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统编版上册1-5课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语文统编版上册1-5课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语文导学案 课型: 命题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生版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和“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
2. 能够准确划分课文的结构,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体会其简洁精练、用事实说话的写作特点。
3. 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划分消息的结构。
2. 难点: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倾向 ;理解我军胜利的原因及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
三、学习过程
1.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渡江战役的视频片段,感受激烈的战斗场面。思考:在没有电视直播的年代,人们是通过什么了解战役情况的?
引出新闻这种文体,进而导入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这则消息记录的重要历史事件。
2. 知识链接
新闻的定义: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报道内容真实可靠)、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准确性(用词、数据、事实准确 )。
新闻的结构:标题(概括主要内容,吸引读者)、导语(概述核心事实)、主体(对导语内容展开叙述 )、背景(事件发生的社会或自然环境,可隐含在文中)、结语(总结全文,可省略)。
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即When、Where、Who、What、Why、How)。
3. 预习检测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芜湖( ) 溃退( ) 荻港( ) 摧枯拉朽( )
解释词语。
经营:
摧枯拉朽:
4.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思考并回答:这则消息报道了一件什么事?
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完成下面的表格。
|六要素|具体内容|
|----|----|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事件的起因| |
|事件的经过| |
|事件的结果| |
5. 再读课文,分析结构
小组讨论,划分本文的结构,指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分别是哪些内容,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意思。
思考: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有什么妙处?
6.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如“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等,分析其表达效果。
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对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的情感态度,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7. 深入探究,思考问题
小组讨论:我军为什么能够迅速取得胜利?
这则消息为什么能在如此短的篇幅内把事件报道得如此完整、清楚?
8. 课堂练习
下列对新闻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B. 新闻的“六要素”与记叙文的“六要素”相同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C. 新闻的特点是真实性、时效性、生动性。
D. 新闻的标题要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要尽可能重点突出,简洁醒目。
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的新闻补写导语。
标题:我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9. 课堂小结
回顾新闻的相关知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谈谈学习本文后,对人民解放军的认识和感受。
10. 拓展延伸
查阅资料,了解渡江战役后续的发展和最终结果,与同学交流分享。
关注身边的新闻事件,尝试按照新闻的结构和特点,写一则简短的消息,报道身边发生的有价值的事情。
四、学习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
教师版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和“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
2. 帮助学生能够准确划分课文的结构,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体会其简洁精练、用事实说话的写作特点。
3. 培养学生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划分消息的结构。
突破方法:通过详细讲解、举例分析、文本研读等方式,让学生明确新闻知识,并在课文中具体实践划分结构。
2. 难点: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倾向 ;理解我军胜利的原因及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句子进行赏析,组织小组讨论,结合历史背景深入分析。
三、学习过程
1.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渡江战役的视频片段,感受激烈的战斗场面。提问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了渡江战役的震撼场景,在那个没有电视直播的年代,人们是通过什么了解战役情况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新闻文体)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渡江战役的经典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看看当时的新闻是如何生动记录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
2. 知识链接
新闻的定义: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报道内容真实可靠)、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准确性(用词、数据、事实准确 )。通过展示近期新闻报道,让学生分析体现的特点。
新闻的结构:标题(概括主要内容,吸引读者)、导语(概述核心事实)、主体(对导语内容展开叙述 )、背景(事件发生的社会或自然环境,可隐含在文中)、结语(总结全文,可省略)。结合本文讲解各部分。
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即When、Where、Who、What、Why、How)。
3. 预习检测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芜湖(wú) 溃退(kuì) 荻港(dí) 摧枯拉朽(xiǔ)
解释词语。
经营:本义是筹划、组织并管理,文中指国民党反动派精心构筑长江防线。
摧枯拉朽:意思是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文中形容人民解放军进攻国民党防线的迅猛态势。
4.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提问思考并回答:这则消息报道了一件什么事?
参考答案:这则消息报道了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事件。
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完成下面的表格。
|六要素|具体内容|
|----|----|
|时间|1949年4月21日|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的起因|国民党反动派凭借长江天险负隅顽抗,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渡江战役打响|
|事件的经过|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人民解放军在芜湖、安庆之间,面对国民党经营三个半月的防线,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事件的结果|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5. 再读课文,分析结构
组织小组讨论,划分本文的结构,指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分别是哪些内容,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意思。
参考答案: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概述人民解放军已成功渡江及渡江人数)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诸城进击中。(具体叙述渡江战斗的经过,包括战斗开始时间、地点、我军进攻态势、敌军溃退情况等)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隐含背景,体现战斗难度)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总结全文,强调战斗决心)
提问思考: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有什么妙处?
