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2张PPT)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一)哲学基本理论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1.哲学的产生: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改造世界)②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认识世界)(P3)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P5)哲学≠世界观。 哲学 世界观区别 含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形成 哲学家研究的结果,不是人人都有 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特点 系统化、理论化 零散的、不自觉的联系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最高表现。 ③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④两者都源于生活实践,都有正误之分。 不是对某类事物的观点,不是具体的看法客观世界主观世界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P5-P6) 世界观 方法论区别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联系 ①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先有世界观后有方法论) 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P6-P7)比较 哲学 具体科学区别 研究对象 整个世界 某一具体领域任务 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作用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联系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总和,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注意】1.防止两种错误倾向:①替代论: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②取消论: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但不一定是科学的指导。哲学是什么(全面把握哲学)1.从本义看,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2.从起源看,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3.从与时代的关系看,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4.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5.从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6.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总结提升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何者为本原有没有同一性(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决定存在能不能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根本的、最重要)(从属)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两大阵营谁决定谁/谁先谁后 /何为第一性)注意:①思维和存在搭配,意识和物质搭配,不能混淆使用;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前者是一般哲学都会遇到的问题,后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观点。③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本原和同一性)5.★哲学的基本问(P8)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P10-P11)(1)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②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辩证法形而上学联系、发展、全面孤立、静止、片面基本派别两个对子:基本派别:从 属分歧分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 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 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合理性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的 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局限性 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①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②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③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④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⑤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⑥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⑦王充: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 ①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②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③伽森狄: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④霍尔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略(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含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②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③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④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⑤笛卡尔:我思故我在。⑥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⑦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②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③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④神创论:上帝创造世界。等等。7.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P11)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P12)(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2)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3)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4)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等取得的积极成果。9.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P12)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P12)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P13-P14)①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③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P15-P16)1.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人脑 4.具体科学的进步可以取代哲学。 5.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6.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改:哲学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改:二者不能相互取代,具体科学的进步可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改:前半句正确,后半句改成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2.哲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改: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改: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是单向的),方法论体现世界观7.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9.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10.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10.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具体方法的指导 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改: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改:哲学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改:把哲学改成世界观8.