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滑动摩擦力》教学设计课题 滑动摩擦力 学科 物理 年级 高一教材 分析 课标:认识摩擦力。知道滑动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已经初步认识了 滑动摩擦力,本节课有助于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通过本 节课的学习为接下来牛顿运动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等打牢力学学习的根基。本节课是高中 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一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滑动摩擦力作为生活中常见的相互作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对生产生活中现象的解释、 规律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价值,能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的理念。学情 分析 知识方面: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对滑动摩擦力已经有了初 步地认识,但对于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认识只停留在定性分析的阶段。 能力方面:学生已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触过图像法的使 用,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但学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强直 观性和形象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思想方面:滑动摩擦力作为生活中常见的相互作用,学生可能对其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和较强的求知欲。教学 目标 物理观念: (1)理解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思维: (1)通过对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探究,理解用物理量之比定义新物理量的方法; (2)通过对滑动摩擦力产生机制的探讨,提高构建模型解释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随拉力变化规律的活动,养成从问题出发,基 于猜想设计实验方案的习惯; (2)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因素变量问题,会用图像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生活中滑动摩擦力的实例分析,体会摩擦力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具有将 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的社会责任感。重点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定量关系难点 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小游戏:你玩过抽桌布的游戏吗? 展示抽桌布游戏的视频,鼓励同学们将学 习用具放置到纸片上进行尝试。 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桌布/纸片上的物 体的运动状态如何?是什么改变了它们的运动 状态? 这个力的产生条件是什么?其方向如何判 断?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逐一探究。 学生观看视频并 利用身边的学习用具 积极展开尝试。 回答:桌布/纸片 上的物体发生运动, 是桌布/纸片给物体的 力改变了它们的运动 状态。 通过游戏调 动学生的学 习兴趣,激发 学生的求知 欲。展开探究, 构建新知 (一)滑动摩擦力 1.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 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 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那么此时桌布/纸片给物体的力就是滑动摩 擦力。 2.产生条件 展示生活中的滑动摩擦力: 分析滑动摩擦力 的定义,得出滑动摩 擦力的产生条件:两 物体接触并挤压、有 相对运动、接触面粗 糙。 列举生活中滑动 摩擦力是动力的实 通过生活实 例和问答引 发学生思考, 问题循序渐 进,让学生体 会得出结论 的过程,加深 对知识的理 解。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是什 么? 3.方向 提出问题 1:滑动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运动 吗?滑动摩擦力可以是动力吗? 学生可能提出的实例:课堂开始创设的情境就是这样的情况,纸上放一本书,迅速抽出 书下面的纸,发现书也向前运动了。 提出问题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是什么? 试一试:将手掌贴在桌面上,使手掌沿桌 面前后滑动,体验手掌的感觉。 演示实验:使用毛刷和凉席,分别使毛刷、 凉席向左运动,观察梳毛倒伏的方向,确定滑 动摩擦力的方向。 同学们现在手上没有毛刷,可以用手和纸 张来感受一下。 总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 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及定量关系 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 有关? 提出问题:如何设计实验定量研究滑动摩 擦力大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以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为例。 思考:①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②怎么测量这些物理量? ③如何设置实验装置? 例,并进行分析。 用手在桌面上滑 动,感受摩擦力。 观察演示实验, 再手按在一张纸上, 分别使手和之向左运 动,感受手的受力方 向。 得出结论:摩擦 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 方向相反,摩擦力的 作用效果是阻碍物体 间的相对运动。 思考回忆初中所 学:压力、接触面粗 糙程度有关。 分组讨论,设计 探究方案,对滑动摩 擦力大小进行探究。 设计方案:在固 定的水平木板上,拉 动物体匀运动,通过 结合实例比 较分析,可以 采用分组讨 论等方式,教 师补充说明, 强化学生对 摩擦力的认 识。 进行完整的 探究,即先对 影响因素进 行猜想,再利 用控制变量 法进行实验。 这个实验并 不复杂,所以 让学生自己 设计实验,目 的是更好地 培养学生的 实验探究能④如何控制变量? 提出问题:如何保证物体做匀速直线运 动?弹簧测力计在运动中也不容易读数,会有 很大的误差,能否换个方式更好地测量摩擦力 呢? 实验改进: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在竖直 面上,另一端固定在物体上,拉动木板,无论 木板速度如何变化,物块所受拉力均等于物块 所受摩擦力。 在处理实验数据时可以利用计算机拟合图 线或描点画图,通过画出图像可以看到摩擦力 与压力的线性关系。 可以将弹簧测力计换做拉力传感器,用马 达代替人力拉动木板。 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改变木板表面的材质 及粗糙程度,重复实验,重画滑动摩擦力和压 力的关系图像,比较图像有何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对图像斜率及滑动摩擦力与 压力的比值的物理意义进行讨论,定义一个新 的物理量——动摩擦因数。 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的大 小成正比,即 Ff= μFN 测量拉力得到滑动摩 擦力的大小,通过测 量物体所受重力得到 压力的大小,通过增 减物体上钩码的个数 改变压力的大小。 进行实验,数据 处理:根据测量数据 画出滑动摩擦力和压 力的关系图像。 物体表面越粗 糙,图像斜率越大。 力以及提高 对科学本质 进行探究的 意识和热情。4.动摩擦因数 μ 是一个比例常数,它的值跟接触面有关, 接触面材料不同、粗糙程度不同,动摩擦因数 也不同。学以致用, 解决疑惑 用本节课所学解释课堂开始所进行的抽桌 布小游戏两个阶段的摩擦力大小、方向以及作 用效果。 首尾呼应,培 养学生分析 解决问题的 能力,深化知 识结构。课堂小结, 巩固新知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解释。 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 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 的力,这种力叫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接触并挤压、相 对运动 3.方向:与接触面平行,并且与相对运动方 向相反 4.大小:Ff= μFN 将滑动摩擦力和 静摩擦力对比总结, 梳理本节所学知识并 积极发言。 培养学生的 归纳总结能 力。课后作业, 延伸拓展 观察图像,思考启动时的峰值是如何出现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