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我们充分重视在整个文学创作活动中客观生活的作用和地位的。不过这种生活,并不是像过去那种传统古典观念上的生活,即形而上学机械唯物论生活观念。现在我们可以说,广义上的生活确实是一切文学的源泉、描写对象,但是客观的“自然形态的东西”“粗糙的东西”不能直接自然而然地进入文学创作过程,这是不言而喻的。客观世界上存在着“文艺原料”——日常生活现象。这种日常生活现象,只有经过作家审美上的高度集中、选择、概括、典型化过程才能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客观的实际生活要变成为创造文学作品,则它必须是为作家“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很明显,客观实际生活不能直入文学,文学并非反映原始形态生活本身,而是由文学创作主体作家审美地用语言文字符号再现、叙述、描绘、表现社会生活意识情感流。比如,毛毛虫、蚊子、苍蝇、青蛙、江河湖海、疯子,甚至风土人情等,它们的自然自在形态本身不能直入文学,文学就是文学,文学只能经过作家这个创造主体审美地再现和表现投影在客观社会生活、世相,如人、事、物、象、景、境、情、思、意上的人——主体的某种感觉、感情、情绪、思想等“意识到的历史内容”。生活暗示给人们什么,人们又从生活中捕捉到什么暗示。生活中蕴藏着某种意味,这种生活意味、内蕴构成文学作品的内容本质。文学再现和表现这个生活内质。从这个意义上郑板桥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之说。这是谈的整个文艺创作过程及其规律,把这个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方式表示,就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山”经过——山就是山——山不是山——山又是山,这种三个阶段或过程被创造成语言的文学作品实体。由此,我们又可以悟到,如果想真正深刻地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本质,倒不如先走向实际文学创作过程,研究从生活到创作主体对象——语言文字符号——作品——读者,这些从生活到创作过程的许多中介环节。我们觉得这是走出生活与文学关系的空泛争论困惑之比较明智的现实途径。特别在当今时代,一切离开客观具体实际运动过程、中介的泛泛空论于文学本质及文学与生活关系的研究,对文学创作都补益不大,并无多大意思。就是说,像以往那样旷日持久的抽象概念之争于社会主义文学的创造益处甚少,我们应改变这种不良学风。(摘编自全国权《关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表述方式之再思考》)材料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应该是地球与太阳的关系、行星与恒星的关系。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这叫做公转,一转三百六十五天,但是,不要忘记,地球之所以能够公转,就是因为它能够自转,一转就是一天。如果不能自转,也就谈不上公转了。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可以比作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外部关系,性质上是他律,而自转就是文学的自律,自身的规律。如果文学没有自己的规律,也就不可能有围绕社会生活旋转的他律。近一个世纪以来,文学理论之所以不景气,就是因为长于讲有目共睹的公转、他律,而对于其自转、自律,因为身在此球中而不能感知,即使有感知,也比较浮浅、零碎。因而,仅仅从他律、与现实关系来评价文学经典,在20世纪后半叶,在全世界形成了强大的优势,轻视、藐视乃至无视文学的自律,使文学理论陷于自我蒙蔽。要进入文学解读、欣赏之门,第一道门槛,就是要清醒地明白文学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一个认识与被认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用美学的语言来说,也就是不仅仅是真和假的绝对对立。其实,只要有起码的解读经验,大概不难体悟,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文学之所以值得欣赏,就是因为它不仅仅是真的生活,而且是假定的。