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培优篇)2024-2025学年下学期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暑假分层作业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妈妈买了10个大小接近的苹果,拿出其中2个苹果称重,这两个苹果的平均质量是250克,这10个苹果的平均质量,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定是250克 B.可能是250克 C.可能小于250克 D.可能大于250克2.小东看一本故事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15页,后3天共看66页,小东平均每天看多少页?正确的算式是( )。A.66÷3+15 B.(15×4+66)÷(4+3) C.(15+66)÷(4+3)3.四(1)班学生平均身高140厘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1)班每个学生的身高可能都不是140厘米。B.四(1)班每个学生的身高一定都是140厘米。C.四(1)班身高最高的学生是小东,他的身高可能比140厘米矮。D.四(1)班每个学生的身高可能都超过140厘米。4.某小学四年级四个班的学生做“爱心卡”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图中虚线所在的位置能反映出平均每班制作“爱心卡”的张数的是( )。A. B. C. D.5.下面是某班同学的身高统计表。估计该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 )cm。身高/cm 141-145 146-150 151-155 156-160 161-165男生人数 1 5 7 6 3女生人数 2 4 8 7 2A.141 B.153 C.1656.五个人折纸鹤,小芳折了29个,小丽折了19个,小华折了9个,另外两人折的个数比小丽少,比小华多。这五个人折纸鹤的平均数应是( )。A.小于9 B.大于9小于19 C.19 D.大于19小于297.学校田径队4位队员的身高都在140cm至150cm之间。小明身高为170cm,如果他加入田径队后,田径队员的平均身高( )。A.增加12.5cm B.增加20cm至30cmC.增加6cm至7.5cm D.增加4cm至6cm二、填空题8.看图并填空。某小学四、五、六年级戴眼镜的学生人数统计图(1)( )年级戴眼镜的学生最多,( )年级戴眼镜的学生最少。(2)四至六年级戴眼镜的男生和女生一共有( )人。平均每个年级有( )人戴眼镜。9.五年级(1)班进行跳绳比赛,第2组5名同学1分钟跳绳的成绩分别是(单位:下):80、92、86、88、79,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中位数是( )。10.5个同学的体重分别是:32千克、29千克、38千克、34千克、28千克。这5个同学体重的平均数一定大于( )千克,小于( )千克。11.下面是小宇家1~5月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统计图。(1)小宇家收入最多的是( )月,支出最少的是( )月;(2)( )月余额最多,5个月一共支出( )元;(3)( )月和( )月余额同样多。12.四年级体育达标测试,王梅5次的仰卧起坐平均成绩是41次,如果去掉最低成绩,她的平均成绩可以达到43个,则最低成绩是( )个。13.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有这么一道问题:“今有五等诸侯,共分橘子六十颗,人别加三颗。”意思大致为:要把60颗橘子分给五个不同等级的诸侯,每高一个等级就比低一等级的多3颗。小希想知道各诸侯得几颗橘子,于是就想化难为易:如果是“3个不同等级的诸侯按同样的要求分18颗橘子,该怎么分?”先平均分,(颗),每个诸侯得到6颗,再让三等诸侯拿出3颗给一等诸侯,则一等诸侯就得6+3=9颗,二等诸侯得6颗,三等诸侯就得(颗)。即先平均分,再按等级调整。参照这样的方法,原题中二等诸侯分到 颗橘子。三、判断题14.小军所在小组的平均身高是146cm,小军的身高可能比146cm高。( )15.小明5次跳远的总成绩是10m,他肯定每次都跳2m。( )16.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比较不同地区同一时间的气温情况。( )17.口算测试中,男生的总分是98分,女生的总分是86分,说明男生的成绩比女生好。( )四、计算题18.列式计算。88、90、89、94、30、92、91,它们的平均数是多少?五、作图题19.为增强学生的“防溺水”安全意识,某校进行了防溺水知识竞赛,并对五年级(2)班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统计。(1)请将纵轴的数据补充完整。(2)女生三个等级的平均人数是6人,及格等级的女生有( )人,请在统计图上表示出及格等级的女生人数。(3)五年级(2)班参加这次知识竞赛的学生一共有( )人。女生成绩在( )等级的人数最多。六、解答题20.下面是某学校课外小组人数统计表:(1)请根据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2)这几个课外小组中,人数最多的是( )小组。(3)参加( )小组的男生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女生人数最少。(4)( )小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相差最多。21.下面是某学校2022年上半年三~六年级学生视力普测情况统计表。(1)请将统计图补画完整。(2)( )年级近视的人数最多,( )年级近视的人数最少。(3)( )年级近视人数和不近视人数相差最大。(4)从( )年级到( )年级近视人数增加最多。