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5张PPT)第九章 乡村和城镇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24讲课标解读 知识导图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例:2024全国甲卷,1~3题) 呈现某城镇或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案例,考查对内部空间结构特征和布局要求的理解,着重考查综合思维能力 往往以城乡建设为命题背景,考查城乡合理规划的目的、措施及其意义,突出试题综合性和应用性 梳理/必备知识第一部分一、乡村的土地利用1.农业用地。(1)类型:① 、林地、② 、水域等。(2)位置:一般分布在③ 的周围。2.乡村。(1)土地类型:以④ 和⑤ 为主。(2)内部土地分化: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以⑥_____________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耕地草地村落农业用地居住公共服务设施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功能区类型:城镇具有⑦________、⑧________、工业区等;有些大城市还会形成⑨_________、⑩_________、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2.特点: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 _______,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 __________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 律,各种功能区在 ______的组合,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界线土地利用空间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 ______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2)其他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租金交通便捷程度距离城镇中心远近2.发展变化。(1)初期: 狭小,各类 混杂分布,并在 自然集中。(2)后期: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 或其他用地,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地域范围功能用地中心区域商业用地中心商务区的特征(1)高楼大厦林立,公司总部云集。(2)城市经济枢纽,观光购物区域。(3)商贸服务业发达。(4)土地利用集约,地价房租甚高。(5)人流汇集,交通繁忙。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1.通过发展 、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______和 ______等生态涵养空间,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 ______的生活空间。2.通过合理安排 ________、 __________、公共服务设施等,可以提高 __________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3.通过规划,确定具有 _____________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 ______和 ______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卫星城绿地河湖宜居居住区基础设施土地资源历史文化价值地方民族【思考】 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区的布局逐渐趋向城市外缘,为什么 答案 工业区占地面积广,布局在城市外缘有利于降低土地成本;工业区往往有污染,布局在城市外缘,可以减轻对市区的影响。突破/关键能力第二部分关键能力1 城市和乡村的形成和发展【例1】 (2024·山东卷)莱茵河是欧洲的“黄金水道”,其上游的莱茵瀑布是欧洲流量最大的瀑布 。位于莱茵瀑布附近的商业小镇沙夫豪森于1045年建城 。瑞士制表业始于16世纪中叶,长期以手工作坊方式生产钟表 。1868年,一名美国制表师在沙夫豪森创办了瑞士最早期的机械制表工厂——W厂,产品主要销往美国 。如今W厂的钟表已成为知名产品。据此完成(1)~(2)题。(1)商业小镇沙夫豪森的兴起最可能缘于( )A.行政管理需求 B.金融服务需求C.观光旅游需求 D.货物转运需求(2)1868年,W厂选址在沙夫豪森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劳动力 B.市场C.原材料 D.交通【析题导思】命题 考向 本组题以瑞士商业小镇沙夫豪森的兴起与机械制表产业发展作为素材,创设生活实践情境,考查城镇、工业区位因素获取和解读 信息 [文] 瀑布及上游河段落差大,不利于航运;下游河段航运发达; 沙夫豪森小镇位于莱茵河的 ; 瑞士制表产业起步早,产业基础好,发展过程中产生较多具有制表技术的产业工人; W厂的产品市场主要在 _____调动和 运用 知识 河流水运的起止点、转运点利于 ,利于形成城镇。影响瑞士制表业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 ,原材料和交通对制表产业发展的影响较小转运点美国货物集散素质高一、影响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二、影响聚落分布及外部形态的因素聚落主要分为乡村和城镇,影响其分布及外部形态的主要因素是河流和地形。其中河流主要为聚落供水和提供便利的水运交通;平坦的地形为聚落的建设提供便利。二者共同影响了聚落的分布及外部形态,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地区 聚落分布 原因分析 聚落形态高原 地区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地势较低、气候温暖;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 呈狭长的条带状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土壤,适宜农耕 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平原 地区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 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更适宜聚落发展 呈团块状(湘教版必修2——P33)阅读“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密集型乡村聚落是一种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人口稠密的旱作农业地区。分散性乡村聚落是一种呈点状松散布局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地区,如水稻生产地区。半聚集型乡村聚落是一种规模不大、村民住房排列较为松散的乡村聚落。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山地丘陵、带状河谷、带状山谷、河谷平坝等不同地形地貌下传统村落的形态特征。答案 山地丘陵区,地形险峻,可用土地稀缺,村落难以大规模扩展,呈散点型布局(分散布局);带状河谷和山谷区,村落依托山体等高线、河流岸线及村落内部主要街巷逐渐生长和拓展,呈条带型布局;河谷平坝区,因其平坦土地丰富,生态约束小,传统村落多呈密集型分布,聚落形态多呈团块状。特训1 城镇和乡村区位因素 (2025·广东模拟)重庆,简称“渝”,别称山城、江城,地处长江上游与嘉陵江的交汇处,拥有3 000余年的建城史。作为巴蜀地区的门户关口,重庆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图为宋朝重庆古城位置图。据此完成1~2题。1.