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单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八年级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如图表示几类脊椎动物的进化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最先出现的脊椎动物类群是甲
B. 乙代表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C. 丁代表鸟类,体温不恒定
D. 戊代表哺乳类,胎生、哺乳,体温恒定
2. 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特效药被广泛使用,但现在对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耐药菌”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B. 可用抗生素治疗所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C. 耐药菌的形成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D. 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变异
3. 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人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B. 森林大量消失与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无直接关系
C. 直立人学会用火,开始吃熟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促进了脑的发育
D. 能否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
4. 如图是人的上臂、鸟的翼、蝙蝠的翼和昆虫的翅结构示意图。下列分析和比较正确的是( )
A. 图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鸟和蝙蝠
B. 图中人、鸟、蝙蝠都是脊椎动物
C. 鸟和人的亲缘关系比鸟和昆虫的亲缘关系远
D. 昆虫和蝙蝠都能飞行,亲缘关系最近
5. 沙漠中的骆驼刺根系深达20米,其枯叶堆积后能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沙地表层的固结。以上说明( )
A. 生物适应环境 B. 生物影响环境
C. 环境影响生物 D. 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
6. 同一株水毛茛,漂浮在水面的叶呈扁平状,浸在水中的叶呈丝状,下述对该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这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B. 这体现了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C. 水毛茛不同的叶形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 该生物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7. 中国以全球7%的耕地养活20%的人口,但人均仅1.4亩,18亿亩为永久基本农田底线,耕地保护是粮食安全的底线,需持续通过政策、科技与生态治理实现集约化和可持续性发展。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农田中所有的农作物构成农田生态系统
B. 农田中农作物的能量大于所有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之和
C. 农田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D. 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自我调节能力弱
8. 如图一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图二为生物成分体内有毒物质相对含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成一个生态系统,除该食物链中所示组成成分外,还缺少非生物成分
B. 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C. 图一中螳螂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D. 图二中丙对应的是图一中蚱蜢
9. 如图是某湿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食物网共有3条食物链
B. 该食物网中A和B都是生产者
C. C和D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D. 在该食物网中,G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
10. 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甲~己表示生态系统的三种生物成分,①~⑦表示某些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丁、戊、己和甲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
B. ③表示光合作用,①②④⑦表示呼吸作用
C. 丙→丁→乙是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D. 碳元素在食物链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11. “桑基鱼塘”是桑茂、蚕壮、鱼肥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物质可逐级利用,实现良性循环,减少污染
B. 蚕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C. 各级产物均可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循环
D. 物质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团队构建了我国第一个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月宫一号”,里面空气和土壤(含多种常见的土壤小动物)来自自然界,土培了植物、饲养了动物、培养了微生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月宫一号”中所有的动植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 “月宫一号”正常运行可以离开光照
C. “月宫一号”土壤中含有的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
D. “月宫一号”中动物获取的能量最终来自于植物
13.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A~D代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A→B→C可构成一条食物链
B. 若B的数量增多,短时间内A和C的数量也增多
C. 大气中的碳通过①过程进入A生产者体内
D. 生物通过②过程向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
14. 2025年4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东区成功着陆。“东风着陆场”位于内蒙古戈壁深处,东南部紧邻巴丹吉林沙漠,总面积约13000平方千米。下列不属于该生态系统特点的是( )
A. 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少 B. 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
C. 自我调节能力较强 D. 食物链和食物网简单
15. 新疆野苹果是蔷薇科苹果属乔木,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西部和中亚地区,是世界苹果的祖先种。新疆野苹果的变异类型很多,在植株的高矮、树形、叶形以及果实的大小、颜色、气味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据统计,目前生存于我国境内的新疆野苹果有84种类型。以上信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内涵中的( )
A. 数量多样性 B. 物种的多样性
C.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 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16. 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万物共生,和美永续”。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 为了丰富我国的动植物资源,应大力号召引进一些外来物种
C.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禁止开发一切生物资源
D. 生物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越稳定
17. 一项研究显示了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到威胁的原因,其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栖息地丧失是该地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
B.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有偷猎、栖息地丧失、外来物种入侵等
