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冲刺复习】各地区常考易错专题:诗词曲鉴赏-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暑假冲刺复习】各地区常考易错专题:诗词曲鉴赏-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各地区常考易错专题:诗词曲鉴赏-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
(23-24七年级下·河南平顶山·期末)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了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
B.颔联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C.颈联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习俗。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2.《游山西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24-25七年级下·上海黄浦·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怆然”的意思是 。
4.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幽州台”即“蓟北楼”,是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
B.“古人”指燕昭王那样的明君和他招纳的贤士良臣,也泛指一般意义上的前人。
C.这首诗描写诗人登楼远眺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D.诗人“独怆然而涕下”是因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5.(23-24七年级下·四川达州·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去蜀
杜甫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注]公元765年,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诗人失去在蜀地的依靠,结束相对安定的生活,被迫携家眷离开成都。
(1)简要分析“白鸥”意象的作用。
(2)请分析本诗尾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3-24七年级下·山东烟台·期末)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①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
6.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诗前四句侧重写“宿桐庐江”之景色,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前半写景,后半写情。
B.颔联写傍晚时分,风萧萧而来,两岸树枝树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静静照射下来,激流的江边,一叶孤舟随风飘荡。
C.诗歌运用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将诗人的情感和自然景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D.这是旅中寄友诗,全诗情感真挚,抒发了对昔日友人不得志的惋惜和悲愤之情。
7.结合全诗内容,简要概述诗人流下“两行泪”的原因。
(23-24七年级下·陕西榆林·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8.首句中的“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9.诗歌的末句中“闲敲棋子”这个小小的动作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请作简要赏析。
10.(23-24七年级下·河北沧州·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店
登登山路何时尽?决决①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几家松火②隔秋云。
①决决:流水声。②松火:即燃烧松木以照明的火。
(1)这首诗题为“山店”,诗人其实并未从正面写山店,而是从 和 两个感官角度,巧妙地暗示了山店就在前方。
(2)本诗写景状物中隐含着叙事,叙事中又有诗人心情的变化,请你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1.(23-24七年级下·福建龙岩·期末)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下列诗文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不相近的一项是( )
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本诗的情感富于变化。下面是两位同学画的情感变化曲线图,请你选出正确的一项,并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说明。
选择:
理由:
12.(23-24七年级下·山东潍坊·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淮中晚泊犊头
北宋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题为“淮中晚泊犊头”,前两句写作者在犊头所见之景,第三句叙事,第四句又回归写景,这样写景、叙事有机结合,丰富了诗的内容。
B.首句写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让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
C.第二句写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旅人的心田,印象深刻。
D.第四句“满川风雨看潮生”写诗人泊舟古祠的所见,表现了诗人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2)有人评价本诗为“动中观静,静中观动”,请你从中选择一个方面,结合诗句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23-24七年级下·山东济南·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①斜日塞天昏②,一半山川带雨痕③。
新水④乱侵⑤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注释】①晚虹:傍晚雨停后出现的彩虹。②昏: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带迷蒙的景象。③雨痕:雨水冲洗后留下的痕迹。④新水:雨水。⑤乱侵:到处流淌。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正面点题,时间、地点十分明确,重点照应了“初晴”。
B.三、四句写雨水在长满青草的路上流淌,附近的村庄,绿杨簇拥,炊烟袅袅。
C.诗人描绘出雨后初晴景象,全诗由近及远,写景富于变化,极有层次。
D.诗人行走塞路,所见之景赏心悦目,充满诗情画意,别具一格。
14.本诗描绘景物时,在色彩搭配上很有特点。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赏析。
