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验(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验(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分。
1.当我们身体不舒服时,父母经常用手背来感觉我们是否发烧,这是因为手背皮肤表面分布有下列哪种感受器()
A. 痛觉感受器 B. 触觉感受器 C. 味觉感受器 D. 温感受器
2.皮肤上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感知多种信息的刺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
A. 皮肤感觉主要有四种,即触压觉、痛觉、冷觉和热觉
B. 皮肤可感觉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冷热等多种信息
C. 皮肤上的感受器的多少决定皮肤感觉的灵敏性
D. 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相同的
3.小柯感觉头痛鼻塞,没有胃口,妈妈用手背触碰了小柯的额头,判断他发热了。妈妈带小柯去医院抽血检查、配药,抽血时的疼痛、药物的苦味都让小柯非常难受。于是小柯产生了一些想法,其中错误的是(  )
A. 味觉与嗅觉是会相互影响的
B. 若没有痛觉,生活将更加方便
C. 妈妈用手背感受体温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D. 小柯感受到妈妈手的触碰,其压力感受器在皮肤的真皮层
4.如图,指压板是常见的游戏道具。当脚踩在指压板上时,游戏者会疼痛难忍,游戏者感受板的软硬程度和形成痛觉的部位分别是(  )
A. 皮肤 神经 B. 神经 皮肤 C. 皮肤 大脑 D. 大脑 皮肤
5.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具有能量 B.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有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D. 声音在液体中传播得比在固体中快
6.手机培养了许多“低头族”,长期看手机会损伤对光敏感的细胞,使视力下降;而长期用蓝牙耳机则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上述两类细胞分别位于()
A. 外耳道、虹膜 B. 鼓膜、瞳孔 C. 视网膜、耳蜗 D. 耳蜗、巩膜
7.下列与人耳有关的内容,说法错误的是( )
A. 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听觉神经大脑
B. 内耳中的前庭和半规管只与晕车晕船有关
C. 乘坐飞机时,当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嚼口香糖的目的是使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
D. 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就诊,以免引起中耳炎
8.位于我省永济市普救寺中的莺莺塔如图所示,它是我国现有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若游人在塔附近的一定位置以两石相击,便可听到“呱、呱”的回声,类似青蛙鸣叫,并且声音也变得格外响亮。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两石相击”主要是空气振动发声 B. “类似青蛙鸣叫”是指音色相近
C. “变得格外响亮”是指音调变高 D. “呱、呱”的回声一定是噪声
9.如图所示,为甲、乙乐器发声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响度相同 B. 音调相同 C. 响度、音调均相同 D. 响度、音调均不同
10.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B. “闻其声辨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C. 超声波能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D. 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1.如图,下列为光线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2.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解释或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人看到海市蜃楼时,没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B. 人看向图乙水面时,看到树和鱼的光学原理是不一样的
C. 图丙是光纤通信的示意图,不论入射角多大,都不会发生折射现象
D. 图丁手影游戏说明光永远是沿直线传播的
13.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浙江余姚通济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
B. 影子的形成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 红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D. 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4.如图,这是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光路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和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
B. 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像形成于视网膜前方
C. 矫正近视眼的方法是配戴合适度数的凸透镜
D. 矫正近视眼前,像离视网膜越近,配戴眼镜的度数越高
15.如图甲所示,小科将一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放在漫画前,惊奇地发现透过水杯看到漫画中的老鼠变“胖”了,还掉头奔向猫,如图乙所示。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透过水杯看到变“胖”的老鼠是虚像
B. 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C. 将漫画靠近水杯一些,透过水杯看到的老鼠始终是掉头的
D. 此时漫画中的老鼠到玻璃杯的距离应满足f<u<2f,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30分。
1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嗅觉的形成部位在 ______ ,这句话形容的是嗅觉的 ______ 现象。
17.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从钢琴和长笛等乐器中发出有规律的、悦耳的声音叫做 。如图所示,蝙蝠是靠 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

