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6小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C C A A B C B D A A C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答案 D B A C A B D D C D B题号 23 24 25答案 D B C非选择题26.(12分)(1)③①②(2分)(2)具体表现:蒙古族、回族等形成;民族杂居现象明显;原居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逐渐与汉族融合;新入居的蒙古人、色目人与汉族交往加深并在元亡后融入汉族。(任意两点,4分)影响:不同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2分)(3)意义: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国家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2 分,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等。(2 分,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27.(14分)隋朝;元朝。(4分)迅速增长或占全国劳动力占比上升(2分);经济重心南移(2分)高产农作物品种的引进,耕地面积的扩大,推动了农业生产,有利于人口数量的增加。(2分)水利工程修建或交通运输;统治者政策;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改良推广;劳动力因素;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答出两点即可,4分)28.(12分)(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6分)(2)闭关政策的制定;八股取士制度的严重束缚;封建制度的束缚;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人们思想;人才培养没有与社会生产相结合。(4分,任意两点即可)(3)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2分,言之有理即可)29.(12分)小短文参考对外开放促进文明发展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交流非常频繁,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科技文化等传到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而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自危急自己的统治,实行闭关政策。后来只开放广州一口,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由此可见,对外开放促进文明发展。因此,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50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体现了孟郊从社会下层一跃而入上层社会的喜悦。导致这种社会阶层流动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察举制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2.《剑桥中国隋唐史》载“唐太宗以儒家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其施政作风被后世推崇,对中国文人来说,他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这一历史局面是( )A.民族交融 B.安史之乱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3.读图,下列项中,与下示知识结构图最符合的主标题是( )A.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 B.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C.明朝突出的科技成就 D.清朝成熟的商业网络4.以下诗句分别出自杜甫诗《忆昔》和《无家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两诗描绘的景象显著不同,主要由于(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黄巢起义5.阎立本的《步辇图》(如图) 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该作品( )A.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B.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C.体现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D.反映出中原与西域交流频繁6.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每个国家的人都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下列能印证这一论述的史事是( )A.鉴真东渡B.玄奘西行C.遣唐使来华D.马可 波罗来华7.根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的科技( )A.影响了周边国家B.走在了世界前列C.吸收了外来文化D.促进了经济发展8.历史漫画诙谐幽默,耐人寻味,往往能形象地反映一定的政治内涵。下图漫画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外戚专权 B.分化事权C.武将专权 D.崇文抑武9.澶渊之盟后,宋辽在边境地区设立了五个榷场。北宋可“以我不急,易彼所珍”,辽国则“请以羸老之羊毛及皮毛岁易南中绢,彼此利之。”材料说明榷场的设立( )A.密切了宋辽经济联系 B.制约了北宋经济发展C.结束了宋辽对峙局面 D. 增强了辽国军事实力10.据《宋史 孝宗本纪》记载,孝宗为岳飞平反,世人将此举称为“平反昭雪”,以表达对岳飞的追思。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岳飞( )A.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组织抗元,宁死不屈C.收复台湾,维护主权 D.斥逐沙俄,捍卫统一11.右图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B.经济重心的南移C.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D. 时战时和,以和为主12.元朝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挡过大的缺陷。为解决这一问题,元朝实行( )A.郡县制 B.刺史制度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13.唐朝长安城和宋朝开封城是中国古代两大著名都城,它们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显著差异。以下关于两座都城的描述,正确的是( )长安城是宋朝的首都,开封城是唐朝的首都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而开封城的坊市界限被打破C. 长安城没有城墙,而开封城修筑了高大的城墙用于防御D. 长安城的商业繁荣程度远超开封城,夜市通宵达旦14.如图柱状图说明两宋时期( )A.海外贸易的发展 B.纸币的大量发行C.宰相权力的削弱 D.商标广告的出现15.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宋代,诗人们常用“九子粽 ”“五彩线” “结艾人”等作为素材作词。这是为了纪念( )A.春节 B.元宵节C.端午节 D.中秋节16.朱熹遵循程颢和程颐的观点,并致力于对“四书”等儒家经典的深入研究,他阐发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重要思想,还强调道德修养至关重要。这表明(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创新性B.理学束缚了人们的精神追求C. 理学逐渐成为我国古代的统治思想D. 八股取士促进文化发展17.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废除了丞相制和中书省,规定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调兵权统归兵部;地方各省设三司,互不统属。其目的是( )A.解决倭患 B.强化皇权 C.增强国力 D.发展科举18.对右图所反映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开辟了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B.政府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C.火药、指南针等先进科技开始输往西方D.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往来19.下列史事中,最能说明“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一观点的是( )A.文成公主入藏 B.戚继光抗倭C.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D.李自成起义20.右图是小集同学绘制的清朝边疆治理示意图(部分)。图中▲处应填入的是( )A.西域都护 B.宣政院C.伊犁将军 D.澎湖巡检司21.为了维护集权统治,清朝统治者采取的文化专制做法是(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C.设置军机处 D.文字狱22.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达到2500多家,织工50000多人,这些史实反映了清朝前期,手工业出现了哪些变化?( )A.实行“男耕女织”的方式 B.已经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C.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局面 D.商帮已经形成23.下面四幅插图记载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这些插图出自( )A.《齐民要术》 B.《资治通鉴》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24.曹雪芹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这强调了《红楼梦》( )A.语言精练生动 B.汇聚传统文化C.内容通俗易懂 D.线索清晰完整25.这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历史教材目录。结合所学,你认为最合适的的单元主题是( )明清反抗外来侵略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50分)26、(12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①西夏货币 ③ 唐蕃会盟碑材料二 元朝大一统局面下,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加深,蒙古族、回族等形成,元朝民族杂居现象引人瞩目。原居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在元朝逐渐与汉族融合:新入居的蒙古人、色目人与汉族交往逐渐加深,在元亡之后融入汉族。不同民族文化交相辉映成为元朝显著的时代特色。——《(新编)中国通史纲要》材料三 清朝前期,统治者经略边疆,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作为近代领土国家的版图,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联系日益紧密。——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1)材料一是三个不同朝代的文物,请你将它们按照时序先后排列。(填写序号即可)(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简述清朝前期经略边疆对国家版图的意义。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认识。(4分)27、(14分)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A 朝大运河示意图 B 朝大运河示意图材料二不同时期江南与全国农村劳动力变动情况 (单位:户、人)时间 江南地区 全国 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比重户数 农村劳动力人数 户数 农村劳动力人数980年 349 283 890 672 6 418 500 16 367 175 5.40%1078年 1 120 331 2 856 844 16 603 954 42 340 082 6.70%1102年 1 265 762 3 227 693 18 113 945 46 190 560 6.90%——摘编自武建国、张锦鹏《宋代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利用与流动分析》材料三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 年的 400 余万顷,增加到 1724 年的 680 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为1亿7000 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增加到3亿6000万。——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1)材料一是不同时期大运河示意图,A和B分别是哪个朝代?(4分)(2)结合材料二提供的信息,指出这一时期江南劳动力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历史信息反映的经济现象?(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作物品种、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2分)(4)综上探究,你认为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分)28.(12分)科技创新引领时代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是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海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摘编【英】培根《新工具》材料二 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摘编自牛翠萍《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材料三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1)材料一中的“这三种机械发明”分别是指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制约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4分)(3)综上所述,请谈谈我国要实现科技创新应该怎么做?(2分)(12分)请阅读下面材料,选择不同时期的两个历史事件,结合相关史实,提炼一个观点,写一篇 80-120 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时期 历史事件唐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宋元 马可·波罗来华;海上贸易兴盛;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相继外传明清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闭关自守,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docx 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