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培优篇)2024-2025学年下学期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暑假分层作业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面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折线统计图一定比条形统计图好B.绘制本市一年内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应该选用折线统计图,因为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变化情况C.要表示甲、乙同学几次数学成绩的对比变化情况,最好用复式折线统计图D.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还便于两个数量进行比较2.学校设立“红领巾交换书屋”鼓励学生课外阅读。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夕,大队辅导员想了解全校学生年阅读量情况,以下四位同学介绍的关于书屋的信息对他最有帮助的是( )。A.小东:602班去年一共借阅1000本 B.小红:去年全校人均借阅14.5本C.小力:周一借出1256本 D.小君:我上周借阅了3本3.陈老师从学校出发,乘车0.5小时来到距离学校5km的图书馆查阅资料1小时。陈老师查阅完资料在图书馆里休息0.5小时,然后乘车0.5小时返回学校。如图所示的( )正确描述了陈老师的这一活动过程。A.B.C.4.王老师自驾车上班,开始时匀速行驶,途中因交通拥堵有一段时间行驶缓慢,拥堵结束后为了赶时间提高了速度。下面图( )能正确描述王老师驾车行驶情况。A. B. C. D.5.“龟兔赛跑”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领先的兔子看着慢慢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就睡了一觉。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乌龟还是先到达了终点。用S1、S2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的路程,t为时间,下面图( )与故事情节相吻合。A. B. C. D.二、填空题6.红星小学在制订下学期一年级招生计划时,要统计分析近五年本校一年级招生人数变化情况,应选择( )统计图。7.如图是小欢爸爸骑自行车旅游的情况统计。(1)他上午8时出发,到9时整大约骑行了( )千米,然后休息了( )分。(2)上午11时到达景区,他在这个景区参观了( )小时。(3)他下午( )时开始返回,回家的路上一共骑了( )小时。(4)他去时一共用了( )小时(休息时间不算),平均每小时骑行( )千米。返回时的速度是( )千米/小时。8.小欢每天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课后实践作业。下图是他某一周内1分钟跳绳成绩。能表示小欢这一周平均每天1分钟跳绳成绩的是第( )条虚线。9.某市某童装厂甲、乙两车间2022年1—4季度童装产值情况如下。(1)90万元是( )车间第( )季度的产值。(2)甲车间2022年平均每季度的产值是( )万元。(3)两个车间第( )季度的产值相差最大,相差( )万元。(4)观察统计图,我还发现 。10.根据统计图分析问题。 (1)这是一幅 统计图,图中纵轴上一小格表示 毫米。(2) 月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最接近, 月两个城市的降水量差最大。(3)A市降水量 月到 月上升最快,B市降水量 月到 月呈下降趋势。11.如图是两位新冠肺炎患者体温记录。(1)护士每隔( )小时给患者测一次体温。(2)在相邻两次的测量数据中:①甲从( )月( )日( )时到( )月( )日( )时体温下降得最快。②乙从( )月( )日( )时到( )月( )日( )时体温上升得最快。(3)两人( )月( )日( )时体温差最大。(4)从体温上观察,( )的病情呈现好转。12.有一个长方体容器(如图①),现以每分钟25升的速度向这个容器注水。容器的底面有一块隔板(垂直于底面,不考虑厚度),将容器隔为A、B两部分。B部分的底部有一个洞,水按每分钟10升的速度往下漏。图②表示从注水开始A部分水的高度变化情况。(1)注水36分钟共漏出水( )升。(2)如果B部分的洞不漏水,那么只要( )分钟就能使容器A部分的水位达到5分米。13.小轿车和中巴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方向开往24千米处的B地,行驶情况如图所示。(1)出发5分钟后两车相距( )千米。(2)行驶至20千米路程时,小轿车比中巴车少用( )分钟。(3)如果小轿车到达B地后,停车加油用了5分钟,然后立即返回A地,小轿车与中巴车在离B地( )千米处相遇。三、判断题14.折线统计图不仅便于直观了解数量的多少,还可以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15.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反映两组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和变化趋势。( )16.要观察对比一个公司两种产品的月销售量走势,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最好。( )四、计算题17.