文学欣赏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在真实与假定之间,在这个问题上看到其间的矛盾对立和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这是因为文学既要反映生活,又要表现情感,二者分别存在,而艺术以统一的形象为前提,因而二者要在假定中,统一为意象,成为群落才成形象。可是就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许多专家并不是很清醒的。他们总是以一种机械的、绝对的真实性,甚至是直接的“实感”来衡量评价作品。说到郦道元《三峡》之精彩往往就以写出了对三峡河山的“实感”赞之。说到《岳阳楼记》,总是说范仲淹亲临岳阳楼,才写出此等不朽经典。在这一点上,连余秋雨也未能免俗。其实,当滕子京(宗谅)差人请他为文时,范氏正在陕西前线,千里往返,不可能不贻误戎机。真正执笔为文是在一年之后被贬至河南邓州时,亦不可能擅离职守等。范氏为文,实凭想象,而日日生活在岳阳的子京笔下的洞庭岳阳,却用笔极俗:“东南之国富山水,惟洞庭于名品合;潮面势,惟巴陵最胜。频岸风物,日有万态,虽渔樵云鸟,栖隐出没同一光影中,惟岳阳楼最绝。”这里蕴含着“真”与“假”、现实与想象之间的矛盾与转化,是进入文学解读的真谛的契机。(摘编自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学》)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观现实生活是一切文学的源泉、描写对象,所以,作家创作文学作品必须要忠实于生活,文学作品必须要反映现实生活。B.客观实际生活必须成为被作家“意识到的历史内容”,经过作家有意识地挑选和概括等加工,才能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C.作家从生活中捕捉到某些暗示,通过文学创作再现和表现它们,正是这些生活意味和内蕴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内容本质。D.文学作品既反映生活又表现情感,二者在假定中统一为意象,所以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关注真实与假定的相互转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不同,都承认文学作品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也都赞成或倾向于赞成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存在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毛毛虫、蚊子、苍蝇、青蛙、江河湖海、疯子,甚至风土人情等,这些不能进入文学,是因为它们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粗糙的东西”。C.郑板桥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之说,目的是形象的揭示整个文艺创作过程及其规律,也是所有的文艺创作必须经历的过程。D.在当今时代,要想把握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本质,最明智的现实途径是走向实际文学创作过程,研究从生活到创作过程的许多中介环节。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有人读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认为范仲淹亲临岳阳楼才有此不朽之作,而事实上,《岳阳楼记》只是范仲淹看了滕子京的一幅画后而作。B.史学界一直认为,要想了解西周至春秋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最好查阅的古籍是《诗经》,因为它描绘了很多现实的生活。C.《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情节中,武松打虎的动作虽然不真实,但却成为《水浒传》最经典的情节之一。D.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营造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仙境,然而,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4.比喻论证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材料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5.