哲学智慧来源于哲学家的头脑 改:反了,颠倒二者关系改: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改: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两个对子 14.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改:哲学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改: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还得承认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改: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就是二者的统一1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世界的本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6.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科学前提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改:上述说的是自然科学前提;社会科学前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改:德国古典哲学20.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1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共产主义 改:历史使命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实现共产主义是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2021·广东高考)不少有重大贡献的自然科学家既是科学伟人,又是科学哲人,牛顿从经验主义出发建立起古典力学,爱因斯坦从唯物论出发建立了广义相对论,海森堡受柏拉图哲学的启发,决心寻找反映自然秩序的数学核心,建立了矩阵力学。能解释上述科学史实的是①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②哲学的争论引领具体科学的进步 ③哲学是一种能生产知识的知识 ④重大科学研究前沿需要哲学智慧的启迪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详解】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②错误,认为“哲学是一种能生产知识的知识”是错误的,③排除。故本题选B。B典题示范(2019·江苏高考)“基因编辑婴儿”“人工智能作恶”……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健康、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为此,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技术伦理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进行反思,希望科学技术能够真正造福人类。材料启示我们A.哲学源自于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C.具体科学每一次进步都推动哲学的发展D.具体科学需要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详解】受错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因此科研工作者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指导具体科学研究,故D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哲学在具体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A、B、C均不符合题意。强调一定要分清哲学和具体科学谁对谁D典题示范(2021·山东高考)历经9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关键9分钟,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表面,其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将在火星上开展地表成分、物质类型分布、地质结构以及火星气象环境等探测工作。火星探测不仅仅是太空技术的突破,也是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更是人类活动空间的拓展和延伸。材料表明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基本问题 ②宇宙探索活动将不断地刷新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③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④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详解】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宇宙探索活动有利于拓展认识的边界,不能刷新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②说法错误。材料侧重于体现火星探测带来的认识的深化,而并非强调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正确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历史统一,④不符合题意。B典题示范(2021·山东高考)有人说:你我一起看一棵被称之为“树”的植物,我看到的是我理解的树,你看到的是你理解的树,不管你我看到的树是多么相似,而“树”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蕴含的哲学观点一致的是A.子非鱼,安知鱼之乐B.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C.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详解】“树”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这否定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犯不可知论错误,A属于不可知论,入选。B强调了仁义礼智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强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所固有的,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强调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人的心在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强调了理先于物存在,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均不符合题意。A典题示范(2024·广东·高考)清朝时,广西巡抚陈元龙向康熙奏报,“桂林山中产有灵芝,时有祥云覆其上”,并引经据典称“王者慈仁则芝生"。康熙在其奏折上批道:“史册所载祥异甚多,无益于国计民生。地方收成好、家给人足,即是莫大之祥瑞。根据材料,合理的推论是( )①陈元龙奏折犯了客观唯心主义错误②康熙肯定祥瑞的批语属主观唯心论③二者价值观重要导向作用的结果迥异④二者的思想动机均已脱离了社会存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解析:②属于唯物主义;④二者思想动机均反映了社会存在,不是脱离了社会存在。典题示范(2024·广东·高考)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明确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他把唯物主义比作“牢固坚实的橡树”,把唯心主义比作“脆弱的芦苇”。下列选项中,前后两端分别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是( )①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存在即是被感知②人类历史是理念的展开——思维的发展是历史的动力③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④人是一种聪明的机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解析:人类历史是理念的展开、思维的发展是历史的动力,都是唯心主义,②不符合题意。人是一种聪明的机器,属于机械唯物主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④不符合题意。典题示范(2024·湖南·高考真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马克思的功绩在于,“第一个把已经被遗忘的辩证方法、它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以及差别重新提到人们面前,同时在《资本论》中把这个方法应用到一种经验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的事实上去”。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①《资本论》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②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③黑格尔辩证法与马克思辩证法没有本质区别④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成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解析:《共产党宣言》第一次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①说法错误;黑格尔辩证法是唯心的,马克思辩证法是唯物的,二者有本质区别,④说法错误。典题示范(2024·安徽高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下列对“魂脉”与“根脉”理解正确的是( )①“魂脉”与“根脉”的思想来源相同,二者一脉相承②“魂脉”与“根脉”存在高度契合性,二者贯通融通③“魂脉”与“根脉”的结合推进了党的理论守正创新④“魂脉”与“根脉”的结合为深化改革提供物质基础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解析:“魂脉”与“根脉”的思想来源不同,马克思主义来自西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①错误。