(5)根据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议?22.学校排球队选拔新队员,可可和乐乐分别进行垫球比赛,共计5次,每次的垫球个数统计如图。(1)乐乐平均垫球是40个,请你将乐乐第5次的垫球个数在统计图上补充完整。(2)如果要从可可和乐乐两个人中选一个加入排球队,你建议选谁?请说明理由。(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23.光明幼儿园小(1)班35位小朋友分两组进行跳绳比赛。第1小组15人,平均每人跳40下;第2小组20人,平均每人比全班同学跳的平均数还要多6下,全班同学平均每人跳多少下?小明同学刚看到这个题目,感觉非常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试着画了一幅“示意图”(见下图)。画完,他发现只要三步就能算出正确结果。①20×6=120(下) ②____________③40+8=48(下) 答:全班同学平均每人跳48下。请你根据小明同学画的“示意图”和已有的两步算式完成下面4个任务:(1)把“示意图”所有括号内的数据补充完整;(2)“示意图”哪个区域可以表示“第1小组一共跳了多少个绳”?请你在图中正确的区域写上“第1小组跳绳总数”;(3)“示意图”哪两个区域的大小都能表示小明“第①步”计算的结果,请用铅笔涂色(或画斜线)的方法图中表示出来;(4)在横线上把小明同学的“第②步”算式补充完整。《(培优篇)2024-2025学年下学期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暑假分层作业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答案 A B A A B B D1.A【分析】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据此选择即可。【详解】A.250克是平均质量,并不是苹果的质量一定是250克,原题说法不正确;B.苹果的质量可能是250克,原题说法正确;C.苹果的质量可能小于250克,原题说法正确;D.苹果的质量可能大于250克,原题说法正确。说法不正确的是苹果的质量一定是250克。故答案为:A2.B【分析】前4天平均每天看15页,根据乘法的意义可知,前4天共看了(15×4)页,又后3天共看66页,则这本故事书共有(15×4+66)页,前后共看了(4+3)天,根据除法的意义可知,平均每天看:(15×4+66)÷(4+3);据此列式解答。【详解】(15×4+66)÷(4+3)=(60+66)÷7=126÷7=18(页)小东平均每天看18页。所以正确的算式(15×4+66)÷(4+3)。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均数的意义及求法,关键是求出前4天看的页数。3.A【分析】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能反映这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大小,平均数介于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据此即可解答。【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四(1)班每个学生的身高可能都不是140厘米,原说法正确。B.根据分析可知,四(1)班每个学生的身高可能大于140厘米,小于140厘米,也可能等于140厘米,原说法错误。C.根据分析可知,最高身高大于平均身高,四(1)班身高最高的学生是小东,他的身高比140厘米高,原说法错误。D.根据分析可知,四(1)班每个学生的身高可能大于140厘米,小于140厘米,也可能等于140厘米,不可能都超过140厘米,如果都超过140厘米,那么平均数就会比140大,原说法错误。故答案为:A4.A【分析】根据平均数是反应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它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比平均数多的部分和比平均数小的部分相等,据此解答即可。【详解】A.图中虚线所在的位置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且比平均数多的部分和比平均数小的部分相等,符合要求;B.图中虚线所在的位置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但比平均数多的部分和比平均数小的部分不相等,不符合要求;C.图中虚线所在的位置和最小数相等,不符合要求;D.图中虚线所在的位置和最大数相等,不符合要求。故答案为:A【点睛】熟练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5.B【分析】根据题意,看表可知,身高在151-155cm,人数最多,为了估计该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我们需要根据给定的身高统计表进行计算。表格提供了不同身高区间的男生和女生人数。由于数据是分组的,我们使用每个身高区间的组中值(即区间的中点)来估计平均身高。据此解答即可。【详解】根据分析可知:A.141cm在身高141-145cm之间,人数偏少,141cm不可能是该班同学的平均身高。B.153cm在身高151-155cm之间,人数偏多,153cm可能是该班同学的平均身高。C.165cm在身高161-165cm之间,人数偏少,165cm不可能是该班同学的平均身高。下面是某班同学的身高统计表。估计该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53cm。身高/cm 141-145 146-150 151-155 156-160 161-165男生人数 1 5 7 6 3女生人数 2 4 8 7 2故答案为:B6.B【分析】(29+19+9)÷3=(48+9)÷3=57÷3=19(个)通过计算可知:小芳,小丽、小华3人折纸鹤的平均数是19个。如果再添加两个人,两人折的个数都比19小,也就是比3人的平均数小,则5人的平均数应该比3人的平均数19要小。