清代学者黄生在谈论文学欣赏时说道“极世间痴绝之事,不妨形之于言,此之谓痴思。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现代文阅读Ⅱ小精灵[美]劳伦斯·威廉斯温强尼·达金的手腕被警察紧紧抓住的时候,他的眼神依旧是那么自然、镇定而又一副不在乎的样子。卡斯楚先生在那一对黑溜溜的眼睛里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他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因此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你大概搞错了吧!卡尔,”卡斯楚微笑着对警察说,“这个男孩并没有拿我的锁。”卡尔警官并没有相信他的话而放开手。“你正在造成大错,你知道吗?卡斯楚,”他大声地说,“这已经不是他的第一次了。如果你现在不提出告诫,他会对你变本加厉的。你应该比其他人更明白的。”卡斯楚瘦削的脸上出现一丝宽容的微笑。“但是,我不想提出任何告诫,卡尔……”他诚恳地说。“你看!”警官突然打断他的话,“你以为这么做是在给小孩子一个机会吗?你只是让他再回到法兰克·佛森那儿,让那个恶棍再教他更多犯罪的伎俩罢了!这儿的情况你比我了解,卡斯楚,小孩们把佛森奉为英雄,而他正把他们聚结成一群不良少年来供他驱使。如果是佛森本人,你就不会这么袒护他了吧?”卡斯楚脸上的笑容立刻僵住了,他轻轻地说:“不,我绝不会袒护法兰克·佛森。”“但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与佛森毫无关系,对吗?我们说的是强尼·达金,你一定是误会了,因为是我让他去拿锁匙的,对吗?”卡尔冷峻地盯着卡斯楚那张固执的脸孔,过了几秒钟后卡尔放开强尼·达金的手腕,转过他那肥胖的身子无可奈何地离开了。他们两人——一个是六十岁的老人,一个是十四岁的小鬼,仿佛有了无言的默契,一直等到沉重的脚步声踏出门外,卡斯楚才长出了一口气,摊开手掌朝那个小鬼笑了笑。“现在,”他用认真的语气说,“你可以把锁还给我了吧?!”强尼·达金一语不发地松开手,把锁挂回架子上。“这只锁头太普通了,”卡斯楚把它拿起来,继续说,“把你的鞋带借我用用。”这种命令似的口吻使强尼·达金不得不弯下腰,解开那双又破又脏的鞋子的鞋带。卡斯楚先生把鞋带拿在手里,检查了一下带有金属片的一端,把它夹在手指中间,像夹铅笔那样,然后很自信地将金属片插入钥匙孔。他那看起来似乎毫无用处的手指轻轻挑动了三四下,锁头“啪”地一声就开了。强尼·达金看完了卡斯楚的表演后非常惊讶。“嘿,你怎么弄的?”他问。“别忘了!我是一个锁匠。”听了这句话,强尼·达金换了一副表情。“你不只会这些吧?”他马上接口说,“我记得法兰克·佛森提起过你。我原来以为他是骗我的。他说你以前曾是保险箱大盗,是吗?”“兄弟们以前是这么称呼我的。”卡斯楚先生顺手把东西整理了一下,“强尼,我们来谈个交易如何?我需要一个小帮手,只是替我看店,每小时七角五分钱的报酬,你想不想做?”原先留在强尼·达金脸上好奇、惊异的表情这时变成不屑一顾的神色。他说,“这个机会给那些呆小子会更合适的!”“你太聪明了,是吗?而且,如果你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卡斯楚先生接着说,“你的朋友佛森也一定能帮你。对吗?”此时,强尼脸上显出骄矜、自恃的神色。“没错!”他说,“他很厉害的。”卡斯楚露出轻蔑的笑容。“厉害?他也只会耍偷偷银行的小把戏而已。我说,不出一年,他准会坐大牢的。”强尼仰着头说:“不可能!”“好吧,”他的口气变得粗暴了,“我不再跟你谈论这些了,让我给你看一样东西吧!”卡斯楚先生打开柜子,从里面翻出一本已经泛黄的小本子——报纸剪贴簿,他把它摊开在小孩面前。把“保险箱大盗之王”指给小孩看。现在,卡斯楚先生表情缓和了许多,脸上堆满了微笑。“强尼,我不会傻到把其中的奥秘告诉你的,连佛森都一无所知。曾经有专家用了二十五万美元请我传授,都被我拒绝了。”“但在我的回忆录里都有详细的记录,”卡斯楚继续说,“我把那本活页笔记簿放在房间的一个上了锁的抽屉里。在里面写着我的各种开锁技巧……”强尼·达金说:“你本来可以赚更多的钱。”“是吗?”卡斯楚先生坦然一笑,“噢,还有一件事我忘了告诉你,有二十三年我是在监狱中度过的。”“二十三年……你怎么会被捉呢?”“从来就没有不打败仗的将军,总有一天会出错的。愈早犯错就愈容易回头。没有人是绝顶聪明的,强尼——你不是,你的好朋友佛森也不是。”自恃、固执的神色又爬上了强尼·达金的脸。“那是你认为的,”他说,“你不知道世上还有许多聪明的人,对他们来说,被抓根本就是个玩笑。”又隔了一天,下午的时候,卡斯楚先生正在看一本活页笔记簿。刚刚放学的强尼·达金经过他的店前,说:“我听说法兰克·佛森被抓走了。”卡斯楚先生神情自若地说:“被抓进市立监狱去了。现在,这个大傻瓜终于被捕了。他破门而入就是想要这本笔记簿。有一天,我会找时间告诉他,我这本笔记簿里面全是账单。”