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积累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积累 素材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积累(人教版)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在东皋向远处眺望,(独自) 徘徊而心里无所依托。树木都已染上了秋天的颜色,起伏的山峦在余晖中显得更加萧瑟。放牧的人赶着牛群返回,猎马带 着猎获的鸟兽归来。举目相望没有一个认识的人,我 只好吟唱着那首《采薇》,怀念古代采食野菜的隐士伯夷和叔齐了。
赏析:
首联:修辞手法:“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颔联:表现手法:融情于景。此联描写了残阳尽染 山林、秋色浓烈的萧瑟景象,景中蕴含着诗 人孤独、落寞的情感。
颈联:写作手法:反衬。描写牧人、猎人归家的温 馨场景,反衬诗人的孤寂落寞、无处安身。
尾联:名句理解(用典):“采薇”借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的典 故。这句诗抒发了诗人孤苦无依的寂寥与惆怅,借典故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主旨:本诗是一首即景感怀诗,通过对秋日傍晚的山野景色和村民活动状况的生动描写,流露出诗人孤 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已离去,这里只剩下“”(一座巍峨的)黄鹤楼。(仙人驾)黄鹤离去再不返回,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飘荡荡。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汉阳的树木看得分明,鹦鹉洲上草木茂盛。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赏析:
首联:表现手法: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 的神异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再写现在鹤去楼空,虚中有实,吊古伤今的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颔联:表现手法:虚中有实,抚今追昔,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孤独寂寞之感。
颈联:写作手法: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从写虚幻的传说转为描写登楼所见的明丽景色,生机勃勃的繁荣画面反衬出诗人的思乡愁绪。
尾联:名句理解:“愁”是诗眼,“日暮”是重要意象。由景生情,情景交融,以抒情作结,诗人凭栏远眺,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主旨: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诗。本诗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 感和怀念家乡的情怀。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太漠孤烟真,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我乘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出使到边疆)慰问边关守军,途中经过居延。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天。大沙漠里烽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逢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言说)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赏析:
首联:作用 :首联点题,简练地交代了出使的地点及事由,写诗人自己轻车简从慰问边塞将士,表现出形单影只、关塞 迢迢、山高路远的情状,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颔联:修辞手法:借喻。诗人既言事,又写景,即景生情,又以“蓬”“雁”自比,蕴含了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表现了失意和飘零之感。
颈联:表现手法:运用白描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奇美壮丽的塞 外风光。
名句理解: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尾联:用典 :“燕然”巧用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的“燕然勒功”典故,借候骑之口,侧面描写了将士们战事频繁、紧张的生活,赞叹他们 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主旨:这是一首边塞诗。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及其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 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心情,抒发了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 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我乘舟)远渡到荆门山以 外,往楚地漫游。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 逐渐消失,长江水奔入辽远无 际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赏析:
首联:作 用 :首联点题,交代此行的地点和事由。
颔联:炼 字 :①“随”字,化静为动,真切地将群山到原野的走向及动态感表现出来。②“入”字,逼真地写出了长江水流势的迅猛及辽阔之感,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和昂扬的豪情。
颈联:名句理解:写景名句,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运用想象,将水中的月影比喻为明镜,描绘出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表达了诗人喜悦、开阔的心境。
尾联:修辞手法:“送”字直接点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 故乡水以人的感情,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诗人却变 换角度说故乡水送“我”,生动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主旨:这是一首即景感怀诗。本诗以清新飘逸的笔触,描绘了沿江东下所见到的新奇景象,抒发了诗人 从蜀中初到楚地的喜悦心情和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谯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以北到贾公亭以西,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从几个地方早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飞来 湖边衔春泥。色彩斑斓的春花慢慢地要 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绿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而我最喜爱西湖东面的美景,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那绿树杨柳荫蔽下 的西湖的白堤。
赏析:
首联:作用 :首联点题,交代游踪,暗扣诗题中的“行”。诗人从大处落笔,描写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勾 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表现了湖面烟雾迷蒙、水汽萦绕的特点。
颔联:炼 字 :①“几处早莺”说明初春黄莺还少,“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时候。“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 巢。②动词“争”,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黄莺竞相飞上 枝头的景象,动词“啄”,生动地写出了燕子正忙着衔泥 筑巢的场景。名句理解(写作手法):运用拟人、对仗的修辞手法,从仰视角度描写,写出了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活泼可 爱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早春的活力与蓬勃生机,表达了诗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颈联:炼 字 :“乱花”写出春花繁多,争相开放,“浅草”写出春草低矮柔嫩;“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迷人眼”表面写花令人眼花缭乱,实则写人为花所迷 醉,“马蹄”意指游春赏景。写作手法:从俯视角度描写,突出了早春的生机盎然,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尾联:表现手法:“最爱”直抒胸臆;“湖东”交代行踪,点题并 呼应首联;“行不足”说明余兴未阑,侧面写出景色之美;“绿杨阴”“白沙堤”色彩鲜明,描绘了一幅春和景明的画卷。表达诗人对钱塘湖尤其是白堤一带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流露出喜悦的心情。
