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将自己的全副心灵投向了广袤的乡村大地。知识者的理性让鲁迅自觉肩负起改造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重任,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在《阿 Q正传》《故乡》《祝福》《风波》《药》等小说中,鲁迅选择了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他把对民族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焦虑,落实在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描写中,一方面忠实记录了生活在贫困凋敝的乡村中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乡土中国沉重的封建意识。对于乡村世界,他既有清醒的认识又有冷静的批判,他更关心的是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表现出他冷峻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沈从文乡土抒情小说的出现,则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感。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显得别具一格。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边城》中渡船老人的勤劳、善良、敦厚,凡一切传统美德都不缺少;有头有脸有身份的船总顺顺,大气豪迈,正直公平,扶贫救困,很受茶峒人的敬重;顺顺的两个儿子,皆结实如虎、豪勇爽直,与人搏斗敢挺身而出,吃苦出力也不畏缩;翠翠更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隽秀的山水和古朴的民风,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她那循乎自然的生活方式与在爱情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中国式思恋与坚贞,都是作家讴歌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生与人性。这种自然的人生与善良的人性。在沈从文特异的“湘西世界”里比比皆是。他们热情、勇敢、诚实、勤劳、朴素的人性超乎自然,这是“乡下人”的道德状态与人格气质。沈从文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上。我们可以说,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德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其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节选自《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研究》,有删改)材料二:虽然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都与民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但因为各自民俗文化的差异,他们乡土小说的创作又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作家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安排。鲁迅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是以启蒙为目的,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因此,自决意弃医从文。以文艺来改造国民精神后,鲁迅的注意力更多地从世界的科学物质文明的介绍,转入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推崇。这一创作目的在其乡土小说中尤其集中反映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刻画上,他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借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中国专制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愚民手段。因此,我们随处可见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相对而言,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则是另外一副情景。“湘西世界”中的人们与现实世界抗衡,不断地坚守着人的情怀、价值、理想和灵魂,他构建了另外一个区别于鲁迅所构建的乡村世界的“湘西世界”,无论是自然景致、生活景观,还是传统习俗,都是原始的、末开化的,人们没有奢华的物质享受,没有高深的知识学问,甚至没有高雅的举措,但正是这种自然状态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充满了“野性”,如翠翠、顺顺、老船夫等人。他们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他们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与周围的山水景致和谐地融为一体。同时,鲁迅和沈从文分别代表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上的两种不同倾向。