古代,重庆作为巴蜀地区主要门户关口的优势条件是( )①水运便利 ②良田充足 ③水源充沛 ④易守难攻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 读图可知,古代陆路交通落后,重庆位于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水运便利;三面环水,可利用天然水面作为军事防卫、易守难攻,因此成为巴蜀地区主要门户关口,①④对;重庆城内不是以农业为主,因此与良田充足关系不大,②错误;重庆降水丰富、水源对城市的区位影响较小,③错误。综上所述,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2.推测古代商品贸易主要位于( )A.太平门 B.朝天门C.洪崖门 D.镇西门解析 读图,与太平门、洪崖门、镇西门相比,朝天门位于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商船来往频繁,因此古代商品贸易主要位于朝天门,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特训2 城镇和乡村聚落形态 (2025·重庆模拟)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态与其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其呈现出的形态主要有背 山、面塘、面屏(案山)、临水、临路等。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丙三地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态。据此完成3~4题。3.甲、乙、丙三地乡村聚落的形态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①背山 ②面塘 ③面屏 ④临水 ⑤临路A.①② B.②④C.③⑤ D.①④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 断,甲、乙、丙三地的乡村聚落都背靠山脉,面向河流,具有的共同特点是背山和临水,故选①④。乙、丙面塘,甲没有;丙地面屏,甲、乙没有;甲、乙、丙都没有临路,②③⑤错误,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故选D。4.关于三地乡村聚落形态布局的原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上游地区聚落临水布局,主要是便于水运B.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河湖众多,聚落面塘C.乡村聚落背山布局能有效减弱冬季风影响D.甲、乙、丙三地,丙地洪涝灾害更加严重解析 甲、乙、丙三地中,甲处于下游,乙处于中游,丙处于上游,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航运价值低;而水位季节变化更大,为了保证用水,聚落前增加了水塘,A、B两项错误;根据三幅图判断出所有房屋都是坐北朝南,考虑湘江流域处于季风气候区,冬季吹西北风,背山主要是减弱冬季风,C项正确;甲、乙、丙三地相比较,甲地处于河流下游,地势低平,水流不畅,甲地洪涝灾害更加严重,D项错误。故选C。突破/关键能力第二部分关键能力2 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例2】 (2024·全国甲卷)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图示意苏州工业园区中的中新合作区1994—2000年实施的功能区布局规划。规划思路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开发工业用地;当人口集聚到一定规模后,加大开发居住用地;当人口进一步集聚后,再重点开发商业用地 。据此完成(1)~(3)题。(1)中新合作区的工业区对商业区形成强力支撑的原因是工业区带动了( )①人口集聚 ②服务业集聚 ③人才集聚 ④技术集聚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将中新合作区的住宅区规划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主要有利于( )A.节约土地资源B.增加绿地面积C.组织内外交通D.完善市政设施(3)从苏州老城主干道向东延伸串联中新合作区各功能区,体现的布局思路是( )①轴向发展 ②职住平衡 ③均衡发展 ④地租递减A.①③ B.②④C.②③ D.①④【析题导思】命题 考向 本题以苏州工业园区的布局规划、开发建设为情境,考查城镇空间结构,涉及城镇各功能区的形成、特征等相关知识获取 和 解读 信息 [文] 表明优先开发工业区,人口集聚到一定规模后,开发居住区,人口进一步集聚,再重点开发商业区,说明工业的发展吸引 _________, ____________进一步带动商业、服务业的集聚[图]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沿城市主干道分布,住宅区位于商业区、工业区之间,这样利于居民 ________________人口集聚人口的集聚通勤和休闲购物【析题导思】调动和 运用知识 各功能区沿城市主干道布局,体现其 的布局思想工业区建成后,在老城区居住的工作人员距新城区较远,不能实现职住平衡。各功能区的面积大小不同、距老城区远近不一,开发先后不同,表明各功能区非均衡发展按距老城区的距离依次布局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符合 规律轴向发展地租递减一、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形成: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形成乡村内部空间结构。2.变化:乡村规模小时,中心向外依次为居住用地—农业用地。乡村规模变大时,中心向外依次为公共服务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二、城镇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镇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成、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如下表所示:形成 功能区 商业区 工业区 居住区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集聚成片 集聚成团状,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特征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位置 城镇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中高级 居住区 低级居住区城镇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三、影响城镇内部功能分区的因素经济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功能区划分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租金的高低在经济因素中又占据主要地位,而地租高低主要是受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两方面的影响。1.交通便捷程度(通达度)与租金高低的关系。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离城镇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城镇内部地租立体分布如下图所示:城镇中心处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沿交通线往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会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峰;随后往外又继续下降。市中心附近远离主干道的地区通达度差,地租较低。如下表所示:地区 通达度 租金城镇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 最好 最高从城镇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两边和公路与公路的交会处 较好 较高远离公路的地区 较差 较低2.