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2.2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下册课后培优检测1.云南非遗“乌铜走银”工艺品,是将熔化的银水填入铜胎的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制成的。时间久了,底铜自然乌黑,而银纹图案依然光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铜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银 B.乌铜合金的硬度大于纯铜C.铜表面可能生成氧化铜 D.可用稀盐酸比较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2.有X、Y、Z三种金属,只有Z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如果把Y加入X的硝酸盐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据此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X>Z>Y B.X>Y>Z C.Y>X>Z D.Z>Y>X3.《宋会要辑稿》记载:“浸铜之法,先取生铁打成薄片……浸渍数日,铁片为胆水(硫酸铜溶液)所薄,上生赤煤,取出刮洗……入炉烹炼……方成铜。”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打成薄片”增大了反应的接触面积B.“铁片为胆水薄”发生了置换反应C.“上生赤煤”指铁片上生成了红色的煤D.“浸铜之法”可知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4.为了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实验小组依据图中所示,向孔穴1~3中分别滴加X溶液。关于该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A.X溶液可以是稀硫酸B.X溶液可以是溶液C.实验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D.实验过程中,银片表面没有明显现象5.将2.4 g某不纯的镁粉(已知其中只含有另一种金属杂质)与足量稀盐酸完全反应,收集到氢气的质量为0.22 g,则这种杂质可能是( )A.锌 B.铁 C.铜 D.铝6.为比较金属M与Fe、Zn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待甲中充分反应后打开,使甲中溶液全部进入乙中,乙中无明显现象,打使乙中溶液全部进入丙中,Zn片表面变黑(金属片均足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反应后得到黄色溶液B.丙中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大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n>M>FeD.将M片和Zn片互换位置仍能达到实验目的7.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和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B.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C.如果滤液呈蓝色,滤出固体中可能有铜D.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滤出固体中一定有锌8.化学兴趣小组利用置换反应来判断、M、N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下图所示的5种方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方案①能反应,则方案③一定能反应B.仅凭方案②,无法确定N与的活动性顺序C.结合方案④、⑤,一定能够判断M和N的活动性D.若方案②、④均不能反应,则活动性:9.某兴趣小组在研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时,在铁粉中,先逐滴加入一定量溶液,再逐滴加入溶液,剩余固体质量与所加溶液总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推论合理的是( )A.所加溶液质量为时,生成的质量为B.段发生的是和溶液的反应C.的值为21.6D.点溶液中不含10.已知可溶于水,金属X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化学方程式错误的是( )A. B.C. D.11.如图所示,在杠杆两端分别挂着质量相等的铜球和锌球,这时杠杆平衡。然后将两球分别浸没在稀硫酸和溶液中片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盛稀硫酸的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增加B.只有盛溶液的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增加C.两边烧杯中溶液的质量都增加D.取掉烧杯后,杠杆仍然保持平衡12.已知金属R和Fe、H活动性强弱顺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R放入溶液中,有锌析出B.金属铁放入,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固体的质量变小C.金属铁(足量)放入,溶液中,溶液变黄色D.金属R放入溶液中,金属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13.为验证Fe、Mg、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实验小组进行了下图实验。(1)试管乙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2)仅通过上述实验不能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需补充一个实验来证明,应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填字母)。A.铜粉、稀盐酸 B.镁粉、溶液 C.镁粉、溶液(3)将实验后甲、乙两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此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由此推断混合前甲试管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_(填离子符号)。14.某电镀厂为减少水污染及节约成本,从含有、、的废液中回收重要原料和有关金属,具体过程如图所示(假设实验过程中没有物质损失)。(1)操作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任写其一)。(2)固体D的成分为_________。(3)最终得到的产品的质量_________(填“>”“<”或“=”)原废液中的质量。(4)该流程图所涉及的反应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来比较Mg、Fe、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15.