参考答案:突出了人物(我三十万大军)、事件(胜利南渡长江)和结果(胜利),简洁明了地概括新闻主要内容,吸引读者注意力。
6.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如“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等,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摧枯拉朽”形象展现我军进攻凌厉态势,突出战斗力强;“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刻画国民党军软弱狼狈,与我军形成对比;“万船齐放,直取对岸”描绘出我军进攻的磅礴气势。
提问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对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的情感态度,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参考答案:对人民解放军,用“英勇的”“英雄式的战斗”等词句,表达赞扬崇敬;对国民党军,“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表现出对其衰败的贬斥。
7. 深入探究,思考问题
组织小组讨论:我军为什么能够迅速取得胜利?
参考答案:可从军队士气高昂、战略战术正确、得到人民支持(民心所向),国民党军内部腐败、军心涣散等方面思考。
提问这则消息为什么能在如此短的篇幅内把事件报道得如此完整、清楚?
参考答案:结构严谨,按照消息结构组织内容;语言简洁准确,直击关键信息;抓住核心要点叙述。
8. 课堂练习
下列对新闻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C )
A. 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B. 新闻的“六要素”与记叙文的“六要素”相同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C. 新闻的特点是真实性、时效性、生动性。(新闻特点是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
D. 新闻的标题要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要尽可能重点突出,简洁醒目。
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的新闻补写导语。
标题:我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在芜湖、安庆之间胜利渡过长江 。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9.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新闻的相关知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组织学生谈谈学习本文后,对人民解放军的认识和感受。
10.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渡江战役后续的发展和最终结果,与同学交流分享。
布置作业,让学生关注身边的新闻事件,尝试按照新闻的结构和特点,写一则简短的消息,报道身边发生的有价值的事情。
四、学习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对新闻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课文理解分析的情况,思考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哪些环节学生理解困难,以便后续教学改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授课导学案(学生版)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学会快速捕捉新闻关键信息。
2. 能理清本文的新闻要素和结构层次,准确概括新闻主要内容。
3. 品味新闻语言准确、简洁、生动的特点,提升语言鉴赏能力。
4.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理解新闻内容。
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2. 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按中、西、东顺序叙述的原因及作用。
从新闻语言中感受人民解放军的精神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三、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四、学习过程
1.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波澜壮阔的战役,它们改变了历史的进程。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场战役意义重大。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报道,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2. 知识链接
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字词学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 )港 锐不可当( ) 歼( )灭 要塞( )
解释下列词语
锐不可当:
歼灭:
要塞:
整体把握
这则新闻的标题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从哪些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
新闻的主体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三路大军渡江的顺序是怎样的?
4.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小组讨论
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文中多次出现“至发电时止”,有什么作用?
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哪些词语表现了敌人的溃不成军?
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生动,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5. 课堂小结
回顾新闻的结构、要素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
总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意义和体现出的精神。
6. 课堂检测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荻港(dí) 溃退(guì) 歼灭(jiān)
B. 芜湖(wú) 要塞(sài) 锐不可当(dǎng)
C. 督战(dū) 铜陵(líng) 摧枯拉朽(xiǔ)
D. 泄气(xiè) 业已(yǐ) 签订(qiān)
下列对新闻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新闻的六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B. 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这五个部分缺一不可。
C. 新闻的特点是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D. 新闻的标题要求准确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简洁醒目。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
7. 拓展延伸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渡江战役的更多细节,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授课导学案(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快速捕捉新闻关键信息的能力。
2. 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新闻要素和结构层次,使其能够准确概括新闻主要内容。
3. 指导学生品味新闻语言准确、简洁、生动的特点,提升学生语言鉴赏能力。
4. 让学生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深入理解新闻内容。
帮助学生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2.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新闻主体部分按中、西、东顺序叙述的原因及作用。
引导学生从新闻语言中感受人民解放军的精神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三、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四、学习过程
1.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波澜壮阔的战役,它们改变了历史的进程。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场战役意义重大。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报道,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
2. 知识链接
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讲解时结合生活中的新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可以通过展示不同新闻的结构,让学生直观感受)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举例说明六要素在新闻中的体现)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字词学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dí)港 锐不可当(dāng) 歼(jiān)灭 要塞(sài)
解释下列词语
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歼灭:消灭(敌人)。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学生先自主完成,教师再进行讲解和强调,注意“当”“塞”等多音字的读音)
整体把握
这则新闻的标题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答案:标题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用: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百万大军”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兵力,“横渡长江”点明了事件,简洁醒目,吸引读者注意力。
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从哪些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
答案:导语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从兵力(百万大军)、战线(一千余华里)、战况(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
新闻的主体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三路大军渡江的顺序是怎样的?
