(如硒化氢、亚硒酸盐)具有毒性,但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如以硒蛋白形式存在)在适量摄入时可抗氧化、增强免疫力,故C正确;D.吗啡、可待因等生物碱具有镇痛作用,常用于医疗止痛,但因其具有成瘾性,滥用会导致生理和心理依赖,危害健康,故D正确;故选B。【分析】A. 与碳在室温下化学性质稳定;B.若没有催化剂,即使温度升高,苯与溴也难以发生反应;C.硒的化合物(如硒化氢、亚硒酸盐)具有毒性,但人体需要硒元素; D.吗啡、可待因等生物碱具有镇痛作用,常用于医疗止痛,但具有成瘾性。4.【答案】C【知识点】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中和热的测定;电镀【解析】【解答】A.图示仪器构成简易量热计,能用于测定反应热,故A正确;B.乙酸乙酯难溶于饱和食盐水,两者混合分层,乙酸乙酯密度小于水,在上层,可采用分液分离,故B正确;C.电镀时,待镀金属(铁片)作阴极,镀层金属(镍)作阳极,电解质溶液含镍离子(如 NiSO4溶液),故C错误;D.热蒸发皿需用坩埚钳夹持,放置在陶土网上冷却,故D正确;故选C。【分析】A.量热计的核心结构包括隔热容器、搅拌器和温度计;B.乙酸乙酯与饱和食盐水不互溶,会分层;C.电镀时,待镀金属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D.热蒸发皿需用坩埚钳夹持。5.【答案】B【知识点】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分散系、胶体与溶液的概念及关系;超分子【解析】【解答】A.胶体粒子直径在 1~100 nm 之间,当可见光通过胶体时,粒子对光线产生散射作用,形成明亮的 “光路”,即丁达尔效应,故A正确;B.高分子化合物由于链节数不同,本质上是由多种分子组成的混合物,而非纯净物,故B错误;C.配位键的形成过程中,配体提供孤对电子(电子对给予体),中心原子或离子提供空轨道(电子对接受体),通过 “电子对给予 - 接受” 形成配位键,故C正确;D.超分子是由两种或多种分子通过非共价键(如氢键、范德华力)相互作用组装而成的分子聚集体,其结构和功能依赖于分子间的协同作用,故D正确;故选B。【分析】A.胶体粒子直径在 1~100 nm 之间;B.纯净物是指由一种单质或一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组成固定,有固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物质,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能用一个化学式表示;C.配位键由配位原子提供孤电子对,中心离子提供空轨道形成;D.超分子是由两种或多种分子通过非共价键形成。6.【答案】B【知识点】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及应用;键能、键长、键角及其应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解析】【解答】A.X为N,Y为O,Z为F,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F的原子半径最小,故A错误;B.X为N,Y为O,Z为F,同周期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N的2p轨道半充满,第一电离能大于O,故三者中O的第一电离能最小,故B正确;C.X为N,N的最高正化合价为+5,故C错误;D.X为N,Z为F,NF3和NH3的中心原子均为sp3杂化,孤电子对数均为1,前者成键电子对离中心N较远,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斥力较小,键角较小,故D错误;故选B。【分析】Z是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Z为F,电子层数为2,未成对电子数为1;X、Y、Z三种元素位于同短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三者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之和与未成对电子数之和相等,则X和Y未成对电子数之和为5,X为C和Y为N或X为N和Y为O;化合物分子式为XY2Z,则X和2个Y总化合价为+1价,NO2F符合,故X为N,Y为O,Z为F。7.【答案】A【知识点】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解析】【解答】A.石蜡油的成分主要是高碳烧烃,相对分子质量大,分子间作用力大,导致其粘度大,因此流动性比水差,故A错误;B.NH3中N含有一个孤电子对,能结合水电离产生的H+,释放OH-,因此NH3溶于水显碱性,故B正确;C.电负性:F>O,则OF2中F显负电性,O显正电性,H2O中O显负电性,H2O中O容易转移电子给OF2中的O,因此可以氧化 ,故C正确;D.石墨是层状结构,层间靠范德华力维系,范德华力较弱,导致层与层之间容易滑动,因此石墨具有润滑性,故D正确;故选A。【分析】A.石蜡油主要由链烷烃组成;B.氨气可结合水中的质子;C.中O显正电性,反应过程中其化合价能降低; D.