“魂脉”与“根脉”的结合为深化改革提供理论基础,而非物质基础,④错误。典题示范(二)辩证唯物论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P17)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P21)3.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P21-P22)4.★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②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P23)5.★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6.★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③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P23)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知识点5+知识点6+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1.物质的唯一特性:__________,≠固有根本属性:______。2.客观实在(物质现象)≠客观存在(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客观存在=客观实在+意识现象)3.物质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 4.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_____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______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本质看,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_______(主观映象)。人脑(≠大脑/动物脑/人工智能/电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物质世界改:物质是对具体物质形态概括和抽象,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非简单相加。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人脑反映人工智能虽然也有意识,但只能在某些方面取代人类。 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5.人工智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又可以超越人类思维。 6.意识是对存在的如实反映。 7.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离 8.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就在于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根本属性。 9.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改: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改:前半句正确,但人工智能不会超越人类思维。改: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就在于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个唯一特性。改: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改: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存在的如实反映。10.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因此意识根源于大脑。 改: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根源于物质,人脑只是意识的物质器官。11.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人为臆造的。 改:不管正确和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12. 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可知性。 改: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3.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前提。 改: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前提是尊重客观规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14.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能直接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客观事物。 改: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才起促进作用,没有直接现实性,不能直接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必须通过实践。中国画最讲求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称为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谓之境界。"由此可见意境是情景与景的交融。画家们将自己的情感注入作品之中,托物抒情,于是便有"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的意境。古人对意境的理解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A②折射出人们对世界本原的追问思考B③蕴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C④揭示了哲学上两个基本派别的分歧D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2024·山东·高考真题)玑衡抚辰仪由十八世纪在华任职的欧洲学者主持设计,是中国古代传统仪器制度与西方计量刻度的完美结合。2024年初,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大使馆与北京天文馆合作,利用3D技术制作了玑衡抚辰仪一比一复制品,并赠送给设计者的家乡--斯洛文尼亚。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融合中西方科技的玑衡抚辰仪诠释了“和实生物”的理念②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客观实在③“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创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④赠送复制品传递着中国“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详解】①:“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玑衡抚辰仪是中国古代传统仪器制度与西方计量刻度的完美结合,诠释了“和实生物”的理念,①正确。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具体的物质形态,②排除。 ③:“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没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没有创新其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③排除。④:中国将复制品赠送给设计者的家乡,这象征着中斯友谊,将促进两国共同开展科学探索和交往,传递着中国“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④正确。 故本题选B。典题示范2.(2024·新课标卷,18) 2023年春节期间上映的中国科幻影片《流浪地球2》引起热烈反响。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国环流器二号实验装置具有视觉相似性;运送核聚变燃料的巨车,让人联想到中国生产的巨型矿车;展示太空天梯的长镜头,折射出中国在太空设备上的最新发展。这表明( )①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自觉的和创造性的③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④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是人自由选择的,与意识的内容无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①②: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国环流器二号实验装置具有视觉相似性;运送核聚变燃料的巨车,让人联想到中国生产的巨型矿车;展示太空天梯的长镜头,说明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自觉的和创造性的,①②正确。③: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但意识与客观存在不一定是相符合、相一致的,正确的意识才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③说法错误。④: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形式具有主观性,但也并不是人完全自由选择、与意识的内容无关的,也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A典题示范3.(2025·陕西咸阳·三模)AI数字人直播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造的虚拟主播进行直播活动。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引入AI数字人直播进行商品推广和销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此,网友认为:“AI主播没有物质载体,其价值只是人类意识的产物”。