如果两人折的个数都比9大,则5人的平均数应比最小值9要大。【详解】根据分析可知:这5人折纸鹤的平均数大于9,小于19;故答案为:B【点睛】此体还可用假设法:假设两人折的个数和小丽同样多,都是19个,计算出5人平均数的最大值;再假设这两人折的个数和小华同样多,都是9个,再计算出5人平均数的最小值,平均数应该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7.D【分析】原来4位队员的身高都在140cm至150cm之间,只需将小明身高多出的部分平均分给每一位队员即可。【详解】(170-140)÷5=30÷5=6(cm)(170-150)÷5=20÷5=4(cm)即田径队员的平均身高增加4cm至6cm;故答案为:D【点睛】考查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理解移多补少的方法是解题关键。8.(1) 六 四(2) 237 79【分析】(1)求哪个年级戴眼镜的学生人数最多或最少,可以先用加法把每个年级戴眼镜的人数算出来,然后再比较他们人数的多少即可。(2)求三个年级戴眼镜的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直接把三个年级戴眼镜的人数加起来即可。求平均每个年级有多少人戴眼镜,直接用总人数除以3即可。【详解】(1)四年级:33+20=53(人)五年级:40+31=71(人)六年级:61+52=113(人)113>71>53故六年级戴眼镜的学生最多,四年级戴眼镜的学生最少。(2)53+71+113=124+113=237(人)237÷3=79(人)四至六年级戴眼镜的男生和女生一共有237人。平均每个年级有79人戴眼镜。9. 85 86【分析】根据“总成绩÷人数=平均成绩”进行计算即可;中位数是将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则处于最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详解】(80+92+86+88+79)÷5=425÷5=85(下)这组数据共有5个数是奇数个,中间的数86,所以中位数是86。【点睛】解答此题应结合题意,根据平均数、中位数的意义进行解答即可。10. 28 38【分析】根据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由此做出解答。【详解】因为5个同学的体重分别是:32千克、29千克、34千克,在这5个数中,最大的数是38千克,最小的是28千克,所以这6个同学体重的平均数一定大于28千克,小于38千克。【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平均数的含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解答不同的关键是知道平均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由此做出解答。11.(1) 2 3(2) 1 14900(3) 4 5【分析】(1)比较各月收入和支出情况,完成填空;(2)求几个月的收入和支出的差、几个月支出的和,完成填空;(3)比较各月结余情况,完成填空。【详解】(1)4400>4200>3900>3800>36004500>3000>2600>2500>2300小宇家收入最多的是2月,支出最少的是3月;(2)3900-2500=1400(元);二月支出比收入还多;3600-2300=1300(元);3800-2600=1200(元);4200-3000=1200(元);1400>1300>1200=12004500+3000+2600+2500+2300=14900(元)1月余额最多,5个月一共支出14900元。(3)由(2)可知,4月和5月余额同样多。【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关键从统计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12.33【分析】用平均成绩乘做仰卧起坐的次数就是总个数,用做5次仰卧起坐的总个数减去去掉最低成绩的4次仰卧起坐的总个数,即可得出王梅的最低成绩。【详解】总个数:41×5=205(个)最低成绩:205-43×4=205-172=33(个)所以她的最低成绩是33个。【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均数的意义,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平均成绩×次数=总成绩,理解5次的总成绩减其中4次的总成绩就是没计入的那次的成绩。13.15【分析】由题意可知,把60颗橘子平均分给5个诸侯,三等诸侯的橘子数量等于平均数,四等诸侯的橘子拿出3颗给二等诸侯,二等诸侯的橘子数量=平均数+3颗。【详解】60÷5+3=12+3=15(颗)所以,二等诸侯分到15颗橘子。【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均数的应用,根据题中的计算方法,先平均分,再让四等诸侯拿出3颗给二等诸侯即可。14.√【分析】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能反映这组数据的中各个数据的大小,由此即可进行判断。【详解】146cm是小军所在小组的平均身高,因此小军的身高可能比146cm高。故答案为:√【点睛】熟练掌握平均数的意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5.×【分析】10÷5=2(m),所以小明5次跳远的总成绩是10m,他平均每次跳2m,据此即可解答。【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小明5次跳远的总成绩是10m,他平均每次跳2m,原说法错误。故答案为:×16.√【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够同时显示多组数据,便于比较不同组别在同一项目上的数值。