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3张PPT)第十三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区域与区域发展第33讲课标解读 知识导图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例:2024江苏卷,24题) 本层级属于基础性考法,厘清不同区域的划分标准及区域的类型即可 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例:2024湖北卷,17题) 本层级属于综合性考法,高考往往以不同区域的图文资料为命题背景,考查区域的整体性、差异性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关联性 本层级属于创新应用性考法,高考一般通过设置新情境,考查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践行 梳理/必备知识第一部分一、不同类型的区域1.区域的含义: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①__________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②______和③______划定的空间单元。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④_______、形状和⑤______。(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⑥___________。(3)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的区域类型也不同。地域差异目的标准范围边界相对一致3.区域的类型。(1)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定的区域。a.按⑦__________划分。b.按⑧__________划分。c.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2)政府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区域。a.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b.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自然特征人文特征c.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d.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3)客观存在的,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知的区域:如中国野生稻分布区、低硒地区等。二、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⑨______。(1)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⑩__________对应。(2)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 __________的区域。2.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 __________。3.同一尺度的区域,会因面积大小和 __________的差异,具有不同的 __________和不同的 __________。高低较大尺度较小尺度相互促进地理位置发展条件发展方向三、区域整体性1.区域要素。(1)分类。a.自然要素:地质、 ______、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b.人文要素:包括 ______、文化、经济等。(2)表现:可以通过 ______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地貌人口景观2.区域整体性表现。(1)区域内各类要素是 ___________的,有些是 ______影响,有些是 ______影响。主要表现(2)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 __________,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 ______。相互影响直接间接直接间接相互制约发展【提醒】 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是区域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联 系、相互影响的结果。区域环境要素的发展变化也会导致区域环境特征的整体变化。四、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1.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2.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3.区域关联的影响。流动方向、强度生活方式方向五、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1.区域的发展要求。人类活动发展变化活动方式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看区域差异和区域关联性。(1)地理位置。松嫩平原东北地区东部沿海(2)自然条件。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气候条件 _____________气候 __________气候耕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为主,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条件 _______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贫乏(3)农业生产特点。受各区域要素综合作用的直接影响,两个区域的农业生产呈现不同的特点。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耕作类型 ______耕作业、水产业 旱地耕作业、畜牧业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大豆、 _______作物熟制 一年 ____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水田春小麦两 (4)工业生产特点——两区域受区域关联性影响明显。农业基础国内外综合性重化工业(5)两区域的发展变化。a.松嫩平原:因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气候变暖, ______种植面积不断扩大。b.长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逐渐由全国的粮食__________变为粮食 ___________。水稻净输出区净输入区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是区域地理环境存在差异,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人文地理环境发展的依据,而人文地理环境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人类要做的就是依据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思考】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农业生产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长江三角洲为水田耕作业,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农作物类型主要为水稻、油菜等;松嫩平原为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农作物类型主要为春小麦、玉米、大豆等。突破/关键能力第二部分关键能力1 区域的含义及类型【例1】 (2024·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江苏、安徽两省因区域内部差异,通常分为北、中、南三区域。右图为“江苏、安徽两省略图”。材料二 为加强南北联系,安徽修建引江济淮工程,于2023年建成通水通航。材料三 都市圈是以特大或大城市为中心,以一定距离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2019年,国家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都市圈建设。(1)写出将安徽划分为北、中、南三区域参考的自然界线。【答案】 长江、淮河(2)与安徽相比,从图示信息归纳江苏区域内部差异较小的主要条件。【答案】 安徽多山地,江苏多平原;安徽水系多以东西方向为 主,江苏水网密布,南北有京杭大运河贯通。