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地理参考答案
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1-5ACAAB 6-10 DABCB 11-15 CCBDB 16-20 BACBD 21-22CA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6分)
23.(共18分)
(1)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地势中间高,南北低;海岸线曲折,沼泽广布。(6分)
(2)特征:全年高温,气温年较差小。原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年变幅小,年太阳辐射变化小;近海,气温受海洋调节明显。(6分)
(3)乙河上游植被破坏将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增大;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使得乙河径流的季节变化加大;河口三角洲扩大,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沿海湿地面积扩大;河口地区洪涝灾害多发。(6分)
24.(共18分)
(1)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较长;含沙量较小;无结冰期;流速慢等。(6分)
(2)月份为:5~9月;据图可知5~9月是东南亚的雨季,湄公河水位高于洞里萨湖水位,湄公河补给洞里萨湖,洞里萨河向西北流入洞里萨湖。(6分)
(3)下游水量变化更加稳定;减轻洪水威胁,利于维持航行,保证下游地区灌溉。(6分)
25.(共20分)
(1)削弱南下的冷空气,减少农作物受冻害;有利于夏季风的抬升,增加南麓降水补给;阻挡来自西北方向的风沙入侵;改变黄河流向,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6分)
(2)土地盐碱化。自然原因: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不断在地表积累,导致土壤盐碱化。(8分)
(3)太阳能面板有利于削减风力,减弱风蚀;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土壤中的水分条件,促进植被生长;为当地提供新能源,有利于保护当地的植被;发展养殖业,提高农牧民收入,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6分)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
地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2023年11月1日,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从上海启航向南极洲出发,本次考察计划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建设我国最新的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它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面向太平洋扇区,濒临罗斯海。罗斯环流受盛行风、海陆轮廓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不同季节强弱有差异。图1为我国南极科考站分布图及罗斯海环流图。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有关罗斯海新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于罗斯海西岸 B.位于长城站西北方向
C.距离南极点超过2200千米 D.五星红旗大部分时间飘向东南方向
2.图中罗斯海环流的方向及强度较大的月份分别是( )
A.逆时针1月 B.逆时针7月 C.顺时针1月 D.顺时针7月
3.随着全球变暖,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使得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
显,其原因包括( )
①降雨使海冰融化增多 ②降雨的温度更高 ③阴雨天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显著 ④地面裸露增加对太阳辐射吸收增强,使地表温度升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图2示意我国海河流域某地等高线地形。
据此完成4~6题。
4.河流M下游段的流向为( )
A.东南向西北 B.西北向东南
C.西南向东北 D.东北向西南
5.在①②③④四个点中,哪两个点能够看到M点( )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6.M点和图中最高点最大相对高度可能为( )
A.90m B.100m
C.110m D.150m
图3为我国东部部分海区某月洋流与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示意图,此季节M海域洋流势力较强。据此完成7~9题。
7.该月可能为(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8.下列能正确表示甲处水温变化曲线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与M海域相比,N海域盐度偏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温 B.降水 C.径流 D.洋流
阿牙克库木湖是中国十大湖泊之一,是阿尔金山与昆仑山之间的内陆湖。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近年来湖泊扩张趋势明显。图4为阿牙克库木湖周边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该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为( )
A. 雨水 B. 冰雪融水 C. 季节性积雪融水 D. 地下水
11.近年来岸线变化最明显的湖岸是( )
A. 南岸和北岸 B. 南岸和西岸 C. 东岸和南岸 D. 东岸和西岸
12.若未来该湖泊的面积稳定,参与湖泊水循环水量最大的环节是( )
A. 入湖径流 B. 湖泊降水 C. 湖泊蒸发 D. 湖水下渗