城镇各类土地付租能力随距城镇中心远近的变化规律。距离城镇中心越近,人口密度越大,交通便捷程度越高,地租越高;由城镇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四、历史、社会、行政因素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除经济因素外,历史、社会、行政因素也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着城镇的空间结构,具体如图所示:常见功能区的规划布局一般布局原则 具体要求与污染 举例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下风向地带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上风向地带,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垃圾污染、大气污染 钢铁厂、发电厂、水泥厂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河流下游 水污染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布局在远离城区或近郊交通便利区 噪声污染 纺织厂、仪表厂、机床厂布局在河流上游 要求水源清洁 自来水厂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 需要高科技人才 高新技术开发区布局在城市交通中心 要求客流量大 商贸中心布局在港口、码头、车站附近 用地多,交通方便 仓库布局在近郊、交通便利地区 靠近市场 奶牛场、蛋鸡场特训3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功能分区 (2025·广东河源模拟)1980—2020年,位于南京市郊区的S村经历了农业、工业、旅游服务业发展阶段。下图示意该村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布局的变化。据此完成5~6题。5.S村在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增加的是( )A.农业用地 B.水域C.工业用地 D.商业用地解析 S村在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的规模在发生变化,据图可 知,生产性农业用地面积减少,A项错误;非生产性农业用地面积扩大,水域面积减少,B项错误;工业用地减少,C项错误;商业用地和公共服务用地增加,D项正确,故选D。6.S村发展过程中生态服务功能( )A.一直减弱B.一直增强C.先减弱,后增强D.先增强,后减弱解析 S村在工业发展阶段,工业用地规模扩大,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减弱。在旅游业发展阶段,随着工业用地减少,公共服务用地规模扩大,生态服务功能增强,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故选C。特训4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2025·重庆荣昌模拟)某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中心城区形成“一河六片”多中心发展模式。在主城区的交通干道中,YM路交通量巨大;穿城铁路运营于1985年,其火车站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该市对外交通的最主要枢纽。如图示意该市空间结构。完成7~9题。7.影响该市“一河六片”多中心发展模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河流和铁路B.地形和矿产C.河流和地形D.铁路和矿产解析 根据图文可知,该市中心城区交通基本呈规则的方格状,可判定其地势平坦;受河流及铁路线的阻隔,该市形成多中心发展模式,A项正确。该市地势平坦,因此“一河六片”多中心发展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不是地形,C项错误。图中无法得知该区域的矿产资源分布情况,B、D两项错误。故选A。8.YM路交通量巨大,与此关联性最小的是( )A.距行政中心近 B.穿过城市中心C.路面宽度小 D.联通距离长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YM路贯通城区南北,联通距离长,穿过城市中心,北段靠近行政中心,导致其交通量大;YM路为该市城区主干道,不可能路面宽度小。因此A、B、D三项均是导致其交通量大的因素,C项与此关联最小。故选C。9.推测火车站北侧和南侧的功能用地类型分别是( )A.货运站场 站前广场B.站前广场 货运站场C.工业用地 商业用地D.仓储用地 金融用地解析 火车站北侧临近主城区,南侧为偏远郊区,旅客客源主要来自北侧主城区,因此北侧客流量大,多金融、商业和住宅用地,为站前广场,南侧多货运场、仓储用地和工业用地。因此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故选B。突破/关键能力第二部分关键能力3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例3】 (2024·重庆卷)19世纪中后期,毗邻大西洋的波士顿在城市郊区修建公园绿道 ,将九大公园有机串联,形成了绵延约16千米的公园体系,宛如一条翡翠项链。如图示意“翡翠项链”公园体系。据此完成(1)~(2)题。(1)波士顿能建成“翡翠项链”公园体系,主要是因地制宜利用了( )A.弯曲的河流 B.崎岖的地形C.温暖的气候 D.肥沃的土壤(2)波士顿“翡翠项链”公园体系建成后,对城市发展影响较大的是( )A.城市规模等级 B.港口运输能力C.人口空间分布 D.主导产业升级【析题导思】命题考向 本题以波士顿郊区公园绿道建设为情境,考查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及城乡一体化的意义获取和解 读信息 [文] 公园绿道修建于城市郊区[图] 各公园绿地之间有 连接弯曲的河流【析题导思】调动和 运用知识 波士顿位于沿海,地形 ;公园建设一般与气候、土壤关系不大。“翡翠项链”公园体系建成后,改善了城市,会吸引更多市民沿公园体系分布,从而影响人口空间分布;城市规模等级通常以城区划分;“翡翠项链”公园体系建成不会影响港口运输能力;“翡翠项链”公园体系建成对主导产业影响有限平坦人居环境人口数量 合理规划城乡空间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的人地关系,为生活提供便利、文化传承等,对于优化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1.通过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 间。浦东新区的开发经验:(1)非城镇化地区与城镇化地区相间分布,维持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2)从城市生态系统角度确定城市居民点体系和城市、工业区的合理规模。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三废”排放量,并通过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使其有利于自净,有利于综合利用,化害为利。(3)加强绿化,设立卫生防护带,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有效地调节城市气候。建设若干生态走廊,形成以人为本的花园式城市。2.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3.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4.城镇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特训5 城乡空间规划 (2025·河北沧州模拟)我国南方某大城市耕地空间分布的差异较大。随着城镇化发展,耕地占用、耕地撂荒等现象非常明显。该市在新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突出“田”的地位,确认了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读图,完成10~12题。10.