18.为了缓解交通压力,许多城市都修建了轻轨,但是轻轨在运行时会产生噪声,可以过 ______ 传递到周围的居民区。为了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轻轨紧邻居民区的地方大都会安装封闭的玻璃屏,这是 ______ 减弱噪声。
19.如图所示为某科技小组制作的“火焰琴”。展示时,“火焰琴”的琴声是由塑料管内空气柱 ______ 产生的。实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传到隔壁上课班级,这些声音对于隔壁班级而言是 ______ (选填“噪声”或“乐音”)。
20.小华同学用激光笔照射水面,在水槽壁上出现两个红点A和B。若保持入射点不变,欲使A点上移至,应使入射光线绕着入射点沿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若保持入射光线不变,欲使B点下移至,应使水面 (选填“上升”或“下降”),在水面变化过程中,折射角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1.小明用手机拍照,发现手机镜头过于靠近拍摄对象时无法正常对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时像成在感光器(相当于光屏) ______ (选填“前”或“后”)。小明发现将 ______ 透镜紧靠在手机镜头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理解了手机微距镜头的工作原理。
22.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 像(填“虚”或“实”);
(2)A点与水面相距2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m;
(3)入射光线不变,光斑B向左移动,说明水位 (选填“上升”或“下降”)了。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8分。
23.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受器官。若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个点,当两点的距离小于一定程度时,就会被感觉成一个点。人能分辨皮肤上两点刺激的最小距离被称为两点阈。两点阈越小,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确。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是不一样的,研究者发现两点阈大小与神经分布的密度有关。下表是温斯坦在1968年的部分实验数据。请分析回答:
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单位:毫米)
裸露部位 覆盖部位
中指指尖 上唇 前颌 胸部 肩部 背部
2.5 5.5 15.0 36.0 41.0 44.0
(1)刺激皮肤能引起人体产生触觉,这是因为皮肤中含有________组织,触觉是在________(部位)形成的。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人体________(具体部位)对刺激最为敏感,
24.小金进行了如下两个有关声音的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1】如图1,小金在鼓面撒上一些绿豆,并敲打鼓面。
(1)敲击鼓面时发出声音,且可以看到绿豆在跳动,这现象说明发声物体在 ______ 。
(2)用更大的力敲打鼓面,此时鼓发出的声音 ______ 。(选填“音高更高”或“音量更大”)
(3)鼓面上放绿豆的目的是 ______ 。
【实验2】如图2,小金用橡皮槌轻轻敲击大小不同的音叉并绘制了柱状图。
(4)通过观察柱状图,发现的规律是 ______ 。
25.小明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大小
1 40.0 13.0 缩小
2 30.0 15.0 缩小
3 20.0 20.0 等大
4 15.0 30.0 放大
5 12.0 60.0 放大
(1)当蜡烛离透镜中心60cm时,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为 ______ 。
A.10cm~13cm
B.13cm~18cm
C.18cm~20cm
(2)实验中,小明将物体由距离透镜40cm处匀速移动到距离透镜20cm处,所用时间为2s。在这段时间中,像移动速度在 ______ 。
A.逐渐变慢
B.保持不变
C.逐渐变快
(3)小明取下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某个位置,移动光屏后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当他拿掉自己的眼镜后,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__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
26.如图所示,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准备的实验器材有:玻璃板,A、B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铅笔,光屏,需要添加的测量器材是_________。
(2)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特点时,应多次改变__________________,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3)撤去蜡烛B,放一光屏到B撤走时的位置,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
(4)若在蜡烛B的位置上放置一光屏,光屏上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呈现出蜡烛A的像。
(5)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A通过玻璃板成了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是来自蜡烛A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_________形成的。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 B.两次反射,一次折射
C.一次反射,两次折射 D.两次反射,两次折射
27.如图甲所示,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为F光源、凸透镜、光屏,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当三者分别处于光具座20cm处、50cm处、80cm处时,恰好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凸透镜的焦距_______cm;
(2)若小余想给大家展示投影仪中的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他应该将F光源向右移动到光具座_______cm刻度范围之间,再将光屏向右移动到适合位置时,便能在光屏中央找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从光屏左侧观察,小余看到的像可能是_______;
A.B  .C  .D  .
(3)若小余将F光源从光具座取下,使其紧靠在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左侧(图乙)。现将F光源逐渐水平向左移动,右侧的小余透过杯子观察该过程中像的变化。小余看到的像可能是(  )
