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皇帝的新装》课件(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皇帝的新装》课件(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等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花草,整个自然界以及家具、玩具等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童话
安徒生(1805~1875)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作者简介
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
它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和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特征:
语言通俗生动
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
这则童话全文约2700字,按照初中生阅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400字的要求,同学们应在7分钟(左右)读完全文。
一、快速阅读,初步感知
提示:快速阅读时,既要静下心来,努力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也要在每个段落结束时,稍作停顿,想一想: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故事情节是怎么展开的?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就大致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复述起来也比较有把握。
读完全文的时间 每分钟读的字数 (本文约2700字) 是否达到每分钟不少于400字的要求 是否努力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的数量
____分____秒
二、梳理故事情节
请你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排列下面场景,为复述故事做准备。
3骗子登场
4骗子量衣
6骗子制衣
5大臣受骗
2孩子揭骗
1皇帝受骗
二、复述故事情节
请你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排列下面场景,为复述故事做准备。
①骗子登场
②骗子量衣
③骗子制衣
④大臣受骗
⑥孩子揭骗
⑤皇帝受骗
三、探析童话写作手法
这则童话人物滑稽可笑,情节荒诞离奇,充满了想象与夸张。那么你觉得课文中哪一个人物、哪一个情节、哪一处环境的想象最夸张?这种夸张的想象是否具有合理性?
◆夸张的人物描写
(1)夸张的皇帝
开头写皇帝酷爱新装,竟然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的地步,用这样夸张的笔调开头,让读者对皇帝 “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有所认识;在织新衣过程中,皇帝先派他最信任的两名大臣去查看,然后自己再去(5-3),又让读者认识到皇帝的“____________”性格;最后:
虚荣愚蠢
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虚伪狡诈
皇帝穿着“新装”到大街上游行,在被小孩子道破,仍以一副更骄傲的姿态继续游行,让读者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虚伪和无耻。(37--3)
(2)夸张的骗子
骗子声称新衣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神奇的特性,这让整个骗局得以实施。骗子在织新衣的过程中,他们假装忙碌,并向前来探视的大臣和皇帝声情并茂地描述布料的色彩和花纹,以获取更多的金子和生丝。骗子夸张的言行,最好地呈现了他们狡诈、贪婪的本性骗局的顺利进行,生动地揭露了各个阶层人物的愚蠢、虚伪与自私,让读者对骗子的狡诈有了深刻的印象。
愚蠢的人或不称职的人看不见
(3)夸张的大臣们
老大臣和官员。他们极力睁大眼睛但仍看不见布料,他们仔细听骗子对布料的描述,回去后背给皇帝听,以获得皇帝的信任,他们私心重重,既愚蠢又狡猾,更不称职。
◆夸张的情节
示例:皇帝赤身裸体在大街上游行这个情节最夸张,也最具有戏剧性和讽刺性。作者以这样夸张的方式,暴露皇帝的愚昧、昏庸、无耻,极具讽刺性,不仅讽刺了皇帝,也讽刺了促成这次“裸行”的所有人,让读者在笑声中理解童话的意义。
◆夸张的环境氛围
示例:全城的人都想借这神奇的新衣检测一下邻人,当皇帝在游行的时候,全城人都称赞这件新衣,避免被认为是愚蠢的。作者营造了极其荒诞的环境氛围,以全城人对织品的热切期待和竭力赞美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小结
本文的想象是夸张的,又是合理的。它更加鲜明地暴露对象的本质,凸显故事的主题,增强艺术的感染力。作者成功地运用夸张和想象,描绘出了一幅自欺欺人的群丑图。
四、聚焦文字,推敲细节
1.“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皇帝心里感到“有些不大自然”,你如何理解?)
1.因为害怕暴露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
2.写出了皇帝的愚蠢。
3.在情节上承上启下,既顺承上文,说明皇帝听信了骗子们的谎言,又引起下文老大臣的故事。作者故意将话说得很有分寸,为后文更辛辣的讽刺积蓄着力量。
2.“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职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
(皇帝为什么要先派他的老大臣去看布料?)
1.因为他觉得老大臣“理智”“称职”,符合看见布料的条件,也可以避免自己尴尬。
2.写出了皇帝的愚蠢和狡诈。
3.紧承上文,继续说明皇帝已经相信骗子,又掺杂了些许疑虑,为后文大臣被骗埋下伏笔。
3.“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人们为什么要说“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时,真相已经大白。(三句话有着递进的关系。)
爸爸说的话,是在小孩子说话之后。表现出震惊而惶惑的情态;
“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表现出人们对真相的逐渐接受。
五、探讨情节,理解主旨
我们从课文的想象与夸张中看到一幅自欺欺人的群丑图,面对根本不存在的“新装”,所有成年人都不敢说真话但最后有一个小孩子道出了真相,揭穿了骗局。
1.所谓的“新装”根本不存在,但人们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为什么
2.一个小孩最先说出了真相,老百姓也跟着抖说出了真话,而皇帝和大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四、探讨情节,理解主旨
1.为什么所有大人都撒谎,而小孩子敢说真话
在故事里,大人都害怕说出新衣不存在会导致自己被当作不称职的、愚蠢的人。
深层原因:统治者的虚荣愚蠢使得他们看不见也不愿意看见真相,而在他们的统治下,整个社会也都染上了这种装腔作势、无视真实的毛病 。
四、探讨情节,理解主旨
2.一个小孩最先说出了真相,老百姓也跟着抖说出了真话,而皇帝和大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小孩寄托着作者戳穿虚伪,改变现实的理想。老百姓也在小孩的带动下说了真话,而统治者没有勇气承认真相,他们仍然装模作样,前后对比,显得更为可笑、腐朽。这样的情节安排,能凸显作者的立场,使讽刺意味更加浓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