答案: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了三路大军渡江的时间、地点、战况等。渡江顺序是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4.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小组讨论
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答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是因为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军激战,文势涌起高潮。这样的顺序安排体现了新闻结构的严谨性,也符合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
文中多次出现“至发电时止”,有什么作用?
答案:“至发电时止”表明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同时,也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到消息所依据的时间点,使报道更具可信度。随着时间的推进,战况不断变化,突出了战斗的动态过程。
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哪些词语表现了敌人的溃不成军?
答案:体现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词语:“冲破”“横渡”“锐不可当”“歼灭”“击溃”等;表现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等。
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生动,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示例:“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突破”“渡至”“渡过”等词准确地描述了中路军的作战行动和进展,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体现了简洁性;“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数字的运用突出了我军渡江速度之快、兵力之多,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体现了生动性。
5. 课堂小结
回顾新闻的结构、要素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
总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意义和体现出的精神。
(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教师补充完善,强调重点内容)
6. 课堂检测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荻港(dí) 溃退(guì) 歼灭(jiān)
B. 芜湖(wú) 要塞(sài) 锐不可当(dǎng)
C. 督战(dū) 铜陵(líng) 摧枯拉朽(xiǔ)
D. 泄气(xiè) 业已(yǐ) 签订(qiān)
答案:C 。A项“溃退”的“溃”应读“kuì”;B项“锐不可当”的“当”应读“dāng”;D项读音全部正确。
下列对新闻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新闻的六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B. 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这五个部分缺一不可。
C. 新闻的特点是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D. 新闻的标题要求准确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简洁醒目。
答案:B 。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但背景和结语有时蕴含在主体里面,不是缺一不可。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
答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西起九江东至江阴战线横渡长江。(引导学生抓住新闻的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7. 拓展延伸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渡江战役的更多细节,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导学案(学生版)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消息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能够准确找出本文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
2. 掌握消息的六要素,能清晰概括本文消息的主要内容。
3. 品味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体会其特点和作用。
4. 感受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
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和六要素,理解本文内容。
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2. 难点
理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意义以及背后体现的航天精神。
三、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
四、学习过程
1. 知识链接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它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的特点 。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如何(how) 。
2. 预习检测
给下列字注音
获悉( ) 交会( ) 节点( ) 驻留( ) 关键( )
解释下列词语
获悉:
节点:
关键:
再生生保:
3. 文本研读
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思考:这则消息的六要素分别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深入探究
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新闻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例如:“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时间“6月17日9时22分”、人数“3名”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突出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准确”“顺利”形容词表现我国航天技术的高超 。
小组讨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一事件有什么重大意义?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你有什么启示?