A. B. C. D.
(4)小余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乙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_______(填“>”、“<”或“=”)L,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_______(用L0、L表示)。
四、分析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8.雷雨交加的夜里,小林同学先看到闪电后约5s听到雷声,请问:
(1)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2)小林距雷电产生的地方大约有多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五、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6分。
29.(本小题6分)
周末,小明同学跟随学校劳动实践团队走进草莓园,看到了一个个红草莓躺在绿叶中间。他摘下一个,闻到了特有的香味,送进嘴里尝起来,“又酸又甜的”。
(1)小明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__________(说出一个即可)。
(2)小明看到草莓后形成视觉的部位是__________(填“视网膜”或“大脑”)。
(3)小明在草莓园里待了一会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那种香味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本小题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2024年国家卫健委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的总近视率达到了51.9%,其中初中生的近视率更是高达71.4%,青少年的近视防控成了当下的重要议题。
材料二:据央视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校大学生耳机使用率高达99.8%,而已经出现噪声性听力损伤的人数占比接近30%。
(1)近视的原因可用图甲表示,应配戴_______透镜来矫正视力;(选填“凸”或“凹”)
(2)青少年听力受损的主要原因是佩戴耳机时声音_______(填声音的特性)过大,从而导致图乙中④_______(填名称)受损;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过大的声音还会导致听神经等结构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因此,青少年应从自身做起,摒弃不良的用眼用耳习惯,从而更好的保护视力和听力。
31.(本小题10分)
夏天人们常被蚊虫叮咬问题困扰,蚊子的触角和下颚须存在着嗅觉器官,通过检测人体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其它代谢产物定位吸血目标。小塘同学自制一款家用CO2蚊虫诱捕器(如图所示),采用二氧化碳等化学因子做“诱蚊剂”诱蚊靠近,搭配“捕蚊装置”实现抓捕灭蚊。
(1)小塘手臂被蚊子叮咬之后,叮咬部位出现瘙痒、红肿症状,“瘙痒”的感觉是在__________形成的。
(2)小塘利用食醋和鸡蛋壳制备“诱蚊剂”,结果闻到气体中混杂酸味,请从微观角度解释“闻到酸味”的原因:__________。
(3)小塘在装置中增加了紫光灯诱捕蚊子,因为查阅资料发现蚊子的复眼对紫光最敏感,有利于蚊子识别物体轮廓,定位吸血目标,这体现了__________相适应的观念。
(4)伊蚊是多种重要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通过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实现病原体传播,诱捕器灭蚊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__________环节。
第9页,共9页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分。
1.当我们身体不舒服时,父母经常用手背来感觉我们是否发烧,这是因为手背皮肤表面分布有下列哪种感受器()
A. 痛觉感受器 B. 触觉感受器 C. 味觉感受器 D. 温感受器
【答案】D
【解析】【分析】感受冷刺激(皮肤温度下降)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感受温刺激(皮肤温度上升)的感受器,叫温感受器。
【详解】当环境使皮肤温度上升时,温感受器产生冲动,引起温觉。因此。当我们身体不舒服时,父母经常用手背来感觉我们是否发烧,这是因为手背皮肤表面分布有温感受器,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皮肤上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感知多种信息的刺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
A. 皮肤感觉主要有四种,即触压觉、痛觉、冷觉和热觉
B. 皮肤可感觉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冷热等多种信息
C. 皮肤上的感受器的多少决定皮肤感觉的灵敏性
D. 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相同的
【答案】D
【解析】解: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表皮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
人体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抚摸一般用手指尖,手指尖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手背上热觉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故选:D。
皮肤的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
理解皮肤的结构与功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小柯感觉头痛鼻塞,没有胃口,妈妈用手背触碰了小柯的额头,判断他发热了。妈妈带小柯去医院抽血检查、配药,抽血时的疼痛、药物的苦味都让小柯非常难受。于是小柯产生了一些想法,其中错误的是(  )
A. 味觉与嗅觉是会相互影响的
B. 若没有痛觉,生活将更加方便
C. 妈妈用手背感受体温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D. 小柯感受到妈妈手的触碰,其压力感受器在皮肤的真皮层
【答案】B
【解析】解:A、嗅觉是可能会影响味觉的,因为嗅觉和味觉都是神经感觉器官,两者是有一定关联的,A正确。
B、痛觉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与自我保护反应之一。在人体受到不良刺激时,痛觉会提示人体正受到侵害,会提示人体及时防范不良刺激,及时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如果没有了痛觉,那么人体就会对不良反应的敏感性下降,人体受侵害的就会增加,而且受到侵害自身还不容易察觉,这样对人体的保护产生很不好的影响,因此若没有痛觉,生活将非常不方便,B错误。
C、皮肤的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其中手指尖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手背上热觉神经末梢比较丰富,故妈妈用手背感受体温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C正确。
D、皮肤的真皮层中有压力感受器,小柯能感受到妈妈手的触碰,压力感受器就在皮肤的真皮层,D正确。
故选:B。
除了视觉和听觉,人体还有其他感觉。每种感觉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这些感觉是我们能够全面、准确、迅速地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作出判断和反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人体除了视觉和听觉外的其他感觉的作用。