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1) (2) (3) (4)五、作图题18.下表是A、B两个品牌的粽子近几年在端午节期间的销售情况统计表。年份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A品牌(万元) 400 500 450 390 350B品牌(万元) 300 400 550 600 700(1)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2)你能说一说A、B两个品牌的粽子近几年的销售趋势吗?(3)A、B两个品牌的粽子在( )年的端午节销售的差距最大,相差( )。(4)( )品牌的粽子要尽快改善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六、解答题19.下面是希望小学五年级喜欢打篮球和踢足球的人数统计表。(1)根据上面统计表中的数据画出折线统计图。(2)希望小学五年级学生喜欢( )的人数多,比喜欢打篮球的多( )人。(3)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20.根据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1)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写出两条)(2)男、女生平均身高最少相差( )厘米,男生从( )岁到( )岁平均身高增长最多。(3)你现在身高是多少?与我国同年龄的小学生平均身高比,你有什么想对自己说的?21.按要求完成下题:某文化用品商店A、B两种品牌文化用品近6年的销售额如下:(单位:万元)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A牌 3 3.5 4 5 5.4 5.9B牌 6 5.5 5.3 5.2 4.5 4.2(1)请画出折线统计图。(2)请分析两种品牌文化用品销售额的变化趋势。22.王叔叔骑自行车匀速从甲地驶向乙地,在途中休息了一段时间后,仍按原速行驶,他离乙地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折线所示。刘叔叔开车匀速从乙地驶向甲地,比王叔叔晚出发一段时间,他离乙地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线段AB所示。王叔叔出发多少小时后与刘叔叔相距15千米?《(培优篇)2024-2025学年下学期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暑假分层作业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答案 A B A D C1.A【分析】单式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用不同的条形表示两种以上的量的多少。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两组以上数据的水平进行比较,可以容易地比较出两组以上数据的变化趋势,更清楚看出各类之间的比较。【详解】A.每种统计图各有各的优点,没有好坏之分,原题说法错误;B.绘制本市一年内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应该选用折线统计图,因为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变化情况,原题说法正确;C.要表示甲、乙同学几次数学成绩的对比变化情况,最好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原题说法正确;D.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还便于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原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2.B【分析】根据题意,大队辅导员想了解全校学生年阅读量情况,要从整个学校的阅读情况出发寻找信息,据此选择。【详解】学校设立“红领巾交换书屋”鼓励学生课外阅读。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夕,大队辅导员想了解全校学生年阅读量情况需要的信息是去年全校人均借阅14.5本。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考查了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的能力。3.A【分析】陈老师从学校出发,折线从0开始;乘车0.5小时来到距离学校5km,折线往上,0.5小时到达5km处;查阅资料1小时,图书馆里休息0.5小时,从0.5小时到2小时,折线平缓无变化;乘车0.5小时返回学校,从2小时开始折线往下,2.5小时回到0点,据此分析。【详解】A.此统计图正确描述了陈老师的这一活动过程。B.没有从学校出发的过程,排除;C.只反映了查阅资料的1小时,没有体现休息的0.5小时,排除。故答案为:A【点睛】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清数量的多少,还能通过折线的上升和下降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4.D【分析】解答本题,可先研究四个选项中图象的特征,再对照王老师上班路上的运动特征,两者对应即可选出正确选项。【详解】王老师自驾车上班,开始时匀速行驶,这一段四个选项都符合条件;拥堵结束后提高行驶速度,这一段也符合条件;途中因交通拥堵有一段时间行驶缓慢。