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特色复习任务K 古代诗歌阅读命题新趋势新趋势一 比较鉴赏古代诗歌命题角度一 形象比较鉴赏)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物象)、景物形象(意象及意境)。对诗歌形象的比较鉴赏主要包括内涵特点和作用异同两方面。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1.(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题目。画 眉 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 眉 禽文 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希望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听到画眉鸣声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烘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怀洒落的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答案: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思维指津 内涵特点类:大都是“求异”比较,先看形象在选取上有何不同,再看形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或外在形象与内在品格上的差异。作用异同类:主要从写景、状物、造境、抒情、结构等方面展开分析答题模板 整体比较:这两首诗都写了××形象。分开作答:前者运用了××手法,侧重写了××,抒发了××情感;而后者则运用了××手法,着重写了××,抒发了××情感命题角度二 表达技巧比较鉴赏)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2.(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白下驿饯唐少府王 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 答案:《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思维指津 1.明确题干要求,注意题目要求分析“相同点”还是“不同点”。2.组织答案时,应先指出其所用手法,这就需要熟知各类表达技巧并会结合文本判断,继而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续上表答题模板 前诗运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的情感;后诗则运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的情感命题角度三 情感态度比较鉴赏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3.(2022·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楼 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注】 ①千秋:即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答: 答案: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感慨玄宗的骄奢淫乐,言外自见;②杜诗借眼前紫苔,表达昔盛今衰的悲叹。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的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意滋蔓,寓情于景,营造悲凉氛围。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思维指津 1.结合全诗内容,比如情语、景语、典故等关键词句,进行恰当的鉴赏。2.根据诗歌类型,比较诗人的情感异同。3.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境遇,比较诗人的心情或观点态度的异同答题模板 1.相同点:两首诗都写了××,表现出××的心情(观点态度)。2.不同点:前诗写××,侧重表现××;后诗写××,侧重表现××命题角度四 内容比较鉴赏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西 村陆 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注】 ①耿:微明的样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答: 答案:相同点:都写了乡村风光,表达了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比较诗歌的思想内容,首先要读懂诗歌,理解诗句意思,进而概括诗歌内容,然后再根据题干要求比较内容上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命题角度五 语言比较鉴赏)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三)①杜 甫竹寒沙碧浣花溪,菱刺藤梢咫尺迷。过客径须②愁出入,居人不自解东西。书签药裹③封蛛网,野店山桥送马蹄。肯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注】 ①广德二年(764)二月,杜甫打算携家人从阆州沿嘉陵江出峡,听说严武(严郑公)再次成为成都尹和节度使,他答应严武的请求,决定再次回到成都居住,在途中作诗五首,这是第三首。②径须:一定会。③药裹:药囊。尾联的出句有的版本是“岂藉荒庭春草色”,有学者认为,本诗所选版本“肯藉荒庭春草色”更好,为什么?答: 答案:①“肯藉”是疑问语气,诗人好像是在和严武对话,这样既照应了题目,又表现了诗人将要回到草堂,以及与老朋友相见的愉快心情。②“岂藉”是反问语气,与诗人当时的心情不符,出句与对句之间在语意上也难以自圆其说。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思维指津 1.从手法上进行比较,看分别运用了哪种手法,有怎样的表现力。2.从意象、意境上进行比较,看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从语言特点上比较,看诗歌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共同或不同之处及体裁之间的差异。4.从语言风格上比较,指出诗歌的整体语言风格,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答题模板 1.前诗选取××,采用了××手法,具有××特点,体现出××语言风格(特点);后诗则选取××,采用了××手法,具有××特点,体现出××语言风格(特点)。2.我认为××更好,此句运用了××手法(修辞格),使句子更××(生动、凝练、具有表现力……),更能表达出诗人××的心情(或精神)新趋势二 新情境下的“给定评论型”题目[学生用书P237]此类题目往往先呈现名家评论,然后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阐释。其考查角度包括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或鉴赏诗歌的景情关系、艺术风格等。