石墨层间的主要作用力是范德华力。8.【答案】A【知识点】无机物的推断【解析】【解答】A.C的水溶液为氨水,加入氯化铵固体,氯化铵水解显酸性,因此溶液的pH降低,故A错误;B.氯化钡为重金属盐,有毒,故B正确;C.F为NO2,溶于水生成硝酸,会形成硝酸型酸雨,故C正确;D.G为硝酸,常温下铁在浓硝酸中钝化,因此常温下可用铁制容器来盛装浓硝酸,故D正确;故选A。【分析】气体C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气体C为氨气,H是白色固体,常用作钡餐,则H为硫酸钡,氨气与HCl反应生成A,则A是氯化铵,氨气催化氧化生成NO,NO被氧化氧化得到NO2,NO2溶于水生成硝酸,D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则D为氯化钡。9.【答案】D【知识点】晶胞的计算【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S位于晶胞的体心和棱心,数目为,则一个晶胞中含有8个O原子,故A错误;B.该晶胞中的SO2分子取向不同,如1号和2号取向不同,故B错误;C.1号和2号S原子间的核间距为其所在面面对角线的一半,为, 故C错误;D.以体心的S原子为例,由于边长 ,与其等距且紧邻的S原子只有4个,故D正确;故选D。【分析】A.SO2分子位于晶胞的体心和棱心;B.结合晶胞图分析;C.1号和2号S原子间的核间距为上下面面对角线的一半;D.结合 边长 分析。10.【答案】D【知识点】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解析】【解答】A.实验中使用的催化剂易水解,因此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水蒸气进入反应瓶,故A正确;B.吸收装置用于吸收未反应的氯气和生成的HCl,可用NaOH溶液作吸收液,故B正确;C.从反应液底部通入氯气,氯气向上扩散的过程中起到搅拌作用,故C正确;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只有反应还在进行,就会持续放热,控制氯气流速不变不能使温度稳定,故D错误;故选D。【分析】异丁酸和氯气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代异丁酸 ,反应的催化剂易水解,因此干燥管用于吸收水蒸气,防止其进入反应瓶使催化剂水解,最后用吸收装置吸收未反应的氯气和反应生成的HCl。11.【答案】B【知识点】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解析】【解答】A.根据Ⅰ的结构简式可知,其分子中含有7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分子式为, 故A错误;B.Ⅰ含有碳碳双键,含有不稳定的π键,稳定性较低,故B正确;C.Ⅱ有3个手性碳,如图用“*”标记:,故C错误;D.Ⅱ经浓硫酸催化脱水形成、两种烯烃,故D错误;故选B。【分析】A.根据结构简式确定其分子式;B.碳碳双键易被氧化;C.手性碳是指连有四个不同原子团的碳原子 D.Ⅱ脱水形成两种烯烃。12.【答案】C【知识点】电解池工作原理及应用【解析】【解答】A.充电时,[SO2CF3]-在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A正确;B.[SO2CF3]-在阳极失去电子,电极反应为2[SO2CF3]--2e-=2SO2+ CF3-CF3,生成气体中含有氟代烃CF3-CF3,故B正确;C.充电补锂时,阴极反应为Li++e-=Li,阳极反应为2[SO2CF3]--2e-=2SO2+ CF3-CF3, 未参与反应,铁元素价态不变,故C错误;D.该过程中[SO2CF3]-反应并离去,对原电池起到补锂作用,并维持电池原结构,故D正确;故选C。【分析】 将注入电池后充电补锂 ,则阴极反应为Li++e-=Li,转化为气体离去 ,则阳极反应式为2[SO2CF3]--2e-=2SO2+ CF3-CF3。13.【答案】A【知识点】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解析】【解答】A.离子晶体的离子键越强,熔点越高,中带3个负电荷,而中只带1个负电荷,的离子键比更强,的熔点更高,故A错误;B.N原子半径较小,p轨道有效重叠,形成稳定的N≡N三键;磷原子半径大,p轨道重叠差,难以形成稳定的P≡P三键,因此形成四面体结构,故B正确;C.含氧酸的酸性与O-H键极性有关,O-H键极性越大,越易解离,酸性越强,次磷酸中O-H键的极性小于硝酸中O-H的极性,因此硝酸的酸性更强,故C正确;D.N的价层电子轨道为2s和2p轨道,的中心原子N形成杂化后有3个键和1个孤对电子;P有3d轨道可参与杂化,且P原子半径大,能容纳5个配体,故形成,故D正确;故选A。【分析】A.离子键越强,熔点越高;B.P原子半径较大,p轨道重叠性差;C.O-H的极性越大,越容易电离产生氢离子;D.P的价层电子轨道更多。14.【答案】C【知识点】盐类水解的应用;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解析】【解答】A.的,当图中时,,,由图像可知,此时,则≠0.27,故A错误;B.当时,由图像可知,,则,,故B错误;C.