从哲学角度看,此观点( )①承认了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②强调了人脑才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③肯定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④否认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A【解析】②:题中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未强调人脑的作用,②不符合题意。③:材料将意识认为是世界的本源,而不是肯定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③错误。故本题选A。典题示范8.★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我们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②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P24)(也可结合知识点4+知识点6)9.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25-P26)(一尊重、一发挥、两结合、两反对)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知识拓展:正确理解规律规律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①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事物的运动②固有≠主观臆造、本质≠现象、必然≠偶然、稳定≠易变。③规律≠联系。规律是一种联系,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是四者集一身的联系才行。④规律≠具体规律,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关系。⑤规律(客观的)≠规则、定律、法律、规定(主观的,是对规律的反映)规律的特点:发明,消灭,创造,改变,修改,废除规律(错);发现,尊重,认识,利用规律(对)15.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是自然规律。 改:上述内容属于现象,规律是本质的联系。客观性、普遍性16.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改:规律是客观的,思维规律也是客观的。17.规律有好坏之分的。 18.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的促进;错误的阻碍);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反映)和改造世界(反作用);主观能动性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在这二项活动中具有的精神状态。19.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改: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20.坚持从美好愿望出发 2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实现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改:坚持从实际出发改:能够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改:规律无好坏之分22. 古诗中所描绘的柳树形象源自于作者头脑中的主观理念。 改:古诗中所描绘的柳树形象源自于现实中柳树的客观状态。23.人类可以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战胜自然/征服自然。 改: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但不能战胜/征服自然。24.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客观实在。 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25.运动的特点: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26.反映客观存在的意识能指导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改:所有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符合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27.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改:先有自然界,后有人类社会,二者都是客观的,不能说二者不可分割。28.意识的内容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反映方式。 改: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9.意识内容反映的能动创造性带来内容的多样性。 改:意识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意识反映的能动创造性。30.转变发展思路就能推动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改:转变发展思路,遵循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才能推动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31.各异的现代化道路取决于各国不同的发展理念。 改:各异的现代化道路由各国的国情决定,非取决于不同的发展理念。32.基于事物固有属性可以对规律进行改造利用。 改: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改造。(三)唯物辩证法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总特征之一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P28)2.★联系的客观性:①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表示人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P28)3.★联系的多样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或: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P29)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因而是主观的 ①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②事物总是与周围的事物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③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④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⑤任何两个事物间都有联系。( )√√ 客观的4.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主观联系(主观臆造的)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创造/改造出的≠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5.联系是客观的,说明人们无法改变事物间的联系 6.人们可以根据主观的需要或者愿望等建立新的联系 7.系统的基本特征:联系有主观联系和客观联系之分 改: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根据自己的需要、主观愿望建立联系。改:人不能随意改变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改:联系是客观的,主观联系是主观臆造的不存在的联系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P30)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强调整体)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强调部分)③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5.★系统优化: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P31)知识拓展: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有三种情形:①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按照有序性构成有机整体时,就会产生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整体功能。②当各部分以合理、有序、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③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8. 整体功能就是部分功能之和。 改:整体功能≠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状态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则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大于/小于部分功能是有条件的。9.整体功能一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改: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10.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改: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11.要立足局部,用局部的变化推动整体的发展。 改: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变化≠发展12.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因而是主观的。 改: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13.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然的 改:联系的特点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也可能是偶然的联系,不一定是必然的14. 整体与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同等重要。 改: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15. 