C. 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会影响物种的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途径,其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18. 白酒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符号,融合了农耕文明、微生物技术和地域特色。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白酒的酿造先利用霉菌把谷物中的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B. 白酒的酿造过程依次经过制曲、糖化、发酵、蒸馏
C. 酿酒过程中,酵母菌在适宜温度和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酒精
D. 不同的白酒有不同的芳香和味道,主要是霉菌和酵母菌的种类及工艺不同
八年级生物试题 第4页 共8页
19.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保存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以下食品保存方法与基本原理不相符的是( )
序号 食品保存方法 基本原理
A 加热处理牛奶 高温杀死微生物
B 干燥处理香菇 降低食品自身含水量,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C 低温冷藏新鲜蔬菜 降低食品自身的呼吸作用
D 把黄桃做成罐头 低温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20. 科研工作人员将携带人面蜘蛛的基因注入蚕卵中,此卵孵化的蚕吐出的丝中约含有10%的蜘蛛丝成分,这种生丝更韧更软,在纤维产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下列各项与该项研究成果原理相同的是( )
A. 利用酒曲进行酿酒 B. 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
C. 利用苏云金杆菌制作杀虫剂 D. 克隆猴“中中”、“华华”的诞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个小题,每空1分,共30分)
21.(6分)
图甲是美国科学家米勒设计的生命起源的模拟实验装置图,图乙是生物进化树。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中,米勒向密闭的实验装置内通入氢气、氨气、甲烷等气体代表______。在图甲B中检测到包括多种______在内的有机小分子物质。
(2)从图乙可以看出,鸟类和A都是由共同的祖先______进化而来。B与蕨类植物的主要区别是B用______繁殖后代。
(3)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亿万年进化的结果。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______多样性。通过自然选择,______变异逐渐积累,导致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环境,不断出现适应各种环境的生物新类型。
22.(6分)
浮龙湖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单县积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浮龙湖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浮龙湖湿地开展生态调查活动。图甲是调查后绘制的食物网,图乙是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甲中,白鹭属于第______营养级。图乙中的D代表图甲中的______。
(2)若图甲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添加的成分是图乙中的______(填标号)。
(3)图甲所示食物网中,能为白鹭提供能量的食物链有______条。
(4)若仅考虑水草、河虾和鲫鱼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鲫鱼获得1千焦的能量,有4/5来自河虾,有1/5来自水草,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则需要消耗水草的能量为______千焦。
(5)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浮龙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明显增多,生态系统的______能力逐渐增强,生物与环境和谐共生。
23.(6分)
生态农业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型现代化农业,下图是我市某一新型生态农业模式图之一,请分析回答问题:
(1)在此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______。
(2)从食物关系看,在此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条食物链。
(3)在该生态系统中,鸡和猪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4)农作物秸秆中含有丰富的______,可以作为培养蘑菇等食用菌的培养基;蘑菇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
(5)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给农作物除草的目的是______。
24.(6分)
资料一:蜘蛛丝(蛛丝蛋白)被称为“生物钢”,有着超强的抗张强度,可制成防弹背心、降落伞绳,甚至还可被制成人造韧带和人造肌腱。
资料二:科学家利用某种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具体的做法是他们先提取到蜘蛛丝蛋白质基因,将其注入到山羊受精卵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培育出早期胚胎,再将胚胎移植到代孕母羊的子宫中,等山羊出生长大,其乳汁中就可以分离出蛛丝蛋白,由此具备了“产丝”能力(如图所示)。
资料三: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大量原油流入海洋并迅速蔓延。为清理泄漏的石油,科学家将一种能“吃油”的天然细菌,培养成含有多个其他种类“吃油”基因的生物工程细菌,将石油分解成对环境无污染的物质。
(1)具备“产丝”能力的蜘蛛羊和能够“吃油”的细菌的产生,均利用了现代生物技术中的____________技术。控制山羊产出特殊蛋白质的基因是____________,该过程中利用____________做“生产车间”,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
(2)“蜘蛛羊”成功获取“蛛丝蛋白”的原理是各种生物的DNA在组成方式上是相通的,基因蕴含的____________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也是相通的,一种生物的基因在另一种生物体内同样可以得到表达。
(3)从遗传和变异角度分析,“产丝”这种特异功能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遗传。
(4)请你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写出资料三中“吃油”工程细菌的培育过程:______。
25.(6分)
酸奶因其独特的风味及丰富的营养备受同学们喜爱。如下表为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制作酸奶需要的条件”的实验过程。请分析回答问题:
编号 实验流程 1号瓶 2号瓶 3号瓶
实验步骤 一 将1000毫升新鲜牛奶倒入洁净烧杯中,加适量蔗糖煮沸,将编号为1号、2号、3号的三只同样广口瓶清洗干净,用水加热煮沸5分钟
二 将煮沸后的牛奶冷却至40℃,加入200毫升新鲜酸奶搅拌后,用pH试纸测定酸碱度,然后均匀分装到3个广口瓶中
三 盖上瓶盖 盖上瓶盖 不盖瓶盖
5℃、放置8h 35℃、放置8h 35℃、放置8h
四 用pH试纸再次测定酸碱度
实验结果 pH值无变化 pH值降低 pH值无变化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制作酸奶时利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__。
(2)探究过程中设计了______组对照实验,控制的变量是__________。
(3)实验结果为2号瓶成功获得酸奶,1号和3号瓶没有成功,则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超市中各式酸奶琳琅满目,口味各不相同,有的偏酸,有的偏甜。如何控制酸奶的酸度呢?为解决这个困扰,同学们分别以温度、时间为变量进行了实验探究,数据结果如图(说明:pH<7溶液显酸性,值越小酸性越强):
①通过分析图中数据,你认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 40℃~50℃范围内,相同温度下,发酵时间越长酸度越高
b. 发酵时间相同,温度越高酸度越高
c. 图中所给温度中,40℃时发酵效果最佳
②实验中发酵温度60℃时,pH值保持不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八年级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 )
1-5 CABBD 6-10 AABAC 11-15 ACBCD 16-20 DCCDB
二、非选择题(每空 1 分,共 30 分 )
21.(6分)
(1)原始大气 氨基酸 (2)原始的爬行类 种子
(3)基因(遗传) 有利
22.(6分)
(1)三、四、五(3、4、5) 水草和芦苇 (2)B 和 C
(3)7 (4)21 (5)自我调节
23.(6分)
(1)人 (2) 3 (3) 竞争 (4)有机物 分解者
(5)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农作物(或“使能量
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4.(6分)
(1)转基因 蜘蛛丝蛋白质基因 山羊(或“蜘蛛羊”)
(2)遗传信息 (3)可以
(4)把其他种类细菌吃油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拼接组装,导入吃
油的天然细菌,获得含有多种吃油基因的工程细菌(表述合理即可)。
25.(6分)
(1)乳酸菌
(2)两(2) 空气(或“氧气”)、温度(顺序可以颠倒)
(3)制作酸奶需要无氧环境,并且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
(4)ac 高温杀死了乳酸菌
注:本答案仅供参考,如果考生答出其他正确答案,请参考评分标准给分。
八年级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