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上承五四初期作家对农村疾苦的反映,下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面貌,写出“乡间的死生”和“泥土的气息”,力图表现中国农村的凋敝,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中国农村的景象。而沈从文则是相反,属于乡土小说中的浪漫派,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的田园式的景象和理想化的生活。所以,沈从文的小说是把美和爱推向极至,美和爱浸透在每篇小说中,这是他审美观念的核心。(节选自《民俗视角下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比较》,有删改)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 鲁迅对乡土生活的描写,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解决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问题。B. 《边城》塑造的“乡下人”集多种“爱”与“美”的人性于一身,构建了自然原始的湘西世界。C. 沈从文的作品构建了一个与鲁迅所构建的乡村世界不同的“湘西世界”,在这种自然状态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都充满了“野性”。D. 沈从文属于乡土小说的浪漫派,他的小说描绘与赞颂美好纯洁的人生人性,把美和爱推向极致,是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 鲁迅身上具备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在他关心农民的命运、希望农民能突破精神枷锁进而获得理性认识上面得以体现。B. 《边城》中的各色人物,或者体现纯洁美好的人性,或者充满生命的力量,小说本色质朴,让人读来津津有味。C. 沈从文笔下的渡船老人、翠翠、顺顺、顺顺儿子等,都是不为物累、热情乐观的“自然人”,坚守着人的情怀、价值、理想和灵魂。D. 两则材料都对鲁沈二人的乡土小说进行了分析比较,材料一侧重两人表现方式的不同,材料二侧重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能体现鲁迅对“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的描绘(______)A. 《祝福》中,祥林嫂在多座“大山”的压迫下,最终在祝福时孤苦无依地死去。B. 《阿Q正传》中,阿Q被打后,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C. 《狂人日记》中,满村尽是“吃人”之人,他们将狂人锁住,似是想吃他的肉。D. 《药》中,夏瑜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动摇,甚至觉得打他的阿义“可怜”。4.鲁迅与沈从文心怀救国之愿,他们的乡土小说目标皆是以“文”强国,但表现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5.有人认为,“乡间的死生”包括宗法制农村中的世态炎凉、无产者的不幸、封建等级制度延伸出的社会心理对弱者的压迫等内容。请任选两点,分析《阿Q正传(节选)》是如何体现“乡间的死生”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鉴赏家汪曾祺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人了。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季四太爷即季匋民。他的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这样一种风俗,早早就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于是就都依了他。叶三还是卖果子。他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爱他的画。季匋民有一个脾气,一边画画,一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画两笔,凑着壶嘴喝一大口酒,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执笔接着画。画一张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他给季匋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时候,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季匋民画了一张,不满意,团掉了。叶三捡起来,过些日子送给季匋民看看,季匋民觉得也还不错,就略改改,加了题,又送给叶三。季匋民送给叶三的画都是题了上款的。叶三也有个学名。他五行缺水,起名润生。季匋民给他起了个字,叫泽之,送给叶三的画上,常题“泽之三兄雅正”,有时题“画与叶三”。季匋民还向他解释:以排行称呼,是古人风气,不是看不起他。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不卖?”“一张也不卖!”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十多年过去了。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叶三看了他的名片,这人的姓很奇怪,姓“辻”,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匋民的画的。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节选自汪曾祺《鉴赏家》,有删改)文本二:一个作家读很多书,但是真正影响到他的风格的,往往只有不多的作家,不多的作品。