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0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0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沈阳市第120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下学期
第三次质量监测
科目:历史
一、选择题(16*3=48分)
1.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夏商早期遗址。考古显示,盘龙城各时期在青铜器发展、社会习俗等方面与中原政治中心保持同步,长江中游地区地位较低的(二)三级聚落又与盘龙城完全同步。这反映出夏商时期(  )
A.王权独尊局面形成 B.文化认同逐渐增强
C.地方治理体系完善 D.血缘纽带作用凸显
2.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家”字尚有“宗庙”之义,但大部分文献将其释作“氏族(宗族)”;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家”字才引申出“个体家庭”之义。“家”字意义的演变(  )
A.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折射出贵族政治的衰落
C.说明血缘观念日益淡化 D.反映了人文意识的觉醒
3.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据此可知,贾谊认为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理论选择失误 B.废分封而推行郡县
C.制度创新有待完善 D.统治阶级施行暴政
4.下表为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其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
时间 功臣(子) 外戚宗室 各级属官 经学之士
汉文帝 4
汉景帝 4
汉武帝 5 4 1 3
汉宣帝 4 1
汉成帝 1 3
A.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B.抑制外戚干政现象
C.有效解决封国问题 D.扩大政府统治基础
5.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外戚大臣冯熙去世,孝文帝为其撰写《冯熙墓志》,该墓志吸收了南朝“墓志铭”这一称呼,确立志题结构并采用汉魏以来碑志文特点,将南朝墓志冗长的谱牒记载整合到志文,这种新型文体在北魏迅速流传。北魏墓志的发展(  )
A.印证了南方强于北方 B.蕴含了政治统一的趋势
C.开启了北魏的封建化 D.加速了统治阶层的衰败
6.中国古代制定礼后需要指定的乐来配合,隋初“太常雅乐,并用胡声”,隋文帝认为不妥,下令议定正乐,然“音律多乖,积年议不定”。隋文帝最后结合遗文旧物,于开皇十四年颁行了新乐。由此可知,颁行“新乐”主要是为了(  )
A.歌功颂德,教化民众 B.恢复传统,重塑礼仪
C.凝聚人心,巩固统一 D.变革音乐,正化风俗
7.下表所列是唐朝时期韩愈和白居易对食盐的国家专营政策的看法,据表格信息可知(  )
韩愈 “今既夺其业……,则富商大贾,必生怨恨,或收市重宝,逃入反侧之地,以资寇盗,此又不可不虑者也。”
白居易 “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
A.两人都认为国家专营导致官商勾结腐败
B.两人都批评了国家专营政策的弊端
C.白居易从财政的角度论证官营的合理性
D.韩愈从民生角度论证商营优于官营
8.唐代《赋役令》规定:“县令须亲知所部富贫、丁中多少、人身强弱。凡差科,先富强,后贫弱;先多丁,后少丁。其赋役轻重、送纳远近,皆依此以为等差,豫为次第,务令均济”。据此可知,《赋役令》的推行( )
A.确定了资产为宗的征税标准
B.导致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C.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税负公平
D.极大地简化了征税程序
9.唐元和四年(809年),政府在敕令中提到:“岭南、黔中、福建等道百姓,虽处遐俗,莫非吾民,多罹掠夺之虞,岂无亲爱之恋,缘公私掠卖奴婢,宜令所在长史切加捉搦,并审细勘责,委知非良人百姓,乃许交关,有违犯者,准法处分。”这反映出(  )
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B.法律体系逐步完善
C.户籍制度管理严密 D.政府重视社会治理
10.《宋史·食货志》载,宋神宗时,“自用兵取湟、廓、西宁,藉其法(发行交子)以助边费,较天圣(宋仁宗年号)一界逾二十倍,而价愈损。及更界年,新交子一当旧者四,故更张之”。该记载揭示了北宋(  )
A.财政危机不断加深的根源 B.边患与制度创新的内在联系
C.纸币难以长期流通的原因 D.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11.有学者指出,“宗陶”和“学杜”是宋代特有的文学现象,在宋以前陶渊明与杜甫只“列为中品”,而宋代两者因“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和“忠愤忧国克尽大义”的品质被儒者遴选为新的文学典范,从审美和价值标准上看,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复古”。该学者意在说明宋代(  )
A.疑古与批判成为文学新风向 B.传统伦理道德得到重塑
C.儒学复兴凸显鲜明的时代性 D.理学呈世俗化发展趋势
12.图1是某一时期人口南迁示意图。据图示信息,这次迁徙(  )
图1
A.夯实了南方政治经济重心的地位 B.初步实现了对南方地区的开发
