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带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带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A) 2025.07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上。
3.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务必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标号。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
4.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卷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这里的“他”指
A.隋文帝 B.汉武帝
C.隋炀帝 D.汉文帝
2.钱穆在评价某项制度时说: “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之大效。”这表明此制度有利于
A.完善监察制度 B.推动文化繁荣
C.扩大统治基础 D.维系贵族特权
3.从下面材料中能够看出唐太宗
A.重视农业生产 B.善于用人纳谏
C.重视官吏选拔 D.关注百姓生活
4.如下为一学生整理的某一历史时期治国理政的主要举措。这一时期史称
①任用姚崇、宋璟为相 ②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试题 (A)第1页 (共8页)
5.唐长安城被称为“中世纪最宏伟的都城”,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城内所建100多个坊为居民区。据此结合右图,最符合唐长安城的描述是
A.商业繁荣,突破坊市限制
B.布局严整对称,井然有序
C.规模宏大,对外贸易发达
D.民族关系和睦,亲如一家
6.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和诗歌创作高峰的时期之一。下列诗句反映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是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C.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D.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7.据下表两则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出
在吐鲁番等地发现少数民族12岁孩童卜天寿于景龙四年 (710年)抄写的《论语郑氏注》,以及《史记》《汉书》《神农本草》等书的残纸。 考古工作者在吉林省敦化近郊发现的少数民族政权渤海国的《贞惠公主墓碑》,从碑制形式到碑文文体,完全与中原地区相同。
A.唐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 B.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C.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D.唐文化对周边各族富有吸引力
8.“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僧人
A.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促进了我国民族交融
C.前往的目的地是西域 D.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9 甘肃敦煌莫高窟持续近千年的开窟、造像、绘画,拥有 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不仅表现了不同时代佛教的主题,更生动呈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莫高窟被称为是“墙壁上的博物馆”。据此可知,敦煌莫高窟体现了
A.唐朝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管理 B.丝绸之路商业贸易十分繁荣
C.古代民族间交流交融的频繁 D.史料价值和艺术审美的统一
10.唐朝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名句,宋朝却出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这一变化反映了宋朝实行的方针是
A.尊崇儒术 B.崇文抑武
C.重武轻文 D.八股取士
11.“澶渊之盟后,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以上材料说明了“澶渊之盟”的
A. 内容 B.背景
C.性质 D.影响
七年级历史试题(A)第2页 (共8页)
12.下列有关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13.历史事实是客观记载的历史,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基本看法、判断和评价。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B.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
C.元朝是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D.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
14.下面是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的示意图。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中心的变化
B.自然环境的不同
C.国家政策的倾向
D.对外交流的需要
15.某兴趣小组探究“宋代工商业发展”。下列史料中参考价值最高的是
A.大型历史主题纪录片《大宋王朝》 B.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水浒传》
C.南宋古沉船“南海1号”文物 D.元朝脱脱等人所撰《宋史》
16.朱熹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朱熹说:“人欲中自有天理。”又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其体现的主旨是
A.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B.主张克制过度的欲望
C.建立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D.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17.司马迁撰写《史记》的主旨是“述往事,思来者”;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上述材料反映了两部史书
A.关注过去,沉浸于过去辉煌历史 B.记述了黄帝到五代的历史
C.追述历史,关注现实,以史鉴今 D.都是我国著名纪传体通史
18.《明律集解》载,明代, “州县各里皆设申明亭,里民有不孝、不弟(悌)、犯奸、犯盗,一应为恶之人,姓名事迹俱书于版榜以示惩戒,而发其羞恶之心,能改过自新则去之。其户婚、田土等小事,许里老于此劝争解纷”。这反映出明代基层治理注重
A.发挥士绅阶层的引导作用 B.以致良知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
C.明晰法律的社会教化功能 D.行政治理与家族管理密切结合
七年级历史试题(A)第3页 (共8页)
某校同学为开展“历史上水陆交通的发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绘制了如下的知识图谱。据此判断这一知识图谱中历史史事应是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明清时期 海洋知识 气象知识 地图绘制 政治制度 综合国力 商品经济 风力 罗盘 造船技术
A.郑和下西洋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雅克萨之战
20.万历援朝战争是明朝战史上较为精彩、较为曲折的战例之一,史称“其军威之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关于这场战争,说法正确的是
A.巩固了明朝与周边国家的朝贡体系 B.粉碎了朝鲜侵略者侵吞日本的企图
C.使明朝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D.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影响不大
21.“张居正将赋役杂项合并为一条,计亩征银,史称‘一条鞭法’,规定‘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悉并为一条’。”这一税收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A.以实物劳役为主,白银为辅 B.按人口征收固定税银
C.赋役合并,折银征收 D.完全依赖商税收入
22.下列史事中,最能说明“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一观点的是
A.文成公主入藏 B.戚继光抗倭
C.雅克萨反击战 D.李自成起义
23.名胜古迹是凝固的历史。下列四幅图片均取材于旅游景点,你认为这些图片能够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4.开馆编纂《四库全书》是一大盛举……四库全书馆从各省采进本中查出禁书,送交军机处,再由翰林院仔细审查,把“悖谬”文字逐条写成黄签贴在书眉上,或把应毁原因写成摘要,由清高宗裁定后,付之一炬。这一做法反映了清朝
A.重视保存传统文化典籍 B.通过文化手段强化统治
C.鼓励民间藏书与学术研究 D.推动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5.明清小说主人公大都是人们日常接触、似曾相识的小人物。生活中的士农工商、医巫娼盗各色人等都进入了小说中。这说明明清小说
A.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需求 B.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D.深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试题(A)第4页(共8页)
第II 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26题16分, 27题16分, 28题18分,共50分)
26.(16分)政治制度·国家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中国古代唐、宋、明三朝的中央机构示意图
(1)仿照示例,判断图1、图2的政权,说明理由。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央机构变化反映的我国古代政治的发展趋势。 (8分)