我国的冶金工业发展很早。在西汉时期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曾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即把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可以置换出铜。(1)这里的“曾青”指_________。(2)若用84g铁可以制得多少克铜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A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位于银前,铜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银,故A正确B 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乌铜合金的硬度大于纯铜,故B正确C 氧化铜是黑色的,由题干推测,铜表面可能生成氧化铜,故C正确D 铜、银均不能与稀盐酸反应,不能用稀盐酸比较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故D错误2.答案:C解析:只有Z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说明Z的金属活动性最弱;把Y加入X的硝酸盐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说明Y的金属活动性比X强;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Y>X>Z。3.答案:C解析:“上生赤煤”指铁片放入胆水中,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故能置换出胆水(硫酸铜溶液)中的铜,故铁片表面生成了红色的铜。4.答案:A解析:A、为了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向孔穴1~3中分别滴加X溶液,若X溶液是稀硫酸,孔穴1中锌能与稀硫酸反应,孔穴2中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孔穴3中银不能与稀硫酸反应,说明活动性Zn>H、Cu<H、Ag<H,只能说明锌比铜、银活泼,无法比较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故X溶液不可以是稀硫酸,故选项说法错误;B、为了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向孔穴1~3中分别滴加X溶液,若X溶液是硫酸铜溶液,孔穴1中锌能与硫酸铜反应,孔穴2中铜不能与硫酸铜反应,孔穴3中银不能与硫酸铜反应,说明活动性Zn>Cu、Cu>Ag,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n>Cu>Ag,故X溶液可以是硫酸铜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C、为了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常利用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D、由于三种金属中银的活动性最弱且排在氢之后,在本实验所用的常见酸或盐溶液中,银片表面均无明显现象,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5.答案:D解析:根据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2.4 g纯镁能生成0.2 g氢气,由于0.2 g<0.22 g,说明不纯的镁中所含的杂质能与稀盐酸反应且能产生氢气,而且等质量的镁和所含杂质相比,杂质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多。铜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所以不纯的镁中的杂质不可能是铜。根据镁、锌、铁、铝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的质量关系可知,等质量的镁、锌、铁、铝与稀盐酸反应时,铝比镁产生的氢气质量多。故选D。6.答案:B解析:甲中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故A错误;因为乙中无明显现象,说明M与氯化亚铁不反应,则M的金属活动性比Fe弱,氯化亚铁溶液进入丙中,丙中锌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铁和氯化锌,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质量关系可知,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大,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n>Fe>M,故B正确,C错误;将M片与Zn片互换位置,只能得到Zn>Fe、Zn>M的结论,并不能比较M与Fe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故D错误。7.答案:C解析:A、若Zn不足,可能只置换Ag而未置换Cu,滤渣中可能仅含Ag,故错误;B、若Zn恰好与硝酸银、硝酸铜完全反应或锌过量,Fe未参与反应,溶液中不含硝酸亚铁,故错误;C、若滤液呈蓝色,说明滤液中含有硝酸铜,因此硝酸铜可能没有反应,也可能部分反应,如果硝酸铜部分反应,则滤渣中含有银和铜,因此滤渣中一定有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的银,可能含有铜,故正确;D、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生成,说明滤渣中一定有铁粉,铁粉可能部分参与反应或没有参与反应,硝酸银、硝酸铜一定完全反应,锌反应完了或有剩余,则滤渣中一定有铁、铜、银,可能有锌,故错误。故选C。8.答案:D解析:A、若方案①铁能与M的盐溶液反应,说明铁的活动性大于M,但M的活动性不一定比氢强,比如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但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所以方案③不一定能反应,该选项错误;B、方案②为铁与N的盐溶液,如果能反应,说明铁的活动性大于N ;如果不能反应,说明N的活动性大于铁,所以仅凭方案②能确定N与铁的活动性顺序,该选项错误;C、方案④为M和硫酸亚铁溶液,若能反应,说明M的活动性大于铁 ;方案⑤为N和硫酸亚铁溶液,若能反应,说明N的活动性大于铁,但仅根据这两个方案,若M、N都能与硫酸亚铁反应,无法判断M和N的活动性强弱,该选项错误;D、方案②为铁与N的盐溶液,若方案②不能反应,说明N的活动性大于Fe ;方案④为M和硫酸亚铁溶液,若方案④不能反应,说明M的活动性小于Fe ,所以活动性顺序为N>Fe>M ,该选项正确;故选D。9.