城镇化过程中,该市出现了一些镶嵌在城镇化地区内部的农 田,这些农田撂荒严重,可能原因是( )A.用途改变 B.收益较低C.人口减少 D.肥力退化解析 镶嵌在内部的农田,一般分布于新城镇化地区及周边,被周围建设用地包围,分布较为分散。这些农田是由于种植业经济收益较低而被撂荒的,B项正确;撂荒说明土地没有利用,A项错误;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没有外迁,C项错误,同一小区域的农田肥力差异较小,D项错误。故选B。11.图中甲、乙、丙、丁对应的农业布局模式依次是( )A.立体农业建筑、休闲农业公 园、农业孤岛、标准化农田B.农业孤岛、休闲农业公园、立体农业建筑、标准化农田C.立体农业建筑、标准化农田、休闲农业公园、农业孤岛D.休闲农业公园、立体农业建筑、农业孤岛、标准化农田解析 甲乙丙丁所在位置依次为CBD、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 区,农田面积是逐渐增加的。中心城区基本上没有大块农田,且从图中可知,甲模式呈现立体的特征,所以其为立体农业;乙模式在城市内部,应为休闲农业公园;丙模式位于近郊区,从图中可看出其为农业孤岛;丁模式位于远郊区,农田面积大且规整成块,应为标准化农田,A项正确,B、C、D三项的错误。故选A。12.该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新功能、新机制可能为( )①科普功能 ②育种功能 ③托管机制 ④农田出售机制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 该城市为南方大城市,从其农业模式中可知有农业科技互动、休闲农业公园等,说明新功能有科普功能、休闲功能等。受城镇化影响,该地存在农田撂荒现象,所以新机制可能有托管机制,①③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育种,且育种对自然条件要求较高,城市难以满 足;我国农田不能随意出售,②④错误,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故选A。特训6 城乡空间一体化的意义 (2025·山西太原一模)小园地是指由政府或私人机构分配给个人或社区使用的小块耕地,城市居民可以在园地种植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英国的小园地兴起于工业革命时期,目前有30多万个小园地,各小园地在设计和运营上地方特色鲜明。与其他城市相 比,伦敦的小园地面积较小,当地居民可就近租赁,种植的农产品仅限家庭消费和捐赠。据此完成13~15题。13.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发展小园地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就业岗位数量 B.有效利用土地资源C.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D.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解析 小园地种植的农产品仅限家庭消费和捐赠,不能作为谋生的手段,发展小园地不会增加就业岗位,A项错误;在城市中发展以农业为主要功能的用地,并不是土地资源最好的利用方式,B项错误;小园地种植的主要是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主要是自己食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用有限,不是主要目的,C项错误;小园地产出的农作物绿色无残留,能改善居民饮食,提高生活质量,D项正确。故选D。14.伦敦小园地面积相对较小是因为当地( )A.人口密度大 B.土壤肥力较高C.市场需求小 D.农业技术先进解析 伦敦人口众多,土地租金高,因此小园地面积较小,A项正 确;与土地肥力和农业技术无关,B、D两项错误;小园地产出的作物不能作为商品供应市场,与市场需求无关,C项错误。故选A。15.小园地发展模式利于( )A.提升城镇化水平 B.缓解城区人口压力C.传承文化和历史 D.促进城乡之间联系解析 小园地是城市中的农业用地,作为日常家庭蔬果来源等,种植小园地的也不是从事农业的人口,与城镇化水平无关,A项错误;小园地不能作为居住用地,不参与社会生产,不能缓解人口压力,B项错误;小园地位于城市中,与乡村无必然联系,D项错误;小园地作为农业时代的记忆和传承,让城市人口可以体验农业生活和农业收获,对农业的文化和历史存在传承关系,C项正确。故选C。(共82张PPT)第九章 乡村和城镇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第25讲课标解读 知识导图1.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例:2024山东卷,13~15题) 以某一城市的发展过程为背景,考查对城镇化进程及特点的理解 以某城市发展为背景,考查学生辩证分析城镇化影响因素,并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的能力 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例:2024江苏卷,15~17题) 通常以某地传统文化景观为情境,考查景观与自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及地域文化,考查层次较基础 梳理/必备知识第一部分一、城镇化1.城镇化的意义。(1)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一般是指①______人口向②______地区集聚和③______地区转变为④______地区的过程。(2)城镇化的主要标志。城镇人口⑤______、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⑥___________、城镇建设用地规模⑦_______。乡村城镇乡村城镇增加比例上升扩大(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城镇化的意义。促进区域经济⑨______,提高⑩______利用效率,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资源2.世界城镇化进程。(1)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 ___,城镇化水平 ___,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与城镇化过程相反的人口移动现象;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比发达国家____,城镇化水平 ___。早高晚低(2)时间变化:综合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各国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 ”形曲线。A:初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 ______,发展较____B:中期阶段 城镇化推进很快,城区出现了_____________C:后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 _____甚至 _____S低慢城镇化问题趋缓停滞 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交通拥堵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所以城镇化产生的问题也会分为:自然地理环境问题(主要是城镇化带来的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和人文地理环境问题(主要为交通、住房、建设用地等方面的问题)。【思考1】 为什么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指标 答案 城镇化包含了人口城镇化和地域城镇化两个方面。但无论是产业上的由农业向非农业转型,还是空间上的由乡村到城镇的转 变,均是以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为根本的。二、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1.城域文化。(1)地域文化的定义。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 _____范围内形成的文化,可以是 _____方面的,也可以是 ________方面的。