4.如图,指压板是常见的游戏道具。当脚踩在指压板上时,游戏者会疼痛难忍,游戏者感受板的软硬程度和形成痛觉的部位分别是(  )

A. 皮肤 神经 B. 神经 皮肤 C. 皮肤 大脑 D. 大脑 皮肤
【答案】C
【解析】解:脚底是用皮肤来感知板的软硬程度,皮肤真皮层的神经末梢,将刺激转化为电信号,传给大脑,大脑皮层经过分析,做出相应的反应,形成痛觉。所以游戏者感受板的软硬程度和形成痛觉的部位分别是皮肤、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故选:C。
(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2)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视觉、听觉等多种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痛觉形成的过程。
5.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具有能量 B.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有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D. 声音在液体中传播得比在固体中快
【答案】A
【解析】解:A、声音具有能量,故A正确;
B、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耳听到声音是一定范围的,故C错误;
D、声音在液体中传播得比在固体中慢,故D错误。
故选:A。
(1)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同种介质中温度不同声速也不同。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耳听到声音是一定范围的。
本题考查了声音产生、传播和人耳的听觉范围等知识点,属于基础题。
6.手机培养了许多“低头族”,长期看手机会损伤对光敏感的细胞,使视力下降;而长期用蓝牙耳机则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上述两类细胞分别位于()
A. 外耳道、虹膜 B. 鼓膜、瞳孔 C. 视网膜、耳蜗 D. 耳蜗、巩膜
【答案】C
【解析】解:长期玩手机可能会损伤对光敏感的细胞,使视力下降,感光细胞位于视网膜内。
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因此感受声波刺激敏感的细胞位于内耳的耳蜗内。
故选C。
(1)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2)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7.下列与人耳有关的内容,说法错误的是( )
A. 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听觉神经大脑
B. 内耳中的前庭和半规管只与晕车晕船有关
C. 乘坐飞机时,当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嚼口香糖的目的是使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
D. 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就诊,以免引起中耳炎
【答案】B
【解析】前庭和半规管与人的听觉无关,但它们与人的位置觉有关,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 维持身体平衡。有些人的前庭和半规管过度敏感,受到轻微刺激就会头晕、恶心等, 这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晕车、晕船的原因,B错误。
8.位于我省永济市普救寺中的莺莺塔如图所示,它是我国现有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若游人在塔附近的一定位置以两石相击,便可听到“呱、呱”的回声,类似青蛙鸣叫,并且声音也变得格外响亮。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两石相击”主要是空气振动发声 B. “类似青蛙鸣叫”是指音色相近
C. “变得格外响亮”是指音调变高 D. “呱、呱”的回声一定是噪声
【答案】B
【解析】解:
A、“以两石相击”,石头会振动,振动会产生声音,故A错误;
B、“类似青蛙鸣叫”是指的是与青蛙的音色相近,故B正确;
C、“变得格外响亮”是指响度大,故C错误;
D、如果有人喜欢听“呱、呱”的回声,回声不是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从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从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噪声。
本题考查了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9.如图所示,为甲、乙乐器发声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响度相同 B. 音调相同 C. 响度、音调均相同 D. 响度、音调均不同
【答案】B
【解析】【详解】由波形图可知,甲乐器发出声音的振幅较大,则响度较大;甲乙乐器发出声音的振动的频率相同,则音调相同,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0.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B. “闻其声辨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C. 超声波能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D. 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B
【解析】【详解】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振幅不同,则响度不同,故A错误;
B.不同人的音色不同,因此“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B正确;
C.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而不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故C错误;
D.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11.如图,下列为光线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详解】A.光线斜射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光由空气斜射入中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A正确;
B.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应该大于入射角,而图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了。故B错误;
C.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图中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且反射光线箭头标错了,故C错误;
D.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而图中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且反射光线箭头标错了,故D错误。
12.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解释或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人看到海市蜃楼时,没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B. 人看向图乙水面时,看到树和鱼的光学原理是不一样的
C. 图丙是光纤通信的示意图,不论入射角多大,都不会发生折射现象
D. 图丁手影游戏说明光永远是沿直线传播的
【答案】B