强尼·达金没说一句话,他倾听着卡斯楚先生的述说。他敏锐的眼睛盯着卡斯楚先生的脸,在他的眼中流露出一种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眼神——一种崇拜、尊敬的眼神。“也许,聪明的人并不聪明,对吗?”他轻声地问。(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因此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可见后文卡斯楚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其实都是想要挽救强尼、达金。B.文中的佛森虽然没有直接出场,但这个名字却多次出现,这显示出他对强尼·达金思想上的影响力。C.卡斯楚将“回忆录”描述得神秘而重要,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他的监狱经历,从而给强尼·达金以警醒。D.“愈早犯错就愈容易回头”富有哲理意味,既是卡斯楚的感悟,也是劝告,对读者有一定的启示。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强尼·达金偷锁被发现的情节写起,虽然跳过了偷锁的经过,但能直接展现冲突,并快速吸引读者注意。B.本文既通过多处神情描写反映人物内心世界,也运用大量心理描写塑造了思想相对单纯的强尼·达金的形象。C.本文与鲁迅《阿Q正传》都有大量对话,并以此来推动情节发展,对话内容较丰富,对话主题相对集中,使作品结构紧凑。D.本文以“小精灵”为标题,文中又将强尼·达金称作“小鬼”“小孩”,暗含着关爱青少年以及引导其向善的主题。8.卡斯楚与强尼·达金有过相似的经历,文中对此有多处细节上的暗示。请找出两个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9.强尼·达金是一个自以为聪明、桀骜不驯的“小精灵”,在卡尔警官离开后,卡斯楚是怎样将其“驯服”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山遇名惟亮,元昊从父也。与弟惟永分掌左右厢兵①,其从弟惟序亦亲近用事。元昊数窥边,山遇谏曰:“中国地大兵多,关中富饶,环庆,延州据诸边险要,若此数路城池尽修攻守之备,我弓马之技无所施,牛羊之货无所售,一二年间必且坐困,不如安守藩臣,岁享赐遗之厚,国之福也。”元昊不听,心恶其不从己,语惟序曰:“汝首山遇反,吾以山遇官爵与汝。不然,俱族灭矣。”惟序不忍,更以告山遇。山遇欲内降,惟永曰:“南朝无人,不知兀卒所为,将不信兄,兄必交困。”山遇曰:“事至此,不得已也。若南朝有福,则纳我矣。”遣人持诰敕诣金明巡检李士彬所,欲自将兵扼黄河南渡,以珍宝名马内奔。是月,至保安军。知军朱吉以告知延州郭劝,劝与钤辖李谓议,自德明②纳贡四十年,有内附者未尝留,因遣山遇还。山遇不可,谓等疑其诈,令人执之,山遇与惟永、惟序等号哭称冤,劝等不听,命监押韩周将兵卫送于夏州。山遇还至宥州,杀之。山遇有勇略,其死也,国人哀之。按:山遇手掌西夏军政,其初至延州时,即言元昊精兵才八万人,余皆老弱,不堪战斗,盖深悉国中虚实者。若留以为西蕃屏翰,则用其手足,制其心腹,较之中朝将佐冒昧操戈,其效当不雪倍蓰。乃遣使执送,不特阻戎人向化之心,而宋室寡谋,早被元昊窥见一斑矣!富弼曰:“西界地多带山,马能走险,瀚海弥远,水泉不生。王旅徂征,军需不给。穷讨则遁匿,退保则袭追。今元昊自负强盛,有逾往时,而为之羽翼者,又皆狡焉多谋,愤然思逞。山遇虽欲遏之,得乎?然其一心向化,为庸奴所败,遂致身死族灭,遇亦穷矣!冬十月,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节选自吴广成《西夏书事》卷十三)材料二:党项首领赵德明卒,其子元昊嗣立,朝廷遣郎官杨告入蕃吊祭。告至其国中,元昊迁延遥立,屡促之然后至前受诏,及拜起,顾其左右曰:“先皇大错!有国如此而乃臣属于人。”既而飨告于厅其东屋后若千百人锻声告阴知其有异志还朝秘不敢言。未几,元昊果叛。其徒遇乞③先创造蕃书,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朝廷兴师问罪,弥岁,虏之战士益少,而旧臣宿将如刚浪唆遇、野利辈多以事诛,元昊力孤,复奉表称蕃,朝廷因赦之,许其自新,元昊乃更称兀卒曩宵④。(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西夏事略》)【注释】①厢兵:负责杂役的部队。②德明:李德明(赵德明)西夏第二任君主,李元昊之父。③遇乞:西夏文字的创造者。④兀卒曩宵:曩宵是李元昊的名字,兀卒是其称号,意思与单于、可汗相似。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既而A飨告B于厅C其东屋后D若千百人锻声E告阴知F其有异志G还朝H秘不敢言。