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2023·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①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 答案: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源,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古代诗歌“给定评论型”题目考查考生对诗歌“评论”的理解,阐释某一“评论”在诗作某一方面(答题角度)的具体体现。这类题目的答题角度通常是隐性的,需要将评论转换为“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的考查知识点。因此,要解答好这类题,首先要明确“评论”的具体内容,即审读诗评的含意,把握评论的角度、内容与范围等,进而选择正确的角度进行分析。[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东溪别业寄吉州段郎中①方 干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尽日人不到,一尊谁与同。凉随莲叶雨,暑避柳条风。岂分②长岑寂,明时有至公。【注】 ①方干出身低微,屡试不中,曾花大量时间奔走于请人推举之途。本诗就是他于大中年间干谒段成式(时任郎中一职)时所作。②分:料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山岭苍翠夺目,映入窗中,这美丽的景象反衬出诗人伤感悲戚的心情。B.“在窗中”照应题目中的“东溪别业”,表明了诗人写诗和观景的地点。C.随着敲打莲叶的雨的到来、舞动柳条的风的吹拂,暑气消退,凉意盎然。D.尾联上句暗示诗人在科举上久不得志,下句“至公”是对段郎中的赞颂。解析:“悲戚的心情”错,从全诗看,诗人微有伤感,但到不了“悲戚”的程度。(2)前人评此诗“欲人提携之意,颔联即已寓之”。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 答案:所谓“尽日人不到,一尊谁与同”,是说自己很是孤独,其言外之意就是希望段成式能够成为与自己一同喝酒的人。这就为尾联表达希望段成式提携做了铺垫。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过樊川旧居(时在华州驾前奉使入蜀作)韦 庄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应刘①去后苔生阁,嵇阮②归来雪满头。能说乱离惟有燕,解偷闲暇不如鸥。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注】 ①应刘:汉末建安文人应玚、刘桢的并称。两人均为曹丕、曹植所礼遇。后亦用以泛称宾客才人。 ②嵇阮:西晋嵇康、阮籍的并称。两人均属竹林七贤。(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联兼具叙事和写景,交代了诗人奉使入蜀,途经樊川,重游故地之事,并用白描的手法写眼前所见之景。B.颔联以魏晋文人应、刘、嵇、阮四人自比,用借喻手法表现诗人华发满头的样子,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C.颈联宕开一笔,着眼燕鸥。用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离乱现实的伤痛和对悠闲生活的渴望。D.韦庄工诗,讲究炼字。其诗言简意丰,“横笛一声空泪流”中的“空”字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解析:“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错误。本诗抒发的是离乱之感,无怀才不遇之情。(2)《唐才子传》说韦庄“寓目缘情……一咏一觞之作,俱能感动人也”,试从本诗的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这一特点。答: 答案:①内容上:诗人经逢乱世,唐朝衰弱,亲人离散,本诗寄托了诗人深沉的身世之感、家国之悲。②手法上:写景状物,皆着悲色,以哀景写哀情;援引典故,叙写离乱的时代悲哀;与燕、鸥作比,衬托离乱的感伤;直抒胸臆,表达伤感的情怀。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特色复习任务 古代诗歌阅读命题新趋势新趋势一 比较鉴赏古代诗歌命题角度一 形象比较鉴赏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物象)、景物形象(意象及意境)。对诗歌形象的比较鉴赏主要包括内涵特点和作用异同两方面。1.(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题目。画 眉 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 眉 禽文 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希望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听到画眉鸣声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烘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怀洒落的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答案: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思维指津 内涵特点类:大都是“求异”比较,先看形象在选取上有何不同,再看形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或外在形象与内在品格上的差异。作用异同类:主要从写景、状物、造境、抒情、结构等方面展开分析答题模板 整体比较:这两首诗都写了××形象。分开作答:前者运用了××手法,侧重写了××,抒发了××情感;而后者则运用了××手法,着重写了××,抒发了××情感命题角度二 表达技巧比较鉴赏 2.(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白下驿饯唐少府王 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思维指津 1.明确题干要求,注意题目要求分析“相同点”还是“不同点”。2.组织答案时,应先指出其所用手法,这就需要熟知各类表达技巧并会结合文本判断,继而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答题模板 前诗运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的情感;后诗则运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的情感命题角度三 情感态度比较鉴赏 3.(2022·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楼 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注】 ①千秋:即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感慨玄宗的骄奢淫乐,言外自见;②杜诗借眼前紫苔,表达昔盛今衰的悲叹。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的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意滋蔓,寓情于景,营造悲凉氛围。思维指津 1.结合全诗内容,比如情语、景语、典故等关键词句,进行恰当的鉴赏。