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冲刺复习】各地区常考易错专题:积累与运用-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暑假冲刺复习】各地区常考易错专题:积累与运用-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各地区常考易错专题:积累与运用-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选择题
1.(23-24八年级下·四川眉山·期末)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匿名(nì) 上溯(shù) 斟酌(zhēn) 无动于衷(zōng)
B.悄然(qiǎo) 狼藉(jí) 镌刻(juān) 长途跋涉(bá)
C.胆怯(qiè) 婆娑(shuō) 纤维(qiān) 旁逸斜出(yì)
D.私塾(sú) 濒临(pín) 篡改(cuàn) 慷慨激昂(kǎi)
2.(23-24八年级下·四川眉山·期末)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岔道 繁植 筋疲力尽 振聋发聩
B.彰显 篱笆 抑扬顿挫 不折不饶
C.缰绳 消毁 坦荡如砥 纵横决荡
D.凄然 绯红 诚惶诚恐 张目结舌
3.(23-24八年级下·广东广州·期末)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雾蔼 相辅相成 怠慢 不修边辐 B.诬蔑 消声匿迹 蠕动 目炫神迷
C.浮躁 格物致知 彗星 轻歌曼舞 D.携带 人情世故 维幕 挑拔离间
4.(23-24八年级下·山东泰安·期末)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箴默。
B.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子背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
C.名人强词夺理,叫作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作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休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
D.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试一只硕大的银盘。
5.(23-24八年级下·黑龙江齐齐哈尔·期末)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狩猎(shǒu) 懈怠(dài) 追溯(shù) 名副(fù)其实
B.椎髻(zhuī) 喧嚣(xiāo) 拙劣(zhuō) 戛然而止(jiá)
C.遒劲(jìng) 羁(jī)绊 赋予(fù) 怒不可遏(è)
D.挚(zhì)爱 萌(méng)发 翌日(yì) 挑拨离间(jiàn)
6.(23-24八年级下·河南新乡·期末)小河想把下面这段话用在自己的主持语中,他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内容进行了修改,请你帮他判断,哪一处修改是不正确的( )
①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②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③“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④当然,重视“和”的思想,对“和”与“同”内涵的思考并不始于孔子,也不止于孔子。⑤“和而不同”是指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但勇于保持自己不同的看法,可以与陌生多元的“他者”和谐共存,但又不会湮灭“我”的独立性。
A.第②句,将“人际交往的方式”与“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交换位置
B.第③句,在“‘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后面加上“之一”。
C.第④句,改为:因为重视“和”的思想,对“和”与“同”内涵的思考并不始于孔子,所以也不止于孔子。
D.第⑤句,将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
7.(23-24八年级下·广东广州·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随着广州地铁7号线运营,沿线路面交通堵塞现象戛然而止,市民出行更为便捷。
B.凝望着这张泛黄的全家福,我想起童年快乐时光,那温馨和美好的感觉历历在目。
C.乐乐在“超级演说家”演讲比赛的舞台上引经据典,目空一切,赢得了热烈掌声。
D.被誉为“广州绿心”的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春色迷人,游客们纷至沓来,赏花观景。
8.(23-24八年级下·山东泰安·期末)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B.所幸,奥林匹克主义并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而是无所畏惧、无可指摘地挺了过来。
C.对我不太了解的人我很难说服他,我也懒得去说服他,就采取阳奉阴违的方法……
D.当它销声匿迹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9.(24-25八年级下·山东聊城·开学考试)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场秋雨过后,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的叶子纷纷掉落,真是落英缤纷啊!