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哀,与《报任安书》“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中“死”字用法相同。B.特,仅,《答司马谏议书》中“非特朝廷士大夫”中的“特”意思不同。C.弥,满,与《六国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中的“弥”意思不同。D.以,因为,与《谏太宗十思书》中“振之以威怒”中的“以”词性相同。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遇曾劝元昊勿侵宋,认为宋军若坚守,则骑兵战术受阻,边境贸易不利,但元昊忌恨他手握军政大权却违背自己的心意,威逼利诱惟序诬告他谋反。B.宋朝延州的官员因德明归顺后,就未曾有接纳降者的惯例,且怀疑山遇是来诈降的,打算将其遣返;在劝返无效后,只得派兵押送并于途中将其杀害。C.编者认为,若宋朝留用山遇,借其熟知西夏虚实之便,可牵制元昊势力,效果远胜中原将领冒然用兵;但宋廷遣返山遇的行为反暴露自身的短视。D.元昊在杨告吊祭时已显露反心,不仅受诏傲慢,更暗中囤兵;富弼认为西夏地势险峻,元昊自负国力强盛,山遇无论如何都无法阻止其叛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二年间必且坐困,不如安守藩臣,岁享赐遗之厚,国之福也。(2)然其一心向化,为庸奴所败,遂致身死族灭,遇亦穷矣!1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从西夏内部策略上分析元昊最终成功称帝建国的原因。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出游陆游行路迢迢入谷斜,系驴来憩野人家。山童负担卖红果,村女缘篱采碧花。篝火就炊朝甑饭,汲泉自煮午瓯茶。闲游本自无程数,邂逅何妨一笑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诗题写诗人出游,“迢迢”二字描绘进山之路的遥远,暗示诗人高涨的出行热情。B.颔联生动描绘了“山童卖果”“村女采花”的劳动场景,明丽的红绿色彩增加画面的美感。C.颈联“朝”“午”暗含时间推移,以简笔勾勒“篝火就炊”“汲泉自煮”的山居生活画面。D.尾联以议论收束全诗,诗人认为偶然相遇大家不妨一起畅快欢笑,体现了诗人的随性洒脱。16.本诗与《临安春雨初霁》均表现了诗人的“闲”,但二者“闲”的内涵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敏每天早上都会去花园给花浇水,鸟儿一点都不怕她,甚至会在她脚边觅食,这让她想起归有光《项脊轩志》中“ , ”两句所描写的情境。(2)“巅”和“颠”二者词义是有区别的,“巅”一般指“山顶”,如李白《蜀道难》中的“ ”一句;而“颠”则可泛指“顶部”,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 ”一句。(3)“徘徊”这一词语常常出现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内涵,如“ , ”两句。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家里养了玫瑰,没过多少天,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甲 )。起先是试探性的一声“啪”,像一滴雨打在桌面,紧接着,纷至沓来的“啪啪”声中,无数中弹的蝴蝶纷纷从高空中跌落下来。那一刻的夜真静啊,静得听自己的呼吸犹如倾听涨落的潮汐,整个人被花落的声音吊在半空,竖着耳朵,听得心里一惊一惊的。早上,满桌的落花静卧在那里,安然而恬静,让人怎么也无法不相信,它曾经经历了那样惊心动魄的一个夜晚。玫瑰花即使落了,( 乙 ),依然有一种纸的质感,缎的光泽和温暖。我根本不相信这是花的尸体,总是不让母亲收拾干净。看着它们脱离枝头的拥挤,自由舒展的躺在那儿,( 丙 ),更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美丽。这个世界,每天似乎都能听到花落的声音。像樱、梨、桃这样轻柔飘逸的花,我从不把它们的谢落看作是一种死亡。它们只是在风的轻唤中,觉悟到自己是曾经有翅膀的天使,它们便试着挣脱枝头,试着飞,轻轻地就飞了出去……有一种花是令我害怕的。它不问青红皂白,没有任何征兆,在 A 间,整朵整朵任性地鲁莽地不负责任地骨碌碌地滚了过来,真让人心惊肉跳。曾经养过一瓶茶花,就是这种 B 的死法。我大骇,从此怕了茶花,怕它的极端与刚烈。只有乡野那种小雏菊,开得 C ,谢得也含蓄无声。