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南关三实验七年级第一次综合练习(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假如你想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期去体验我国最早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选择去A. 云南 B. 北京 C. 浙江 D. 陕西2 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A.《资治通鉴》 B.《水经注》 C.《天工开物》 D. 《史记》3.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A. 长平之战 B. 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4. 结束了自西晋灭亡以来200多年的分裂局面,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时间是A.581 年 B.689 年 C.618 年 D.589 年5. 有人将隋朝大运河誉为“大地史诗”,它与万里长城交相辉映,在中华大地上烙了一个巨 大的“人字”。这条运河的中心是A. 长安 B. 涿郡 C. 余杭 D. 洛阳6.《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语句中的“这一制度”是指A. 监察制 B. 三省制 C. 科举制 D. 三省六部制7.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当时最大的国家粮库,这一遗址的发现最能佐证A.隋朝实现国家大一统 B.大运河的作用C.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 D.隋朝人民赋税沉重8.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对隋朝的历史进行研究后,针对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总结,下列结论中最准确的是A.隋炀帝的暴政 B.大运河的开通C.农民起义的爆发 D.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9. 《剑桥中国隋唐史》中提到: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与这一理想最契合的太宗言论应是A. 食为人天,农为政本 B. 选贤之义,无私为本C. 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 D. 自古皆费中华贱夷狄,而朕爱之如一也10.当代史学家郭沫若评价唐代某位皇帝的执政:“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该皇帝是A. 唐太宗 B. 唐高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11.经过唐朝几代人的努力,到某位皇帝统治前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达 到鼎盛阶段,历史上称为A. 贞观之治 B. 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 贞观遗风12.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了唐朝A.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和亲”是当时最有效的策略C.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D.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13. 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诗句描述的是 唐朝A.农业生产的发展 B.丝织工艺水平的精湛C.垦田面积的扩大 D.长安城市布局的齐整14. “当时(唐朝)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这表明唐朝的社会风气是A. 封闭保守 B. 风格多变 C. 善于模仿 D. 开放包容15. 唐朝,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灭亡的标志A.安史之乱爆发 B.安史之乱结束C.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D.朱温建立后梁16. 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A.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C.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D.皇族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17. 印度是文明古国之一。如果要了解7世纪的印度历史,下列书籍中最值得查阅的是A.《史记》 B.《大唐西域记》C.《金刚经》 D.《桂苑笔耕》18. 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写的序文中说到,有人拿白诗的写本和印本在街头叫卖 或换取酒茶;唐文宗太和年间,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已经每岁“以板印历日”。由此可见当时A.造纸术已得以改进 B.雕版印刷相当发达C.活字印刷开始出现 D.天文历法已趋完善19.以下最能体现隋唐时期时代特征的主题词A.民族关系的发展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经济重心的南移20. 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谜,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帝王的对联,下列描写宋 太祖的是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迷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21. 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 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崇文抑武22. 下列不属于北宋初期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A.派文臣做地方知州 B.设置通判C.设置转运使 D.削弱相权23. 宋代宰相大多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晏殊等。 这表明当时A.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已杜绝 B.科举制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C.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 D.科举制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群体24.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A.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 B.使农民手中拥有更多土地C.富国强兵 D.限制权贵特权25. 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秦半两钱 唐开元通宝 契丹货币 西夏货币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冶铁技术的进步C.抑商政策的演变 D.征税方式的变二 、综合题(35分)26. 七年级(2)班历史兴趣小组正开展一场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技术创新】材料一:(图B)图A(1)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一中图A 、图 B 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分析其发明和应用的共同作 用。(3分)【制度创新】材料二 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 (隋 唐)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加以融通运 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 ……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其成就因而超迈往古。王小甫、张春海、张彩琴编著《创造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2)依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能够创造出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的原因。结合所学,对划线 部分加以说明。(两例即可)(4分)【民族交融】 材料三(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与图中A、B 地区民族交往的史实,为有效管辖C 地 区,唐朝设置了哪些机构。你还知道哪些隋唐时期民族交往的佳话。(2例即可)(6分)【文化繁荣】材料四 《 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 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外国人……------摘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4)依据材料四,概括唐诗繁荣的表现。结合所学,列举三位唐朝不同时期的优秀诗人。 (6分)(5)综合以上探究活动,谈谈你获得的认识。(2分)27. 阅读材料,撰写历史小短文。(14分)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 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 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1)依据材料,任选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四例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 结合,逻辑清晰,200字左右)(12分)(2)你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深入学习唐朝对外交往的历史。(2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A解析:我国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发现于云南元谋县,所以应选择去 云南体验最早人类生活,A 正确。北京有北京人、山顶洞人,但时间 晚于元谋人;浙江有河姆渡人,陕西有半坡人,他们出现的时间都晚 于元谋人,B 、C、D错误。2.答案:D解析:《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D正确。《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水 经注》是综合性地理著作;《天工开物》是科技著作,A、B、C错误。3.