(2)人文景观:也称 ______景观,是人类的 ______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 ___________加以创造的结果。地域物质非物质文化文化自然物质2.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所体现的 ___________理念更为鲜明。(2)乡村景观除了能够体现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外,还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等。人地和谐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3.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1)相比很多现代城镇都是钢筋混凝土、玻璃之类的灰色调,有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 _____底蕴,会有自己的 _____、 _____。(2)城镇中的各种建筑,不单纯是为某种用途而建造的,它还反映了某种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3)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而一座城镇的 ___________,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 ____________。(4)在城镇景观的设计中,如何融合 ,体现、追求 ____________、增加 ____________、创造 ____________,已经成为设计者们共同的追求。文化色调色彩文化意识审美情趣空间格局价值追求地域文化尊重自然社会公平社会福利灿烂文化1.建筑特色受自然环境特征,尤其是区域的气候、水文、地形等影响大。2.建筑风格及城市格局则主要受人文地理环境影响,如历史文 化、社会经济发展特色等。【思考2】 我国南方园林以黑白为主色调,北方皇家园林则以黄红为主色调,为什么 答案 皇家园林显示皇权的尊荣,并与北方环境相适应;南方园林主要迎合主人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南方水乡和湿润的气候融为一体。突破/关键能力第二部分关键能力1 内容【例1】 (2024·江苏卷)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在城乡间的迁移,一般分为集中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个阶段。右图为“城镇化阶段模式图”。据此完成(1)~(3)题。(1)城镇化进入郊区化阶段时,郊区的人口( )A.增长数量高于城市核心区B.迁出规模大于城市核心区C.主要来自于乡村人口迁入D.大量向周边乡村地区迁移(2)通过再城市化,可判断出( )A.城市与乡村的人口数量基本相等B.乡村人口的数量再次大规模减少C.城市核心区的人口数量恢复增加D.城市的郊区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3)经历4个阶段后,城镇化带来了( )A.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加 B.乡村生产生活单一化C.地域景观多样性增加 D.区域文化逐渐差异化【析题导思】命题考向 本题以城镇化阶段模式图为背景,考查城镇化的含义及城镇化进程等必备知识获取和 解读信息 [图] 郊区化阶段,乡村人口大量进入城镇,大部分进入 区,同时 区人口向郊区迁出,进入郊区的人口 进入核心区的人口;再城市化阶段人口主要从乡村和郊区迁入 区,但数量比集中城市化、郊区化阶段相对较少核心核心大于核心【析题导思】调动和 运用知识 集中城市化阶段,乡村、郊区人口大量迁往 区;郊区化阶段,郊区人口快速 ;逆城市化阶段,核心区人口大量 ;再城市化阶段,大量人口迁入核心区,核心区人口大量增加经过再城市化后,区域内城市布局更加合理,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导致人口的流动性 ,乡村生产生活逐渐复杂化。城镇化过程会导致城乡景观、文化差异不断 _______核心增长外迁增加减小一、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动力及意义二、城镇化进程的地区差异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 早晚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速度加快原因 城镇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镇化水平 高低 高 低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了城镇化进程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乡经济出现巨大反差问题及原因 问题 逆城镇化现象 城镇发展不合理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三、城镇化进程的一般特点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对应阶段 初期 中期 后期 后期人口流动 方向 农村→城镇 城镇→郊区 城镇→农村或小城镇 周边地区→中心城区产业 结构 第一产业 占比较大 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成为主导 第一、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成为主导城镇化 问题 不明显 城镇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土地供应紧张 城镇环境进一步恶化 城镇环境质量改善原因 城镇的拉 力和乡村 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城镇产业的迁移 农村或小城镇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城镇中心区开发,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图示 (湘教版必修2——P53)(1)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 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答案 大城市由于人口过多,产业过于集中,导致大城市中心区环境问题突出,且地价昂贵。而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再加上地价相对便宜等原因,导致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中小城市迁移,使中小城市发展迅速。(2)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一些传统大型城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出现再城市化过程,推测导致这些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原因。答案 由公共部门主导进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使这些传统大型城市中心区域内,再次实现了人口的正增长,出现了再城市化的过程。特训1 城镇化的概念及意义 (2025·广东佛山调研)在特殊的人口进城机制影响下,人口流出地区往往呈现特殊的城镇化表现。以四川省的部分县域单元为例,呈现出人口流出越多,本地城镇化速度越快的反向城镇化,从而形成了不同于沿海经验的生活型城镇化机制。如图示意四川县域单元“异地工业化带动的本地城镇化”模式。据此完成1~2题。1.在此类特殊城镇化机制中,本地城镇化的主体是( )A.老人小孩 B.返乡人员C.务工人群 D.城市白领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此类特殊城镇化机制中,人口流出地区流出的劳动力主要为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这些人到了发达地区之后,将打工所得部分返还给位于人口流出区的老人和小孩,支持原本居住在农村的老人和小孩迁移到农村所在地的城镇居住,享受城镇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如医疗、教育等,促进了本地城镇化,因此本地城镇化的主体是老人和小孩,A项正确。