它的凋零不是风暴,说来就来,它只是依然安静温暖地依偎在花托上,一点点地消瘦,一点点地憔悴,然后不露痕迹地在冬的萧瑟里,和整个季节一起老去。18.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请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文中加点词语“飞”“轻轻地”对描写落花这一意象的作用。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诗意十足,语言含蓄、典雅,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七、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墨子“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观点,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但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A2.A3.B4.①相似点: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而文学离不开社会生活,围绕生活展开;地球之所以能公转,是因为有它本身能够自转(内部规律),而文学能够围绕社会生活旋转,也是因为有自己的内部规律。②事理:揭示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文学离不开社会生活,但文学不等于社会生活,文学之所以能够有成为文学,是因为文学有自身规律。5.①文学欣赏的第一要义是能够在真实与假定之间,看到真与假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②文学作品的绝妙之处不在于是否如实的反映了客观生活,而在于作家审美地用语言文字符号再现、叙述、描绘、表现社会生活意识情感流。③文学艺术的真实性和假定性是联系在一起的,以此达到“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的审美境界。【答案】6.C7.B8.①卡斯楚在小偷强尼 达金被抓时看到他的眼里曾经的自己,暗示卡斯楚和强尼 达金一样,年少时做过小偷。②卡斯楚要袒护强尼 达金,卡尔警官警告说“你应该比其他人更明白的”,暗示卡斯楚有过相似的经历,比普通人更了解这样的孩子。9.①多次现身说法,表明自己曾是偷盗大王,而且最终失手坐牢二十三年,并正告强尼 达金“愈早犯错就愈容易回头。没有人是绝顶聪明的”;②施以援手,想雇用他干活,以感化他让强尼离开法兰克 佛森;③以神秘的“回忆录”为诱饵,利用强尼协助警察智取佛森,证明了自己说过的话,最终赢得强尼 达金的崇拜、尊敬,“驯服”了他。【答案】10.CEG11.B12.B13.(1)一两年内必将陷入困境,不如安守臣属的礼节,每年享受丰厚的赏赐,这才是国家的福气。(2)然而他一心归顺,却被昏庸无能的边臣毁了,最终落得被杀且全族覆灭的下场,山遇实在是窘迫啊!14.①文化上,创制有别于宋朝的蕃书、胡礼,推行改革。②政治上,重用谋士,广收党羽,削弱反对势力,如山遇等亲宋派,加强集权,巩固统治。③军事上,利用西夏地理优势,采取灵活战术,消耗宋军。【答案】15.A16.(1)《出游》的“闲”体现在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诗中选取“系驴野人家”“汲泉煮茶”等场景,展现了诗人融入山野的悠然心境,尾联直接表达对自由生活的满足。全诗体现诗人沉醉田园的闲适与喜悦。(2)《临安春雨初霁》的“闲”暗藏才华难以施展的苦闷。“闲作草”“戏分茶”表面写闲情雅趣,实则暗含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自嘲。全诗是诗人政治失意下的被动消遣,表面闲适淡然,实则忧愁苦闷。17.【答案】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可以横绝峨眉巅;鸡鸣桑树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答案】18.A 猝不及防B 惊心动魄C 轰轰烈烈19.(1)修改为:我根本不相信这是花的尸体,总是不让母亲把它们收拾干净。(2)修改为:看着它们脱离枝头的拥挤,自由舒展地躺在那儿。20.甲:听到了花落的声音乙:仍是活色生香丙:有一种自由的美丽21.①“飞”字赋予落花以动态美,形象地写出了樱、梨、桃等花飘落时的轻盈姿态,打破了落花给人的哀伤、沉重之感,展现出一种飘逸、灵动的美。