B.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梦琪顿时豁然开朗,心中所有的困惑都消失了。
C.天气渐渐冷了,商店里的雪糕无人问津,寂寞地躺在柜台里。
D.夏天来了,南湖公园莲花盛开,风儿吹过,送来阵阵清香,令人怡然自乐。
10.(23-24八年级下·山东菏泽·期末)小语向外地游客推荐郓城的“水浒好汉城”,下面是她未修改的介绍词,其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在“水浒之乡”郓城县,坐落着一片典雅、庄重的仿古建筑群,大门上面挂着的“水浒好汉城”的牌匾历历在目。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它像一位老者,静静地看着络绎不绝的人群。
A.坐落 B.历历在目 C.纷至沓来 D.络绎不绝
11.(23-24八年级下·甘肃张掖·期末)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时,码头上响起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B.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从坑里取出这件玉器,唯恐一用力,它就分崩离析了。
C.校运动会4×400接力赛正在精彩进行,各班同学都在袖手旁观,为运动员们呐喊助威!
D.这次国学知识竞赛,试卷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深感自己知识储备不足。
12.(23-24八年级下·山东聊城·期末)活动中,小语记录了自己的感受,其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为即将到来的节日做准备。包粽子、摘端午茶、吃卷饼,这些习俗早已鲜为人知。
B.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佳节,历代文人墨客以端午为题,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C.端午节,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每当农历五月五,家家户户都把柳枝插在门上,把艾草挂在门口或者窗户上,以此来祈求家人的健康和平安。
D.少年时的端午节,逐渐融入了更多的情感色彩。我开始理解这个节日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他身上所折射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13.(23-24八年级下·广东广州·期末)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观看舞台剧《黄埔!黄埔!》,我们重温了战争年代革命先烈不畏牺牲、保家卫国。
B.“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目的是旨在让青少年们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C.广州图书馆依托馆内科普资源,每月开展特色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D.热播剧《我的阿勒泰》不仅展现了新疆地区的绝美风光,还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14.(23-24八年级下·山东淄博·期末)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路为上坡——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
B.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
C.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D.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15.(23-24八年级下·湖北武汉·期末)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谣言的特点就是:容易不胫而走,无孔不入,这也意味着它很快就会偃旗息鼓、烟消云散。你要学会如何在流言蜚语中安静自处,勇往直前地绽放光芒。
B.一盏从深夜里亮起的灯火曾照亮你在大地上许下的诺言。你用汗水为它浇灌,用文字为它取暖,用漫长的孤独陪伴它无声地生长。
C.我的生活好像我手里这支长笛。它在竹林里长着的时候,许多鸟儿唱歌给它听,许多猛兽长啸给它听,甚至天中的风雨雷电都不时地教给它发音的方法。
D.干净,就是节制欲望,内心洁白,不求多利,不慕虚名。有了干净,便有了简朴、真诚、善良,便有了对他人与世界的温暖关注。
16.(23-24八年级下·湖北武汉·期末)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科学家们通过一系列实验,以人的大脑为研究对象,试图解开大脑思维运行的本质。
B.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C.充满伤痛与泪痕的经历,成就了他的坚毅与执着,使他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D.我们要时刻做好应对由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全球高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的准备。
17.(23-24八年级下·河南郑州·期末)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学习杜甫诗歌的意义,小豫搜集到了以下材料,在电脑上操作的时候不小心把材料的顺序打乱了,请你帮他选出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①当今社会我们同样应该有杜甫那样的精神
②但是他的这种思想对当代社会有借鉴意义
③要将杜诗所展现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内涵外化为我们奋斗的不竭动力
④虽然他所处的时代难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⑤杜甫积极入世,体现出其强烈的责任意识
A.①③⑤②④ B.⑤④②①③ C.⑤④②③① D.①③②⑤④
18.(23-24八年级下·河南平顶山·期末)读了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小杭写了下面这段文字。其中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有一些同学说:中学课程很多,我没有时间去读课外书。其实,能否在课外读书,并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能否培养起阅读兴趣的问题。 。所以趁着现在青春年少,让我们培养起读书的兴趣,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吧。
①这种兴趣要在青少年时期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它便会萎谢。
②但是如果能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定要大一些。
③如果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④因为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长大一岁,你感觉趣味的锐敏力便会迟钝一分。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
19.(23-24八年级下·湖南益阳·期末)依次填入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①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②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④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④③①② D.④①③②
20.(23-24八年级下·河南商丘·期末)小城在记录习总书记的几句话时,顺序有些乱,请帮他选出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习总书记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________的宇宙观、________的国际观、________的社会观、________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________,________。”
①和而不同 ②协和万邦 ③人心和善 ④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⑤无人合一 ⑥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
A.①③②④⑥⑤ B.⑤②①③⑥④ C.⑤③②①④⑥ D.①②③⑤④⑥
21.(24-25八年级上·北京东城·期末)保尔·柯察金在第一份工作中结识的人不包括( )
A.克利姆卡 B.阿尔焦姆 C.佛罗霞 D.普罗霍尔
22.(23-24八年级下·湖北武汉·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江村①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②,微躯③此外更何求?