A.拥堵时行驶的路程为零,说明王老师在拥堵期间车没有开动,不符合题意。B.匀速行驶一段时间后,又加速行驶,没有因拥堵而行驶缓慢,不符合题意。C.拥堵时行驶的路程减少,不符合题意。D.拥堵时速度下降,但路程仍然在增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睛】正确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坐标系的度量与王老师上班的运动特征。5.C【分析】对于乌龟,其运动过程为:从起点到终点乌龟没有停歇,其路程不断增加;对于兔子,其运动过程分为三段:开始跑得快,所以路程增加快;中间睡觉时路程不变;醒来时追赶乌龟时路程增加快。据此逐一分析判断4个选项里的统计图,找出正确的答案。【详解】A.S2第二段的路程一直不变,说明兔子还在睡觉,与故事情节不吻合;B.兔子和乌龟同时到达终点,与故事情节不吻合;C.兔子在中间一段时间内路程是不变的,且当乌龟到达终点时兔子还差一点,与故事情节相吻合;D.S2第二段的路程一直不变,说明兔子还在睡觉,与故事情节不吻合;故答案为:C【点睛】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6.折线【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详解】统计近五年来招生人数的变化情况属于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应选择折线统计图。7.(1) 6 30(2)3(3) 2 2(4) 2.5 4 5【分析】(1)8点到9点骑行的路程看9点对应的纵轴是6千米,就是他的骑行路程;横线代表休息,对应的时间就是休息的时间是30分钟。(2)上午11时到达目的地,横线代表一直在景区,所对应的时间是3小时。(3)从14时路程减少,代表开始回家,到16时路程为0,代表已经到家,所以时间是2小时。(4)他从8点开始出发,11时到达目的地,休息了半个小时,花费的时间是2.5小时,平均的速度是路程除以时间,返回的时间是2小时,返回的速度是路程除以时间。【详解】(1)(1)6-0=6(千米),0.5小时=30分钟(2)14-11=3(时)(3)14时就是下午2时。下午2时开始返回,16-14=2(小时)(4)3-0.5=2.5(小时)10÷2.5=4(千米)10÷2=5(千米)【点睛】能够看图知道对应的时间和路程。8.②【分析】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求出一周的平均数,然后结合虚线,判断选择即可。【详解】(149+171+200+190+225+228+241)÷7=1404÷7≈200(个)接近200的是第②条虚线,所以能表示小欢这一周平均每天1分钟跳绳成绩的是第②条虚线。【点睛】此题考查了观察折线统计图获取信息和平均数的计算,关键是用估算方法进行判断。9.(1) 甲 4/四(2)55(3) 3/三 30(4)生产总值呈上升状态【分析】(1)在图上找到90所在的折线和对应的季度即可。(2)先用10+40+80+90,求出甲一年的总产值。再根据总数量÷份数=平均数,用甲一年的总产值÷4就可求出平均每个季度的产值。(3)找出图上两条折线同一个季度,对应的点的距离最大,即相差最大,再用较大数减去较小数即可求出相差数量。(4)根据折线的增减变化趋势说发现,合理即可。【详解】(1)90万元是甲车间第4季度的产值。(2)(10+40+80+90)÷4=220÷4=55(万元)甲车间2022年平均每季度的产值是55万元。(3)80-50=30(万元)两个车间第3季度的产值相差最大,相差30万元。(4)观察统计图,我还发现生产总值呈上升状态。(答案不唯一)10.(1) 复式折线 20(2) 3 4(3) 5 6 1 2【分析】(1)根据统计图的特点可知,这是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图中纵轴上一小格表示20毫米;(2)分别求出各月两个城市的降水量的差,再进行对比即可;(3)折线越陡表示上升越快,折线向下表示下降,据此解答即可。【详解】(1)这是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图中纵轴上一小格表示20毫米。(2)1月:52-15=37(毫米)2月:36-10=26(毫米)3月:25-10=15(毫米)4月:70-5=65(毫米)5月:90-68=22(毫米)6月:170-150=20(毫米)则3月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最接近,4月两个城市的降水量差最大。(3)A市降水量5月到6月上升最快,B市降水量1月到2月呈下降趋势。【点睛】本题考查折线统计图,通过统计图分析出相应的数据是解题的关键。11.(1)6(2) 4 7 6 4 7 12 4 8 6 4 8 12(3) 4 90(4)甲【分析】(1)根据统计图中描出的点,判断护士6小时给病人测一次体温;(2)①折线呈下降趋势且最陡的时段就是病人体温下降最快的时段;②折线呈上升趋势且最陡的时段就是病人体温上升最快的时段;(3)两条折线高度差最大的时间就是二人体温差最大的时间;(4)折线呈下降趋势并且波动不大,就是病情好转了。(1)护士每隔6小时给患者测一次体温。(2)在相邻两次的测量数据中:①甲从4月7日6时到4月7日12时体温下降得最快。②乙从4月8日6时到4月8日12时体温上升得最快。(3)两人4月9日0时体温差最大。(4)从体温上观察,甲的病情呈现好转。【点睛】本题考查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要学会从统计图中读出信息并根据信息解决问题。12.(1)300(2)24【分析】(1)由图①可知,水必须填满A部分(隔板高度)才会溢出到B部分,才会开始漏水。