着眼于事物的要素进行系统优化。 改:系统优化方法要求着眼于整体。16.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同于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改:整体一定大于部分,整体的功能不一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只有当部分以有序、优化、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才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即:1+1>2。整体不是共性,部分不是个性,不能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当作共性与个性的关系。17.在尊重联系的客观性基础上创造了自在事物的联系。 改:不是创造了自在事物的联系,应该是创造了人为事物的联系。18. 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的功能存在于各个部分之中。 改: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19.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关键部分,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改: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20.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有价值。 改:二者都有价值,不能说谁比谁更有价值。21.创造治理的普遍联系是解决“数据孤岛”问题的治本之策。 改:联系是客观的,不能创造。1.(2024·吉林·高考真题)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在中国广为人知,漫画(图)描绘了比赛结束后兔子在领奖台“找差距”的情境。兔子在此所犯的错误是( )①只看到事物的量变,没看到事物的质变②只看到事物的表象,没看到事物的本质③只看到事物的实在性,没看到其生成性④只看到事物变化的外因,没看到其内因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解析】①:漫画中兔子在领奖台用放大镜找自己二等奖和乌龟一等奖的差距,兔子在此所犯的错误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质变,没看到事物的量变,①排除。②③:兔子只看到了自己二等奖和乌龟一等奖客观事实的不同,但没考虑到这“质”的不同背后归根结底在于“量”的积累不同,所以兔子看问题只是抓住了结果的客观实在性,却忽略了发展过程中的生成性,②③符合题意。④:材料主要是强调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与事物变化的内外因无关,④排除。典题示范2.(2024安徽,8,3分)漫画《停止,就是谷底;继续,就是上坡》(改编自吕志华作品,《时事报告》2024年第2期)蕴含的哲理是( )①实现价值目标需要不断砥砺前行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成功取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④在曲折中前进是事物发展的状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解析】①:漫画“停止,就是谷底;继续,就是上坡”,表明实现价值目标需要不断砥砺前行,克服困难,勇往直前,①正确。②:漫画中指出停止,就跌落至谷底,继续就会往上爬,这表明停止或继续是实现谷底和上坡相互转化的重要条件,这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正确。③: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③错误。④: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④错误。故本题选A。典题示范3.(2025·甘肃白银·二模)无论是干事创业还是为民服务,都需要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防范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割裂开来的倾向和做法,既不能驰于空想、骛于虚声,也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上述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①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要重视量的积累②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③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要发挥意识的作用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树立信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解析】①:既不能驰于空想、骛于虚声,也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这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前提,要重视量的积累,①不选。③:意识通过实践指导人们改造世界,③不选。④:材料未体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④不选。故本题选A。典题示范1.大切口题目:运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观)的有关知识:⑴联系的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⑵联系的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⑶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⑷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坚持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强调整体: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统筹考虑,优化组合。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强调部分: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⑸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归纳提升归纳提升2.用联系的特征的知识回答问题的答题模式:(1)联系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材料××影响了/导致了…。如“互联网+对经济影响”(2)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我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分析材料虽然承认××与××之间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本来不存在的。如:“吉祥数”; ---人力利用某种条件加深了联系,如网络、交通等。(3)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注意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分析材料--不仅承认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且看到了多个事物对一个事物的影响(或一事物对多个事物产生了影响)。归纳提升3.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知识回答问题的答题模式: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分析材料(材料强调整体)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分析材料---(材料强调部分)③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分析材料---材料有整体也有部分,既……又……,如结构调整、各个环节等④(强调系统)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点,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查,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根据材料取舍,不是必答)1.★发展的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P32)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发展的状态)(P33-P34)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强调量变)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要坚持适度原则,把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强调质变)③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要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发展观)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总特征之二3.★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发展的途径)(P34-P35)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或: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方法论:①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②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4.新事物: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②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前进性与曲折性考查比较细的时候也可运用新事物的知识)(P32)5.