【注释】①本诗作于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夏,身历战乱、饱受流亡之苦的诗人靠朋友资助,在成都郊外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终于获得暂时栖身之所。②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③微躯:作者自谦之词。
下列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夏末时节的景色,一曲清江绕村流淌,一派幽静清雅。
B.颔联写燕子自在来去,白鸥相伴相随的美景,江村安宁和谐。
C.颈联描写老妻画棋局、幼子制鱼钩的场景,生活闲适、安宁。
D.尾联写老友送来钱米,身为贫民的诗人受宠若惊,无比满足。
23.(23-24八年级下·湖北武汉·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对雪
唐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①弃樽②无绿③,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释】①瓢:指酒瓢,古时取酒之具。②樽:盛酒器。③绿:酒的代称,因酒色绿。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多新鬼”写出了大战之后人员伤亡的惨重。
B.颔联中诗人借助描写云雪风表现出了当时阴郁的气氛。
C.颈联中的“弃”“无”描写了战后到处一片狼藉的景象。
D.尾联中的“断”“愁”表现了诗人心忧天下的情怀。
24.(23-24八年级下·湖南长沙·期末)下面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前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成功之处就在于创作了保尔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国内战争,第二部分描写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通过写保尔的成长道路,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这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D.“他一面想着,一面加快脚步,嘴里吹着口哨。‘离开学校倒也好。反正那个该死的神父是不会让你好好念书的,现在我恨不得吐那家伙一脸唾沫。’他正想着,已经到家了。”这段文字中的“他”是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
25.(23-24八年级下·湖北荆州·期末)下面诗句抒发了诗人李白在宣城见花思乡的情感:“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__________。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楚楚认为诗人在宣城所见的应该是( )
A.杜鹃花 B.海棠花 C.芙蓉花 D.玉兰花
26.(23-24八年级下·山东淄博·期末)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内容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是民歌民谣,“颂”是祭祀乐歌。
B.杜甫的《石壕吏》是一首叙事性的古体诗,但又带有较强的抒彩。比如结尾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表达了诗人对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C.“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后代指国家。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婵娟”代指月亮。
D.楹联讲究字数相同,意义相关,平仄工整,结构相应,词性相同或相对。
27.(23-24八年级下·湖南郴州·期末)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呐喊》,作者鲁迅回忆了一段自己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的难忘经历。
B.“盖大苏泛赤壁云”中的“大苏”,即苏轼,后人习惯于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即黄毛丫头,通常用来指称七、八岁的小女孩。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雅”分为“小雅”和“大雅”,其艺术成就是最高的。
28.(23-24八年级下·河北唐山·期末)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的作者是老子,他的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B.《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闻一多,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在李公仆的追悼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
D.写演讲稿时,要注意用提示性的词语、关联词语和过渡性语句来提示自己的思路,将其更直接、更清晰地呈现出来,不要过多地让听众去揣摩、分析。
29.(23-24八年级下·广东韶关·期末)下列关于课外名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经过六个月艰苦创作出的手稿,在邮寄过程中丢失,但他以顽强的毅力重新创作,终于完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了主人公保尔三次死里逃生的经历,在他身上凝聚着为理想而献身、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C.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包含多部古代典籍,经、史、子、集都有所涉及。