C.奠定了南方经济文化中心的基础 D.推动了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13.松江原本“土地贫瘠、民食不给”,元末时,松江已能染印青花布,此技“出于海外倭国,而吴人巧而效之”。黄道婆“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松江成为生活富裕之地。这反映了(  )
A.丝织技术促进区域繁荣 B.技术交流推动社会进步
C.棉布已是主要衣着原料 D.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发展
14.辽、夏、金、元以本朝文字翻译中原典籍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从所译之书来看,《尚书》《春秋》《史记》《贞观政要》《资治通鉴》是最受重视的著作。这体现辽宋夏金元时期(  )
A.儒家伦理与法律制度的统一 B.民族文字与中原典籍的趋同
C.史学编撰与民族文化的互鉴 D.文化认同与治国理念的融合
15.明中后期,皇帝诏令的起草如未经内阁票拟,则被称为“中旨"“手敕”“内批”;如诸司奏启的批答不经内阁票拟,则被说是“留中”。均不符合正常程序。正德年间,阁臣蒋冕曾上疏:“近奉手敕,事出非常,乃祖宗百五十年来所未尝有者。传闻远近,孰不惊疑”。这反映明朝( )
A.内阁成为法定决策机构
B.中枢运行系统逐步稳定
C.内阁票拟权日益被侵夺
D.内阁与皇帝的相互制衡
16.1911年,英国人在某海岸修路时发现一块石碑,命名为《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据石碑上的中文记录:“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谨以金银、织金、宝旛、香炉、花瓶、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推测该石碑的发现地大致位于下图中的(  )
第5题图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二、材料题(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东汉末年的战乱和基层组织的破坏,导致一些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武装自卫集团的出现,强宗豪族率领宗族据险守隘,因而坞堡有了很大发展。西晋末年的战乱和社会基层组织的破坏更为严重,坞堡壁垒更是遍布于北方地区,在十六国时期达到高峰,成为战乱时代一种特殊的聚居方式,史称“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诸如“于时豪杰所在屯聚”“关中堡壁三千余所”“冀州郡县,堡壁百余”这类记载,更是史不绝书。
——摘编自黎虎《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坞堡与客家民居》
材料二
——据马玥《汉至魏晋时期坞堡研究——以出土明器、图像为中心》
——《晋书·庾衮传》
材料三
(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魏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相关时代背景,概括归纳坞堡的主要功能。(6分)
(2)结合以上材料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分析说明当时坞堡走向衰落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顺济王之威灵,南放于洞庭,北被于淮泗……以昭示王之神圣英烈不可不敬者如此。
——摘自《苏轼全集·文集·卷一二·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
(注:传说彭蠡湖(江西鄱阳湖)有神蛇,称“彭蠡小龙”,宋代诏封为“顺济王”,主要职能是保护长江行船安全。)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的神灵系统中,水上世界的江河湖海自有其神灵体系并有相应规格的祭祀。北宋时,东海神本庙设于山东莱州,南宋时改在浙江明州设东海神本庙祭祀。南海神祭于广州,唐代已封为广利王,宋代四次加封,且开始在国家祭祀体系中把海神与天地宗庙神灵同列。宋代对长江三元水府神加封王爵,赋予保佑航行和祈降雨雪的使命,官民祭祀活动大为频繁。一些原本是地方的护佑神如江南西路的田相公信仰被长江航行者信奉,在浙江会稽县原本是孝女形象的曹娥被赋予保护运河航行职责。宋代新创诸多护佑航行的神灵信仰,如浙江嵊县显应庙、杭州顺济庙等;最为著名的是妈祖(圣妃)信仰,由起于福建莆田的民间信仰,因福建商人的传播而扩及沿海各地,被纳入国家祀典,封号从“崇福夫人”到“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不断加封,成为海洋专神。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水上信仰的神灵体系及其新变》
(1)指出材料一中对研究宋代水上神灵信仰的史料价值。(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水上神灵信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明代注重边疆防卫。贵州是通往云南的必经之路,明代沿袭元代在西南地区的交通系统,在元代原有驿道基础上进行整修。明初攻克云南大理后,朱元璋将驿道整治和建设视为巩固边疆地区的一项重大措施。滇黔驿道至明代基本完备,从辰州(今湖南沅陵)出发,至贵州镇远可分水路或经陆道继续南下,之后进入云南,途径曲靖到达昆明。
驿道沿线卫所城镇功能要素表
卫所数 公署 军事 文教坛庙
衙署 布政司 卫治 察院 兵库 武场 教场 壕沟 官学 贡院 城隍庙 寺观