【解析】解:A、海市蜃楼是光在传播时,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人看到海市蜃楼时,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故A错误;
B、树在水中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我们看到的水中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两者成像的原理不同,故B正确;
C、利用光纤通信时,要以合适的角度入射才会发生全反射,否则会有折射产生,故C错误;
D、手影游戏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但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光只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才能沿直线传播,故D错误。
故选:B。
(1)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与光有关的现象,平时要注意多观察,多思考,并用所学光学知识去解释观察到的光学现象,这能提高我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浙江余姚通济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
B. 影子的形成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 红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D. 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B
【解析】【详解】A.平静水面上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B正确;
C.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故C错误;
D.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故选B。
14.如图,这是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光路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和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
B. 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像形成于视网膜前方
C. 矫正近视眼的方法是配戴合适度数的凸透镜
D. 矫正近视眼前,像离视网膜越近,配戴眼镜的度数越高
【答案】B
【解析】A、近视眼的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不同,故A错误;
BCD、近视眼看不清楚远处的物体,原因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但是我们可用发散作用的凹透镜矫正,使光线会聚能力减弱,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能看清物体;矫正近视眼前,像离视网膜越近这说明人眼的近视程度越小,配戴眼镜的度数越低,故B正确、CD错误。
故选B。
15.如图甲所示,小科将一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放在漫画前,惊奇地发现透过水杯看到漫画中的老鼠变“胖”了,还掉头奔向猫,如图乙所示。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透过水杯看到变“胖”的老鼠是虚像
B. 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C. 将漫画靠近水杯一些,透过水杯看到的老鼠始终是掉头的
D. 此时漫画中的老鼠到玻璃杯的距离应满足f<u<2f,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
【答案】D
【解析】【详解】A.透过水杯看到变“胖”的老鼠是实像,因为他是倒立的,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倒立的都是实像,故A错误;
B.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边缘薄,中间厚,相当于凸透镜,故B错误;
C.将漫画靠近水杯一些,物距小于一倍的焦距,可以是放大镜成像,故透过水杯看到的老鼠可以是不掉头的,故C错误;
D.此时漫画中的老鼠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老鼠到玻璃杯的距离应满足,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故 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30分。
1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嗅觉的形成部位在 ______ ,这句话形容的是嗅觉的 ______ 现象。
【答案】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 感受器易适应
【解析】解:人的嗅觉很容易适应,即医学上所说的--嗅觉适应现象。也就是说人在较长时间闻了某种气味后,会失去对这种气味的嗅感,这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的一种疲劳现象,因此“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是说嗅觉具有适应性,使嗅细胞的敏感性降低。
故答案为: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感受器易适应。
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后上部的嗅上皮内,感受细胞为嗅细胞。气味物质作用于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形成嗅觉。
本题考查的是嗅觉感受器的功能以及嗅觉的形成。
17.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从钢琴和长笛等乐器中发出有规律的、悦耳的声音叫做 。如图所示,蝙蝠是靠 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

【答案】大
乐音
超声波
【解析】【详解】[1]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2]人们把声音分为乐音和噪音,从物理学角度区分,有规律的、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3]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利用回声定位的方法发现昆虫。
18.为了缓解交通压力,许多城市都修建了轻轨,但是轻轨在运行时会产生噪声,可以过 ______ 传递到周围的居民区。为了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轻轨紧邻居民区的地方大都会安装封闭的玻璃屏,这是 ______ 减弱噪声。
【答案】空气 传播过程中
【解析】解:(1)轻轨在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可以过空气传递到周围的居民区;
(2)为了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轻轨紧邻居民区的地方大都会安装封闭的玻璃屏,这是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空气;传播过程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2)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和减弱噪声的途径,属于基础题。
19.如图所示为某科技小组制作的“火焰琴”。展示时,“火焰琴”的琴声是由塑料管内空气柱 ______ 产生的。实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传到隔壁上课班级,这些声音对于隔壁班级而言是 ______ (选填“噪声”或“乐音”)。
【答案】振动 噪声