2.根据诗歌类型,比较诗人的情感异同。3.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境遇,比较诗人的心情或观点态度的异同答题模板 1.相同点:两首诗都写了××,表现出××的心情(观点态度)。2.不同点:前诗写××,侧重表现××;后诗写××,侧重表现××命题角度四 内容比较鉴赏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西 村陆 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注】 ①耿:微明的样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相同点:都写了乡村风光,表达了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比较诗歌的思想内容,首先要读懂诗歌,理解诗句意思,进而概括诗歌内容,然后再根据题干要求比较内容上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命题角度五 语言比较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三)①杜 甫竹寒沙碧浣花溪,菱刺藤梢咫尺迷。过客径须②愁出入,居人不自解东西。书签药裹③封蛛网,野店山桥送马蹄。肯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注】 ①广德二年(764)二月,杜甫打算携家人从阆州沿嘉陵江出峡,听说严武(严郑公)再次成为成都尹和节度使,他答应严武的请求,决定再次回到成都居住,在途中作诗五首,这是第三首。②径须:一定会。③药裹:药囊。尾联的出句有的版本是“岂藉荒庭春草色”,有学者认为,本诗所选版本“肯藉荒庭春草色”更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肯藉”是疑问语气,诗人好像是在和严武对话,这样既照应了题目,又表现了诗人将要回到草堂,以及与老朋友相见的愉快心情。②“岂藉”是反问语气,与诗人当时的心情不符,出句与对句之间在语意上也难以自圆其说。思维指津 1.从手法上进行比较,看分别运用了哪种手法,有怎样的表现力。2.从意象、意境上进行比较,看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从语言特点上比较,看诗歌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共同或不同之处及体裁之间的差异。4.从语言风格上比较,指出诗歌的整体语言风格,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答题模板 1.前诗选取××,采用了××手法,具有××特点,体现出××语言风格(特点);后诗则选取××,采用了××手法,具有××特点,体现出××语言风格(特点)。2.我认为××更好,此句运用了××手法(修辞格),使句子更××(生动、凝练、具有表现力……),更能表达出诗人××的心情(或精神)新趋势二 新情境下的“给定评论型”题目此类题目往往先呈现名家评论,然后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阐释。其考查角度包括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或鉴赏诗歌的景情关系、艺术风格等。(2023·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①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源,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古代诗歌“给定评论型”题目考查考生对诗歌“评论”的理解,阐释某一“评论”在诗作某一方面(答题角度)的具体体现。这类题目的答题角度通常是隐性的,需要将评论转换为“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的考查知识点。因此,要解答好这类题,首先要明确“评论”的具体内容,即审读诗评的含意,把握评论的角度、内容与范围等,进而选择正确的角度进行分析。[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东溪别业寄吉州段郎中①方 干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尽日人不到,一尊谁与同。凉随莲叶雨,暑避柳条风。岂分②长岑寂,明时有至公。【注】 ①方干出身低微,屡试不中,曾花大量时间奔走于请人推举之途。本诗就是他于大中年间干谒段成式(时任郎中一职)时所作。②分:料想。A.山岭苍翠夺目,映入窗中,这美丽的景象反衬出诗人伤感悲戚的心情。B.“在窗中”照应题目中的“东溪别业”,表明了诗人写诗和观景的地点。C.随着敲打莲叶的雨的到来、舞动柳条的风的吹拂,暑气消退,凉意盎然。D.尾联上句暗示诗人在科举上久不得志,下句“至公”是对段郎中的赞颂。解析:“悲戚的心情”错,从全诗看,诗人微有伤感,但到不了“悲戚”的程度。√(2)前人评此诗“欲人提携之意,颔联即已寓之”。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所谓“尽日人不到,一尊谁与同”,是说自己很是孤独,其言外之意就是希望段成式能够成为与自己一同喝酒的人。这就为尾联表达希望段成式提携做了铺垫。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过樊川旧居(时在华州驾前奉使入蜀作)韦 庄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应刘①去后苔生阁,嵇阮②归来雪满头。能说乱离惟有燕,解偷闲暇不如鸥。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注】 ①应刘:汉末建安文人应玚、刘桢的并称。两人均为曹丕、曹植所礼遇。后亦用以泛称宾客才人。 ②嵇阮:西晋嵇康、阮籍的并称。两人均属竹林七贤。A.首联兼具叙事和写景,交代了诗人奉使入蜀,途经樊川,重游故地之事,并用白描的手法写眼前所见之景。B.颔联以魏晋文人应、刘、嵇、阮四人自比,用借喻手法表现诗人华发满头的样子,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C.颈联宕开一笔,着眼燕鸥。用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离乱现实的伤痛和对悠闲生活的渴望。D.韦庄工诗,讲究炼字。其诗言简意丰,“横笛一声空泪流”中的“空”字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解析:“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错误。本诗抒发的是离乱之感,无怀才不遇之情。(2)《唐才子传》说韦庄“寓目缘情……一咏一觞之作,俱能感动人也”,试从本诗的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这一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内容上:诗人经逢乱世,唐朝衰弱,亲人离散,本诗寄托了诗人深沉的身世之感、家国之悲。②手法上:写景状物,皆着悲色,以哀景写哀情;援引典故,叙写离乱的时代悲哀;与燕、鸥作比,衬托离乱的感伤;直抒胸臆,表达伤感的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特色复习任务古代诗歌阅读命题新趋势学案(教师用).doc 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特色复习任务古代诗歌阅读命题新趋势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