结合L的离子方程式为,当时,,由图像交点可知,随着n变大,逐渐变大,则K值变小,说明结合L的能力随之减小,故C正确;D.若,由图像交点可知,,,则,故,故D错误;故选C。【分析】A.根据的分析计算;B.时,;C.根据分析;D.时,,。15.【答案】B【知识点】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电解池工作原理及应用【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故A正确;B.②处的电解液温度比①处的低,说明是吸热反应,物质的能量越低越稳定,则 更稳定,故B错误;C.该装置通过热交换区域进行热量交换,多孔隔膜组织两极液体交换,可以阻止阴极区和阳极区间的热交换,故C正确;D.电子转移过程非常快,物质结构来不及改变,说明电子转移过程不会产生热量,则 热效应主要来自于电子转移后和离子结构的改变 ,故D正确;故选B。【分析】由图可知,左侧电极上, 发生氧化反应生成 ,电极反应式为,则左侧为阳极,右侧为阴极,电极反应式为 。16.【答案】(1)(2)(3)正向;<(4)(5)a(6)ab【知识点】常见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解析】【解答】(1)F为9号元素,得到一个电子形成F-,则基态氟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故答案为: 。(2)时,饱和溶液的浓度为 ,则钙离子浓度为,氟离子浓度为,则的溶度积 ,故答案为: 。(3)① 工艺Ⅰ中研磨引发的固相反应为 ,分析沉淀的成分,测得反应的转化率为78%,说明固相反应向Ca(OH)2和NaF的方向进行,即正向进行程度大,故答案为:正向。② 水浸分离,的产率仅为8% ,说明NaF并未大量进入溶液,说明溶液中存在Ca(OH)2向CaF2的转化过程,则 < ,故答案为:<。(4)工艺Ⅱ水浸后的产率可达81%,则CaF2、与TiO3和NaOH反应生成CaTiO3、NaF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5)时,的溶解度为水,温度对其溶解度影响不大,则从滤液Ⅱ获取晶体的操作为蒸发至大量晶体析出,趁热过滤 ,故答案为:a。(6)a.研磨能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反应,故a正确;b.研磨会破坏反应物的化学键,产生活性点位,使反应更容易发生,故b正确;c.加入催化剂才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研磨不能,故c错误;d.研钵只是研磨的工具,并不参与反应,研钵表面跟反应物更好接触,不能促进反应进行,故d错误;故答案为:ab。【分析】Ⅰ.萤石主要含CaF2,与NaOH固体混合研磨,会发生反应:CaF2+2NaOH=Ca(OH)2+2NaF,加入水进行水浸,Ca(OH)2微溶,过滤除去,得到含有NaF的滤液Ⅰ,滤液Ⅰ经过系列处理得到NaF固体;Ⅱ.萤石与NaOH固体、TiO3粉末研磨,发生反应:CaF2+2NaOH+TiO2=CaTiO3+2NaF+H2O,的溶解度极低 ,则加入水水浸后过滤除去,得到含NaF的滤液Ⅱ,时,的溶解度为水,温度对其溶解度影响不大,则通过蒸发结晶获得NaF固体。17.【答案】(1)羟基(2)取代;5(3)b(4);保护氨基(5)+N=O(6)【知识点】有机物的合成;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解析】【解答】(1)根据A的结构简式可知,A中的含氧官能团为羟基,故答案为:羟基。(2)A与发生取代反应生成B,则化合物的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B分子中含有5种不同环境的氢原子,核磁共振氢谱有5组峰,故答案为:取代;5。(3)B和C的不同之处在于,B的官能团是酯基,C的官能团是羟基和酮羰基,两种溶液均不能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C中酚羟基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钠盐可溶于水,而B不能和碳酸钠反应,再通过分液即可分离B和C,B和C均不能和硫酸钠溶液反应,则能用碳酸钠水溶液分离B和C,故答案为:b。(4)C水解生成D和CH3CO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流程图可知,A→B的过程中将氨基反应掉,C→D的过程中重新得到氨基,则在A的氮原子上引入乙酰基的作用是保护氨基,故答案为:;保护氨基。(5)根据电荷守恒可知,X应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结合原子守恒可知,X中含有一个N原子和一个O原子,则X的结构简式为+N=O ,故答案为:+N=O 。(6)由分析可知,F的结构简式为,故答案为:。【分析】A与发生取代反应生成B,B在AlCl3条件下异构化得到C,C水解得到D,D与亚硝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反应得到中间体, F与反应可生成G,则F的结构简式为 。18.