4. 拓展延伸
查找资料,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制作一份简单的手抄报。
以“我眼中的中国航天”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消息《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结构、六要素以及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到了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文中你认为写得精彩的段落。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关注近期中国航天的新闻,和同学交流分享 。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导学案(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消息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能够准确找出本文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教师讲解来达成,在研读文本环节落实)
2. 帮助学生掌握消息的六要素,能清晰概括本文消息的主要内容。(借助自主学习、课堂练习、教师点评,在预习检测和整体感知环节实现)
3. 培养学生品味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体会其特点和作用。(采用圈点批注、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分析,在深入探究环节完成)
4. 激发学生感受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通过拓展延伸、课堂总结、情感引导达成)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
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和六要素,理解本文内容。(在预习检测和整体感知环节,通过具体文本分析和练习强化突破)
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在深入探究环节,结合具体词句分析,小组讨论后教师总结突破)
2. 难点
理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意义以及背后体现的航天精神。(通过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来突破)
三、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
四、学习过程
1. 知识链接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它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的特点 。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如何(how) 。
2. 预习检测
给下列字注音
获悉(huò xī) 交会(jiāo huì) 节点(jié diǎn) 驻留(zhù liú) 关键(guān jiàn)
解释下列词语
获悉:获得消息,知道某种情况。
节点:结构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
关键: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再生生保:即“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人类实现中、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关键技术之一,它能在载人航天器密封舱内为航天员创造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并提供必需的生活支持保障。
3. 文本研读
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答案:
标题:引标“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主标“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导语: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主体:“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背景:航天领域要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结语: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思考:这则消息的六要素分别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
六要素:
何时(when):6月17日9时22分发射升空,后续还有多个时间节点如6月17日15时54分完成对接等。
何地(where):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何人(who):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何事(what):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何故(why):航天领域要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如何(how):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升空至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的详细过程,如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等。
主要内容: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飞船入轨后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三名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后续将开展相关工作验证关键技术,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深入探究
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新闻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示例:“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其中“首次”,点明了这次活动的意义,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与客观事实一致 。
小组讨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一事件有什么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这标志着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国后续的太空探索、科学实验等奠定了基础;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推动了航天技术的发展,促进相关科技领域的进步 。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鼓励学生从坚持、创新、团队合作、追求梦想等角度回答,如中国航天人面对困难坚持不懈,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难题也不能轻易放弃;航天事业不断创新发展,我们也要培养创新思维,勇于尝试新事物等。
4. 拓展延伸
查找资料,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制作一份简单的手抄报。
以“我眼中的中国航天”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资料整合能力,同时锻炼写作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消息《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结构、六要素以及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到了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文中你认为写得精彩的段落。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关注近期中国航天的新闻,和同学交流分享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学案(学生版)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能准确找出消息的六要素。
2. 理清课文内容,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相关信息。
3. 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4. 认识诺贝尔奖的重要意义,激发对科学和文学等领域的兴趣 。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掌握新闻的结构和特点,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诺贝尔奖的意义。
2. 难点: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学会分析新闻语言的特点。
三、知识链接
1. 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
3.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4.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工程师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
四、预习检测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颁发( ) 遗嘱( ) 挪威( ) 渗透( ) 仲裁( ) 巨额( )
2. 解释下列词语。
颁发:
遗嘱:
建树:
仲裁:
卓有成就:
五、课堂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找出消息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
经过:
结果:
2. 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部分,思考导语部分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导语:
主体:
(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 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 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3. 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的分离。有什么作用?
(三)品味语言,体会特点
1. “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这句话中,作者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以及他们的成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这句话中“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能否删去?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1. 回顾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 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强调诺贝尔奖的重要意义。
七、拓展延伸
1. 查阅资料,了解近年来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其成就,选择一位你最感兴趣的获奖者,向同学们介绍他(她)的主要贡献。
2. 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科学、文学以及和平事业的认识和看法 。
八、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仿照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写一篇简短的消息,报道学校近期发生的一件事 。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学案(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能准确找出消息的六要素。(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结合具体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内容,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相关信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组织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3. 让学生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通过对文中词句的赏析,对比不同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语言特色。)
4. 使学生认识诺贝尔奖的重要意义,激发对科学和文学等领域的兴趣 。(介绍诺贝尔奖的历史和影响,分享获奖者故事,引发学生思考。)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掌握新闻的结构和特点,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诺贝尔奖的意义。(在课堂讲解中多次强调,通过练习巩固。)
2. 难点: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学会分析新闻语言的特点。(通过具体词句分析、小组讨论、拓展练习等方式突破。)
三、知识链接
1. 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
3.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4.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工程师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
四、预习检测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颁发(bān) 遗嘱(zhǔ) 挪威(nuó) 渗透(shèn) 仲裁(zhòng) 巨额(é)
2. 解释下列词语。
颁发: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时对自己身后事如何处理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所做的嘱咐。
建树:建立的功绩或成就。
仲裁:争执双方同意的第三者对争执事项做出裁定公断。
卓有成就:形容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五、课堂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找出消息的六要素。
时间:1901年12月10日
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事件的起因: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经过: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列举了获奖者及其成就
结果:完成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
2. 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部分,思考导语部分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导语: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作用:扼要地揭示了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从“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到文末。作用:具体展开叙述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
(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 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内容:一一列举了此次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
作用: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到首届诺贝尔奖的具体获奖情况。
2. 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内容: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
作用: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增强了消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 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的分离。有什么作用?