示例:图3是宋代。理由:图3中把国家权力分成了调兵权、行政权和财权,与宋太祖分化事权,分割宰相权力的办法相符;并有副相与宰相共同议政。
材料二 元朝建立后……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 (七·下)
(2)根据材料二,仿照材料一中示意图,绘制元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4分)
材料三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有发达的政治分工和悠久的权力制衡观念。……确保封建国家管理体系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3)用唐朝和明朝的史实说明材料三中的的观点。 (4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A)第5页 (共8页)
27. (16分)人口·经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提取材料一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指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此历史现象。 (8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A)第6页 (共8页)
材料三 材料四
年份 (年) 人口数 量 (亿) 耕地面积 (万顷) 人均耕地 面积 (亩)
1753 1.84 735.22 4.00
1768 2.08 741.45 3.56
1812 3.34 788.93 2.36
——整编自戴逸《简明清史》
(2)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三与材料四中“人口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4分)
(3)综上探究,谈谈你对“人口·经济”的认识。(4分)
28.(18分)古代科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科技达到最高峰的历史时期。并举出这一时期三例典型代表。(5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A)第7页(共8页)
材料二
(2)任选材料二中一本巨著进行介绍。并结合所学,概括共同特点。(6分)
材料三 自春秋战国至汉唐以来,古代科技已积累了丰硕的成果,……正是在汲取前代丰厚的科技遗产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的。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上的繁荣是科技文化发展的基础……国际的交流增多,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科技的进步。
——摘编自王冰雁《**科技为何在当时能够叫响世界》
材料四 古代中国是一个科学技术极为发达的国家,在许多方面都创造出辉煌的成果。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对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和科技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在确立古代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上,表现出鲜明的实用性特点,以能否直接服务于国家、应用于实际作为判断科学技术价值的唯一标准。
——摘编自王新婷《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3)根据材料三、四,围绕“古代科技”,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结合所学进行论述。(7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七年级历史试题(A)第8页(共8页)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A)参考答案
说明:1.选择题依据参考答案评分。
2.非选择题依据考生表达采意给分,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原文。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C B D B D D A D B D C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C B C C A A C D D B A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3个小题,共50分)
26. (16分)
(1)图1是唐朝。理由:图1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判断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唐太宗在隋文帝创立的基础上完善而成的。
图2是明朝。理由:图2中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是明朝废丞相和中书省后出现的;有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直接由皇帝指挥,这是明朝皇帝设置监视官民的机构等。 (6分,政权1分,理由写出一个2分)
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皇权不断加强)。(2分)
(2)(4分,基本架构正确1分,中央三个机构1分,职责1分,六部1分)
(3)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三省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从而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促进了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明朝时,六部职权明确,直接向皇帝负责,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调兵权和武官任免权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从而确保国家管理体系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4分,能紧扣分权制衡即可)
27. (16分)
(1)信息:从唐朝到南宋,南方户数不断增加,并逐渐超过北方。(2分)
现象:经济重心南移。(2分)
说明:粮食主要产区的变化,唐朝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到了宋代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业分布的变化,唐朝南北方都有分布,而到了宋代长江流域分布明显多于黄河流域,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商业城市的分布变化,唐朝商业城
七年级历史试题(A)参考答案 第1页 (共2页)
市南北方均有分布,到了宋代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商业城市明显多于北方,说明经济重心南移。(4分,任写两个即可,其它正确也可)
(2)关系:明清时期玉米、红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粮食产量提高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条件。(4分)
(3)认识:在一定时期内人口的增长可以反映经济的发展,也可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可促进人口的增加。但是人口过快增长,在农耕时代,可能会出现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分,从两个方面回答即可)
28. (18分)
(1)时期:宋元时期(宋朝也可)。(2分)
举例: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3分)
(2)图1是明朝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图2是明朝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其总结了我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图3是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4分,时期、作者、内容、地位或意义各1分)
特点:以总结为主。(2分)
(3)示例一:论题: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源于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
中国古代科技是在前代技术的积累基础上发展的,如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就综合了我国古代的许多科技成就;政治统一与经济繁荣为科技发展提供保障,隋唐宋元明清时期是我国重要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这就为科技的发展奠定基础。隋朝开凿大运河依托国家的统一,唐朝曲辕犁、筒车的革新则得益于农业经济繁荣;中外交流进一步促进科技突破,明朝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共同翻译的《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多元驱动力,在多重因素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示例二:论题:中国古代科技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点
论述:中国古代科技以实用性为核心导向。例如在水利方面,隋炀帝时修建大运河,贯通南北,推动经济发展,巩固对全国统治;在医药方面,唐朝孙思邈总结唐以前历代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著有《千金方》,重视药物的采集、配制和使用,服务于百姓,被尊称为“药王”;在天文领域,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编成新的历法《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
由此可见,古代科技成果均以服务国家治理、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为目标,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点。
其他论题:能从材料中体现的也可。
(7分,论题2分,论述4分,结论1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A)参考答案 第2页 (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