(3)从引江济淮三段工程的命名,分别解读“济巢”“沟通”“北送”所指的功能。【答案】 济巢:调节水量平衡,缓解巢湖流域水量不足,改善水环境;沟通:完善水运交通网,促进航运发展;北送:跨流域调水,增加华北地区农业、工业水源供给。(4)概述建设跨省的都市圈对江苏和安徽协同发展的作用。【答案】 把安徽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就业;通过产业分工协作促进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产业布局,实现城市功能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快经济要素流动。【析题导思】命题考向 本题以江苏、安徽两省略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区域类型、区域内部差异、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协调发展等知识获取和 解读信息 [图] ____________分别从安徽中部穿过,将安徽分为北、中、南三部分;安徽境内多 __,河流以 _____向为主;江苏水网_____,既有东西向的长江、淮河,又有南北向的 ______________;引江济巢连接长江和巢湖,江淮沟通连接巢湖和淮河,江水北送连接淮河和江苏北部长江和淮河山东西密布京杭大运河【析题导思】调动和 运用知识 区域差异主要从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两方面分析。河流除供给水源外,还具有 ______功能,能够促进区域 ______建设跨省都市圈对区域协同发展作用主要是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 ______,促进产业 ___________,利于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实现城市功能 ______;同时跨省都市圈的建设可促进区域间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经济要素的流动运输联系优势分工合作互补一、区域的含义与特征区域是人们划定的地理空间单元,是人们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具有以下特征:特征 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具有一定界线 是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内部相对一致,区域之间差异明显 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开发区域优势资源的依据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是确定区域发展方向的依据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正确评估区域发展对其他区域影响的依据二、不同类型的区域及特点区域类型 典例 特点按一定 指标和 方法划 定的区 域 按自然特征划分 黄土高原区、东部季风区 体现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按人文特征划分 汉语北方方言区、住宅区 体现显著的人类活动及现象综合自然和人文特征划分 中国主体功能区 既反映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又充分反映人文活动特点为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区域 行政区、经济特区、生态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 主要体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客观存在、经人类长期实践认知的区域 中国野生稻分布区 为人类研究、认知、开发自然提供依据三、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特点1.厘清区域的层级高低。一个大的区域可以划分为若干较小的区域,因此层级较高的区域往往空间尺度较大,数量相应较少,而层级较低的区域,往往空间尺度较小,数量相对较多。2.把握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的发展特点。(1)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2)同一尺度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特训1 自然区域 根据定量与定性的指标,可将我国划分为四个生态大区,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1.划分四个生态大区的主要依据有( )①自然地理特征 ②经济发展水平③行政区划 ④生态系统特征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 根据图文可看出,四个生态大区的名称中,有干湿度的情况,主要属于自然地理特征,生态区属于生态系统特征,生态大区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生态系统划分的,①④正确。经济发展水平及行政区划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②③错误。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故选C。2.图中所示,湿润、半湿润区多是种植业区,半干旱区多是草原牧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经济水平 B.发展方向C.生活特点 D.生活条件解析 不同的生态大区有着不同的气候和自然条件,湿润、半湿润区适合发展种植业,半干旱区适合发展草原牧业,这反映了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的发展方向,即适合发展何种产业,B项正确。经济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不仅取决于地理环境,A项错误。生活特点和生活条件虽然也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但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不同区域因地理环境而适合发展的产业类型,C、D两项错误。故选B。特训2 人文区域 古徽州地区居民与区外发展商贸,以长途贩销的形式互通有无,扩大和加强了全国各商品市场之间的联系。农民们从原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中摆脱出来,愈来愈依赖于市场经济,逐渐形成徽商文化。右图为古徽州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古徽州边界的划分依据是( )A.地域文化 B.河流流域C.地形单元 D.行政区划解析 古徽州地区是包含部分县区的行政区,所以其边界的划分依据为行政区划,D项正确;图中的河流没有作为明显的界线,B项错误;图中没有地形单元信息,没法判断,C项错误;地域文化不能作为边界的划分依据,A项错误。故选D。4.促使古徽州地区农民从事商业活动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地形起伏B.气候湿热C.土壤贫瘠D.河网密布解析 由图示可以看出,古徽州地区处于多条河流的发源地,地势高,地形起伏较大,可耕地面积少,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农民多弃农从商,A项正确;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不符合该地区的气候特征,B项错误;南方低山丘陵区多酸性红壤,经多年耕作熟化后土壤肥力适合发展农业生产,C项错误;河网密布是发展水稻种植的优势条件,D项错误。故选A。突破/关键能力第二部分关键能力2 区域的关联性和区域发展【例2】 (2024·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宁夏古灌溉工程遗产拥有庞大完整的灌溉渠系,为黄河灌区内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完善的水利保障。宁夏古渠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兴废靡繁,延用至今,展示了古人治水修渠的高超智慧,衍生出独特的灌溉文 化,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引黄灌溉传奇。如图示意宁夏古渠时空格局演变。(1)简述宁夏古渠时空演变特征。【答案】 总体上,水渠数量增多,长度变长,主要分布于河西;秦汉至唐朝时期,水渠走向大致与黄河平行,支渠数量增加;明清时期,水渠交织成网,水域面积增大。(2)说明宁夏古渠演变对灌区城镇分布与发展的影响。【答案】 随宁夏古渠演变,城镇分布范围扩大,数量增多,服务范围扩大,用地面积逐步拓展,城镇等级也随之提升。(3)从宁夏古渠引黄灌溉视角,谈谈你对“天下黄河富宁夏”这句话的理解。【答案】 黄河为宁夏平原带来灌溉水源;黄河淤灌为宁夏平原带来肥沃土壤;黄河使宁夏平原稻鱼肥美,物产丰饶。