由图②可知,从第6分钟开始,水位高度不变,说明A部分(隔板高度2分米)的水填满了,开始溢出至B部分,所以从第6分钟开始漏水,因为注水36分钟,那么一共漏水30分钟。B部分的水以每分钟10升的速度往下漏,用10×30=300升,即注水36分钟共漏出的水量。(2)从图②可知,隔板高度是2分米。如果B部分的洞不漏水,A部分的水位达到5分米,即整个容器的水面高是5分米,先根据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求出水的体积,再用水的体积÷每分钟注水量,即可求出注水所需的时间。【详解】(1)(36-6)×10=30×10=300(升)注水36分钟共漏出水300升。(2)(7.5+4.5)×10×5=12×10×5=600(立方分米)=600(升)600÷25=24(分)如果B部分的洞不漏水,那么只要24分钟就能使容器A部分的水位达到5分米。【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折线统计图(看图找关系)、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读懂折线统计图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3.(1)2(2)(3)2.4【分析】(1)由折线统计图即可知:小轿车20分钟到达B地,中巴车30分钟到达B地,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分别求出小轿车和中巴车的速度,进而求出1分钟两车相距的距离,最后求出出发5分钟后两车相距的距离;(2)由(1)可知,小轿车和中巴车的速度,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分别求出行驶至20千米路程时小轿车和中巴车用的时间,再相减即可求解;(3)由图可知,小轿车20分钟到达B地,5分钟后从B地出发,这时与中巴车相距24- 20=4(千米),根据相遇的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最后用小轿车的速度乘相遇时间即可求解。【详解】(1)24÷20=1.2(千米)24÷30=0.8(千米)(1.2-0.8)×5=0.4×5=2(千米)则出发5分钟后两车相距2千米。(2)20÷1.2=(分钟)20÷0.8=25(分钟)25-=(分钟)则行驶至20千米路程时,小轿车比中巴车少用分钟。(3)24-20=4(千米)4÷(1.2+0.8)=4÷2=2(分钟)1.2×2=2.4(千米)则小轿车与中巴车在离B地2.4千米处相遇。【点睛】本题考查折线统计图,通过统计图分析出相应的数据是解题的关键。14.√【详解】折线统计图不仅便于直观了解数量的多少,还可以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说法正确。故答案为:√15.√【分析】根据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据此解答。【详解】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反映两组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和变化趋势。说法正确。故答案为:√【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应熟练掌握其特点,并能灵活运用。16.√【分析】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据此解答。【详解】要观察对比一个公司两种产品的月销售量走势,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最好。原题干说法正确。故答案为:√17.(1);(2);(3);(4)3【分析】(1)先通分把异分母的分数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2)先根据减法的性质去括号,再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减法,从而使计算简便。(3)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4)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算。【详解】(1)==(2)===(3)====(4)= ==2+1=318.(1)(2)见详解(3)2023;350万元;(4)A【分析】(1)根据统计表上的数据,在统计图上描出相对应的点,再顺次连接即可;(2)折线向上表示呈上升趋势,折线向下表示呈下降趋势,据此解答即可;(3)分别求出A、B两个品牌的粽子各年的销售额的差,再对比即可;(4)哪种品牌的粽子的销量不好,则哪种需要尽快改善调整。【详解】(1)如图所示:(2)A品牌的粽子近几年总体销售额呈下降的趋势,B品牌的粽子近几年总体销售额呈上升趋势。(3)2019年:400-300=100(万元)2020年:500-400=100(万元)2021年:550-450=100(万元)2022年:600-390=210(万元)2023年:700-350=350(万元)350>210>100则A、B两个品牌的粽子在2023年的端午节销售的差距最大,相差350万元。(4)由折线统计图可知,A品牌的粽子要尽快改善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消费者的需求。19.