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湛江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特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达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格笔起答题中上对应超日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未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超十上各题的答题区接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图:中华文明起潭一隋唐五代十国,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所见,大约从距今8000年前开始,长江,黄河和西辽河流域的先民就营建了“圆丘”等祭天建筑,学者推测当时已经出现了明确的敬天观念,并在此后传承、交融和发展,延续至夏商周三代,乃至于秦汉以后的整个古代中国,这体现了A.神权与政权统治紧密结合B.区域交流互鉴助推文明发展C.中华文明连续性特点突出D.中华文明产生之初各具特色2.商人好酒,殷墟妇好幕中出土的210件青铜器中,酒器就有155件,占比约为74%,且器类非常丰富,有15种之多:西周建立后,周公颁布禁酒令《酒浩》限制饮酒,周代青铜酒器大量减少。这一变化反映出A,政权更迭影响文化生活B.青铜器的实用功能逐渐丧失C.经济发展推动制度更新D.商周时青铜文化达到了鼎盛3.《左传》记载,鲁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晋国扣押姜戎氏的首领驹支。驹支在面对晋国大夫范宣子诘问时,虽然自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但又能当场吟咏《诗经》中的《青蝇》篇,借诗中典故讽喻,竞使范宣子向其致款。这体现了当时A,传统政治秩序遭到了破坏B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C.争霸战争推动了文化交融D.儒家思想影响力扩大4.据史记》记载,韩非是荀子的学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所著《韩非子)一书中的(解老议哈老》等篇是注解与阐释《老子)的重要作品,这可以佐证当时A.道家思想备受统治者青睐B,学术活动呈现出合流态势C.守旧法古的主张成为共识D.土人的活跃助推文化繁荣【高二期末·历史卷第1页(共6页)】D203B6国家博物馆藏“泰始皇甘六年诏铜曲40字诏书,要求“法度屉则不疑者,告明之,此类酮屋出士地点分布极广,除杂国故地陕香甘背外,山东山西、江苏广东等地都有发现,且误差与不超过光,这反映了当时A.青铜制造技术高超C,文书行政体系严密B南北间经济交流十分频紧D,中央集权制度被有效推行6.茶简(法律问答》记载,若有人偷精别人的桑叶,避值不到钱,被提到后依律要被罚服徭役三十天。这说明秦朝A.政府重视农桑B法律制度严酷C,偷盗现象猖獗D.徭役负担沉重 .东汉中期以后,一些豪强地主逐渐形成血缘,经济和精神上相互团结的宗族共同体。而且,宗法意识从近亲向所谓的门生故吏、朋友和乡党辐射,形成更大的“拟宗族”的宗族集团。这表明当时A.地方政府独立性增强B.十族逐渐控制基层C.儒家思想在基层传播D.政治生态发生异化8.汉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以后,两汉许多皇帝在位期间都“分遣使者”“亲采歌谣”,借此观各地风俗,并作为制定某些政策、处理某些事务的依据或证据。这表明汉乐府诗A,真实地反映民间疾苦B.具有民情收集的功能C,有效降低了决策失误D.体现了汉代文学成就9.322年,出身琅哪王氏的王敦发动叛乱,一度攻下东晋都城建康,直到两年后王敦病死,叛乱才被平定。琅琊王氏在这一过程中并未遭到清算,王敦的堂弟王导在叛乱平定后仍被晋明帝重用,担任太保,其他王氏子弟依旧担任尚书令、刺史等官职。这说明东晋A.士族是政权的支柱B.皇帝权力遭到了削弱C.政治局面长期动荡D.贵族政治被重新建立10,北魏孝文帝认为“营国之本,礼教为先”,在推行改革时又表示:“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礼平?心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孝文帝此举旨在A.用礼制取代游牧部落习俗B.着力推动鲜卑族教育改革C.推崇儒家思想以强化统治D,消除民族差异以加快交融1.对隋朝回洛仓城遗址的发据共发现仓客约700座,单座即可储粮2.5万千克。而据《通典》记载,隋朝除回洛仓外,还有“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等,每仓储粮都在数百万石以上,集中在都城附近和大运河沿线。据此可知,隋朝A.国力雄厚财政充裕B.粮食调配仰赖运河C.储粮技术领先世界D.统治阶级穷奢极欲【高二期末·历史卷第2页(共6页)】D203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