有人问我受哪些作家影响比较深,我想了想:古人里是归有光,中国现代作家是鲁迅、沈从文、废名。我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道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事。归有光自称他的文章出于欧阳修。读《泷冈阡表》,可以知道《先妣事略》这样的文章的渊源。但是归有光比欧阳修写得更平易,更自然。他真是做到“无意为文”,写得像家常话似的。他的结构“随意曲折”,若无结构。他的语言更接近口语,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衔接处若无痕迹。他的《项脊轩志》:“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话没有说完,就写到这里。想来归有光的夫人还要向小妹解释何谓阁子的,然而,不写了。写出了,有何意味?写了半句,而闺阁姊妹之间闲话神情遂如画出。这种照生活那样去写生活,是很值得我们今天写小说时参考的。我觉得归有光是和现代创作方法最能相同,最有现代味儿的中国古代作家。(节选自汪曾祺《论风格》)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文本一从叶三卖果写起,再到写叶三拒绝儿子的请求,坚持给季四爷送果,由此引出二人平实坦诚的知己之交。B.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且很少应酬,但对叶三另眼相看,体现出他率性而为的名士风范,也衬托出叶三的鉴赏功力和真诚态度。C.叶三能从“花乱”的细节看出季匋民所画紫藤花里有风,体现出他敏锐的观察力与独到的鉴赏力。D.文本一为读者展现了叶三和季匋民的友谊,而结尾处季匋民的画和叶三一起被埋,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带有浓厚的悲剧意味。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文本一花费笔墨写叶三的儿子们,乍看与“鉴赏家”没有关系,实则通过写两个儿子侧面衬托叶三欣赏艺术的执着。B.文本一写季匋民“画一张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看似闲笔,却与叶三送果的情节相呼应,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C.文本一的语言通俗而又雅致,季匋民画画的习惯、为紫藤画题词、给叶三起的字,都很具有古风意味。D.在作者看来,欧阳修、归有光和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人的创作风格虽有不同,总体上却是一脉相承的。8.叶三是卖果子的,文本一中为何称其为“鉴赏家”?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9.根据文本二的内容,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汪曾祺作品风格受归有光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姚希孟,字孟长,长洲人。生未周岁,父颖庵逝世;母文太君方二十有二,坐茶蓼中,乳血杂哺。外大父文卫辉公甚器之,尝曰:“外孙与吾儿,异日当比圭廊序。”壬戌,舅震盂为廷对第一人,与希孟同官翰林。是时给谏杨涟、御史左光斗与希孟同道相勖,每言:“世界即有缺陷,只此方寸却缺陷不得耳。”庚申后,有停封、移宫诸秘事,杨、左先后发疏,皆从希孟质疑义,希孟亦匡直不辞。亡何,震孟以建言归,希孟亦请假予告。里居二年,党祸既发,诸君子就槛中,累累无一免者。希孟出对朋友,凝涕在睫,太君亦微闻外间有异,疾日笃,遂不起。希孟绝水浆三日扶榇出国门徒步哭趾血目肿。丙寅三月,缇骑至吴门逮周忠介,齐民数万为呼冤,捽旗尉杀之。当事者愠,欲迁祸于希孟,而朝议惮吴民,恐东南遂叵测,仅戳五人,余置不问。希孟始放迹湖山,自谓得生之余也。崇祯改元,以右庶子充经筵日讲。希孟在讲筵,本正叔、淳夫之意,竭诚悟主。是时,忌者犹虑希孟以文行被主知,乃阴摘讲章语深中之,遂废置,不复起用。希孟局量恢廓,才识通敏。见万历以来数十年邪正消长之势,欲以宽大持之,其于世务,凡人才、兵农、河渠、漕屯之事,无不讲究。尝语当道诸君子“宜先实事,后虚声”,故人皆以“救时宰相”目之。而不究其用,为世所惜。(节选自张岱《石匮书后集》)材料二:而朝议惮吴民,恐东南遂叵测,仅戳五人,余置不问。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卷七》)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希孟绝水浆A三日B扶榇C出D国门E徒步F哭G趾血H目肿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 “与希孟同道相勖”中的“勖”,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勖尔植”的“勖”意思不相同。B. “疾日笃”中的“笃”,与《陈情表》中“刘病日笃”的“笃”意思相同。C. “尝语当道诸君子”中的“语”,与《项脊轩志》中“述诸小妹语”的“语”用法相同。D. “不考百王之典”中的“考”,与《石钟山记》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的“考”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 姚希孟身世凄苦,父亲早逝而母亲在艰难的环境中抚育他,他的外祖父对其期望甚高,认为他与自己儿子震孟必定能同朝为官。B. 姚希孟凭借右庶子的身份为崇祯讲筵,他以正叔、淳夫的思想为根本希冀皇帝有所醒悟,不料所讲言论被人中伤而遭免职罢官。C. 姚希孟对诸多正义之士被捕囚禁深感悲痛,再加上其母离世的沉重打击,促使他在险遭牵连之后,从此便远行林泽,安度余生。D. 姚希孟气量宏大、才识敏捷,目睹朝堂正邪势力的消长之势,想用宽大之法处置,虽被誉为“救时宰相”,可惜最终不被任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时,忌者犹虑希孟以文行被主知,乃阴摘讲章语深中之。