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初二年级语文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共4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实践运用·参加校园活动(共7小题,计24分)学校开展“秦风之旅,文化之约”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文化三秦】学校举行“非遗进校园”活动。以下是撰写的一段视频解说词,请解决其中的文字问题。陕西,这片孕育中华民族的襁褓之地,黄河水在此冲刷出文明的沟整,秦岭云霭中深戴着华夏的根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苍劲古树,扎根黄土。皮影戏于牛皮上雕刻时光,秦腔于黄土高原吼出豪情,木版画于墨色中拓印历史,传统技艺与三奉大地的风土人情相辅相水。如今游客们纷至踏来,在光影、唱腔、纸韵与墨香中,感受文化魅力,触摸这千年文明的筋骨脉络。1.请确认开场白中加点字的读音。(2分)(1)掇褓(A.qiang B.qing)(2)苍幼(s.j1nB.j1ng)2.校对解说词时发现其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1)改为(2),一一改为【诗意三秦】学校举办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诗歌分享活动,请你把空缺的诗文填写在横线上。3.诗言志,诗撩情。诗文中有个人志趣,亦有家国情怀:诗文中的家国血脉,恰似《岳阳楼记》中“(1)”的抱负,在洞庭气象中见忧乐情怀;也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2)”的呐喊,破屋漏雨间仍念天下寒主。《醉翁亭记》中看似醉心山水,“(3)”实则将与民同乐的情怀寄予酒中:《马说》中韩愈以“(4)”道曲人才因无人赏识而遭受屈辱,终被埋没的慨叹:《虽有嘉希》中“(5)知不足,;知困,”彰显古人不断反思、进取的学习态度;《大道之行也》中“(6)不独子其子”的理想境界,凝聚着古人对家国安定的美好愿景。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宇,永远是激励我们心怀家国、砥所前行的精神力量。(11.分)【书香三秦】学校举办“探访长安书院”研学活动,你查阅了相关资料后编写了一段宜传语,以激发同学们探访热情。请解决初稿中的问题。①长安书院坐落在灞河之中,其建筑造型如一本徐徐展开的竹简,屋顶曲线的显盛来自唐代第1卫书法家张旭的狂草笔意。②作为西安新的文化地标,它一拥有现代化的智能图书馆,设有非道展示区、国学讲堂和数宇阅读空间。③每逢周末,许多市民带着孩子来这里阅读、听讲座,甚至体验活宇印刷和古法造纸技艺。④长安书院促进了西安的文化生活,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样本。4.请提取画线句的主语,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5.请在第②句横线上填写一组恰当的关联词。(2分)6.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经典之思】为进一步感悟名著之内涵,从名著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校图书馆开展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整本书阅读交流活动。7.读书分享会上,你们小组围绕“因为他,一段与原来截然不同的人生从此开启”这句话展开交流讨论。请你结合名著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二、文化采风感受人文底蕴(共13小题,计46分)【现代文阅读】(共7小题,计30分)(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8~10题。(9分)【材料一】在中华戏剧大花园里,秦腔由来已久。《诗经·秦风》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即泰地民歌。《吕氏春秋》载“秦移公取风焉,实始作为秦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载“秦王善为秦声”。及至唐玄宗时,名乐师李龟年作《秦王破阵乐》,称“泰王腔”:至清代,秦腔盛极一时:至明代已是比较成熟的形态。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造产名录。秦腔粗犷豪放,慷慨激吊,雄浑悲壮。声腔有苦音和欢音两类,这两种唱腔是秦腔区别于其他剧种一大特点。秦腔题材涉猎广泛,很多都是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经典剧目。流传至今的经典剧目有《铡美案》《周仁回府》《赵氏孤儿》《王宝钏》等。秦腔抒发的是秦人的广阔胸怀,用高亢激昂的腔调“吼”出来,豪迈奔放,大开大合,将秦人的精气神淋满尽致地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在民间有着深厚基础。秦腔,吼出了老陕们的心声。陕西作家贾平凹曾写道,“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衰,似乎这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