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汽开区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核心素养调研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 C A B B A 6——10 A B D C B 11——15 B B D C D16——20 C B A B D 21——25 C D B A D二、非选择题26.(21分)(1)A:通惠河 B:会通河(2分)杭州、大都(2分)隋炀帝(1分)(2)图一:唐朝 图二:明朝(2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1分)(3)皇帝,御史台,中书省,枢密院各一分。(4分)(4)科举制、殿试制度(2分)教育轴心由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教育轴心从北扬南抑到南扬北抑。/南方教育逐渐超过北方。(任一点1分)经济重心的南移;国家政策的推动(如宋朝重文轻武,大力发展科举制);人口南移带来文化传播和人才资源/南方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等。(任一点1分)(5)唐: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册封云南王;册封渤海郡王;清:边疆行政: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册封达赖喇嘛;设驻藏大臣;设伊犁将军;法律:《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军事:平定噶尔丹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4分)作用:巩固祖国边疆统治;有助于维护大一统王朝的统治(或边疆地区得到开发,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各族地区的统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1分)27.(14分)(1)观点: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始终秉持和平友好的理念。(2分)隋唐时期:遣唐使和遣隋使,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真东渡,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玄奘西行;与新罗交往;与东罗马帝国、大食交往等。辽宋夏金元时期: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西方的医学、天文、历法、数学、建筑、音乐、宗教等传入中国。元朝还收集和翻译阿拉伯医学书籍,《回回药方》。中国的创造发明和驿传制度输往国外。明清时期:郑和下西洋,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成文分1分。(2)各国应加强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言之有理即可。(1点2分)汽开区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核心素养调研七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5 分)1.在“隋唐工程探秘”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需要研究隋朝为加强南北交通而修建的重大水利工程。他们应该重点考察的是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故宫2.汉唐的‘天下之心’”“丝路辉煌的起点”“千年帝都与文明的巅峰见证”,这些内容描述的古都是A.长安 B.洛阳 C.临安 D.北京3.“《贞观政要》中载:“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 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这说明唐太宗A.完成了全国统一 B.吸取前朝灭亡教训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D.大力发展科举制度4.下列隋唐时期历史发展基本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5.下列材料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A.农业生产的发展 B.生产工具的革新C.手工业发展的繁荣 D.水力灌溉工具的步6.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侧面反映出唐朝的社会风尚。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经济繁荣的是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C.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7.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唐朝时书法家众多,其中有柳公权、欧阳询等B.“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C.唐朝后期,黄巢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并建立政权D.907 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七年历史 第1 页 (共4 页)8.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体现唐蕃和亲的作品是A.《清明上河图》 B.《送子天王图》C.《洛神赋图》 D.《步辇图》9.盛唐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璀璨巅峰,始终是无法绕开的一个关键节点。下列文化成就属于唐朝时期的是A.程朱理学 B.郭守敬《授时历》C.僧一行《大衍历》 D..李时珍《本草纲目》10.宋朝为管理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A.枢密使 B.市舶司 C.转运使 D.节度使11.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国时期,武将跋扈、兵变篡权以及地方割据,危害社会安宁。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北宋采取的政策是A.休养生息 B.崇文抑武 C.均田免赋 D.设军机处1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指出:“全宋朝三百一十九年的记录,无非是军事的挫败和退却,所有的例外则是以‘岁币’为名向北方少数民族购得的和平。”下列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郾城大捷 B.澶渊之盟 C.《尼布楚条约》 D.隆庆和议13.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该词取材于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14.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以下能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A.西域都护的设置 B.伊犁将军的设置C.澎湖巡检司的设置 D.驻藏大臣的设置15.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其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元朝实行了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16.“大城市的商业活动从一大清早持续到夜间是很常见的,商人们在时间和地点上都不再受到限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场景最早会出现在A.隋朝 B.元朝 C.宋朝 D.明朝17.从秦朝的“半两钱”到汉朝的“五铢钱”,再到宋朝的“交子”,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都市生活的繁华 B.商业贸易的发展C.造纸技术的成熟 D.冶铸工艺的进步18.元朝时,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四大发明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及各类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西方的药物、数学等也传到中国,这主要得益于A.发达的海陆交通 B.蒙古人的西征C.元朝辽阔的疆域 D.繁荣的科技文化七年历史 第2 页 (共4 页)19.自宋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从宋词到元曲再到明清小说,古典文学逐渐向受众广泛的通俗文学演变,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A.统治阶级禁锢思想的需要 B.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需要20.为监视官民,明成祖设置了A.御史台 B.御史大夫 C.锦衣卫 D.东厂21.历史人物卡片上的配文是“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对应的人物应是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22.农民起义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重要表现形式。下列推翻了当朝统治的农民起义是A.白莲教起义 B.黄巾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23.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因此,清政府A.主动对外开放 B.实施闭关锁国政策C.开始重农抑商 D.重视外贸经济发展24.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②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 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5.“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与《说唱脸谱》相关的国粹文化是A.淮剧 B.徽剧 C.昆曲 D.京剧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5 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分)活动一【探索地图时空信息】材料一:(1)元朝运河新开凿了 A 段运河和 B 段运河使粮船可以从 处直通 。并结合所学写出隋朝大运河的开凿者。(5分)七年历史 第 3 页 (共 4 页)活动二【绘制思维导图】材料二:(2)写出以上两幅示意图分别反映的政权名称,结合所学,指出中央机构的变化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的发展趋势。(3分)材料三:元朝建立后……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3)根据材料三,仿照材料二中示意图,绘制元朝中央机构示意图。(4分)活动三:【依据线索归纳历史】材料四:教育轴心南移的大致轨迹为:轴心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下游、南部地区 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地区朝代 隋唐以前 宋金时期 元明以后发展阶段 北扬南抑 南北均衡 南扬北抑注:教育轴心的评价指标:人才分布、教育家及教育名人的分布、书院等古代学校的设置——摘编自彭武文、田景荣《历代教育轴心南移及经济动因考察》(4)结合所学,指出隋唐时期推动教育发展的制度创新(2分)。依据材料四,总结中国古代教育轴心演变的历史趋势,分析出现该趋势的原因。(2分)活动四:【利用史料证明史论】材料五: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至清前期,通过多元手段,将边疆行政、法律、军事统合于中央集权之下。—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与边疆治理》(5)结合各时期相关史实,对材料五进行论证(每种方式各一例即可)。并归纳其共同作用。(5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在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中,吸引“四夷”来朝的,并不是强大的武力,而是通过“德化外交”而形成的文化吸引力。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自古以来,我们在开展对外交往、推动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时,始终秉承和平、和睦的理念。—摘编自刘祥学《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宗旨》(1)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用5例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不少于150字。)(12分)(2)请为当今各国的对外交往提些建议(2分)七年历史 第4页 (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参考答案.doc 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