D.《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诗经〉第四》中提到的“六义”分别是指“风”、“雅”、“颂”、“赋”、“比”、“兴”。
30.(23-24八年级下·新疆阿克苏·期末)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
B.庄子在《逍遥游》中创造了“鹏”这一意象,它象征着志趣高远、精神豪迈、追求自由。
C.马克 吐温,英国作家。著有小说《汤姆 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等。
D.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的作品《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各地区常考易错专题:积累与运用-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B A C D D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D C A A B C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C D A A B A B B
1.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上溯(shù)——sù,无动于衷(zōng)——zhōng;
C.婆娑(shuō)——suō,纤维(qiān)——xiān;
D.私塾(sú)——shú,濒临(pín)——bīn;
故选B。
2.D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繁植——繁殖;
B.不折不饶——不折不挠;
C.消毁——销毁;
故选D。
3.C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雾蔼——雾霭,不修边辐——不修边幅;
B.消声匿迹——销声匿迹,目炫神迷——目眩神迷;
D.维幕——帷幕,挑拔离间——挑拨离间;
故选C。
4.B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箴默——缄默;
C.不休边幅——不修边幅;
D.擦试——擦拭;
故选B。
5.A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字音。
A.狩猎(shǒu)——shòu,追溯(shù)——sù;
故选A。
6.C
【详解】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综合。
C.根据原句“当然,重视‘和’的思想,对‘和’与‘同’内涵的思考并不始于孔子,也不止于孔子”,可知“对‘和’与‘同’内涵的思考并不始于孔子,也不止于孔子”是对“重视‘和’的思想”这一情况的补充说明,二者并非因果关系,而修改后“因为……所以……”是因果关系关联词,改变了原句逻辑关系;
故选C。
7.D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本句用来形容交通堵塞现象得到治理,对象误用,使用不恰当;
B.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本句用来形容感觉,对象误用,使用不恰当;
C.目空一切:意思是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本句用来形容乐乐演讲时的表现,与语境不符,使用不恰当;
D.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用于指人或事物。本句用来形容游客纷纷来到,使用恰当;
故选D。
8.D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句中说探索不能消极地置身事外,“袖手旁观”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无可指摘: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这里说奥林匹克主义在浩劫中挺过来,且做得妥当、没可指责之处,“无可指摘”契合语境,使用正确;
C.阳奉阴违: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句子说对不太了解的人懒得说服,采取表面遵从、暗地不配合的做法,“阳奉阴违”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该成语一般用于人或事物主动隐藏、不出现的情况,而句中语境如果是描述某种事物(比如可结合具体文本,假设是像候鸟等对象),用“销声匿迹”搭配“世界出奇寂静”不恰当,通常可以用“悄然无声”等更贴合“世界安静”语境的表述;
故选D。
9.A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本句用来形容落叶,对象误用,使用不正确;
B.豁然开朗:形容眼前突然展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心地顿感通达透彻,一下子明白过来。本句用来形容梦琪在老师的指导下突然明白过来,使用正确;
C.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本句用来形容没有人前来购买,使用正确;
D.怡然自乐: 形容高兴而满足。本句用来形容游客的愉快感受,使用正确;
故选A。
10.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
A.坐落:使安居、隐藏或居住在巢或类似巢的处所内。句中用于形容仿古建筑群安置在郓城县内,使用正确;
B.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句中用于形容大门上面挂着的“水浒好汉城”的牌匾十分醒目,对象使用错误;
C.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句中用于形容各地游客连续不断地来到郓城,使用正确;
D.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句中用于形容人群来来往往,接连不断,使用正确。
故选B。
11.A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这里是说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时,码头上的欢呼声声音很大,与语意相符;
B.分崩离析:形容国家、集团、组织或家庭分裂瓦解。句中用来表示考古过程中文物损坏,属于望文生义;
