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依法治国(第七课)法治国家建设(第八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九课)第三单元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三者有机统一于社会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政治与法治》体系框架根本保证为什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第一课、第二课)怎么样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第三课)第一单元党的领导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国体(第四课)根本政治制度(第五课)基本政治制度(第六课)本质特征根本保证坚实基础坚强保障根本保证坚强保障坚实基础灋灋”是“法”的古字,由氵、廌、去三部分组成。氵(水)平之如水,喻示法像水一样平,公平公正。廌(zhì)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它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它是勇猛、公正、“正大光明”的象征。去去,即离开。触不平者去之,对不公正行为惩罚。“法”,体现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和追求。思想政治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课标要求本节学习任务1、法律的产生、本质及作用是什么 2、中华法系的发展历程、中国法系的地位、作用 3、马克思法律思想关于法的本质、决定因素、基本特征、职能 4、我国法律的本质、新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成就?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01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1、法律的产生、本质、作用(P74一段)(1)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3)作用: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2、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①古代: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②近代: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法治)【拓展】①法治:就是“法的统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②人治:个人或者少数人因掌握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知识拓展:全面理解法治与法制1、两者区别:(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主要指静态的法的规则及其体系;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除静态的法的规则及其体系之外,还包括动态的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以及守法等活动。(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2、两者联系:(1)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上,实行法治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2)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结合视频和教材,说明中华法系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3、中华法系(P75第一段)(1)含义: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P75相关链接)(2)特征:源远流长(3)地位: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4)代表性法典:唐朝 《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5)形成过程: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时期唐朝时期鸦片战争后产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但终归于失败。3、中华法系(5)形成过程:(P75第一、二段)启示:法治建设要符合基本国情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02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地位 p75第三段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2、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 p76第一段(1)法的产生: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统治反抗制定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2)法的本质:法律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2、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3)法产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p76第二段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知识拓展: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表述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如: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奴隶社会,不会制定出保护科技发明创造的知识产权法;在大工业时代之前的社会,不会制定出保护自然环境的环境法。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3、法的历史类型 p76第三段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X什么样的阶级社会对应什么样的法律注意:1.原始社会中没有形成法律。2.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p77第三段(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4、法的基本特征体现:p76第四段①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②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的履行义务。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还有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4、法的基本特征(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p76第五段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制定: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例如: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认可:是指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例如: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属于国家认可。认可民族习惯、地方习惯、交易习惯、婚姻习惯等。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4、法的基本特征2024年3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初一学生王某某被杀害。3月11日,涉案的张某某、李某、马某某3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全部抓获。检察机关高度重视,依法提前介入公安机关侦查活动。3月21日,邯郸市肥乡区公安局对涉嫌故意杀人罪的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提请检察机关核准追诉。检察机关审查认为,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3人作案时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故意杀人致被害人王某某死亡,情节恶劣,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河北省检察机关逐级层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核准追诉。近日,经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依法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核准追诉。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专政)p77第一段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5、法的职能 p77第二段职能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区别 含义 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表现 ①体现国家政权的性质,确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②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④维护经济基础。 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②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发展社会文化;④规范某些技术指标。侧重 侧重阶级矛盾→解决方式是打击 (如打击犯罪分子) 侧重人民内部矛盾→解决方式是协调联系 ①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 ②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 ③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中。结合视频和教材思考: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03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1)必要性: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 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P77倒数第二段)(2)重要性:法律是国家治国理政的最大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p73)(3)地位:依法治国/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P74前言)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2、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p77第五段(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①有法可依: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②良法善治: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2、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p78第二段①制度完善: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②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③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2、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p78第三段①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②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人权是所有人与生俱有的权利。包括:生命和自由的权利,获得工作和教育的权利以及其他等更多权利。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的人权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2、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4)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p78第二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编纂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重要法律——民法典;制定了中国第一部专门规范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个人信息保护法。此外,涉及国家安全、卫生健康、公共文化以及生态环境、教育科技等重要领域的法律也相继制定出台或进行了系统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法10年完成两次修订,刑法则是近10年来修改3次,被认为是修改次数最多、最与时俱进的法律。反垄断法首次修改则是中国规制市场竞争乱象,不断健全完善市场经济治理规则所做出的积极努力。P80相关链接:党的领导人民为中心坚持中特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特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建设德才兼备的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 这个关键少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11个要求典例精练1.(2023·山东青岛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由此可见( )①规范立法有助于提高立法质量②健全国家法制体系的目的在于规范立法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健全国家立法制度④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总则第一条中可以看出规范立法可以提高立法质量,故①符合题意。②:健全国家法制体系的目的在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保障人民权利,故②表述错误。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故③表述错误。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体现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B典例精练典例精练2.(2023·山东威海二模)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将于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以法治方式推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该条例的通过( )①表明法的社会职能要服务于其政治职能②表明人大行使国家立法权以推进红色文化传承③是基于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④说明意识通过指导实践能促进红色资源的保护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①③:该条例的通过,是基于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以法治方式推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表明法的社会职能要服务于其政治职能,①③符合题意。②: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议属于地方人大的常设机关,其通过的《条例》不属于行使国家立法权,②错误。④:意识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意识通过指导实践能促进红色资源的保护,错误意识则阻碍红色资源的保护,④错误。 故本题选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