作用: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来源,目的是让读者更清楚明白地了解,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源于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性。
(三)品味语言,体会特点
1. “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这句话中,作者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以及他们的成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非常准确、具体地呈现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详细信息,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使读者对获奖者有清晰的认识,增强了新闻的可信度。
2.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这句话中“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表明了诺贝尔奖颁发的依据,突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如果删去,就无法体现诺贝尔奖颁发的由来和准则,会让读者对奖项的设立产生疑惑 。
六、课堂小结
1. 回顾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 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强调诺贝尔奖的重要意义。
七、拓展延伸
1. 查阅资料,了解近年来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其成就,选择一位你最感兴趣的获奖者,向同学们介绍他(她)的主要贡献。
2. 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科学、文学以及和平事业的认识和看法 。
八、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仿照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写一篇简短的消息,报道学校近期发生的一件事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导学案(学生版)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能区分新闻特写与消息等其他新闻体裁。
2. 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展现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的写作手法。
3. 感受吕伟跳水的精彩瞬间,体会中国健儿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
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掌握阅读新闻特写的方法。
赏析文章语言,体会其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学习运用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
2. 难点
理解新闻特写中“特写”的内涵,分析其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及作用。
体会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过程
1.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体育赛场上,有许多令人激动的瞬间。比如奥运会上,运动员们奋力拼搏,为国家赢得荣誉。今天,让我们走进一场特殊的体育赛事报道,去感受一位跳水姑娘的精彩表现。
2. 知识链接
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它强调对细节的刻画,注重描写,以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新闻事实。
与消息的区别:消息主要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闻事实,注重时效性和新闻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的完整性;而新闻特写更侧重于对新闻事件中某一精彩瞬间或片段的详细描绘,以生动的描写吸引读者,时效性相对较弱,但对细节和画面感的要求更高 。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表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词句。
这篇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
4.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跳台风采: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一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起跳姿态: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赏析这一段中加点的动词和修辞手法。
腾空动作: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这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入水瞬间: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5. 深入探究,体会情感
除了对吕伟跳水动作的正面描写,文中还写了观众的反应、裁判的评分等内容,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从吕伟的精彩表现中,你体会到了中国健儿怎样的精神?
6. 课堂小结
回顾新闻特写的特点。
总结本文对吕伟跳水动作的描写方法和语言特色。
强调中国健儿拼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
7.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现场的一名观众,目睹了吕伟夺冠的精彩瞬间,你会怎样向别人描述这一场景?请用生动的语言写下来,150字左右。
四、达标检测
1. 下列对新闻特写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特写是一种新闻体裁,强调对新闻事件中某一片段的详细描绘。
B. 新闻特写和消息一样,都要把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详细报道出来。
C. 新闻特写注重对细节的刻画,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D. 新闻特写以形象化的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
2. 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3. 学习本文对动作的描写方法,描绘一个你熟悉的体育比赛场景,100字左右。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导学案(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能准确区分新闻特写与消息等其他新闻体裁。
2.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掌握作者通过描写展现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的写作手法。
3. 使学生感受吕伟跳水的精彩瞬间,深刻体会中国健儿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掌握阅读新闻特写的方法。
带领学生赏析文章语言,体会其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
2. 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新闻特写中“特写”的内涵,分析其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及作用。