答案:D解析: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 正确。长平之 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战役;巨鹿之战是秦末项羽与秦军的战役;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A、B、C 错误。4.答案:D解析: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自西晋灭亡以来200多年的分裂局面, 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D正确。581年杨坚建立隋朝;618年唐朝建 立;B选项689年与统一无关,A、B 、C错误。5.答案:D解析: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D 正确。长 安是隋朝都城,但不是大运河中心;涿郡是大运河北端;余杭是大运 河南端,A、B 、C错误。6.答案:C解析: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在中国推行 了近两千年,C 正确。监察制是监察官员的制度;三省制是中央行政 制度;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A、B、D 错误。7.答案:C解析:含嘉仓是隋朝最大的国家粮库,其规模宏大,说明隋朝社会经 济繁荣,粮食储备丰富,C 正确。含嘉仓不能直接佐证隋朝实现国家 大一统和大运河的作用;也不能体现人民赋税沉重,A 、B 、D 错误。8.答案:A解析:隋炀帝的暴政导致民不聊生,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A 正确。 大运河的开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百姓负担,但不是根本原因;农民起义的爆发是隋炀帝暴政的结果;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是隋朝灭 亡的标志,B 、C、D错误。9.答案:C解析:“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体现了唐太宗善于纳谏,符合“纳 谏爱民为治国之本”的理想,C 正确。“食为人天,农为政本”强调 农业的重要性;“选贤之义,无私为本”强调选拔人才要公正;“自 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而朕爱之如一也”体现民族政策,A、B、D错误10.答案:C解析: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发展了贞观之治, 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C 正确。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是唐太 宗之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A、B、D 错误。11.答案:C解析:唐玄宗统治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唐朝达到鼎盛阶段, 史称“开元盛世”,C 正确。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开皇之治是隋 文帝时期;贞观遗风指武则天统治时期,A、B、D错误。12.答案:D解析:“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了唐太宗对各 民族一视同仁,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D 正确。唐朝并未放弃对边疆 用兵;材料未体现“和亲”是最有效策略;C 选项与民族政策无关, A、B、C 错误。13.答案:D解析:“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描述了长安城市布局整 齐,像围棋局和菜畦一样,D正确。诗句未体现农业生产、丝织工艺、 垦田面积的情况,A、B、C错误。14.答案:D解析:唐朝一些妇女接受教育,参与多种活动,表明唐朝社会风气开 放包容,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开放,并非封闭保守;B、C 选项在材 料中未体现,A、B、C错误。15.答案:D解析: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标志着唐朝灭亡,D正确。安史之乱 使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陷入藩镇割据局面,但唐朝并 未灭亡;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是唐朝衰落的表现,不是灭亡标志,A、B、 C 错误。16.答案:C解析: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C正确。五代十国时期主要是汉族政权,A 错误;与豪强地主势力发 展关系不大,B 错误;不是皇族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D错误。17.答案:B解析:《大唐西域记》是玄奘西行天竺回国后所著,记载了7世纪时 印度等地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最值得查阅,B 正确。《史记》 记载的是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金刚经》是佛教经典;《桂苑 笔耕》是朝鲜半岛新罗人崔致远的作品,A、C、D错误。18.答案:B解析:白诗有印本,民间能“以板印历日”,说明当时雕版印刷相当 发达,B 正确。材料未体现造纸术改进;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北宋;材 料与天文历法无关,A、C、D 错误。19.答案:B解析: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社会风气开放,最能体现 其时代特征的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B 正确。民族关系的发展不能全 面体现隋唐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明清时期的特征;经济重 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南宋完成,A、C、D 错误。20.答案:D解析:“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描述的是宋太祖赵匡胤 通过陈桥兵变夺取政权,之后实行重文轻武政策,D正确。A 选项描 述的是唐太宗;B 选项描述的是武则天;C 选项描述的是唐玄宗,A、B 、C错误。21.答案:D解析:《神童诗》和民间俗话都体现了宋朝重视读书、轻视武将的现 象,表明宋朝崇文抑武,D正确。材料未体现等级森严、商业繁荣、 重农抑商,A、B、C错误。22.答案:D解析:削弱相权是加强中央集权,针对的是中央机构,不是加强对地 方控制的措施,D 正确。派文臣做地方知州、设置通判、设置转运使 都是北宋初期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A、B、C 错误。答案:D解析:宋代宰相大多出身科举,多为学者型官员,说明科举制造就了 高素质的文官群体,D 正确。官场门阀恩荫现象并未杜绝;材料未体 现科举制对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科举制也不能真正做到公正、公平, A、B、C 错误。24.答案:C解析: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C 正确。改善老百姓生活条件、使农民拥有更多土地、限制权贵特权都 不是变法的主要目的,A 、B 、D错误。25.答案:A解析:秦半两钱、唐开元通宝、契丹货币、西夏货币,这些货币的形 制和铸币文字反映了不同民族政权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体现了 民族交融的加强,A正确。材料未体现冶铁技术、抑商政策、征税方 式的变化,B、C、D错误。二 、综合题26.( 1 ) 图A:曲辕犁;图B:筒车。共同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2)原因:兼容并蓄、综合不同区域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进一 步完善,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门第限制,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 支持;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提 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3 ) 与A(吐蕃)交往史实: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唐蕃会盟,“和同为一家”。与B(回纥) 交往史实: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管辖C (西域)地区的机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其他佳话: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4)表现:诗作数量多;内容丰富;作者广泛。诗人:初唐的王勃; 盛唐的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5)认识: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制度创新促进社会进步;民族 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文化繁荣是时代发展的重要体现;隋唐时期是 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等。27.(1)示例(观点:唐朝对外交往范围广泛且形式多样,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对外交往范围广泛,与亚洲、非洲、欧洲都有往 来。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唐朝文化,他们把唐朝的先进制度、 天文历法、文字等传回日本,推动了日本的社会变革。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带回大量佛经,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也加强了中 印文化交流。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的建筑、医学、文学等知识,对日本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朝还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等地进行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输出到国外,同时也引进了其他国家的特产和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总之,唐朝对外交 往在多方面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2)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观看与唐朝对外交往相关的文物展览; 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学术论文;观看历史纪录片等方式深入学习唐朝对外交往的历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