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昭通市普通高中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教研联盟高一年级联合检测试卷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DBDBCDCDABDAA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CBDBABCADDD二、非选择题(50分)26.(16分)(1)热量充足,利于咖啡树全年生长,能提高产量;(2分)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促进光合作用,积累养分;(2分)昼夜温差大,减少夜间养分消耗,提升咖啡品质。(2分)(2)公司提供技术、资金和销售渠道;合作社组织农户标准化种植;实现一体化,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每点2分,任答两点)(3)种植环节推广生态种植,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升品质:(2分)加工环节回收利用废弃物,降污增收:(2分)旅游环节控制游客数量,建设环保设施。(2分)27.(16分)(1)当地黄土分布广泛,直立性好,为窑洞建造提供了稳定的条件:选址地地形相对平坦,便于挖掘窑洞,降低建设难度:周边地势起伏较小,方便村民出行和从事简单的生产活动。(每点2分,任答两点)(2)明代可能出现砖石结构的民居。(2分)原因:该地区处于太行山中部西麓,山地多,石材资源丰富;(2分)山坡地形起伏较大,砖石结构比窑洞更能适应复杂地形,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2分)(3)有利影响:靠近古道便于村落与外界进行物资交换和人员往来:(2分)促进了村落经济的发展;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2分)不利影响:对村落生活产生一定干扰,且容易引发一些安全问题。(2分)28.(18分)(1)地面的长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2分)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2分)海拔越高,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反之。(2分)(2)白天。(2分)(海风)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2分)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2分)(3)大气运动变化:阻碍空气垂直运动,大气变得稳定。(2分)不利影响:空气不易扩散,加重大气污染,危害人们健康;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安全;出现在低空时,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每点2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高一地理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1页(共1页)】秘密★启用前昭通市普通高中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教研联盟高一年级联合检测试卷地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蜂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斯洛文尼亚得到了发展。斯洛文尼亚的蜂业旅游始于203年本国举办的国际养蜂大会。当地养蜂人通过邀请游客参观蜂场,展示蜜蜂生活环境、养蜂过程及蜂产品生产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时,斯洛文尼亚成立养蜂学会,推动蜂业旅游的发展。据此完成1~3题。1,斯洛文尼亚蜂业旅游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养蜂技术先进,蜂产品质量高B.旅游资源丰富,配套设施完善C.靠近欧美客源市场,交通便利D.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特色鲜明2.斯洛文尼亚发展蜂业旅游,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蜂产品产量B.满足不同游客需求C,扩大蜂业养殖规模D.提升养蜂技术水平3.斯洛文尼亚养蜂学会的主要作用是A.举办国际养蜂大会,提升知名度B.培育新型蜂种,提高蜜蜂品质C.组织蜂业旅游活动,增加收人D.普及养蜂知识,培养后备力量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总量为364.81万,但人口增长区域差异显著,人口密度发生改变。西藏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地形、气候等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明显。图1为第七次人口普查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图。据此完成4~6题。阿里地区0.4人Jkm那曲市1.4人Wkm1 .7人km入昌都市⌒72人Vkmi日喀则市拉萨市子林芝市门Z48人Wkm克1.7人km图1高一地理试卷·第1页(共8页)CS扫描全能王3亿人都在用的扫灌APP4.影响西藏自治区各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光照条件B.海拔高度C.土壤肥力D.河流分布5.若只考虑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推测下列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是A.那曲市B阿里地区C.拉萨市D.山南市6.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西藏部分地区人口分布可能发生变化。受此影响,人口可能向A,海拔更高地区迁移,因为气候更凉爽B.河流源头地区迁移,因为水源更清洁C.交通干线附近迁移,因为出行更便利D.相对湿润河谷迁移,因热量条件改善缅句位于中南半岛西部,其古代都城建设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紧密相关。缅旬古代都城经历了从“近水而不临江”到“依江而建”的转变,且频繁迁都。图2为缅旬古代都城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7~9题。伊洛中部河谷平原西部没海地区底<河流南部沿海地区100km图27.缅甸古代都城选址向伊洛瓦底江中游集中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湿润,降水丰富B.地势平坦,防御便利C.交通枢纽,农业发达D.沿海贸易,经济繁荣8.缅甸古代都城从“近水而不临江”到“依江而建”的转变,主要体现了A.军事防御战略的调整B.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C.政治统治中心的迁移D.环境改造能力的提升9.缅甸古代都城的空间形态演化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是A.注重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和协调发展B.依托政治功能打造城市的核心地标C.完全遵循古代模式以传承历史文化D.城市的选址主要考虑地理中心位置高一地理试卷·第2页(共8页)CS扫描全能王3亿人都在用的扫罐AP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地理 2025春期末高一地理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pdf 地理 扫描全能王 2025-07-04 16.2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