(23-24七年级下·山东日照·期末)【甲诗】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诗】
江村①
杜甫
清江②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要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诗人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沈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②清江:清澈的江水,江,指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的一段称浣花溪。
15.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全篇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诗人两首诗写作时的年龄阶段相同,都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诗歌风格呈现出“沉郁顿挫”的特点。
C.【乙诗】颔联写景物之幽:燕子自来自去,鸥鸟相亲相近,江村景色的幽静跃然纸上。颈联写人事之幽:老妻画棋盘,幼子弯针当作钓钩,各得其乐。
D.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甲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乙诗】生动地描绘出溪水紧紧围绕江村的情态。
16.两首诗的表达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各地区常考易错专题:诗词曲鉴赏-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C 2.示例:从“拄杖无时夜叩门”看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留恋,从“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看出对乡村美景的赞叹,从“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衣冠简朴”可以看出诗人对淳朴热情的村民的赞美;从“箫鼓追随春社近”可以看出诗人对古风民俗的热爱,从“柳暗花明又一村”看出诗人虽遭遇挫折却心有希望、豁达乐观。
【导语】《游山西村》绘乡村风光与民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山重水复”蕴含哲理,“柳暗花明”显生机。全诗洋溢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新,尽显诗人乐观豁达之情。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结合“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可知,诗句描绘了村民们吹着箫鼓迎接春社的热闹场景,展现的是淳朴的乡土风情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习俗”。春社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体现的是村民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属于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而非迷信活动。由此可知,选项对颈联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该选项错误地将正常的民俗活动解读为迷信行为,与诗句的实际内涵不符。
故选C。
2.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结合“拄杖无时夜叩门”可知,诗人说自己今后若有机会乘月色出游,定会随时拄着拐杖来敲农家的门,这一想象中的举动体现出他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不舍,渴望能常来此地,沉浸在乡村生活中。由此可知,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结合“柳暗花明又一村”可知,诗人在山重水复的迷茫中忽然见到柳绿花艳的村庄,这一奇妙的景象让他惊喜不已,对乡村沿途的美景发出由衷赞叹。由此可知,此句蕴含着诗人对乡村美景的欣赏与赞美。
结合“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衣冠简朴古风存”可知,农家以浑浊的腊酒、丰盛的菜肴热情留客,村民衣冠简朴,保留着淳朴的古风。诗人细致描绘这些场景,展现出村民的热情好客与淳朴本质。由此可知,这些内容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热情的村民的赞美之情。
结合“箫鼓追随春社近”可知,村民们吹着箫鼓,迎接春社的到来,展现出传统民俗的热闹与生机。诗人对这一民俗活动的描写充满兴趣,流露出对古风民俗的喜爱。由此可知,此句体现了诗人对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
结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知,诗人行走于山水之间,一度以为无路可走,却又突然发现新的村落,这一经历不仅是自然景色的变化,更象征着人生在困境中仍有希望。诗人将自身遭遇挫折后的豁达心态融入景物描写中,即使身处逆境,仍对未来充满信心。由此可知,此句表达了诗人虽经历人生波折,却始终保持乐观豁达、心怀希望的人生态度。
3.悲伤的样子 4.D
【导语】这篇《登幽州台歌》以苍茫天地为背景,通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时空对比,展现了诗人陈子昂孤独悲怆的心境。“念天地之悠悠”一句尤为震撼,将个人渺小置于宇宙浩瀚之中,凸显了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堪称盛唐诗歌的典范之作。
3.本题考查词语解释。从诗歌的整体语境和情感表达来剖析该词。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此句中诗人回溯往昔,感慨像燕昭王那般礼贤下士、广纳贤才的前代贤君已消逝在历史长河,无法得见;展望未来,渴求如燕昭王一样的后世明君也遥遥无期,难以相遇。这两句诗将时间的维度无限拉长,在历史的纵轴上,凸显出诗人个体的渺小与孤独。“念天地之悠悠”,诗人思绪从时间转向空间,想到天地浩渺无穷,广袤无垠,更觉自身在这苍茫宇宙间微不足道。在这种时空交织、孤独无依的情境下,“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独自“怆然”,也就是悲伤地流下眼泪。“怆然”一词精准地描绘出诗人因生不逢时、壮志难酬,在这广阔天地间孤独无援而产生的极度悲伤之情。所以,“怆然”的意思为悲伤的样子。
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表述不全面。诗人落泪的核心原因不仅是时空的浩渺寂寥,更在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所体现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既遇不到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也等不到后世的明主赏识,这种在历史长河与天地苍茫中被时代抛弃的孤独感,才是悲怆的根源。时空的“悠悠”只是情感的烘托,而非唯一因素。
故选D。
5.(1)以“白鸥”自喻,写自己像江上白鸥一样飘泊、无依:营造一种凄清、伤感的意境。