返乡人员通常是推动本地发展和变化的重要力量,但在数量上可能不如老人小孩众多,B项错误。务工人群主要在外地工作,不是本地城镇化的主体,C项错误。城市白领一般集中在大城市,与这种人口流出地区的特殊城镇化关系不大,D项错误。故选A。2.该类特殊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 )A.农村就业机会少B.县城工业发展快C.农村富余劳力多D.县城公共服务好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类特殊城镇化的主体是老人和小孩,农村就业机会少、县城工业发展快对老人和小孩影响小,不会推动该 类特殊城镇化,A、B两项错误。老人和小孩不属于农村富余的劳动力,C项错误。对于人口流出地区来说,县城相对于农村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了让家中的老人能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让小孩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外出务工人员会在县城购置房产、改善生活条件等,从而推动了本地的城镇化进程,所以县城公共服务好是这种特殊城镇化的动力机制,D项正确。故选D。特训2 城镇化进程 下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 图。据此完成3~4题。3.图中表示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M1 B.M2 C.N1 D.N2解析 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人口占本区总人口的比例,其随时间的推移应不断上升,N1、N2不是城镇化曲线。发达地区的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发展速度慢,应是曲线M1,A项正确;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目前城镇化发展速度快,应是曲线M2,B项错误。故选A。4.依图可知自1925年左右开始,世界城市人口(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B.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C.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D.两个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N1和N2代表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总人口比重。N1城市人口占比先减再增,目前比N2更多,结合二战后(或20世纪60年代以后)欠发达地区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可知,N1应为欠发达地区 的城市人口比重,N2代表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世界总人口增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保持稳定,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故世界城市人口总量应当是在增加的,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N1曲线(代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自1925年左右开始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增加,B项正确。而N2曲线(代表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自1925年左右开始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所占比重降低,C项错误。自1925年左右开始,世界城市人口中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所占比重在增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比重在减小,D项错误。故选B。突破/关键能力第二部分关键能力2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例2】 (2024·山东卷)新城生活空间是指新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为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和空间 。如图示意2017年我国某大都市某新城生活空间现状和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调查显示,该新城的社区居民 休息日与工作日的出行率、人均出行次数均相当 。据此完成(1)~(3)题。(1)该新城的社区居民非工作活动大部分在新城外或社区附近,主要是因为新城( )A.交通方式较为单一B.生活服务设施不足C.生态环境质量较差D.居民消费能力较弱(2)为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该新城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是( )A.扩大新城空间范围B.增加休闲娱乐场所C.促进就业本地化D.完善社会保障体系(3)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后,该新城的社区居民日常( )A.平均出行距离增加B.工作出行次数减少C.平均出行成本增加D.出行方式更加多元【析题导思】命题考向 本题以2017年我国某大都市某新城生活空间现状和理想模式作为素材创设生活实践情境,从新城物质(生活服务设施、交通设施)空间与居民日常生活空间互动的视角,考查学生对城市空间结构、城镇化过程中产生问题的解决措施、城市规划等基础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析题导思】获取和 解读信息 [文] 新城生活空间的概念。 新城居民有非工作活动,而且居民休息日与工作日的出行率、人均出行次数均相当,说明居民消费需求 ,消费能力较高[图] 新城生活空间现状图:新城的社区居民非工作活动大部分在 或社区附近;居民出行较少,公共交通出行少。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图:新城社区非工作活动大部分位于新城空间;新城的社区居民日常平均出行距离 ,非机动化出行、公共交通出行增加较多新城外减小【析题导思】调动和 运用知识 新城超市、公园、医院、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 ,居民需到新城外或者社区进行消费等生活活动是导致居民生活空间向新城外扩展的原因,因此需要合理规划新城内的就业用地比例,提高更多的就业机会。