【答案】(1)Cu2O;还原;(2)除去过量的锌粉;b;Ⅲ;光线进入后被多次反射吸收,所以呈黑色【知识点】醛与Cu(OH)2的反应;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解析】【解答】(1)①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与葡萄糖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C6H12O6+2Cu (OH)2 →C6H11O7Na+Cu2O↓+2H2O,得到的砖红色沉淀为 Cu2O;该反应中Cu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体现氧化性,葡萄糖中C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体现还原性,故答案为: Cu2O;还原。②操作时,没有加入葡萄糖溶液就加热,有黑色沉淀生成,是因为Cu(OH)2分解生成CuO,CuO为黑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2)①为了使Cu2+完全还原,加入的Zn粉是过量的,通过盐酸除去,因此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锌粉,故答案为:除去过量的锌粉。②先加Zn粉、后加盐酸,得到红棕色固体,则固体中一定有Cu,20mL 0.5mol/LCuSO4中n(Cu2+)=0.5mol/L×20mL=0.01mol,Cu的最大物质的量为0.01mol,质量为0.64g,生成Cu2O的最大质量为0.72g,实际固体质量为0.78g:a.若只有Cu,则固体质量应≤0.64g,故a不符题意;b.若是Cu覆盖在Zn表面,则0.64<固体质量<1.18g,故b符合题意;c.若是CuO,CuO为黑色固体,故c不符题意;d.若是Cu和Cu2O的混合物,固体质量应介于0.64g-0.72g之间,故d不符题意;选b。③实验1得到的溶液呈无色,说明一定无CuO,那么X的组成只能是Cu,选Ⅲ;从物质形态角度分析,X为黑色的原因是金属固体Cu呈粉末状时,光线进入后被多次反射吸收,所以呈黑色,故答案为:Ⅲ;光线进入后被多次反射吸收,所以呈黑色。【分析】(1) 向溶液加入5滴溶液,得到氢氧化铜悬浊液, 振荡后加入葡萄糖溶液,加热,发生醛基的氧化反应;(2) 向溶液中加入粉使蓝色完全褪去 ,Cu2+被还原,再加入盐酸并加热至溶液中无气泡产生为止,过量的Zn转化为Zn2+,过滤得固体,洗涤并真空干燥,得到含铜的还原产物。19.【答案】(1)(2)d(3)Ⅰ(4)a(5)②;将CaH2(s)放在不含水的N2气流中加热升温,看固体质量是否在减小(6)消耗H2O(g)同时产生H2(g),H2O(g)的浓度减小,H2(g)的浓度增大均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提高Fe的产率【知识点】盖斯定律及其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化学平衡转化过程中的变化曲线;化学平衡的计算【解析】【解答】(1)设①,②,根据盖斯定律,将×①+×②可得,则=×+×=,故答案为: 。(2)可用单位时间内电阻的变化量来表示反应速率,即,选d,故答案为:d。(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曲线Ⅰ电阻变化最快,说明曲线Ⅰ对应的反应温度最高,故答案为:Ⅰ。(4)途径a中能垒为1.3eV,小于途径b,能垒越小反应速率越快,故途径a反应速率更快,途径a是主要途径,故答案为:a。(5)固体质量一直增加,则氢气的来源之一是反应②;若要判断另一个反应是否是H2的来源,必须进行的实验是:将CaH2(s)放在不含水的N2气流中加热升温,看固体质量是否在减小,故答案为:②; 将CaH2(s)放在不含水的N2气流中加热升温,看固体质量是否在减小 。(6)在相同温度下,用还原比直接用还原更有优势,从平衡移动原理角度解释原因是:消耗H2O(g)同时产生H2(g),H2O(g)的浓度减小,H2(g)的浓度增大均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提高Fe的产率,故答案为:消耗H2O(g)同时产生H2(g),H2O(g)的浓度减小,H2(g)的浓度增大均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提高Fe的产率 。【分析】(1)根据盖斯定律计算;(2)可用单位时间内电阻的变化量来表示反应速率;(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4)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快;(5)反应①固体质量减小,反应②固体质量增大;(6)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具体内容为:如果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就被破坏,并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湖北省2025年高考化学真题(学生版).docx 湖北省2025年高考化学真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