【析题导思】命题考向 该题以宁夏平原古渠演变为背景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人地关系演变、城镇化、区域发展等相关知识获取和解读 信息 [图] 从秦汉到清朝,水渠数量 ______,长度 _____;主要分布于黄河以 ____;秦汉至唐朝,水渠大多与黄河______;明清时期,水渠纵横交叉,水域面积扩大。自秦汉至清朝,宁夏灌区城镇数量明显增多,等级提升(规模扩大)增多变长西平行【析题导思】调动和运 用知识 描述时空演变特征要注意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空间上从数量、方向等方面进行描述宁夏古渠的演变是人们根据当地农业的需要和黄河河道的演变逐步完善的,农业的发展增加了 __________,促进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分布范围随水渠修建而拓展、数量增多、服务范围 _____、用地面积也扩大、城镇等级提升,所以灌区城镇沿古渠两岸分布,城镇数量增多、规模扩大黄河为宁夏平原带来 __________,保障农业用水,有助于保障提升农作物产量,黄河淤灌为宁夏平原带来 ____________,有助于促进农业发展,黄河使宁夏平原稻鱼肥美,物产丰饶,因而说“天下黄河富宁夏”人口数量扩大灌溉水源肥沃土壤一、区域的整体性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整体把握。1.地理位置特征。位置 内容绝对 位置 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海陆位置 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岸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相 对 位 置 山河 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政治地 理位置 根据本国、本地区轮廓,或邻国、邻省轮廓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交通地 理位置 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经济地 理位置 从靠近或位于的经济中心、开发区、开放区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2.主要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要素 内容地形特征 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方面来描述气候特征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河流特征 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植被特征 主要从植被的类型、分布、多少等方面分析3.主要人文地理特征。人文要素 内容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等方面分析城市 主要从城镇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环境问题 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1.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2.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不同,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分析如下:(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4)土壤差异的形成。(5)植被差异的形成。3.人类活动因素差异。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因素 差异形成的原因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人教版选必2——P8~P9阿曼位于亚洲的西部,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法拉吉是阿曼人生活用水主要依靠的人工修建的水渠灌溉系统,它主要依靠重力,把山泉水和地下水引送到村庄。据统计,阿曼全国曾有4 500多条法拉吉,但由于老化和地下水位太低,目前只有3 000条还在使用,其余阻塞较为严重,逐渐废弃。(1)简述阿曼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2)分析目前部分法拉吉废弃的原因。答案 年久失修,设施逐渐老化;部分水流含沙量大,导致渠道淤积严重;人口增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导致地下水位降低。答案 气候干热(气温高、降水少);河流稀少且多为季节性河流;植被稀疏;荒漠广布。(3)新疆坎儿井是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说明其与法拉吉水源差异产生的原因。答案 法拉吉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不易形成冰雪,所以主要水源是降水和地下水;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地区,纬度高,山脉海拔高,高山冰雪融水量大。特训3 区域的关联性 (2025·安徽模拟)右图为“长三角地区三省内部城镇化协调水平变化图”。泰尔系 数越大,表明区域内差异越大。据此完成5~6题。5.关于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协调水平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总体趋于下降B.江苏持续下降C.浙江快速上升D.安徽渐趋均衡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长三角地区江苏、浙江等省的泰尔系数总体呈下降,说明区域内差异减小,即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协调水平提 高,A项错误;江苏2010至2011年呈上升趋势,B项错误;浙江省泰尔系数变化较小,C项错误;安徽省泰尔系数呈下降趋势,且数值趋近于0,说明区域内差异较小,渐趋均衡,D项正确。故选D。6.造成安徽与江苏、浙江城镇化协调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性质 B.地理位置C.资源禀赋 D.政府调控解析 三省城市性质没有明显差异,A项错误;从地理位置来看,江苏省和浙江省都毗邻上海,能够更好地接受上海的辐射带动作 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内部城镇化协调程度较高,而安徽省由于隔着江苏省,受到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镇化协调水平差异较大,B项正确;江苏、浙江、安徽省都各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资源禀赋不是造成安徽与江苏、浙江城镇化协调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C项错 误;政府调控的作用更多是辅助性的,不是造成安徽与江苏、浙江城镇化协调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D项错误。故选B。特训4 区域的差异性 (2025·湖南衡阳模拟)城市道路网络形态受到自然和人文多种因素影响。如图分别示意黄河沿岸平原城市郑州和南方丘陵城市深圳的道路方向频率。不同方向的长度代表该方向道路出现的频率。读图,完成7~8题。7.郑州和深圳在正东正西、正南正北两组方向上的道路出现频率,体现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河流C.规划 D.历史解析 郑州位于平原地区,受地形影响较小,A项错误;郑州位于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河流分布较少,受河流影响较小,B项错误;郑州和深圳在正东正西、正南正北两组方向上的道路出现频率,体现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规划,即两组方向上都规划有重要干道,C项正确;深圳作为新兴城市,发展历史较 短,D项错误。故选C。8.与郑州相比,深圳各方向道路出现频率的差异主要因为( )①经济规模更大 ②交通流量更大 ③地形起伏更大 ④早期缺乏规划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深圳的经济规模远大于郑州,这使得深圳需要更加发达的交通网络来支撑其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①正确;深圳作为国际大都市,每天有大量的人流和物流经过,需要更加高效的交通系统来支持,②正确;地形起伏情况不是深圳各方向道路出现频率差异的主要原因,③错误;深圳作为新兴城市,其道路规划更加现代化和高效,④错误。综上,①②正确,③④错误,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