C.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的冷淡态度,与后面的“为运动员们呐喊助威”矛盾;
D.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这里用来表达考试的难度大带给人的感受,与语意不符。
故选A。
12.A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辨析。
A.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与前面“家家户户”自相矛盾;
B.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此处形容端午主题的诗篇非常流行、收到称赞,使用正确;
C.五彩斑斓:表示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此处形容画卷色彩丰富,使用正确;
D.不屈不挠: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意志十分坚强。此处赞美屈原的精神,使用正确;
故选A。
13.D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A.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后加上“的历史”;
B.句式杂糅,“目的是”“旨在”应删掉其一;
C.搭配不当,“激发”与“创新精神”搭配不当,可在“创新精神”前加“培养了”;
故选D。
14.C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C.“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对“唯一办法”的解释说明,因此冒号要改为破折号;
故选C。
15.A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A.冒号通常用于解释说明或引出具体内容,“容易不胫而走,无孔不入”是对“谣言的特点就是”的解释,而“这也意味着……”属于对前文的总结,并非冒号直接管辖的内容。应把“无孔不入”后逗号改为句号;
故选A。
16.A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
A.“以人的大脑为研究对象”与“通过一系列实验”语序不当,通常“研究对象”应先于“研究方式”;“解开”“本质”搭配欠妥,“本质”更适合与“揭示”“探究”搭配,“解开”多与“谜题”“奥秘”连用。可以把“解开”改成“探究”;改句:科学家们以人的大脑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实验,试图探究大脑思维运行的本质;
故选A。
17.B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⑤句直接介绍“杜甫积极入世,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明确提出论述主体(杜甫)和核心观点(积极入世的责任意识),属于话题引入句,适合作为首句。
④句以“虽然”开头,承接⑤句的“积极入世”,指出杜甫“所处时代难以实现政治抱负”,形成“行为动机—现实困境”的转折逻辑;
②句以“但是”开头,进一步转折,强调杜甫的思想“对当代社会有借鉴意义”,将论述从“历史背景”转向“现实价值”,与④句构成“虽然……但是……”的完整转折结构。
①句以“同样应该有杜甫那样的精神”,将“当代借鉴意义”具体化为“学习精神”,衔接②句的“借鉴意义”;
③句以“要将……外化为奋斗动力”,提出具体行动要求,是对①句“学习精神”的进一步落实,形成“提出意义——倡导行动”的逻辑闭环。
综上,正确排序为⑤④②①③。
故选B。
18.C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衔接。
根据前句“能否在课外读书,并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能否培养起阅读兴趣的问题”可推知,横线处首句应回答“培养起阅读兴趣”的重要性。第③句“如果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从反面论说了没有“寄托心神的东西”的危害,因此可做第一句;第②句“如果能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定要大一些”既从正面论说“培养起阅读兴趣”的重要性,又承接第③句的“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第①句“这种兴趣”承接第②句中“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第④句承接第①句“过了正常时节,它便会萎谢”。因此正确的排序是:③②①④。
故选C。
19.D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
根据“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知,此句引出“物候”概念;
第④句“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此句承接题干“物候”概念,直接说明物候知识的起源,符合开头话题的延续;
第①句“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接着④句的“起源很早”,具体举例古代劳动人民如何通过农谚应用物候知识,体现知识的早期传承;
第③句“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在第①句古代应用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近代的科学化发展,引入“物候学”概念;
第②句“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紧接③句定义的“物候学”,具体解释其研究内容和方法,形成总分结构。
综上,逻辑顺序为:起源、古代应用、近代科学化、科学内容详述。衔接的顺序为:④①③②;
故选D。
20.B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排序。
步骤一:分析与“宇宙观、国际观、社会观、道德观”对应的内容。