②“轻轻地”进一步强调了落花飘落时的轻柔,这种轻柔的动作与花本身轻柔飘逸的特点相契合,也让读者感受到花谢落时的安静、美好,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自然的转换,体现了作者对这类落花的独特感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万物变化的达观态度。22.①运用拟人手法,“觉悟”“试着挣脱”“飞”等词,赋予花以人的意识和动作,将花的凋谢过程描绘得生动而富有灵性 。②语言优美、含蓄,以“有翅膀的天使”来比喻花,形象地写出花的轻盈、美好,“轻轻地就飞了出去”描绘出花飘落时的悠然、自在,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让读者在含蓄的表述中体会到花谢落的美好与自然。23.【答案】例文:相爱相善,共建和谐家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思想体现出仁爱之德和忠恕之道,对于建设一个文明的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墨子则在《兼爱》中说:“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意在表明天下国家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凝聚起磅礴之力,形成和睦友好的关系。由此可见,只有相爱相善,才能共建和谐家园。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强加给别人。这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信条。墨子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世界各国本是一体,要相爱相善。各国人民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人人参与才能让世界更美好。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应该坚持这些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和睦友好的体现。人生在世,应坚守爱心,除了关注自身还得关注他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之于人,这样可以缓和人际关系,安定社会秩序。针对世界性的道德堕落、各种犯罪、生态环境的破坏、各种地区性战争冲突、国与国之间外交纠纷以及在假、冒、伪、劣产品等等现象,理应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兼相爱”的圣贤智慧中吸取经验,以此作为思想的指导,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国与国的关系来说,任何一个国家就应该尊重别国的主权,不要去侵夺别国的领土,不要去破坏别国的统一,不要把战争强加给别国人民,不要去奴役别国人民。要想自己的国家主权不受侵犯,也就不要去侵犯别国的主权;要想自己的国家发达,也就要让别人国家也发达;要想自己的国家强盛,也就要让别人国家强盛。地球是全人类的,没有一个国家、地区和个人能够独善其身。环保尤其不能以邻为壑,而2023年8月24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这将会严重损害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核废水的排放关乎全人类的安全,任何国家不能因一己私利随意妄为。在当前全世界都在爱护环境的形势下,做好环保是我们每个国家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试想政治家们,如果能够懂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相爱”的训导,那么,世界将可能更安宁一些,各种纠纷和磨擦就会更少一些。从世界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中,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体悟到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相爱”的价值和意义。只有换位思考,充满爱心,才能真正凝聚起磅礴之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让你、我、他携手走向未来,齐心协力共创和谐家园,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