引导居民生活向新城集中,使得新城从一个建设空间、 空间逐渐转为本地化的生活空间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后,该新城的社区居民日常平均出行距离减小,非机动化出行工作活动可能导致工作出行次数增加,平均出行成本减少,出行方式更加多元不足就业居住一、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问题 成因 措施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城镇、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水资源短缺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水污染地面沉降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环境污染 大气 污染 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绿化隔离带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建立污水处理厂,确保污水达标后排放固体垃圾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等处理方法噪声 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绿化隔离带社会 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镇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控制城镇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镇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镇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三、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1)建设卫星城,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控制大城市中心区的规模。(2)建立与大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1)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2)治理城市环境,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3)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4)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特训3 城镇化问题的形成和表现 (2025·安徽调研)下图示意近50年来上海市四季平均城郊温差的年际变化。据此完成5~6题。5.近50年来上海市热岛效应最显著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50年来上海市四季平均城郊温差的年际变化中,秋季的城郊温差最大,说明秋季上海市区的温度显著高 于郊区,这反映了秋季上海市的热岛效应最为显著,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故选C。6.近50年来上海市热岛强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城镇化水平提高B.城区水域面积扩大C.郊区种植结构调整D.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解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人口、产业以及建筑物、道路等不断增加,这些都会释放和储存更多的热量,导致城市温度上升,从而增强了热岛效应,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A项正确;水域通常具有降温作用,因为水体的比热容较大,能够吸收并储存大量的热量,然后在夜间缓慢释放,因此,水域面积的扩大应该有助于缓解热岛效应,而不是增强其强度,B项错误;虽然种植结构的调整可能会影响郊区的温度,但它对上海市区热岛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小,且图中并未明确显示这种影响,C项错误;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可能会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它并不能直接解释为什么上海市的热岛效应会发生变化,D项错误。故选A。特训4 城镇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2025·广东广州一模)都市农业是在城市进行的农业活动,包含屋顶花园、可食墙体等(如图)。北京某地的都市农业吸引了法国专家前来交流学习。受其启发,法国专家拟在巴黎一座周围无遮挡、面朝东偏南45°的建筑物四面墙体布局可食墙体。完成7~8题。7.若依专家布局,相同条件下,3月份该建筑单位面积耗水量最大的可食墙体位于( )A.西南侧 B.东南侧C.东北侧 D.西北侧解析 3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附近,法国位于北温带,阳光从南面照向建筑墙体,南面蒸发较强,C、D两项错误;相较于上午,下午的气温更高,蒸发量更大,下午太阳位于西南侧,B项错误,A项正确。故选A。8.屋顶花园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减少土壤侵蚀 B.缓解光化学污染C.增加城市降水 D.改善建筑热环境解析 土壤侵蚀受到地形坡度、降水强度、降水时长、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屋顶花园高出地面,并不能减少土壤侵蚀,A项错误;光化学污染是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导致的,屋顶花园对光化学污染物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B项错误;降水量的增加需要考虑水汽、降温等条件,屋顶花园并没有明显影响这些条件,不会增加城市降水,C项错误;屋顶花园的建设需要在屋顶铺设土壤,可以减少太阳辐射对屋顶的照射,达到隔热的效果,D项正确。故选D。突破/关键能力第二部分关键能力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例3】 (2024·新课标卷)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 ,村寨中一条小溪蜿蜒流淌 ,潺潺水声伴随着弯弯青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土家转角吊脚楼 ,勾勒出一幅土家山寨的美丽画卷,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图1示意双凤村的建筑分布,图2示意在建的转角吊脚楼。据此完成(1)~(3)题。(1)双凤村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A.沿等高线分布 B.沿溪流分布C.围绕公共建筑分布 D.沿公路分布(2)双凤村传统民居的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 )A.适应潮湿环境 B.便于就地取材C.充分利用空间 D.追求视觉美观(3)摆手堂(含土王祠)、风雨桥为双凤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这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 )①均衡性 ②经济性 ③公益性 ④文化性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析题导思】命题考向 本题以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土家族村寨作为案例,创设真实情境,考查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影响民居特色设计的区位因素、地域文化对乡村公共空间布局的影响等知识点【析题导思】获取和 解读 信息 [文] 山村聚落,平地面积小,建筑空间有限,转角吊脚楼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溪流从村寨中流过[图] 双凤村传统民居主要 ;依山而建,不是沿等高线延伸方向分布;公共建筑位于传统民居集中地边缘,传统民居没有围绕公共建筑分布;公路两旁传统民居较少充分利用空间沿溪流分布【析题导思】调动和 运用知识 传统民居的设计首先是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其次才是追求视觉美观;吊脚楼设计以适应潮湿环境风雨桥利于行人躲避风雨和日常交流,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 (为公共利益而设立或提供的服务);乡村祠堂既可以供奉祖先,也成为节日祭祀、宗族议事等公共活动的场所,象征着 和孝道文化的传承公益性中华文明一、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的地域文化差异地区 