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过程
1.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体育赛场上,有许多令人激动的瞬间。比如奥运会上,运动员们奋力拼搏,为国家赢得荣誉。今天,让我们走进一场特殊的体育赛事报道,去感受一位跳水姑娘的精彩表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体育赛事入手,引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2. 知识链接
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它强调对细节的刻画,注重描写,以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新闻事实。
与消息的区别:消息主要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闻事实,注重时效性和新闻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的完整性;而新闻特写更侧重于对新闻事件中某一精彩瞬间或片段的详细描绘,以生动的描写吸引读者,时效性相对较弱,但对细节和画面感的要求更高 。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新闻特写这一文体有初步认识,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表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词句。
这篇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
参考答案:
时间:1982年11月24日;地点:印度新德里;人物:吕伟;事件: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夺冠。
报道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的事,着重抓住吕伟跳水的瞬间(1.7秒)来细致刻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4.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跳台风采: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一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以飘浮的白云、飞鸟掠过之动态,衬托吕伟的“沉静自若”之静态,突出吕伟起跳前镇定从容的神情与优雅迷人的风姿,为下文描写她的跳水动作做铺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写作手法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起跳姿态: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赏析这一段中加点的动词和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舒”“举”“蹬”“飞”等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吕伟起跳时的动作,表现出她动作的轻盈、优美。“托”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吕伟起跳后身体犹如定格在空气中一般的姿态;把吕伟比作“飞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她起跳时美妙的身姿,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赏析动词和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腾空动作: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这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空中转体三周比作旋风,把翻腾动作比作流星,夸张地写出了吕伟跳水动作的迅捷与娴熟,同时“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也运用夸张,突出她能从容展示优美线条,表达了对她高超技艺的赞美。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入水瞬间: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参考答案:修辞手法上,把吕伟比作“轻盈的、笔直的箭”,形象地写出她入水时的迅速和动作的敏捷;“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气泡以人的动作,生动地描绘出吕伟入水时的美妙姿态。词语运用上,“插”字精准地写出了吕伟入水时水花小的特点,“悄然不惊”则进一步强调了水花之小,突出她跳水动作的完美。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
5. 深入探究,体会情感
除了对吕伟跳水动作的正面描写,文中还写了观众的反应、裁判的评分等内容,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属于侧面描写。观众“如梦初醒”“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外国记者的赞叹,裁判给出的高分等,从侧面衬托出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表现了她高超的技艺,也渲染了现场热烈的气氛。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侧面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从吕伟的精彩表现中,你体会到了中国健儿怎样的精神?
参考答案:体会到中国健儿奋勇拼搏、追求卓越、为国争光的精神。吕伟在比赛中展现出的高超技艺和从容自信,背后是无数次的刻苦训练,体现了她为了国家荣誉努力拼搏的精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深层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
回顾新闻特写的特点。
总结本文对吕伟跳水动作的描写方法和语言特色。
强调中国健儿拼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7.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现场的一名观众,目睹了吕伟夺冠的精彩瞬间,你会怎样向别人描述这一场景?请用生动的语言写下来,150字左右。
参考答案示例:那一刻,吕伟站在十米高台,身姿挺拔。她轻轻一跃,如飞鸟般冲向空中,在空中做出完美的翻腾转体动作,速度极快却又无比优雅。最后像箭一样笔直地插入水中,几乎没有溅起水花。全场观众瞬间沸腾,掌声和欢呼声震耳欲聋,那场面,真是太震撼了!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巩固所学的描写方法。
四、达标检测
1. 下列对新闻特写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特写是一种新闻体裁,强调对新闻事件中某一片段的详细描绘。
B. 新闻特写和消息一样,都要把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详细报道出来。
C. 新闻特写注重对细节的刻画,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D. 新闻特写以形象化的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
参考答案:B。解析:消息是简要报道新闻事件,不要求详细报道全过程;新闻特写是对新闻事件中精彩片段详细描绘 。
2. 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参考答案:“拥抱”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气泡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气泡围绕吕伟入水时的情景,表现出她入水姿态的优美;“悄然不惊”写出了水花很小,突出了她跳水动作的完美。
