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检测·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题号2101112151920答案ABCBBDGABCDD1.A(B项,“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都主张…”错误。结合第③段“诸子或主张武力统一,或反对武力统一,或强调‘仁道,或强调‘修政”可知,诸子主张不同,有的反对武力统一。C项,“‘大一统'思想不断发展…是中国长期统一的文化根基”错误。根据第⑦段“儒家经学作为中华文化统合的思想平台…也是中国长期统一的文化根基”可知,中国长期统一的文化根基是儒家经学,而非“‘大一统’思想”。D项,“‘大一统’…不追求政治统一、疆域统一”错误。结合第⑧段“大一统'并非只是政治统一、疆域统一,其深层次的要求是民族和谐、人民安乐”可知,“大一统”并非“不追求政治统一、疆域统一”,而是包含更深层次的要求。)2.B(B项,“只要统一,就能避免战争,实现国富民强”错误。结合第③段“他们显然都认同社会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归于统一,认为结束战乱纷争、安定天下的唯一途径就是统一”可知,诸子认为统一是结束战乱的“唯一途径”,但未断言统一后必然“国富民强”。)3.①随着周王朝的建立②提出了“一天下”的主张③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4.①政治统一:②疆域统一:③思想文化统一。(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3分,三点4分)5.①通过引用杜甫、陆游、元好问的诗句,具体展现了人民对统一的强烈渴望,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②同时,诗句的文学性丰富了文化内涵,印证了“大一统”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深厚根基。(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6.C(A项,“是为了突出强调祁瑞全离开北平后足迹所至之广”以偏概全,还包括祁瑞全所受锻炼之艰苦。B项,“让祁瑞全对北平由喜欢变为厌恶”曲解文意,祁瑞全对北平并非简单的喜欢或厌恶,他痛恨的是北平的“腐烂”,而正是对北平深沉的热爱才促使他最终回到北平。D项,“以丰富业余生活”错误,祁瑞全学摔跤、举石墩是为了变得像农民那样纯朴健壮,而积极唱抗战歌曲、上台演戏、写抗战故事是为了融入农民,为了抗战。)7.B(B项,“封闭自守、坚实纯朴而富有力量的农村”错误,不是“封闭自守”,而是“原始”。》8.①中国地大物博,中国有者众多不同的天气、地势、风俗、方言和物产。②中国的山村是原始的,却具有一种坚实纯朴的力量。③中国的农民虽然没有知识和文化,但他们诚实、谨慎、良善、勤俭。④中国是农民的,中国的农民将他们的一切献给国家,他们负起抗战的全部责任。⑤中国的农民虽然散漫,但他们恪守着两三千年传下的道德,他们自傲是中国人,能够团结一心抗击日本侵略。(每点1分,答对四点即可)9.示例一:不赞同。理由:①从人物形象上来看,选文成功地塑造了祁瑞全这一革命者形象,作者对祁瑞全的形象塑造深人人心,可见作者写得并不仓促。②从表现手法来看,选文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且这部分人物心理描写细腻而不重复,丰富而不赘余,写得十分有深度,这离不开作者的深思熟虑,可见作者写得并不仓促。③从主题思想来看,选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与整部小说主题思想是一致的,选文是作者在整部小说主题思想统领下的深度构思,可见作者写得并不仓促。(每点3分,答对两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高二期末检测·语文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5489B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检测仲舒《举贤良对策》升华“大一统”说于后,《春秋公羊传》关于国家统一和安定天下的“大一统”思想终于被汉武帝采纳,得到了实践,由此奠定了汉代的政治格局,进而深刻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⑤“大一统”的“大”原来是一个动词,即推重推崇之义。“大一统”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重视国语文试题家的统一”,后来则又衍生出版图、规模宏大之意。《春秋公羊传》的“大一统”主要有四方面的内涵:一是中央集权。加强王权,明确上下分际,严格约束限制臣下的名分权力。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成为最高的价值、核心的价值。二是天下一家。夷夏只是文化的区分,文化落后民族在文化先进考生注意:民族的影响下“渐进”,逐步摆脱落后面貌,共同走向进步。摒弃了狭隘的民族观念,向往一种多民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族交融的统一。三是安天下之民。只有实行仁政的统一才能凝聚人心,国富民足才能长治久安。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四是拔乱反正。当国家分裂、社会混乱时,“力能救之”的人应当积极起来维护国家统一和恢复社会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秩序。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⑥董仲舒应对汉武帝策问时又对“大一统”说进行了发挥。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董仲舒把“大一统”定义为宇宙的普遍法则,又针对“今师异道,人异论,百一、阅读(72分)家殊方,指意不同”等妨碍统一的现象,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汉书·董仲舒传》)的建议。董仲舒认为思想不统一,政治上的统一是无所依靠的,必须有一个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一的指导思想,国家政治的方方面面才会趋向于统一,老百姓才会知道遵循什么,社会才能稳定。①“大一统”一词的明确提出是在汉初,《春秋公羊传》用“大一统”来解释《春秋》首句“元年春王⑦近代以来,思想文化统一往往被说成是文化专制而颇受诟病。但客观地看,“大一统”国家需正月”。