(1)见详解;(2)踢足球;6;(3)五年级喜欢打篮球和踢足球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168人【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绘制折现统计图即可;(2)分别计算出五年级喜欢打篮球和喜欢踢足球的总人数,再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3)根据表格数据可计算出五年级喜欢打篮球和踢足球的总人数,本小题的答案并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详解】(1)折线统计图如下: (2)喜欢打篮球:13+16+8+17+12+15=81(人)喜欢踢足球:18+11+14+16+9+19=87(人)87-81=6(人)因此希望小学五年级学生喜欢踢足球的人数多,比喜欢打篮球的多6人。(3)可提的数学问题:五年级喜欢打篮球和踢足球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13+16+8+17+12+15+18+11+14+16+9+19=168(人)答:五年级喜欢打篮球和踢足球的人数一共有168人。【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图表信息,结合问题进行分析即可完成解答。20.(1)见详解(答案不唯一)(2)1;11;12(3)见详解【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小学8~12岁男女生的身高呈上升趋势;同年龄的男女身高差别较小;(2)分别求出他们各年龄之间的平均身高的差,再对比即可;分别求出男生相邻年龄之间的差,再对比即可;(3)根据自身情况与我国同年龄的小学生平均身高对比进行解答即可。【详解】(1)一小学8~12岁男女生的身高呈上升趋势;二同年龄的男女身高差别较小。(2)8岁:129-128=1(厘米)9岁:134-133=1(厘米)10岁:139-138=1(厘米)11岁:144-142=2(厘米)12岁:150-148=2(厘米)8岁到9岁:134-129=5(厘米)9岁到10岁:138-134=4(厘米)10岁到11岁:142-138=4(厘米)11岁到12岁:148-142=6(厘米)则男、女生平均身高最少相差1厘米,男生从11岁到12岁平均身高增长最多。(3)我现在身高134厘米,低于我国同年龄的小学生平均身高,应该多锻炼,不挑食,合理饮食。【点睛】本题考查折线统计图,通过统计图分析出相应的数据是解题的关键。21.(1)图见详解;(2)A品牌文化用品销售额呈上升趋势,B品牌文化用品销售额呈下降趋势。【分析】(1)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是:根据统计资料整理数据;先画横轴,后画纵轴,纵、横轴都要有单位,按纸面的大小来确定用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在纵、横轴的恰当位置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2)观察折线统计图,实线代表A品牌文化用品的销售额,虚线代表B品牌文化用品的销售额,从两条折线的走势来看,A品牌文化用品销售额呈上升趋势,B品牌文化用品销售额呈下降趋势。【详解】(1)作图如下:(2)A品牌文化用品销售额呈上升趋势,B品牌文化用品销售额呈下降趋势。【点睛】此题的解题关键是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应用,从中获取信息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2.6.4小时或6.8小时【分析】从图中可知,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20千米;王叔叔骑车从甲地到乙地中间休息了1小时,到达目的地用时(9-1)小时;刘叔叔开车从乙地到甲地用时(8-6)小时;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分别求王叔叔骑车的速度和刘叔叔开车的速度。当刘叔叔出发时,王叔叔骑车已行了(6-1)小时,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王叔叔先行的路程;再用全程减去王叔叔先行的路程,即是当刘叔叔出发时两人相距的距离。求王叔叔出发多少小时后与刘叔叔相距15千米,分两种情况:情况一:两人相遇前相距15千米时,用刘叔叔出发时两人相距的距离减去15,即是两人相遇前行的路程之和,再除以两人的速度和,求出两人相距15千米时行的时间,最后加上王叔叔早出发的6小时即可;情况二:两人相遇后相距15千米时,用刘叔叔出发时两人相距的距离加上15,即是两人相遇前行的路程之和,再除以两人的速度和,求出两人相距15千米时行的时间,最后加上王叔叔早出发的6小时即可。【详解】刘叔叔开车的速度:120÷(8-6)=120÷2=60(千米/时)王叔叔骑车的速度:120÷(9-1)=120÷8=15(千米/时)当刘叔叔出发时,两人相距:120-15×(6-1)=120-15×5=120-75=45(千米)情况一:两人相遇前相距15千米(45-15)÷(60+15)=30÷75=0.4(小时)6+0.4=6.4(小时)情况二:两人相遇后相距15千米(45+15)÷(60+15)=60÷75=0.8(小时)6+0.8=6.8(小时)答:王叔叔出发6.4小时或6.8小时后与刘叔叔相距15千米。【点睛】先从时间与距离的关系图中获取信息,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分别求出两人的速度以及刘叔叔出发时两人相距的距离;然后分两种情况讨论两人何时相距15千米是解题的关键。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