答案:BC解析:A、所加溶液质量为时,即对应b点,由分析可知,b点固体为铁和铜,则生成的质量小于,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由分析可知, 段发生的是和溶液的反应,说法正确,符合题意;C、由分析可知,ab段为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bc段为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亚铁,cd段表示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即部分铁先转化为铜,铜再转化为银,部分铁直接转化为银,说明5.6g铁最终全部转化为Ag,设生成银的质量为x,故的值为21.6,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由分析可知,d点之后稀硝酸过量,溶液中含有生成的硝酸亚铁、硝酸铜以及过量的硝酸银,所以点溶液中含,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C。10.答案:C解析:由题图可知,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X在氢前,所以X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由化学式可知,X在化合物中显+2价,A正确。由题图可知,X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所以X可以把铜从溶液中置换出来,B正确。由题图可知,X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铁不能置换出中的X,C错误。由题图可知,X的金属活动性比镁弱,所以镁可以把X从溶液中置换出来,D正确。11.答案:B解析:由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铜排在氢的后面,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所以盛稀硫酸的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不变,A错误;锌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锌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化学方程式及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可知,每160份质量的硫酸铜参与反应会生成161份质量的硫酸锌,所以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会增加,B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反应一段时间后,左边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不变,右边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增加,C错误;反应一段时间后,铜球的质量不变,锌球的质量减少,取掉烧杯后,杠杆不能保持平衡,D错误。12.答案:D解析:已知金属R和Fe、H活动性强弱顺序为,则R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金属R放入,溶液中不发生反应,没有锌析出,A错误。金属铁放入溶液中,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每56份质量的铁可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一段时间后固体的质量变大,B错误。已知金属R和Fe、H活动性强弱顺序为,足量金属铁放入溶液中,生成硝酸亚铁和R,溶液变浅绿色,C错误。已知金属R和Fe、H活动性强弱顺序为,则R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金属R放入溶液中,能发生置换反应,置换出铜,金属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D正确。13.答案:(1)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2)B(3);解析:(1)试管乙中铁粉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可观察到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故填: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2)试管甲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说明镁的活动性比氢强,试管乙中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但无法比较镁和铁的活动性,要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应补充比较镁、铁活动性的实验;A、铜与盐酸反应不反应,说明铜的活动性比氢弱,但仍然无法比较镁和铁的活动性强弱,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镁粉能置换出溶液中的铁,说明镁的活动性比铁强,能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故选项符合题意;C、镁粉能置换出溶液中的铜,说明镁的活动性比铜强,但仍然无法比较镁和铁的活动性强弱,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3)将实验后甲、乙两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此推断混合前甲试管溶液中溶质为生成的氯化镁和过量的盐酸,含有的阳离子是,故填:;。14.答案:(1)或(2)Mg、Cu/镁、铜(3)>(4)不能解析:(1)操作①中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镁和硫酸亚铁反应生硫酸镁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废液中含有硫酸铜、硫酸镁、硫酸亚铁,加入过量镁粉,镁比铁、铜活泼,故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镁和铜,镁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镁和铁,镁粉过量,故固体A的成分是:Mg、Fe、Cu,铁能被磁铁吸引,镁、铜不能被磁铁吸引,向固体D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得到铜和滤液E,故固体C为铁,固体D为镁和铜;(3)由于处理过程中,镁和硫酸铜、硫酸亚铁、硫酸均反应生成了硫酸镁,故最终得到的产品硫酸镁的质量﹥原废液中硫酸镁的质量;(4)由于流程中只体现镁能置换铜、铁,并未比较铁与铜的置换关系,故不能据此完整判断Mg、Fe、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15.答案:(1)硫酸铜溶液(2)96解析:(1)“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即把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可以置换出铜,则“曾青”指硫酸铜溶液。(2)解:设制得铜的质量为x答:用84g铁可以制得96克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