尚奥保护区处于三种不同气候类型的交界地带,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在此相互覆盖。在其北部地区,当地村民为了取水而凿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蓄水池塘,这个水塘便成为野生动物的固定饮水地,也成为动物摄影爱好者观测和拍摄动物行为的绝佳场所。图5示意肯尼亚西南部地区。据此完成13~15题。
13.与甲、乙、丙三地气候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甲—热带草原气候 乙—裂谷干旱气候 丙—热带雨林气候
B.甲—热带草原气候 乙—热带雨林气候 丙—裂谷干旱气候
C.甲—热带雨林气候 乙—热带草原气候 丙—裂谷干旱气候
D.甲—热带雨林气候 乙—裂谷干旱气候 丙—热带草原气候
14.图示区域内动植物类型异常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 受人类干扰少 B.地处热带地区 C.水资源丰富 D.地势起伏大
15.保护区内降水集中在3月底至6月中旬及10月底至12月初。摄影爱好者前往动物观测点拍摄的最佳月份及动物迁徙趋向是( )
A.1—3月、向北 B.7—9月、向北 C.4—6月、向南 D.10—12月、向南
某科考队于11月份考察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地区,发现该地距海洋近,但荒漠广布,河流却以外流河为主。图6为“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地区图”。据此完成16~17题。

16.荒漠地区的河流一般多为内流河,而该地区外流河较多,与其相关的是( )
A.地下水补给较多 B.陆地东西方向狭窄 C.地形平坦 D.流域面积广
17.巴塔哥尼亚荒漠广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纬度 D.海陆位置
图7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分布图 ”。据此完成18~19题。
18.丙自然带最可能是( )
A.极地苔原带 B.高寒草甸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19.乙自然带深入丙内部,是因为( )
A.靠近河流,水源丰富 B.海拔较高,气温较低
C.地处迎风坡,降水多 D.纬度较低,光照充足
农业产业强镇是指农业产业已经得到了高质量发展,主导产业竞争力强,具有良好综合效益以及美好发展前景的现代乡镇。图8为2023年我国首批认定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地区分布图(单位:个)。据此完成20~22题。
20.2023年,农业产业强镇数量大于40且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省(市)简称是( )
A.鲁、赣 B.皖、鄂 C.冀、晋 D.豫、皖
21.形成苏、浙两省农业产业强镇数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差异 B.产业结构 C.地形格局 D.经济水平
22.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海南在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中较合理的方向是( )
A.依托特色农业,农旅融合发展 B.推广河谷农业,丰富农业类型
C.普及设施农业,降低灾害损失 D.发展规模农业,提高农业比重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6分。
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共18分)
新几内亚岛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岛屿,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查亚峰,海拔5030米,为大洋洲最高点。在中部山脊的南北两侧,有宽窄不一的沿海平原,多港湾。图9为新几内亚岛简图,下表为甲城市气温资料。
月份 1 2 3 4 5 6 7 8 10 11 12
气温(℃) 27.1 27.5 27.2 26.9 25.3 25.4 24.8 24.9 26.6 27.0 27.3
(1)简述新几内亚岛的地形特征。(6分)
(2)根据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指出甲城市的气温特征,并分析原因。(6分)
(3)乙河为该岛最大河流,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乙河上游植被破坏对河口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6分)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共18分)
湄公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洞里萨河是世界上少见的流向会定期改变的河流,与其相连通的洞里萨湖和湄公河出现季节性互补。图10为东南亚局部地区的水系图,图11为金边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1)简述图中湄公河的水文特征。(6分)
(2)判断洞里萨河流向洞里萨湖的月份时段并说明理由。(6分)
(3)说出洞里萨湖对湄公河下游水量的调节作用,并说明水量变化对下游人类活动
的影响。(6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共20分)
材料一:河套平原北依阴山,南临黄河,早在秦汉时期河套平原就开渠引水发展种植业,素有“塞上粮仓”之称。该灌区年引黄河水量为50亿立方米,占黄河过境水量的七分之一。图12为河套平原周边区域简图。
阴山地处内蒙古高原,平均海拔不足2000米。阴山让流经此处的黄河逐渐改道,最终向东南流淌,从而形成一道“几字形”的弯曲。
材料二: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北侧与黄河几字弯相连。库布齐沙漠光伏电站(图13)是中国首个治沙光伏项目。如今板下草类生长茂盛,当地养起了羊群,该光伏发电站不仅发电,还修复了生态,形成“光伏+”产业。
(1)从土壤和气候的角度,分析阴山对河套平原成为“塞上粮仓”的作用。(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推测河套平原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原因。(8分)
(3)简述库布齐光伏治沙项目对改善所在地区生态环境的作用。(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