3. 学习本文对动作的描写方法,描绘一个你熟悉的体育比赛场景,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示例:篮球场上,只见他迅速运球,左冲右突,如敏捷的猎豹。来到篮下,他高高跃起,身体在空中短暂停留,然后用力将球投出,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漂亮的弧线,空心入网。观众们顿时欢呼雀跃,掌声雷动。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语文导学案 课型: 命题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新授课导学案
学生版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桅杆(wéi gān)、浩瀚(hào hàn)、娴熟(xián shú)、镌刻(juān kè)等字词,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梳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分析文章如何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样的表现手法,展现这一重大事件的惊心动魄。
3. 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成功的重大意义,体会科研人员、飞行员的奉献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把握通讯的文体特征,积累重点字词;理清舰载机着舰的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与感染力。
2. 难点:理解文中专业术语的含义;分析文章如何将事件描写与情感表达相结合,凸显我国航母事业发展的艰辛与伟大。
三、预习导学
1. 背景与文体
查阅我国航母发展历程、舰载机着舰的相关知识,以及通讯与消息的区别,简要记录关键信息。
2. 字词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桅杆( ) 浩瀚( ) 娴熟( ) 咆哮( ) 紧绷( ) 镌刻( ) 一丝不苟( ) 殚精竭虑( ) 揪心( )
(2)解释下列词语
桅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浩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娴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咆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紧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镌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丝不苟:____________________
殚精竭虑:____________________
揪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通读感知
通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写了哪些内容?划分文章层次,尝试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探究
1. 整体把握
(1)文章标题“一着惊海天”有什么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2)作为通讯,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
2. 内容与手法分析
(1)文中多次描写环境,如“海风呼啸,斩浪向前。辽宁舰在雨中全速航行”,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运用了大量专业术语,如“舰岛”“着舰”“阻拦索”等,这些术语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3)从修辞手法、细节描写等角度,分析文中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的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3. 意义与情感探究
(1)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有哪些重大意义?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科研人员、飞行员的奉献精神?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3)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现状,谈谈舰载机着舰成功给你的启示。
五、课堂小结
从字词积累、文体知识、内容理解、手法分析、情感感悟五个方面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梳理阅读通讯类文章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
1. 背诵文中描写舰载机着舰精彩瞬间的段落。
2. 以“我国科技新成就”为主题,查阅资料,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介绍一项我国近年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桅杆(wéi gān)、浩瀚(hào hàn)、娴熟(xián shú)、镌刻(juān kè)等字词,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梳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分析文章如何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样的表现手法,展现这一重大事件的惊心动魄。
3. 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成功的重大意义,体会科研人员、飞行员的奉献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把握通讯的文体特征,积累重点字词;理清舰载机着舰的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与感染力。
2. 难点:理解文中专业术语的含义;分析文章如何将事件描写与情感表达相结合,凸显我国航母事业发展的艰辛与伟大。
三、预习导学
1. 背景与文体
答案:我国航母发展起步较晚,经过长期科研攻关,辽宁舰于2012年9月正式交付海军。航母舰载机着舰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被称为“在刀尖上跳舞”。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相比消息,通讯内容更具体,描写更生动,时效性稍弱 。
解析:了解背景知识能帮助学生理解事件的重要性与艰难程度,掌握文体特点有助于后续分析文章的表达特色。
2. 字词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答案:桅杆(wéi gān) 浩瀚(hào hàn) 娴熟(xián shú) 咆哮(páo xiào) 紧绷(jǐn bēng) 镌刻(juān kè) 一丝不苟(yī sī bù gǒu) 殚精竭虑(dān jīng jié lǜ) 揪心(jiū xīn)
解析:“桅”读wéi,二声;“绷”在“紧绷”中读bēng,一声;“殚”读dān,一声,注意与“惮(dàn)”区分。
(2)解释下列词语
答案: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也指轮船上悬挂信号、装设天线、支撑观测台的高杆。
浩瀚:水势盛大;形容广大、繁多。
娴熟:熟练。
咆哮:(猛兽)大声吼叫;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
紧绷:拉紧;心情紧张、表情不自然。
镌刻:雕刻。
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殚精竭虑:使尽了精力,费尽了心思。
揪心:放不下心,担心;令人悲痛。
解析: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可通过造句加深记忆,如“他娴熟地操作着仪器”。
3. 通读感知
