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这组古诗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 的五言诗,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由于既无题目,也不知其作者, 被统称为“古诗”。后,在渐渐发展中,“古诗”形成了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 与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 一种诗体。文体知识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佳美、珍贵的树花繁盛攀引枝条花给予,馈赠充满送达历时很久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以树起兴“庭中”暗示这是深闺中所见之景,点出这是一首表现思妇情感的闺怨诗。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一句话描绘出什么样的情景?写女主人公攀引枝条,摘下花朵,想要送给日夜思念的丈夫的情景,刻画了一个闺中思人、惆怅万分的怨妇形象。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对比1.描绘了一幅女子执花在手,无语凝伫,任花香盈袖的画面。2.“盈”字暗示了女主人公手执花枝伫立良久。3.表达了诗人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之情。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四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点明主题:孤居在家女子的相思之情用一抑一扬的手法,借物抒情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描绘出了一副孤寂赏花图。不仅感情增强了,而且突显结局。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的站在树下,听任花香充满衣袖而无可奈何这话有什么珍贵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赏析名句)分析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点明主旨,升华情感。诗人在诗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的事物不再那么重要,更令人伤心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把握情感)这首诗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独赏美景的孤寂,对远人的思念,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无奈。(分析手法)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点。1.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3.以乐景衬哀情,通过“奇树”“绿树”“荣”“馨香”等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理解内容)试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对庭中的奇树的描写,抒发对远人的思念之情,抒发了因路远无法将鲜花送达的痛苦心情。现在,我们再回顾这首诗对于庭中奇树的描写,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痛苦,思念之情。走近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征战一生,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基础。曹操曾担任东汉的司空,丞相,后加封魏王,病死洛阳。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曹操精通兵法,善诗歌,部分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龟 虽 寿龟 虽 寿曹 操神 龟 虽 寿,犹 有 竟 时;腾 蛇 乘 雾,终 为 土 灰。老 骥 伏 枥,志 在 千 里;烈 士 暮 年,壮 心 不 已。盈 缩 之 期,不 但 在 天;养 怡 之 福,可 得 永 年。幸 甚 至 哉,歌 以 咏 志。〔竟〕终结,这里指死去。〔腾蛇〕传说中一种能腾云驾雾的神蛇。〔骥〕骏马,好马。〔枥〕马槽。〔烈士〕有气节有壮志人。〔盈缩]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怡,愉快。〔永年〕长寿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吧。龟 虽 寿曹 操神 龟 虽 寿,犹 有 竟 时;腾 蛇 乘 雾,终 为 土 灰。老 骥 伏 枥,志 在 千 里;烈 士 暮 年,壮 心 不 已。盈 缩 之 期,不 但 在 天;养 怡 之 福,可 得 永 年。幸 甚 至 哉,歌 以 咏 志。神 龟 虽 寿,犹 有 竟 时;腾 蛇 乘 雾,终 为 土 灰。作者运用两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新陈代谢是大自然的根本规律。这等于告诉人们说,人虽寿夭有别,但最终都是要死的,表现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和无神论的观念,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既然人总是要死的,那是不是可以对人生采取消极悲观的态度呢?诗人认为这是不可以的。承认生命有限正是为了充分利用这有限的生命来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老 骥 伏 枥,志 在 千 里;烈 士 暮 年,壮 心 不 已。紧承上意,韵律沉雄,内蕴有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全诗的核心句!盈 缩 之 期,不 但 在 天;养 怡 之 福,可 得 永 年。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盈是满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寿;缩是专职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夭。这就是说,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出于天定,只要调养有方,是可以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这是曹操对哲理的思考。龟 虽 寿神 龟 虽 寿,犹 有 竟 时;腾 蛇 乘 雾,终 为 土 灰。老 骥 伏 枥,志 在 千 里;烈 士 暮 年,壮 心 不 已。盈 缩 之 期,不 但 在 天;养 怡 之 福,可 得 永 年。幸 甚 至 哉,歌 以 咏 志。振作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进之情,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取决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对事在人为报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刘桢( ?―217),三国时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山东东平宁阳人。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赠从弟·其二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注释:①亭亭:②瑟瑟:③一何:④惨凄:⑤罹( lí )凝寒:挺拔的样子。形容寒风的声音。多么。凛冽、严酷。遭受严寒。 罹,遭受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直立。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句子分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赏析: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赏析: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赏析: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赏析: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本诗的主要特点是于平叙中见风骨,既表达出作者对堂弟的期望,由体现出作者本身的做人准则。全诗语言质朴,刚劲峭拔而又情深意长。梁甫行【曹植】(192年一232年),字子建,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写作背景自曹丕上位后,曹植被贬到贫困的海边,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的环境中,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梁甫行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异气:气候不同。殊:不同。剧:艰难。妻子:妻子儿女。林阻:山林险阻之地。翔:自在地行走。宇:房屋。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妻子和儿子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 穿梭毫无顾忌。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以对偶的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仿佛以兴开篇,却又暗含比喻。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咏叹家园荒芜,狐兔出没,承接前面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感慨,反衬出边海人民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民的恐惧与凄楚,深化了主题。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