(2)《去蜀》的尾联,“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表面上是诗人劝慰自己不必为国家安危担心,国家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实际上是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详解】(1)本题考查意象的作用。
颈联的意思是: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却已经年老,余生只能像江上白鸥一样漂泊。诗人以“白鸥”自喻,形象写出自己孤独漂泊,居无定所,百病缠身的凄凉状态。但他始终牵挂着国家,自己的身世也随着国家的遭遇而起伏。安史之乱的大背景下,他只能做一只天地间飘飘而不知所终的孤独沙鸥。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意为: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表面是诗人在负气说话自我解脱,其实是他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明知这班肉食鄙夫只会以权谋私,承担不起国家顶梁柱的重任,而自己“致君尧舜”的理想久遭扼杀,国之将覆,不能不悲。诗人寄忠诚忧国之思于愤激言辞之内,更见其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6.D 7.示例:独客异乡的悲苦、孤寂;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怀念;仕途失意、前路迷茫的抑郁苦闷。
【解析】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该诗前四句侧重写“宿桐庐江”之景色。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等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诗人向朋友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又抒发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选项“抒发了对昔日友人不得志的惋惜和悲愤之情”有误。
故选D。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诗人身处异乡,感受到深深的孤独和惆怅,这种情感在与友人分别、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时被放大。诗中所描绘的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等景象,共同构成了一种凄迷孤寂的氛围,进一步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诗人表达了对扬州老朋友的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这种强烈的思乡怀友情绪,在特定的环境下被放大,导致诗人不禁潸然泪下。
此外,诗人的仕途并不顺利,他在四十岁赴长安应试失败后,选择了出游吴越来排遣心中的苦闷。这种漫游生活被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所笼罩,反映了诗人仕途失意、前路迷茫的抑郁苦闷。因此,诗人的泪水不仅是对家乡和友人的思念,也是对个人遭遇和未来不确定性的反映。
综上所述,诗人的泪水是多种情感交织的结果,既包括对家乡和友人的深切思念,也反映了个人在仕途上的挫折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8.首句中的“雨”以声衬静,渲染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同时还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 9.一个“敲”字写出了诗人约客久候不到,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表达了诗人落寞、失望、焦躁、怅惘的心情。
【解析】8.本题分析考查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意思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依据诗句中的“黄梅”“雨”“池塘”“蛙声”可知,在绵绵细雨中,远近的池塘边,青蛙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实际上反衬出周围的宁静的环境特点。诗人通过以声衬静的手法,渲染了一种静谧和谐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宁静感,同时透露出诗人因友人不来赴约的孤寂与焦急的心情。
9.本题考查赏析词语。
“闲敲棋子落灯花”句子意思是在闲极无聊的等待中,下意识地拿起棋子敲打,震落了桌上的灯花。句中的“敲”字,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约客久不至而无聊轻敲打桌子上的棋子,震落灯花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期盼与焦虑、失望与遗憾等复杂的心情。
10.(1) 听觉 视觉
(2)示例一:诗歌前两句写山路和溪泉,蕴含着叙事,写诗人在山中赶路,登不尽的山路、到处都有流水声,不见有人烟,含有内心的疲惫、焦急之感;第三句叙述自己在风动叶声中听到狗叫,说明前面有人家了,诗人内心充满希望;末句写望见隔着秋云的松火,诗人内心十分欣喜。
示例二:这首诗写景状物中隐含着叙事,由写山路、溪泉、山风、叶声、犬吠、松火、秋云,叙述自己在山中赶路,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尽头,突然从风吹动树叶的声音里好像听到了狗叫,既而又隔着秋云望到了松火的事,诗人的心情也由疲惫、焦急到抱有希望到发觉前面将有山店的欣喜。(意思对即可)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写作角度。
诗歌大意:伴随着登登的脚步声走山路经常走到尽头,一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山涧泉水的流淌声。风吹得树叶飒飒作响,狗被惊得汪汪乱叫;隔着秋天的薄云,能看到山中客店用松枝点燃的火堆。
诗中“决决溪泉到处闻”,通过听到到处传来的潺潺流水声,暗示山店附近有溪流,可能就在不远处。“几家松火隔秋云”,看到隔着秋云的几家松火,松火可能是山店或者山店附近人家照明所用,从视觉角度暗示了山店的存在。所以是从听觉(听到溪泉声)和视觉(看到松火)两个角度来暗示山店就在前方。
(2)本题考查表达方式。
示例:诗的前两句“登登山路何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叙事上写诗人在山路中行进,心中疑惑这山路何时才能走到尽头,而一路上到处都能听到潺潺的溪泉声。心情上透露出些许的疲惫和急切。接着“风动叶声山犬吠”,写景中隐含叙事,风吹动树叶发出声响,同时引得山中犬吠。这里暗示前方有人家,叙事上有了新的进展。诗人的心情可能由之前的疲惫急切变得有了一些期待和希望。最后“几家松火隔秋云”,看到隔着秋云的几处松火,表明有人家存在。叙事上点明了有人烟之处,而诗人的心情或许由期待转为欣喜,因为可能意味着山店就在附近。总之,在写景状物中,如山路、溪泉、叶声、犬吠、松火等,隐藏着诗人行路的过程,而诗人的心情也随着所见所闻从疲惫急切到期待欣喜不断变化。
11.(1)D
(2) A 前两句写出了离愁的深重和回归的喜悦,的后两句借“落花”自喻,掉落的花瓣让人感伤,但消融在泥土中以更好地保护盛开的鲜花,表达作者虽脱离官场,却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奉献精神。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题干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思是: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及时化作春泥,也甘愿培养美丽的春华成长。与“奉献”的意思相关。