人口分布 生产活动 生活习惯东部 农耕区 人口众多,密度较大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企业化养殖 以粮食为主食,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西部 牧区 人口分散,密度很小 以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了人工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了畜产品加工厂 以奶制品、牛羊肉为主食,喝奶茶,住蒙古包,现在定居点逐渐增多二、我国典型的地域文化文化景观 地理环境乌篷船 位于我国江南平原地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沛,河网密布,适宜于人们采用水路船运的出行方式那达慕 大会 地处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位于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畜牧业发达,适合赛马、摔跤等户外活动泼水节 地处云贵高原的坝子地区,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暖热湿润,水源丰富坎儿井 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高山冰雪融水是主要水源,坎儿井有利于引水,减少蒸发三、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体现1.宏观表现。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其中城市建筑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2.具体表现:空间布局、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空间 布局 美国 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高度向郊区递减 发展历史欧洲 城市中心多为广场、教堂等建筑,高层建筑在中心以外建筑 形式 中国 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西地域文化差异西方 西方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建筑 风格 中国 中国宫殿式建筑;中国民居“四合院” 中西方统治权力不同西方 西方宫廷:喷泉、雕塑 民居:花园、洋房、绿篱、草地特训5 地域文化差异及形成原因 (2025·江苏南通调研)传统村落是记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延续乡愁文脉的重要载体。我国从2012年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 程。截至2023年,公布了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有8 155个村落入选,其中云南省就有778个,数量位列全国第一。下图为云南省传统村落密集区分布图。据此完成9~10题。9.云南省传统村落各具特色,主要是因为该省( )①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②民族文化的多元与融合 ③梯田农业景色优美 ④风俗礼仪源远流长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解析 云南省地形复杂,气候类型也丰富多样,这种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使得不同地区的传统村落为了适应各自的自然条件,在建筑形式、布局、材料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各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建筑风格。不同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与融合中,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村落文化,①②正确。梯田主要是农业生产方式的体现,虽然对村落的周边环境有一定影响,但村落的特色更多地体现在建筑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③错误。风俗礼仪虽然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更多地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中,对于传统村落的建筑特色和整体风貌的影响相对较小,④错误。综上所述,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10.云南省数量众多的传统村落能够保留至今,可能的原因是( )A.人烟稀少,自然条件稳定B.干热河谷,气候条件多样C.经济落后,矿产资源贫乏D.地形闭塞,工业化进程慢解析 由图可知,云南省传统村落密集区基本分布在山高谷深之地,这里地形闭塞,对外联系不便,受外界的影响、干扰和破坏较少,加上工业化起步晚、进程慢、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传统村落得以保存, D项正确。如果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稀少,传统村落可能会因为缺乏维护和传承而逐渐消失,A项错 误。多干热河谷和“一山有四季”主要是自然景观特点,与传统村落的保留关系不大,B项错误。经济落后可能会导致传统村落因缺乏保护资金和维护力量而遭到破坏,C项错误。故选D。特训6 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2025·湖南调研)人类传统民居建设由于受当地自然条件和改造自然的生产力水平限制,往往具有某种被迫的“生态适应性”。布依族广泛分布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亚热带岩溶化高原,以石板房为主要的居住空间。布依族聚落与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具有“山—林—村—地—田—水”的人居环境模式(图1)和“小聚合大分散”的聚落空间格局(图2)。完成11~13题。11.根据当地自然环境,推测该传统民居在材料选择上主要考虑的是( )A.就地取材,造价便宜B.防火防水,安全性强C.冬暖夏凉,舒适度高D.结构稳固,抗震性好解析 亚热带岩溶化高原区石漠化现象较为突出,岩石裸露,石材易于获取;当地土层瘠薄,烧制砖石等作为建材的成本 高;且地势崎岖,交通不便,其他建材运进成本高,因此采用石材作为建筑主料的主要原因是可就地取材,房屋造价较便 宜,A项正确;冬暖夏凉、防水防火是石板房的优点,不是民居选材的主要原因,B、C两项错误;石质建筑的抗震性能不突出,D项错误。故选A。12.布依族聚落分散选址主要考虑( )A.地形平坦 B.节约土地资源C.充足的水源 D.方便土地管理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聚落主要靠近农田分布,便于当地居民进行土地管理,D项正确;该地的聚落分布在山地上,并且与河流有一定的距离,A、C两项错误;分散分布并不利于节约土地资源,B项错误。故选D。13.关于该人居环境模式与自然和谐的表现,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村寨选址以河流为核心,方便获取水源 ②村寨距河流有一定距离,以躲避洪涝灾害 ③布依族村寨整体水平分布于山腰 ④村寨主要分布于山地南坡,光照条件好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村寨分布并不靠近河流,①错误;村寨位于与河流有一定距离的高地,避免洪涝灾害,②正确;图中村寨沿山地水平分布,③正确;村寨在山地南北坡均有分布且图中信息北坡分布更多,④错误。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4讲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pptx 第25讲 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