辩证否定观:①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树立创新意识(P34)类别 内容途径/趋势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这是指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的总体方向,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方向,更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道路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过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根本途径 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区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道路、途径拓展延伸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注意: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答题要素: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发展的趋势+发展的状态+发展的过程+发展的原因①发展是普遍的(,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分析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树立创新意识+分析(如支持…的发展)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分析④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时机,积极促成质变,(坚持适度原则)+分析⑤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归纳提升联系具有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特点联系观整体→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发展的普遍性与实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发展观(总特征)(总特征)联系具有客观性→从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建立新联系联系具有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部分→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发展的根本途径:辩证否定含义实质特点体系·原理1.发展的实质:2.运动、变化≠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3.质变≠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通过质变来实现。质变有两种方向,上升的、前进的,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前进上升的变化才是发展)4.事物发展的状态/形式:5.三湘巨变凸显出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变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人类社会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发展的实质是扬弃 改: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一有量变就有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引起质变。 发展本质上是后来事物对以前事物的辩证否定 改:发展的实质(略);后来事物≠新事物6.在曲折中前进是事物发展的状态 7.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状态 8.趋势≠总趋势 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总趋势反映的是事物的全过程的发展方向9.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把事物的内部联系转变为外部联系。 10.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 改: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发展的途径/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改: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改: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状态是量变和质变(注意新出现的事物≠新事物)改: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在时间上,新事物的出现较旧事物晚;在发展上,最终力量比旧事物要大,比旧事物更加完善和成熟;新事物的“新”不在于形式,主要在于内容要符合客观规律。2.注意错误的标准:① 事物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新事物≠新生事物≠新出现的事物)② 事物的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新事物≠强大事物)③ 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科学算命/电脑算命是旧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相关链接11.新质生产力是新出现的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2.把握发展的实质,满怀信心支持新出现的事物 13.辩证否定的实质:扬弃辩证否定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上升。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1.★矛盾的对立统一: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我们要坚持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②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我们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方转化,防止矛盾向不利方转化。(P36)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P36-P37)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即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④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⑤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P38)4.★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38)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P39-P40)原理:(1)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2)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①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②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6.★矛盾问题的精髓:原理3+原理4+原理5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P41)原理: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②次要矛盾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①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③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P41)原理: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②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影响事物的性质。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①看问题全面,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忽视支流。②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区别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存在于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1,次要矛盾≥1。 存在于一个矛盾中,主要方面=1,次要方面=1。标志性词语:关键、重点、中心、重心、根本任务、核心、重中之重、牵牛鼻子、突出任务、核心问题、首要地位、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好钢用在刀刃上、打蛇打七寸等 标志性词语:抓主流、识大局、全局意识、主体、主题、本质、辨方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等作用: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 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适用情况:一般“做事情”时使用 适用情况:一般“看问题,判断事物性质”时使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42-P43)①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②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③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0.