主旨:这是一首山水诗。本诗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庭院里有一棵佳美、珍贵的树,满树绿叶,花开得繁盛。我攀引枝条,采摘树上的花朵,要把它馈赠给日夜思念的人。花的香气充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路途遥远,花不能送达给他。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有感于别离历时很久, 想借花表达思念之情罢了。
赏析:
首联:描写手法: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主人公“庭院深闺”的环境,由花开繁盛的“奇树”引出下文。
颔联:作用:承接上文提到的花开繁盛的“奇树”,引出“所 思”,即所思念的人。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颈联:炼 字 :“盈”是“充满”的意思,指花的香气充满了主人公的衣袖,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表现了主人公对远行的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尾联:名句理解: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表明花并非珍贵之 物,只是主人公有感于离别多时,想借花表达思念之情。表现出主人公的无奈、哀愁。卒章显志,点明诗旨。
主旨:这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借庭院中珍奇的树木开花,抒发了对远行的心上人的深切思念,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龟虽寿
曹 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 还有死去的时候;腾蛇尽管能腾云驾雾,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衰老的骏马伏在马槽里,它的志 向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有气节有壮志的人即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也不会停止。人寿命的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也可以长寿。真是幸运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 达自己的志向吧。
赏析:
表现手法:托物起兴,托神龟、腾蛇,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感慨。神龟寿命再长,腾蛇本事再大,也难免一死,人生也是这样,自然规律不可逆转。
名句理解:诗人自比为仍有驰骋千里志向的老马,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 生态度和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
作用: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 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文化常识:此两句为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 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主旨:这是一首言志诗。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积极奋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统一全国的壮志。
赠从弟(其二)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柏,(迎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多么强烈,松枝(是)多么刚劲!(任)严冬中冰霜严酷寒冷,松柏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柏没有遭受严寒?(是因为)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赏析:
首联:炼 字 :“亭亭”表现了松柏的傲岸姿态,“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这两个叠词富有音乐 性,突出了松柏挺立不屈。
颔联:写作手法:①运用衬托的手法,用谷中风的 迅疾凶猛衬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②运用 象征的手法,风声象征险恶的环境,松枝象 征正直的君子。
颈联:炼 字 :前一个“正”字告诉人们,此刻正是滴 水成冰、万木凋零的凄寒严冬;后一个“正” 字告诉人们,松柏面对严寒依旧端然挺立、
正气凛然,不减春日青苍之色。写作手法:运用对比,表现松柏的坚贞高洁。
尾联:名句理解:主旨句,在一问一答间,诗人赞美 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表明自己志向之坚贞,也寄寓了对堂弟的无限期望。
主旨: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作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借松柏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堂弟,表达了希望堂弟在政治上能坚持理想的美好祝愿。
梁甫行
曹 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译文:八方的气候不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同。艰难啊边海的人民,他们寄身在荒野之中。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奔走止息在山林险阻之地。柴门内外多么萧条,狐兔在我房屋里自在地行走。
赏析:
首联:作用:开篇写自然现象,意在提醒最高统治者普降恩泽,施 惠于民。
颔联:表现手法:运用白描的手法,如实记录了边海人民寄身草野的艰难处境。
颈联:炼 字 :一个“依”字写出了妻子以及儿女需要依靠自然环境 的险阻,才得以藏躲、生存,表现出边海人民的实际活动和 恐惧心理,凸显其流离失所的困境。
尾联:名句理解:侧面衬托,以“家园荒芜、狐兔出没”的环境描写 衬托出处于乱世中的边海人民有家不能居,生活环境的荒芜,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这两句咏叹家园荒芜、狐兔出没,承接前面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感慨,深化了主题。
主旨:这是一首即景感怀诗,描写了边海人民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诗 人对下层人民的关心与同情。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焦,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译文: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居住),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心里远离了尘世,自然就觉 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附近采摘野菊,闲适淡泊地欣赏南山的景色。傍晚山间的云气风景秀丽,飞鸟相伴而还。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赏析:
修辞手法:借代。“车马喧”借代官场人士名利纷扰的交 往。表明诗人身居闹市而心无尘俗,设置悬念,引人思考。
修辞手法: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蕴含哲理):因为心情闲 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心远”表 现了诗人厌恶官场、淡泊名利的高雅追求。
炼 字 :“悠然”指闲适淡泊的样子;“见”是无意、自然地看 见,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表 现出“悠然”的情趣。
名句理解(表现手法):情景交融,通过写诗人采菊东篱、悠 然见山的情景,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的悠然自 得、闲适恬淡、物我合一的心境。