②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14.姚希孟哪些行为体现了顾炎武所说的“不空言、重实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其次为乙。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報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武音的陵基。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宜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首联两句分别点出“苏武”与“庙”,“魂销”写出情绪,笔墨精炼,真切传神。B.颔联概括了苏武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把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融一起。C.颈联遥承首句,写苏武“回日”的所见所感。由“回日”反衬“去时”更增感慨。D.尾联中的“空”“哭”两个字形象生动,更真实感人的展现出归国后苏武的形象。16.同样是写英雄,请简要分析本诗与杜甫的《蜀相》借描写英雄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在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引用屈原《离骚》中的名句鼓励同学珍惜时间,以“______,______”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来直面最后阶段的高中学习生活。(2) 《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写蜀道开辟之前,只有鸟类可以飞越崇山峻岭进入蜀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3) 小明在周末和朋友一起爬梧桐山。登临山巅,他看到云气从山峦漂浮而出,鸟从远处飞来,他触景生情,吟诵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两句来描绘眼前的景象。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乘着全国两会的东风,②“体重管理”一夜之间成为时下热议的健康话题。③这个热度,不仅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喊你减肥》的政策亲民性,④更为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同与追求。⑤当政策倡导民心所向双向奔赴,⑥我们有信心期待“体重管理”成为一场全民健康行动,⑦依靠政府、行业、单位、个人“四轮驱动”,⑧让健康生活方式润泽每个人的生活。近些年,“健康细胞”已经悄然改变城市的“肌理”。天津市沿废弃铁路打造绿植旖旎的健身步道,上海市推行“减油、减盐、减糖”的早餐食谱,多家电商平台试点饮品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这些变化的背后,(甲)。从制订全民健身条例、国民营养计划,到出台体重管理指导原则、各类人群食养指南来看,政策设计正从宏观规划转向精准指导。扎实推进“体重管理年”活动,需要政府搭好舞台,以制度的力量引领资源投入,为行业、单位、个人“登台唱戏”提供清晰路径和实操方案。“体重管理”将激活行业发展的一池春水,引导居民向健康迈进。无论是科学减重,还是健康饮食,(乙):在体重管理门诊,肥胖症患者领到(a)的食养方案;和家庭医生见面,居民们畅聊如何合理膳食、科学瘦身;公园里尽是锻炼的身影,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旁指导……在一些地方,这些美好期待已经化为可感可知的幸福生活日常。随着“体重管理”理念更加(b),人们会希望服务更全面、产品更多元。满足新期待,相关行业需要继续创新求变,以制度保障落实,用服务的增量换“体重管理”的实绩。18.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在表述和标点使用上有三处错误,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19.与文中画波浪线一句所用修辞的构成完全相同的一项是(______)A.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B. 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在等待它的滋养物了。(《包身工》)C.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故都的秋》)D.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再别康桥》)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文中加点的词语表达的其实是一个意思,为何使用了三种不同的表达?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同样是芝麻,在农人手里成了种子,在美食家手里成了酱品,在艺术家手里成了精美的贴画……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参考答案1.A2.D3.D4.①鲁迅是现实主义,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批判来达到改造国民性(革命和启蒙)的目的。鲁迅把乡土农民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对乡土社会进行剖析,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②沈从文则属于浪漫派,以对理想世界的构建来寄托变革现实的希望。