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①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②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③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要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P46)总结: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分析问题★答题要素:对立统一关系/基本属性+矛普+矛特+矛普特+主次矛/矛主次①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⑤主次矛盾或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第⑤一般根据材料可替换为:强调主要矛盾时,用“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着力解决主要矛盾,(统筹兼顾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强调矛盾主要方面时,用“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总特征根本观点实质和核心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矛盾即___________;矛盾的基本属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同一性与斗争性转化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统一属性和斗争性/对立属性改: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特点。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 我们要创造条件,实现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的转化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9条原理、方法论(左边强调原理,右边强调方法论)矛盾观⑨矛盾分析方法总: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②矛盾的基本属性辩证关系)⑧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⑥主次矛盾⑦矛盾的主次方面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揭露矛盾⑤普遍性与 特殊性的关系④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特殊—普遍—特殊2.普遍性指导下研究特殊性3.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③矛盾的普遍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主次矛盾关系主要方面次要方面主次方面关系抓住重点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抓重点,统筹兼顾主流支流全面归纳总结3.矛盾双方的同一是_______中的同一,是包含着_______的同一;________寓于________之中,并为________所制约;矛盾双方的___________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4.矛盾的特点:5.“事事有矛盾”≠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永远无法解决。解决矛盾≠消灭矛盾6.任何事物都包含利弊两方面 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 对立差别斗争性同一性同一性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同一是无差别的同一 矛盾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矛盾同一性推动事物发展,斗争性阻碍事物发展 改: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共同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普遍性和特殊性改: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双方≠利弊两方7. 矛盾一方是对立,另一方是统一 改:对立统一是矛盾双方的关系,而不是矛盾双方8.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改: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9.矛盾问题的精髓:改: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矛盾的普特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1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改: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2. 任何事物都有主次矛盾 改:只有复杂事物才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才有主次之分。只有一个矛盾的简单事物,无主次矛盾。13.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自然就会解决 改: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但不能忽视次要矛盾,要恰当处理次要矛盾,防止次要矛盾的影响和转化14.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把握的方法论:15.急需解决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改:二者不能划等号,在特殊的情况下,要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才能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16.我们要克服矛盾的斗争性,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难题。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改: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法克服。17. 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8.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了事物的性质 改: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强调主矛主方。19.“抓重点”、“抓中心”要求我们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改:抓重点”、“抓中心”要求我们要把握主要矛盾。20.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性普遍之中,把握矛盾普遍性可以指导具体实践 改:普遍性寓于特殊生之中。21.前浪与后浪的相互吸引是绝对的,相互排斥是相对的。 22.具体分析瓷器的普遍性才能区别不同颜色的瓷器 改: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具体分析瓷器的特殊性才能区别不同颜色的瓷器。改: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相互吸引是同一性表现,相互排斥是斗争性表现。不同颜色瓷器的特殊性寓于其普遍性之中 23.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做事情要分清主次 改: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2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25.承认矛盾,在统一中实现对立。 26.运动的动力根源在于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 改:根源在于矛盾的对立统一。27.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改: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揭露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8.坚持重点论就是要抓好主要矛盾。 改:坚持重点论对于复杂事物抓主要矛盾;对于一个矛盾要抓主要方面改: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1.(2024山东,10,3分)2024年,浙江安吉、福建平潭等地旅游市场表现亮眼,彰显出县域小城文旅的巨大潜力。梳理这些“表现亮眼”之地发现,这些地方都凸显出“底蕴”“个性化”“性价比”三个关键词。从哲学上看,探索县域小城文旅火热的“密码”,是因为(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可以指导具体实践②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是认识的根本目的③借助抽象思维获得理性认识,能够揭示事物自身的规律性④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把不同事物的矛盾区分开来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解析】材料的主旨是通过对县域小城文旅火热的思考与分析,找到了它们表现亮眼的共同原因,也就是从特殊性中把握了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对于具体实践有指导意义,①正确。借助抽象思维能够加工整合不同县域小城文旅火热的现象,获得火热背后的规律性,③正确。透过不同县域小城文旅的火热现象能够看到其深层次的本质,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②错误。探索不同县域小城文旅火热的共同密码,是在寻找矛盾的普适性,而④表达的是矛盾的特殊性,因此选项④与题意不符。典题示范2.(2024山东,10,3分)2024年,浙江安吉、福建平潭等地旅游市场表现亮眼,彰显出县域小城文旅的巨大潜力。梳理这些“表现亮眼”之地发现,这些地方都凸显出“底蕴”“个性化”“性价比”三个关键词。从哲学上看,探索县域小城文旅火热的“密码”,是因为(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可以指导具体实践②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是认识的根本目的③借助抽象思维获得理性认识,能够揭示事物自身的规律性④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把不同事物的矛盾区分开来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解析】材料的主旨是通过对县域小城文旅火热的思考与分析,找到了它们表现亮眼的共同原因,也就是从特殊性中把握了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对于具体实践有指导意义,①正确。