【解析】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火焰琴”发声是塑料管内空气柱振动导致的。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所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隔壁班级正在上课,“火焰琴”的声音会干扰学生听课和老师授课,所以属于噪声。
故答案为:振动;噪声。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火焰琴”发声是塑料管内空气柱振动导致的。
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所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及噪声的界定。
20.小华同学用激光笔照射水面,在水槽壁上出现两个红点A和B。若保持入射点不变,欲使A点上移至,应使入射光线绕着入射点沿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若保持入射光线不变,欲使B点下移至,应使水面 (选填“上升”或“下降”),在水面变化过程中,折射角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答案】逆时针
上升
不变
【解析】【详解】[1]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现保持入射点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A上移至A′处,则反射光线靠近法线,反射角减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入射角也需减小,故使入射光线绕着O点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2][3]在水面变化过程中,由于入射光线不变,即入射角不变,则折射角也不发生改变,因此过B′点做OB的平行线即为光点下移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显然入射光线不变,欲使B点下移至B′,水面需上升。
21.小明用手机拍照,发现手机镜头过于靠近拍摄对象时无法正常对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时像成在感光器(相当于光屏) ______ (选填“前”或“后”)。小明发现将 ______ 透镜紧靠在手机镜头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理解了手机微距镜头的工作原理。
【答案】后 凸
【解析】解:用手机拍照,发现手机镜头过于靠近拍摄对象时(如图所示)无法正常对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时像成在感光器的后面,可以利用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放在手机镜头上,像就会成在感光器上了。
故答案为:后;凸。
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知道照相机的原理和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2.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 像(填“虚”或“实”);
(2)A点与水面相距2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m;
(3)入射光线不变,光斑B向左移动,说明水位 (选填“上升”或“下降”)了。
【答案】虚
4
上升
【解析】(1)水面可以看成平面镜,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等距、像物等大、虚像,故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2)根据平面镜成像中的像物等距可知,A点与水面相距2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2m+2m=4m。
(3)若光斑B向左移动到E点,如下图所示,则说明水位上升了。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8分。
23.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受器官。若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个点,当两点的距离小于一定程度时,就会被感觉成一个点。人能分辨皮肤上两点刺激的最小距离被称为两点阈。两点阈越小,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确。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是不一样的,研究者发现两点阈大小与神经分布的密度有关。下表是温斯坦在1968年的部分实验数据。请分析回答:
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单位:毫米)
裸露部位 覆盖部位
中指指尖 上唇 前颌 胸部 肩部 背部
2.5 5.5 15.0 36.0 41.0 44.0
(1)刺激皮肤能引起人体产生触觉,这是因为皮肤中含有________组织,触觉是在________(部位)形成的。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人体________(具体部位)对刺激最为敏感,
【答案】(1)神经;大脑皮层
(2)中指指尖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皮肤的结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解答】
(1)在皮肤的真皮层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所以人体能产生触觉。神经组织主要有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触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触觉中枢形成的。
(2)分析上表可以看出:中指指尖两点刺激的最小距离是2.5mm,最小,所以敏感度最强;背部两点刺激的最小距离是44.0mm,最大,所以敏感度最弱。
24.小金进行了如下两个有关声音的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1】如图1,小金在鼓面撒上一些绿豆,并敲打鼓面。
(1)敲击鼓面时发出声音,且可以看到绿豆在跳动,这现象说明发声物体在 ______ 。
(2)用更大的力敲打鼓面,此时鼓发出的声音 ______ 。(选填“音高更高”或“音量更大”)
(3)鼓面上放绿豆的目的是 ______ 。
【实验2】如图2,小金用橡皮槌轻轻敲击大小不同的音叉并绘制了柱状图。
(4)通过观察柱状图,发现的规律是 ______ 。
【答案】振动 音量更大 更明显地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 小音叉比大音叉声音高
【解析】解:(1)图1中,鼓面发出声音的同时可以看到豆子在跳动,这现象说明发声物体在振动;
(2)用更大的力敲打鼓面,豆子跳动的幅度更大,说明此时鼓面振动的幅度大,发出的声音音量更大;
(3)鼓面振动速度快,振动幅度小,人眼不容易看出鼓面振动状况,鼓面上放豆子的目的是更明显地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运用了转换法;
(4)通过观察大小不同的音叉声音高低的柱状图,用相同的力敲击音叉,大音叉振动的慢,发出的声音低;小音叉振动的快,发出的声音高,所以发现的规律是:小音叉比大音叉声音高。
故答案为:(1)振动;
(2)音量更大;
(3)更明显地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
(4)小音叉比大音叉声音高。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音量是由振动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3)放绿豆的目的是将鼓面的振动转换为绿豆的跳动,运用了转换法;
(4)音高是由振动物体的振动快慢决定的,振动得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就越低。