然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奠定。《春秋公羊传》提出的“大一统”,是公羊要一个具有导向性的主流思想。在国家政治统一的格局下如何实现思想文化的统一,进而以思想学派为终结乱局、重建社会秩序而提出的设计方案,是对历史发展方向所提出的一种思想主张,同文化的统一维护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大一统”国家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统一到哪里,时也是对先秦天下一统观念的精炼总结。就要找到最能为人们所接受的、最契合统一国家需要的思想资源。选择儒家经学作为中华文化统②随着周王朝的建立,中国人产生了明确的“天下”观念。“天下”的观念一开始就是和追求与合的思想平台,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这是汉代思想文化政策能够成功、经学能够认同统一的观念相联系的。周人的“天下”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中心向四方逐级扩展延伸的圈层结两千多年始终居于官方意识形态地位的深层原因,也是中国长期统一的文化根基。构,是一套以周天子为中心的统治秩序。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护了周人对天下⑧“大一统”观念随着中华文明的起源而萌发,在夏商周三代逐渐发展,经由春秋战国至奏汉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形成了系统的思想理论。“大一统”并非只是政治统一、疆域统一,其深层次的要一统的构想。然而,随着世代推移,这种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分封制的脆弱性愈发明显。平王东迁后,周王室权威大为衰落,周天子虽仍名为天下共主,实质上已无力统辖各诸侯国,天下日益走求是民族和谐、人民安乐。秦汉以后,“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并逐渐成为后世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信仰,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为中国的长期统一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信仰力量。向分裂。战国时乃至“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人民生活在巨⑨古往今来,人民痛恨分裂、渴望统一。反映在诗人那里,讴歌统一、呼唤统一的诗文层出不大的苦难之中。同时周边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形成与“诸夏”交错杂居的局面。穷。如唐代杜甫的“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宋代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③如何挽救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如何让人民有一个安定的生活,如何解决日益复杂的民族州同”,元代元好问的“四海于今正一家,生民何处不桑麻”,等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什么时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天下”的主张。诸子或主张武力统一,或反对候“统一”都是正面的词汇,“分裂”都是负面的词汇。在分裂时期,即使在各种利益集团的私心私欲武力统一,或强调“仁道”,或强调“修政”,但他们显然都认同社会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归于统一,认为妨碍国家统一的时候,追求统一、维护统一仍然是不可违抗的最大民意,这也是国家重新走向统一结束战乱纷争、安定天下的唯一途径就是统一。同时众多人才奔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为实现“天的社会基础。中国秦汉以后两千余年的历史,既是一部不断走向更大规模的统一的历史,也是一部下为一”的目标贡献自己的才智。可以说,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的一两百年间,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大一统”思想不断深化与发展的历史。统一在思想层面已经逐渐形成,并获得了人们的认同。(摘编自《千年历史大势!“统一性”为何是中华文明与生俱来的特性》)④秦灭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正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海内为郡1.下列对“大一统”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秦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全新的统一,其统一的版图规模A.虽然“大一统”一词在汉初才被明确提出,但是其思想基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奠定。亦远远超出原来七国故地。然而秦王朝尚缺乏管理统一国家的经验,又以苛政峻刑治国,很快被推B.为了实现“大一统”的目标,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都主张“武力统一”“仁道”“修政”。翻。秦末乱局甫定,汉初又发生同姓王七国叛乱,国家分裂混乱的阴云仍然挥之不去。汉朝立国,C.“大一统”思想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人的文化信仰,是中国长期统一的文化根基。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空前统一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胡毋生等人将《春秋公羊传》著之竹帛于前,董D.“大一统”这一思想理论追求民族和谐、人民安乐,而不追求政治统一、疆域统一。【高二期末检测语文卷第1页(共4页)】5489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489B 语文答案.pdf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