借助抽象思维能够加工整合不同县域小城文旅火热的现象,获得火热背后的规律性,③正确。透过不同县域小城文旅的火热现象能够看到其深层次的本质,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②错误。探索不同县域小城文旅火热的共同密码,是在寻找矛盾的普追性,而④表达的是矛盾的特殊性,因此选项④与题意不符。典题示范3.(2023·河北·高考真题) 大海边,一叠一叠的浪拍打着海岸。每一叠后浪都在推动着自己前面的前浪,每一叠后浪的前行都有它身后的后浪在推动着。后浪是靠不断推动前浪的前行,而最终让自己成为了前浪,后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如此往复,运动不息。下列说法符合题意的是( )①前浪与后浪的区别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②前浪与后浪的相互吸引是绝对的,相互排斥是相对的③后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前浪④后浪代替前浪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解析】①:每一叠后浪都在推动着自己前面的前浪,每一叠后浪的前行都有它身后的后浪在推动着,后浪是靠不断推动前浪的前行,而最终让自己成为了前浪,这说明前浪与后浪的区别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①符合题意。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故前浪与后浪的相互吸引是相对的,相互排斥是绝对的,该选项说反了,②不选。③:后浪是靠不断推动前浪的前行,而最终让自己成为了前浪,这说明后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前浪,③符合题意。④:后浪代替前浪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否定自己,而不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④不选。故本题选A。典题示范4.(2022湖北,16,3分)下图漫画描绘了插秧的劳动场景。该漫画表明①“后退”与“前进”没有明确的界限②“后退”的表象蕴含着“前进”的规定③“后退”与“前进”相互排斥相互对立④“后退”与“前进”具有相互联结的属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解析】①:“后退”就是“后退”,“前进”就是“前进”,二者有明确的界限,故①错误。②④:“看似后退,实为前进”,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后退”的表象蕴含着“前进”的规定,“后退”与“前进”具有相互联结的属性,故②④符合题意。③: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材料主要体现矛盾的同一性,没有体现矛盾的斗争性,故③错误。典题示范5.(2025·湖北·模拟预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抓住乡村产业振兴这一关键点,才算是夯实了农业强国建设的根基;乡村产业能否振兴,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强国建设成败。这表明( )①建设农业强国需要统筹乡村各种资源的发展②建设农业强国既要抓住主流又不能忽视支流③立足乡村产业振兴,有利于推动建设农业强国④建设农业强国需要抓住乡村产业振兴这一主要矛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解析】②:“抓住乡村产业振兴这一关键点”体现的是抓主要矛盾,“主流”指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支流”指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②错误。③:乡村产业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一个关键部分,要建设农业强国应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乡村产业振兴这一部分,③错误。故本题选B。典题示范6.(2025·辽宁沈阳·三模)2026年,我国计划发射嫦娥七号,前往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存在的证据。嫦娥七号将携带全球首台月球飞跃器,通过主动缓冲技术实现复杂地形下的多次重复起降,颠覆传统“一次性起降”着陆模式,并开展国际合作,搭载多国载荷,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新领域。这说明(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技术创新将突破传统着陆模式②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差异竞争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③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需通过国际合作共同探索月球④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变革,促进人类认识太空能力的提升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解析】②:材料中强调的是合作的重要,没有强调竞争,更没有提及竞争与合作的关系,②排除。④:材料只体现了技术创新,并未涉及生产关系问题,④排除。故本题选B。典题示范7.(2023·河北·高考真题) 大海边,一叠一叠的浪拍打着海岸。每一叠后浪都在推动着自己前面的前浪,每一叠后浪的前行都有它身后的后浪在推动着。后浪是靠不断推动前浪的前行,而最终让自己成为了前浪,后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如此往复,运动不息。下列说法符合题意的是( )①前浪与后浪的区别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②前浪与后浪的相互吸引是绝对的,相互排斥是相对的③后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前浪④后浪代替前浪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解析】①:每一叠后浪都在推动着自己前面的前浪,每一叠后浪的前行都有它身后的后浪在推动着,后浪是靠不断推动前浪的前行,而最终让自己成为了前浪,这说明前浪与后浪的区别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①符合题意。②:矛盾的统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故前浪与后浪的相互吸引是相对的,相互排斥是绝对的,该选项说反了,②不选。③:后浪是靠不断推动前浪的前行,而最终让自己成为了前浪,这说明后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前浪,③符合题意。④:后浪代替前浪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否定自己,而不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④不选。故本题选A。典题示范8.(2022湖北,16,3分)下图漫画描绘了插秧的劳动场景。该漫画表明①“后退”与“前进”没有明确的界限②“后退”的表象蕴含着“前进”的规定③“后退”与“前进”相互排斥相互对立④“后退”与“前进”具有相互联结的属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解析】①:“后退”就是“后退”,“前进”就是“前进”,二者有明确的界限,故①错误。②④:“看似后退,实为前进”,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后退”的表象蕴含着“前进”的规定,“后退”与“前进”具有相互联结的属性,故②④符合题意。③: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材料主要体现矛盾的同一性,没有体现矛盾的斗争性,故③错误。典题示范9.(2025·湖北·模拟预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抓住乡村产业振兴这一关键点,才算是夯实了农业强国建设的根基;乡村产业能否振兴,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强国建设成败。这表明( )①建设农业强国需要统筹乡村各种资源的发展②建设农业强国既要抓住主流又不能忽视支流③立足乡村产业振兴,有利于推动建设农业强国④建设农业强国需要抓住乡村产业振兴这一主要矛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解析】②:“抓住乡村产业振兴这一关键点”体现的是抓主要矛盾,“主流”指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支流”指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②错误。③:乡村产业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一个关键部分,要建设农业强国应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乡村产业振兴这一部分,③错误。故本题选B。典题示范10.(2025·辽宁沈阳·三模)2026年,我国计划发射嫦娥七号,前往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存在的证据。嫦娥七号将携带全球首台月球飞跃器,通过主动缓冲技术实现复杂地形下的多次重复起降,颠覆传统“一次性起降”着陆模式,并开展国际合作,搭载多国载荷,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新领域。这说明(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技术创新将突破传统着陆模式②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差异竞争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③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需通过国际合作共同探索月球④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变革,促进人类认识太空能力的提升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解析】②:材料中强调的是合作的重要,没有强调竞争,更没有提及竞争与合作的关系,②排除。④:材料只体现了技术创新,并未涉及生产关系问题,④排除。故本题选B。典题示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