答案:文章围绕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写了着舰前的准备、着舰过程、着舰后人们的反应等内容。层次划分:第一部分(1 - 4):交代着舰的环境及事件的意义;第二部分(5 - 19):具体描写舰载机着舰的过程;第三部分(20 - 26):写着舰成功后人们的激动心情及着舰成功的意义 。
解析:引导学生初步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主要内容,为课堂深入学习做铺垫。
四、课堂探究
1. 整体把握
(1)答案:含义与效果:“一着”指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关键动作,“惊海天”表明这一事件的重大影响力,震惊了世界。标题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这一事件的惊心动魄与非凡意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同时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技术的重大突破 。
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标题的深层含义与表达效果,提升对文章标题的赏析能力。
(2)答案:结构特点与联系:文章采用“总 - 分 - 总”结构。开头交代着舰的环境与意义,总起全文;中间详细描写着舰过程,是文章主体;结尾写着舰成功后的反响与意义,总结全文。各部分之间层层递进,从背景介绍到过程描写,再到意义升华,清晰地展现了事件全貌 。
解析:引导学生把握通讯的结构特点,理解各部分的内在联系。
(3)答案:着舰过程:首先是着舰前,工作人员做好各项准备,舰载机调整姿态准备降落;接着在着舰时,舰载机精准地沿舰艉跑道下滑,尾钩牢牢钩住阻拦索,成功降落;最后着舰成功后,现场响起欢呼声,人们激动庆祝 。
解析:训练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理清事件发展脉络。
2. 内容与手法分析
(1)答案:环境描写作用:①烘托紧张氛围,如“海风呼啸,斩浪向前。辽宁舰在雨中全速航行”,恶劣的环境为着舰增加了难度,突出任务的艰巨性,烘托出紧张的气氛;②为下文做铺垫,恶劣环境下的成功着舰,更能体现我国科研人员和飞行员的高超技术与奉献精神 。
解析: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其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2)答案:专业术语好处:①体现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使用“舰岛”“着舰”“阻拦索”等专业术语,准确描述了舰载机着舰的过程,使文章内容更真实可信;②突出事件的专业性,航母舰载机着舰是专业性极强的领域,专业术语的运用让读者感受到事件的严谨与庄重 。
解析:帮助学生理解专业术语在通讯中的作用,提升对新闻语言的鉴赏能力。
(3)答案:示例及效果:①“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运用比喻,将舰载机比作“闪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降落时速度之快;②“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通过细节描写,“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等词句,细腻地展现了工作人员的专注与紧张,体现出他们高度的责任感 。
解析:从修辞、细节等角度分析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分析能力。
3. 意义与情感探究
(1)答案:重大意义:①军事意义上,标志着我国航母舰载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增强了我国海军的作战能力,提升了国防实力;②科技意义上,体现了我国在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领域的综合科技水平,推动相关科技的发展;③国际意义上,展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与大国风范,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
解析: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事件的意义,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2)答案:体现奉献精神的地方及情感表达:从“工作人员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等描写,可感受到科研人员为着舰任务日夜操劳、无私奉献;从飞行员“沉着冷静地操纵着飞机”等表现,能体会到他们的专业与勇敢。作者通过正面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侧面描写现场紧张的氛围,表达了对科研人员和飞行员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
解析:帮助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作者的情感,培养情感感知能力。
(3)答案:启示:①科技发展离不开创新与坚持,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成功是科研人员长期创新与坚持的结果,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应勇于创新,面对困难坚持不懈;②团结协作至关重要,舰载机着舰成功是众多科研人员、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这启示我们要重视团队合作;③要树立爱国情怀,科研人员和飞行员为国家的航母事业奉献力量,我们也应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相结合,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 。
解析: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文章中汲取有益启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课堂小结
答案:字词积累:掌握了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和用法,能准确运用。文体知识:了解通讯的特点,能区分其与消息的不同,掌握通讯“总 - 分 - 总”等常见结构。内容理解:理清了舰载机着舰的全过程,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手法分析:体会到环境描写、修辞手法、细节描写等手法的作用,理解专业术语的表达效果。情感感悟:感受到着舰成功的重大意义,体会到科研人员和飞行员的奉献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阅读通讯方法:关注事件过程,分析结构层次;品味语言特色,体会表现手法;把握情感态度,理解事件意义 。
解析:系统总结知识与方法,构建通讯阅读的思维框架。
六、课后作业
1. 答案及解析: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关注语句的准确性与流畅性,帮助学生积累精彩语言,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答案示例:
中国“天眼”——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中国“天眼”(FAST)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口径达500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天眼”通过接收宇宙中的射电波,帮助科学家探索脉冲星、星际分子等奥秘,对研究宇宙起源、演化等具有重大意义。自启用以来,“天眼”已发现众多脉冲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它不仅是我国科技实力的象征,更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强大工具,推动着天文学科的发展 。
解析: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对科技成果介绍的准确性、完整性,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流畅,对内容空洞、表述不清的作业进行指导修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