16 7 6 15 12 10 9 5 15 15 1 14 12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滇黔驿道贵州段卫所城镇功能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地卫所城镇设置的历史意义。(6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所谓“活”的制度史,是指一种从现实出发,注重发展变迁、相互关系的研究方式。政治制度不是静止的政府型态与组织法,制度的形成及运行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有“运作”,有“过程”才有“制度”,不处于运作过程之中也就无所谓“制度”。
——摘编自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论题,从运作过程视角对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表达清晰,叙述完整。)
沈阳市第120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下学期
第三次质量监测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D B C B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B D B D
二、材料题
(12分)
(1)功能:军事防御,提供乱世求生场所;组织生产,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荫附人口,躲避赋役之地;聚族而居,是取代乡里的基层自治组织;稳定秩序,分裂割据下延续文明的载体。(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
(2)原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社会趋于稳定;推广均田制,使荫附人口转变为国家的编户齐民;租调制有利于减轻负担,增强受田农民对政府的认可;北魏政府强化基层治理,打击了地方豪强。(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
18.(16分)
(1)价值:
史料选自宋人文集,属于文献史料。(1分)可用于研究“彭蠡小龙”的影响范围,宋代长江流域神灵信仰的内容及社会影响(2分),但作为个人著述,需要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1分)。
(2)变化:东海神本庙由莱州改设在明州;海神特别是南海神地位上升;长江及东南沿海地区水上神灵信仰增加;新增护佑航行职能或者新创了护佑航行的神灵信仰;妈祖信仰不断兴盛并被国家认可。(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原因:宋金对峙,宋室南迁,南宋偏安江南;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繁荣;长江流域及东南地区水上航行频繁;海外贸易繁荣,出海航行增多。(6分,每点2分,答出3点)
19.(12分)
(1)特点:突出军事防卫功能;具备基本的行政功能;兼具社会教化功能。(6分)
(2)意义:加强了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保障驿道畅通,促进了区域经济交流和发展;推动了西南地区文化教育发展;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流与交融。(6分)
20.(12分)
示例
论题:三省六部制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2分)
阐述: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为隋朝的政治稳定提供了制度保障。唐朝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六部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朝廷的不同职能。唐朝在实际政务处理中,根据情况对三省六部制进行灵活运用。宋朝初期,三省六部制仍然保留。宋朝统治者为加强皇权,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来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使得三省六部的部分职权被转移。元朝实行一省制,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六部也归中书省管辖,这种变革是统治者为了适应元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等特点而作出的调整。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皇权,废除丞相制度,中书省也随之被废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其权力得到提升。清朝继承了明朝的中央官制,六部仍然是中央重要的行政机构。但清朝设立军机处后,军国大事主要由军机处商议,皇帝裁决。六部在行政事务处理中,更多是执行军机处和皇帝的命令。(8分)
结论:三省六部制在隋朝确立,经过唐朝的完善、宋朝的调整、元朝的变革和明清的演变,其演变历程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随着时代变迁、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不断变化的过程。(2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标题如以科举制度为例看中国古代制度的演变历程、从“过程”视角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历程、从“过程”视角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历程等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