比较不同地区同一时间的气温,符合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应用场景。【详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比较不同地区同一时间的气温情况。故答案为:√17.×【分析】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比较平均数能得出成绩的优差,由于口算测试中男女生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单单比较男女生的总分是不能判定成绩的优差。【详解】由于口算测试中男女生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单单比较男女生的总分是不能判定成绩的优差, 故原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点睛】此题考查了平均数的应用,比较平均数能得出成绩的优差。18.82【分析】根据平均数=7个数的和÷数的总个数,用(88+90+89+94+30+92+91)÷7即可求出平均数。【详解】(88+90+89+94+30+92+91)÷7=574÷7=82它们的平均数是82。19.(1)见详解(2)4;见详解(3)35;良好【分析】(1)依据题意结合图示可知,纵坐标一共5格,最高的刻度线为10,那么用10除以5,即可求出一格表示多少人,据此解答即可。(2)及格等级的女生人数=平均人数×3-优秀女生人数-良好女生人数,由此解答本题。(3)先根据统计图分别计算出参加竞赛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再将二者相加,即可计算出参加这次知识竞赛的学生总人数,要判断女生成绩在哪个等级的人数最多,在统计图中找出哪个哪个白色条形柱最高即可。【详解】(1)10÷5=2(人)那么第一个刻度线处标2,第二个刻度线处标4,第三个刻度线处标6,第四个刻度线处标8。(2)6×3-4-10=18-4-10=14-10=4(人)所以女生三个等级的平均人数是6人,及格等级的女生有4人。(3)男生:5+6+6=17(人)女生:4+10+4=18(人)总人数:17+18=35(人)所以五年级(2)班参加这次知识竞赛的学生一共有35人。女生成绩在良好等级的人数最多。(1)(2)如图:20.(1)见详解(2)合唱(3)体育;科技(4)合唱【分析】(1)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结合条形统计图的画法,画出条形统计图即可。(2)分别计算出每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然后再比较。(3)哪一个课外小组中,男生对应的条状最高,则参加这个小组的男生人数最多;哪一个课外小组中,女生对应的条状最矮,则参加这个小组的女生人数最少。(4)哪一个课外小组中,男生和女生对应的条状相差最大,则这个小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相差最多。【详解】(1)如图:(2)合唱小组:12+30=42(人)体育小组:24+15=39(人)书画小组:15+12=27(人)科技小组:10+6=16(人)42>39>27>16,即这几个课外小组中,人数最多的是合唱小组。(3)根据统计图可知,参加体育小组的男生人数最多,参加科技小组的女生人数最少。(4)根据统计图可知,合唱小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相差最多。【点睛】此题是考查如何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21.(1)图见详解;(2)六;三;(3)三;(4)四;五;(5)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分析】(1)根据统计表数据绘制统计图即可。(2)根据图表数据,比较近视人数多少即可。(3)把各年级近视人数和不近视人数相减即可。(4)相邻两个年级的近视人数相减,比较大小即可。(5)针对近视人数不断攀升的情况发表自己的观点即可。【详解】(1)(2)六年级近视的人数最多,三年级近视的人数最少。(3)三年级:140-20=120(人)四年级:138-22=116(人)五年级:120-40=80(人)六年级:115-45=70(人)所以三年级近视人数和不近视人数相差最大。(4)从四年级到五年级近视人数增加最多。(5)根据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议?近视人数逐年增多,大家要保护视力,多做眼保健操。【点睛】本题考查统计图表的应用和综合分析能力。22.(1)见详解(2)选乐乐,因为乐乐的平均垫球的个数多。(3)第一次二人相差多少个?10个。(答案不唯一)【分析】(1)根据平均数的意义,求乐乐第五次垫球个数,完成统计图;(2)求可可五次的垫球平均数,与乐乐相比,即可得出结论;(3)根据统计图的特点提问并解答即可。【详解】(1)如下图:(2)35<40答:我建议选乐乐,因为乐乐的平均垫球的个数多。(3)第一次二人相差多少个?50-40=10(个)答:第一次二人相差10个。(答案不唯一)【点睛】本题考查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填充,关键是利用平均数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23.见详解【分析】(1)移多补少的部分是120下,这120下补给15人,这15人平均每人分得120÷15=8下,则此时每个人相当于跳了40+8=48下,也就是全班每人平均跳8下;实际上第2组每人平均跳48+6=54下,根据分析将数据补充完整;(2)标注15人的上半部分表示第1小组跳绳的总个数;(3)用“移多补少”连接的两部分是表示小明“第①步”计算的结果;(4)第②步算式为:120÷15=8(下)。【详解】答案如下:。【点睛】此题考查平均数的应用。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