表达方式:描写。通过描写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 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象,表达诗人摆脱 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名句理解(主旨):“真意”指从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中领略 到的自然意趣。“忘言”是说恬静安适的人生真谛,只可意 会,不可言传。点明主旨,富含哲理,抒发了诗人对宁静自 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超脱 世俗的高洁品质。
主旨:这是一首田园诗,又蕴含着哲理。本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现 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都已经被叛军攻破,山河依然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眼是茂密的杂草树木。感伤时事,看到鲜 花反而落泪;久别 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战事接连几个月没有停息,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头上白发越搔越稀少,简直都要插不住簪子了。
赏析:
首联:炼字:“破”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深”写出了长安城 城空人稀、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荒芜景象,营造出荒凉凄惨的气氛。
表现手法:运用白描手法,写春望所见,点明写作背景。
表现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痛苦,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颔联:名句理解(修辞手法):拟人、对偶。①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因感 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②以花鸟为“感”“恨”的主 体,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将花鸟拟人化,花鸟因感时恨别 而落泪惊心。两种理解都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结 构上,“感时”承上,“恨别”启下。
名句理解(写作手法):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情景交融。春天的花开 和鸟鸣原是让人愉悦的景象,诗人却用来反衬内心的悲伤和忧愁。
颈联:修辞手法:对偶、夸张、借代。“烽火”借代战争,“连三月”可见战乱持 续时间之长,“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形象地表 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迫切心情。
尾联:表达方式:描写。“搔”是“抓”的意思,是动作描写;“更短”可见愁 的程度之深;“不胜簪”是细节描写。尾联表现了诗人忧愁、憔悴的状态,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主旨:这是一首爱国诗。本诗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情感。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里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军攻城的气势似乌云般,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军中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半卷着红旗的驰援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
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握宝剑甘愿 为他血战到死。
赏析:
首联:修辞手法:①比喻。把敌军比作“黑云”,把将士们在日光下反光的铠甲比作“金鳞”。②夸张。“城欲摧”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③对比。把敌军的来势凶猛和守军将士的严阵以待做对比。首联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我军严阵以待的气势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色彩:“黑”“金”用鲜明的色彩渲染紧张、危急的战斗氛围。 炼字 :“压”“摧”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敌我 双方力量悬殊,我军处境艰难的情境。“开”写出了守军将 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状态,表达 对守军将士的赞美。
颔联:表现手法:呜咽的角声、紫红的血迹,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 面,渲染了战场阴寒惨切、凝重悲壮的气氛,衬托了战斗的残酷、惨烈,为下文写友军的援救做铺垫。
色彩:“燕脂”凝成“夜紫”,用鲜明的色彩变化,营造出黯然 凝重的氛围,烘托出战场的悲壮、惨烈。
炼 字 :“满”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将士英勇杀敌的冲 天气势;“凝”形象地描绘了将士血流遍地的场景,烘托出 战斗的激烈。
颈联:用 典 :“临易水”运用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 复还”的典故,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表现出将士们英勇无 畏、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尾联:名句理解(用典):“黄金台”运用了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 士的典故,抒写并赞颂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和爱 国情怀,点明主旨,感情豪迈奔放。
主旨: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反映了边关将士精忠报国的精神及诗人 立志报效国家的愿望。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折断的戟(古代兵器)沉 在江底还没有销蚀,我拿 来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 朝遗物。倘若东风不给予周瑜方 便,大乔、小乔就会被关 进铜雀台中了。
赏析:表现手法:借物起兴、以小见大。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 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为后两句的论史抒怀做铺垫。
炼字:“磨”“洗”“认”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 前朝古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 史的咏叹,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炼 字 :“东风”既指自然界的东风,又指周瑜取胜的天时、 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
表现手法:以小见大,以二乔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的 “势”与“运”,使诗句更加含蓄、形象。
名句理解(表达方式):议论。诗人反写历史,表明历史 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暗含诗人生不逢时之叹和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主旨: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本诗通过观看古战场的遗迹,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 叹,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和历史兴亡之感。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早晨,如波涛翻滚的云漫 天汹涌,雾气弥漫飘移,银河流转(天快亮了),
(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 前进。(迷迷糊糊中)仿佛我的梦魂来到了天帝居住的 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情意恳切地问我要回 何方。
我回答说,路途遥远,叹息天色已晚,(我)空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没有找到归宿)。大风正起,(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你不要停,把我如飞蓬般轻快的船吹到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上去吧!