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5.①他被赵太爷叫去打了嘴巴,可挨打之后,他想的是:“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表明他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饱尝辛酸,体现了宗法制农村中的世态炎凉;②阿Q没有土地、家庭。居住在土谷祠中,没有固定的职业,靠打短工和做帮工来维持生计,体现了无产者的不幸。③“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选文中的阿Q面对对手,力量薄弱他就欺负。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延伸出的社会心理对弱者的压迫。6.D7.D8.①季匋民作画时,不让其他人在旁边观看,只让叶三一个人看着,叶三给他磨墨、抻纸等,他成为第一个“鉴赏”季匋民画作的人。②叶三对画有一定的鉴赏力。他懂得季匋民的画,对季匋民作品的赞赏发自肺腑,不假充内行,大都能用一句话说出他的画的好处。(或: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③叶三对季匋民的画作异常珍惜。别人出很高的价钱,他也不卖,并吩咐儿子在自己死后将季匋民的作品装进棺材,体现了“鉴赏家”对艺术品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9.①语言方面:语言生活化,接近口语,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显示出清淡的文笔。文本一中对人物和事件的介绍与叙述,都贴近生活现实,叶三与季匋民的对话简洁明了,三言两语间便反映出两者的默契。②结构方面:“随意曲折”,安排自然。文本一中,开头介绍“第一个”画家和鉴赏家,下文对叶三送果子、叶三拒绝卖画等情节的安排,自然合理。③选材方面:多写平常的人和事,平易自然,照生活那样去写生活。比如文中叶三“是个卖果子的”,围绕他写了一些日常生活事。10.BEG11.C12.C13.①此时,妒忌贤能之人仍然担忧姚希孟凭借文章德行被皇上重用,就私下摘取姚希孟讲章中的语句来深深诋毁他。②重臣懒惰则政事荒废,武将匮乏则四方混乱,于是国家动荡倾覆,宗庙社稷变为废墟。14.①义不容辞地与好友指摘时弊,匡正社稷。②借讲筵之机开导皇帝。③专心于各种世务实事,不贪慕自身虚名。参考译文:材料一: 姚希孟,字孟长,是长洲人。出生未满周岁,他父亲姚颖庵就去世了;母亲文太君当时才二十二岁,坐在杂草中,用混着血液的乳汁来哺育他。外祖父文卫辉公十分器重他,曾经说:“我的外孙与我儿子,他日定当位列廷堂、同朝为官。”壬戌年,他的舅舅文震孟考中状元,和姚希孟一起官任翰林。当时给谏杨涟、御史左光斗和姚希孟志同道合、彼此勉励,常说:“时局虽然有缺陷,但内心不可有缺陷。”庚申年后,朝廷有停封、移宫诸多秘事,杨涟、左光斗先后上奏章,都向希孟提出疑问以求解答,希孟也对此匡正不推辞。没过多久,文震孟因为上书直言而辞官,姚希孟也告假归乡。家居二年,东林党祸爆发,众多道义之士被捕拘禁,人数众多无一幸免。姚希孟出来接待朋友,眼含泪水,他母亲文太君也渐渐听闻外边发生变乱,疾病日益加重,最终亡故。姚希孟三天不吃不喝,亲扶母亲棺木走出城门,徒步大哭,脚趾磨出鲜血眼睛也哭肿了。丙寅年三月,缇骑到吴门逮捕周顺昌,数万百姓都为其喊冤,揪操旗尉并杀了他们。当权者恼怒,想要嫁祸姚希孟,然而朝廷评议害怕吴地百姓,担心东南会发生不可预测之事,仅诛杀五个人,对其他人都舍弃不再问罪。姚希孟便开始远行山泽,自认为是劫后余生。崇祯登基改年号,姚希孟凭右庶子身份担任经筵日讲。姚希孟在讲筵之时,以程颐、范祖禹理学要义为根本,竭尽诚心想让主上有所感悟。此时,妒忌贤能之人仍然担忧姚希孟凭借文章德行被皇上重用,就私下摘取姚希孟讲章中的语句来深深诋毁他,于是他被罢官,不再任用。姚希孟气量宏大、才识敏捷。看见万历以来朝堂数十年间正邪势力的此消彼长,想以宽大为怀,他对于世事,只要是科举选才、战争农事、疏通河渠、漕运屯田等事没有不钻研的。他曾经告诉众多的当权人士说“应当先做实事,后求声誉”,所以人们都将其视为“救时宰相”。然而他最终不能受重用,为世人所惋惜。材料二: 先前古人清谈,谈论的是老庄之学,如今士林清谈,谈论的是孔孟之道。没有学到其中的精华却已遗漏其大义,没有探究其根本却已先远离了其末节。不研习儒家经典的文章,不考证历朝的典章制度,不综论当代的现实事务,却拿明心见性的空洞话语,来代替修身治人的实际学问。重臣懒惰则政事荒废,武将匮乏则四方混乱,于是国家动荡倾覆,宗庙社稷变为废墟。15.C16.①温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也借此表达了对晚唐国势的担忧。②杜诗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也寄托了个人壮志难酬的悲叹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17.(1)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18.③句,不仅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喊你减肥”的政策亲民性(或:不仅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喊你减肥”的政策亲民性)。(书名号使用错误)④句,更缘于(来自、源于)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同与追求。(“为了”表目的,“缘于”表原因,句中逻辑关系需要表原因。)⑤句,当政策倡导与民心所向双向奔赴。(缺少介词“与”“和”“跟”“同”或者中间加顿号)19.B20.甲:正从宏观规划转向具体指导乙:都离不开专业指导21.A.“量身定做”或“因人而异”B.“深入人心”22不同的表达适用于不同的语境。①“减肥”口语化,亲切提醒人们要减轻体重(或者:体现政策的亲民性);②“减重”与“科学”搭配,用词专业;③“瘦身”寄寓了对减重结果的美好期待,生动形象。23.略第 PAGE 页,共 NUMPAGES 页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