正确理解发声物体自身性质特征与声音高低的关系、发声物体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25.小明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大小
1 40.0 13.0 缩小
2 30.0 15.0 缩小
3 20.0 20.0 等大
4 15.0 30.0 放大
5 12.0 60.0 放大
(1)当蜡烛离透镜中心60cm时,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为 ______ 。
A.10cm~13cm
B.13cm~18cm
C.18cm~20cm
(2)实验中,小明将物体由距离透镜40cm处匀速移动到距离透镜20cm处,所用时间为2s。在这段时间中,像移动速度在 ______ 。
A.逐渐变慢
B.保持不变
C.逐渐变快
(3)小明取下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某个位置,移动光屏后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当他拿掉自己的眼镜后,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__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
【答案】A; C; 靠近
【解析】解:(1)根据表格第3次实验数据知,当物距等于像距等于20.0cm时成等大的实像,即u=v=2f=20.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10.0cm;
由表格中5组数据知,当物距为12cm时,像距为60cm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光路是可逆的可知,当物距为60cm时,像距为12cm,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当蜡烛离光屏60cm时,像距等于12cm,故选A;
(2)物体由距凸透镜40cm处移动到距凸透镜20cm处,物体移动的20cm,像距由13cm变为20cm,只移动了7cm,且相的速度在逐渐变快,故C正确;
(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通放在凸通与烛焰之间,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会使原来会的像推迟会聚成像,所以拿掉自己的眼镜后,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
故答案为:(1)A;(2)C;(3)靠近。
(1)根据2倍焦距成等大的实像,得出焦距大小;以由表格中数据知,当像距为60cm时,物距为12cm,为标准,根据折射光路可逆和物距减小,像和像距都变大的特点即可判断;
(2)知道物体的移动距离和移动时间,求出物体的移动速度;从图象上读出,当物距由40cm变为20cm时,像距的变化情况,求出像的移动速度;
(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此题是探究凸通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同时考查了凸透成像的规律的应用,平时在学习过程中要多总结规律性的东西。
26.如图所示,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准备的实验器材有:玻璃板,A、B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铅笔,光屏,需要添加的测量器材是_________。
(2)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特点时,应多次改变__________________,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3)撤去蜡烛B,放一光屏到B撤走时的位置,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
(4)若在蜡烛B的位置上放置一光屏,光屏上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呈现出蜡烛A的像。
(5)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A通过玻璃板成了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是来自蜡烛A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_________形成的。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 B.两次反射,一次折射
C.一次反射,两次折射 D.两次反射,两次折射
【答案】(1)刻度尺
(2)蜡烛A的位置
(3)虚像
(4)不能
(5)C
【解析】略
27.如图甲所示,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为F光源、凸透镜、光屏,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当三者分别处于光具座20cm处、50cm处、80cm处时,恰好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凸透镜的焦距_______cm;
(2)若小余想给大家展示投影仪中的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他应该将F光源向右移动到光具座_______cm刻度范围之间,再将光屏向右移动到适合位置时,便能在光屏中央找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从光屏左侧观察,小余看到的像可能是_______;
A.B  .C  .D  .
(3)若小余将F光源从光具座取下,使其紧靠在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左侧(图乙)。现将F光源逐渐水平向左移动,右侧的小余透过杯子观察该过程中像的变化。小余看到的像可能是(  )
A. B. C. D.
(4)小余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乙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_______(填“>”、“<”或“=”)L,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_______(用L0、L表示)。
【答案】【答案】(1)15.0
(2) 20.0至35.0 A
(3)AC
(4) 小于 L0-2L
【解析】【详解】(1)由图甲可知,u=v=30.0cm,根据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可得2f=30.0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f=15.0cm。
(2)[1]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物距2f>u>f,因此他应该将F光源向右移动到光具座20.0cm至35.0cm刻度范围之间。
[2]因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从光屏左侧观察,小余看到的像可能是A。
(3)圆柱形玻璃杯中装满水相当于中间厚、左右边缘薄的一个凸透镜。小余将F光源从光具座取下,使其紧靠在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左侧。F光源逐渐水平向左移动,物距逐渐增大。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小余看到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且物距越远,像越大;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小余看到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左右颠倒,上下不颠倒),且物距越远像越小。综上所述,小余看到的像可能是AC。
(4)[1][2]由图甲可知物距大于像距,物距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物距为L,即f<L<2f,故焦距小于物距;根据光路可逆,第一次物距为L,第二次像距为L,则A、B之间的距离为s=L0-2L。