赏析:
上阙:
写作手法:写梦中所见,以丰富想象创造一幅辽阔、壮美 的海天一色图卷,船摇帆舞,星河欲转,虚虚实实,奠定 全篇奇情壮采的基调。
写作手法:对比。“梦魂”是全词的关键。梦境中天帝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现实中高宗皇帝置人民于水火、畏敌如虎狼、只顾自己一路奔逃,两者形成对比。最后一句饱含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愿望,并自然引出下片。
下阕:炼字:①“报”照应上句的“问”。②“路长”化用自《离 骚》,谓人生之路漫长修远;“日暮”喻人至暮年。这一句反 映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及辛苦求索、遭逢不幸的痛苦经历。 ③“嗟”是叹息、慨叹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 伤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的叹息。
④“谩”同“漫”,空、徒然的意思。词人感慨空有才华,表 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 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名句理解(修辞):①用典。“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逍遥游》“(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典故。②比喻。词人把自己比作大鹏,表达了词人有大鹏高飞之
志。词人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走,去没有战乱、没有离散、没有悲伤的仙境,表达了词人对现实 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名句理解(风格):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浪漫主义色 彩,带有气魄雄壮的豪放词风。
主旨:这是一首即景感怀的词,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慨叹和对现实的不满,抒发了 封建社会中女子渴望摆脱束缚的愿望。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唱一曲新歌举起美酒一杯,依旧是去年的景象旧时的亭台。夕阳西下何时再回来?
无可奈何纷纷落花已飘去,好像曾经见过的燕子今又飞回来。在小园中散发幽香的小径上我独自徘徊。
赏析:
意 象 :酒、亭台、夕阳。
写作手法:对比、借景抒情。唱新词与旧亭台形成“新”“旧”对比,“夕阳西下”借景抒情,表达了美景依旧而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惆怅,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以及对年华将逝的伤感,暗含但愿美好重现的情怀。
意 象 :花、燕。
名句理解:运用对偶、对比的手法,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被誉为“千古奇偶”;“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形成对比,融情于景,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易逝、伤春怀旧的惆怅、感伤和惋惜之情。同时蕴含哲理:美好事物的消逝,常常会伴随着新的美好事物的再现。
炼 字 :“独”是独自,写词人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 的流逝,在遍地落花和溢满花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突 出其孤寂、落寞和感伤之情。
主旨:这是一首即景感怀的词,这首词感叹春去花落、时光易逝,抒发了词人悼惜残春、怀念旧人之情。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 逍遥,碧绿的湖水延续不绝。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 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飞翔。
赏析:
上阙:表现手法:运用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绿 水逶迤”“芳草长堤”从视觉角度写绿水、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从听觉角度写乐声和歌声,描 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下阕:名句理解: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正是因 为西湖的水面平滑,四周幽静,水鸟才会被涟漪 惊起,突出了西湖的幽静,表现了词人观赏西湖 美景时的悠闲惬意和喜悦舒畅。
主旨:这是一首写景的词。本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词人 对西湖的喜爱之情以及游玩的欢快之情。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在金陵城登上西楼,倚楼观 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人南下中原,达官显贵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将泪吹到扬州。
赏析:
上阙:炼 字 :“夕阳垂地”既象征南宋的国势 日渐衰微,又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 感基调。
下阕:炼 字 :“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 实,“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 的心理,表达了词人面对国破家亡的 悲慨无奈之情。
名句理解(修辞手法):运用拟人的手 法,把“悲风”当作信使,乞求悲风把 自己的泪水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 情感。
主旨:这是一首登高感怀的词。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 爱国精神。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常常记起那次出游溪边的亭子,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很晚,尽兴才驾舟返回,却迷路进入荷花的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奋力把船 划出去,一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鸥鹭。
赏析:作用 :开篇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用词简练, 朴素平易,富有自然纯净之美。表达了词人心情的欢愉和流连忘返的 情致。
名句理解:两个“争渡”表达了词人急于找到出路的焦灼心情;一个“惊”字既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了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表现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出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怡然心情。
主旨:这是一首忆昔词。本词通过追叙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