宇宙观:“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念,所以“天人合一”对应宇宙观,即⑤。国际观:“协和万邦”强调国家之间和睦相处、协同合作,契合国际交流的理念,对应国际观,即②。社会观:“和而不同”指在社会中承认差异、包容多样,保持和谐,对应社会观,即①。道德观:“人心和善”侧重于个人道德层面,倡导人们内心善良、和谐,对应道德观,即③。
步骤二:分析“代代相传”后的内容逻辑“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是理念传承的基础,先在精神层面扎根,然后“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所以顺序是⑥④。
综上所述,正确的排序为⑤②①③⑥④。
故选B。
21.B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保尔被学校开除后,因为年龄太小且家庭贫穷,只能随母亲在车站的食堂里负责烧茶炉,佛罗霞是那的领班,保尔刚去那里时为他分配工作“小弟弟,你的活挺简单:就是说,每天早晨要准时把这个大铜壶烧热,里面的水要老开,自然,木柴要你自己劈,还有那两个大茶炉也是你的活儿。另外,活紧的时候,你就帮着擦刀叉,把脏水提出去”,后来佛罗霞离开了食堂。克利姆卡是那里学徒,和保尔是好朋友。普罗霍尔是堂倌,对保尔很不友好,正月很冷的一天,保尔本该下班,但是接班人未到,老板娘不答应,因此他虽疲倦还得再做一天一夜,晚上他把水龙头拧开,可是没有水,他让水龙头开着,自己倒在柴堆上睡着了,几分钟后水龙头来水了,到处流淌。普罗霍尔痛打保尔一顿,保尔被开除了。阿尔焦姆是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得知保尔被普罗霍尔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于是去找普罗霍尔理论,并最终打了普罗霍尔。保尔的第一份工作也结束了。
所以保尔·柯察金在第一份工作中结识的人有佛罗霞、克利姆卡、普罗霍尔,而阿尔焦姆是保尔的哥哥,并不是在第一份工作中结识的人。
故选B。
22.D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情感分析。
D.“尾联写老友送来钱米,身为贫民的诗人受宠若惊,无比满足”错误,结合“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可知,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还有什么奢求呢?这两句看似庆幸、表示满足的话,仔细读来,其实不知潜含着多少悲苦和酸辛。杜甫能够居住在成都草堂,全赖友人的帮助,眼前虽有这样的和乐与安宁,却是建立在对别人的依赖之上的。被后人尊为“诗圣”的伟大诗人,却要靠着别人的赠与才能活下去,而且还要说自己“更何求”,即没有别的要求。这语言越是平静从容,越是让读者心感酸楚、为之落泪。
故选D。
23.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C.颈联“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意思是,酒瓢中没有酒可饮,火炉中只有一点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两句诗描写诗人生活的困顿和无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无助;“弃”“无”并不是描写战后到处一片狼藉的景象;
故选C。
24.D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了解。
D.这段文字中的“他”实际上是指保尔·柯察金,而不是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神父对保尔态度蛮横,经常体罚侮辱他,最后因他往面包团里撒烟末而被神父无情的从学校开除。
故选D。
25.A
【详解】本题考查诗中意象。
在古代诗词中,子规鸟和杜鹃花有着紧密的联系。子规鸟即杜鹃鸟,相传它是古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而杜鹃花据说是杜鹃鸟啼血染红的,二者常常同时出现在诗词意象中。李白的这首诗中,前句提到“子规鸟”,后句自然对应的是“杜鹃花”,形成意象上的呼应。诗人在宣城看到某种花引发了对故乡蜀国的思念。杜鹃花在蜀地极为常见,是蜀地的一种代表性植物,看到杜鹃花很容易让诗人联想到故乡,从而引发思乡情感。
故选A。
26.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积累能力。
A.“风”是各地民歌民谣;“雅”是正统宫廷乐歌,用于宴会典礼;故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A。
27.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社戏》确实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但《社戏》是小说,文中的“我”并不是鲁迅本人,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不能说是鲁迅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是指老人,因为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而不是指黄毛丫头,不是指七、八岁的小女孩;
D.《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各地的民歌,艺术成就最高,并非“雅”;
故选B。
28.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北冥有鱼》的作者是庄子,不是老子。《北冥有鱼》选自《庄子》外篇中的《逍遥游》。《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故选A。
29.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三次”有误,应是“四次”。故选B。
30.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有误,应该是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
C.有误,马克 吐温是美国作家;
D.有误,《大自然的语言》是事理说明文,而非单纯介绍事物的“事物说明文”;
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