四、分析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8.雷雨交加的夜里,小林同学先看到闪电后约5s听到雷声,请问:
(1)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2)小林距雷电产生的地方大约有多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答案】解:
(1)打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2)光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108m/s,发生雷电时光的传播时间极短,可以忽略不计。
由v=得,雷电产生的地方距小林的距离:s=vt=340m/s×5s=1700m。
答:(1)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速,所以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2)雷电产生的地方距小林大约有1700m远。
【解析】(1)闪电和打雷是同时发生的,之所以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3×108m/s)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340m/s),
(2)发生雷电时光的传播时间极短,可以忽略不计,根据公式s=vt可求打雷处离小林的距离。
此题主要考查了声速和光速的有关知识,速度公式的应用,知道闪电和打雷是同时发生是关键。
五、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6分。
29.(本小题6分)
周末,小明同学跟随学校劳动实践团队走进草莓园,看到了一个个红草莓躺在绿叶中间。他摘下一个,闻到了特有的香味,送进嘴里尝起来,“又酸又甜的”。
(1)小明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__________(说出一个即可)。
(2)小明看到草莓后形成视觉的部位是__________(填“视网膜”或“大脑”)。
(3)小明在草莓园里待了一会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那种香味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眼(或鼻或舌)( 2)大脑( 3)嗅觉中枢适应(嗅觉疲劳)
【解析】略
30.(本小题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2024年国家卫健委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的总近视率达到了51.9%,其中初中生的近视率更是高达71.4%,青少年的近视防控成了当下的重要议题。
材料二:据央视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校大学生耳机使用率高达99.8%,而已经出现噪声性听力损伤的人数占比接近30%。
(1)近视的原因可用图甲表示,应配戴_______透镜来矫正视力;(选填“凸”或“凹”)
(2)青少年听力受损的主要原因是佩戴耳机时声音_______(填声音的特性)过大,从而导致图乙中④_______(填名称)受损;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过大的声音还会导致听神经等结构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因此,青少年应从自身做起,摒弃不良的用眼用耳习惯,从而更好的保护视力和听力。
【答案】(1)凹
(2)响度 鼓膜
【解析】(1)由甲图可知,像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是近视眼,由于凹透镜具有将光发散的作用,因此应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2)[1][2]佩戴耳机时,耳朵距离发声体近,声音的响度大,从而导致图乙中④鼓膜受损。
31.(本小题10分)
夏天人们常被蚊虫叮咬问题困扰,蚊子的触角和下颚须存在着嗅觉器官,通过检测人体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其它代谢产物定位吸血目标。小塘同学自制一款家用CO2蚊虫诱捕器(如图所示),采用二氧化碳等化学因子做“诱蚊剂”诱蚊靠近,搭配“捕蚊装置”实现抓捕灭蚊。
(1)小塘手臂被蚊子叮咬之后,叮咬部位出现瘙痒、红肿症状,“瘙痒”的感觉是在__________形成的。
(2)小塘利用食醋和鸡蛋壳制备“诱蚊剂”,结果闻到气体中混杂酸味,请从微观角度解释“闻到酸味”的原因:__________。
(3)小塘在装置中增加了紫光灯诱捕蚊子,因为查阅资料发现蚊子的复眼对紫光最敏感,有利于蚊子识别物体轮廓,定位吸血目标,这体现了__________相适应的观念。
(4)伊蚊是多种重要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通过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实现病原体传播,诱捕器灭蚊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__________环节。
【答案】(1)大脑皮层
(2)醋酸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
(3)结构与功能
(4)切断传播途径
【解析】(1)人体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所以“瘙痒”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2)从微观角度看,“闻到酸味”是因为醋酸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食醋中的醋酸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进入人的鼻腔,从而使人闻到酸味。
(3)蚊子的复眼对紫光最敏感,有利于蚊子识别物体轮廓,定位吸血目标,这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蚊子复眼的结构决定了它对紫光敏感这一功能。
(4)伊蚊是传染病的传播媒介,诱捕器灭蚊是对传播途径进行控制,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环节。
第1页,共1页答案
1. D 2. D 3. B 4. C 5. A 6. C 7. B
8. B 9. B 10. B 11. A 12. B 13. B 14. B
15. D
16. 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 感受器易适应
17. 大
乐音
超声波
18. 空气 传播过程中
19. 振动 噪声
20. 逆时针
上升
不变
21. 后 凸
22. 虚
4
上升
23. (1)神经;大脑皮层
(2)中指指尖
24. 振动 音量更大 更明显地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 小音叉比大音叉声音高
25. A; C; 靠近
26. (1)刻度尺
(2)蜡烛A的位置
(3)虚像
(4)不能
(5)C
27. 【答案】(1)15.0
(2) 20.0至35.0 A
(3)AC
(4) 小于 L0-2L
28. 解:
(1)打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2)光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108m/s,发生雷电时光的传播时间极短,可以忽略不计。
由v=得,雷电产生的地方距小林的距离:s=vt=340m/s×5s=1700m。
答:(1)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速,所以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2)雷电产生的地方距小林大约有1700m远。
29. (1)眼(或鼻或舌)( 2)大脑( 3)嗅觉中枢适应(嗅觉疲劳)
30. (1)凹
(2)响度 鼓膜
31. (1)大脑皮层
(2)醋酸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
(3)结构与功能
(4)切断传播途径
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