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是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与“奉献”相关;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思是: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与“奉献”相关;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意思是:即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与“奉献”相关;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的意思是: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与“爱国”相关;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开放性试题,这两幅情感变化图任选一个,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选B。理由:以“浩荡离愁白日斜”为起点,诗人离开京城产生浩荡的离愁,用“白日斜”来烘托离别的愁苦;“吟鞭东指即天涯”,诗人挥着鞭子潇洒地离开京城,心情是喜悦的。“落红不是无情物”表明诗人自己虽然是辞官归家,但仍然情有所系,初心不改。“化作春泥更护花”,一个“更”字写出了诗人仍然关心国家命运、为国效力的爱国之情和斗志昂扬的心境。所以诗歌情感是由低谷到平静,再到高昂。
12.(1)B
(2)示例一:动中观静:“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风雨中潮起潮落是动景,但诗人内心沉静,安然观潮,于动中显静。
示例二:静中观动:前两句营造静谧氛围,“时有幽花一树明”,野花突然出现带来动态感,于静中见动。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首句“春阴垂野草青青”,虽然春云密布,营造出一种阴沉的氛围,但是“草青青”展现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岸边“时有幽花一树明”,野花绽放,色彩明艳,这些景象并不是单调乏味的,反而在阴沉中点缀出了亮色与生机。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诗的前两句“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原野上春草青青,春云低垂,整体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氛围。但是在这沉静的画面中,“时有幽花一树明”,那偶尔闪现出的一树明艳的野花,在一片沉静的背景之下,以其突然的出现和明艳的色彩,给整个静谧的画面增添了动态之感。原本安静的春景中,因为这突然出现的野花,有了灵动活泼的元素,是为静中观动。
诗的后两句“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诗人在傍晚时分将孤舟停泊在古祠之下,此时江面上风雨交加,波涛翻滚,潮起潮落,这是动态的场景。然而,诗人于这风雨潮生的动态画面之中,内心是沉静安然的。他静静地观赏着江上风雨和潮水的涨落,在动荡喧嚣的自然景象中,诗人内心不为所动,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外界喧嚣的静谧心境。所以在这风雨潮水的动态变化中,蕴含着诗人内心的沉静安宁,是为动中观静。
13.C 14.色彩明丽,“晚虹”描绘了傍晚的绚烂彩虹,“新水”写出了雨水还在滴落,“青草路”使人感受到青草的丰茂与生机,“绿杨村”使人仿佛看到被绿色的杨树环绕包围的村庄。
【解析】13.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前两句中的“晚虹斜日”“山川”是远景,后两句中的“新水”“青草路”“残烟”“绿杨村”是近景。本项“全诗由近及远”有误,应为:全诗由远及近。
故选C。
14.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结合“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可知,诗句意思是:傍晚雨停后出现彩虹,斜阳映照,边塞的天空仍有些昏暗,一半的山川还带着雨水冲刷的痕迹。新降的雨水到处流淌,侵袭着长满青草的道路,残余的烟雾仍旧依傍着绿杨环绕的村庄。作者摄入诗中的景物,在颜色的搭配上,很有特点。“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明丽,但艳丽中又有清新之感;风光宛如旖旎江南,但旖旎中又有北国的雄浑。颜色上的搭配,与空间位置上的变化结合在一起,从而将草原风光形象准确地传大给了读者,使人如身临其境。
15.B 16.甲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乙诗作者杜甫在饱经颠沛流离之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表现出作者杜甫难得的一段安定生活给他带来的满足和欣然。
【解析】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B.【甲诗】《望岳》写于杜甫青年时期,当时他满怀雄心壮志,诗歌风格豪迈奔放,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展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并非“沉郁顿挫”的风格。而【乙诗】《江村》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此时杜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诗中描绘了江村的幽静景色和人们的闲适生活,透露出一种恬静、安逸的氛围,但也隐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无奈。本项“都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诗歌风格呈现出‘沉郁顿挫’的特点”有误;
故选B。
16.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
【甲诗】《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出了泰山的绵延辽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展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大雄伟,这些诗句都体现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同时,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乙诗】《江村》中,“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描绘了江村清幽的环境,“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写出了燕子和鸥鸟的自在闲适,“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表现了老妻和稚子的自得其乐,这些都体现了诗人在饱经颠沛流离之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流露出对这种安定生活的满足和欣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