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的内容。  
2. 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 
3. 揣摩诗歌语言,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的情感。
4. 学习诗人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后世称之为“杜工部”。其诗风沉郁顿挫,他的很多诗篇都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及衰的历史面貌,其诗历来享有“诗史”之称,其人被称为“诗圣”。
作者简介
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唐肃宗乾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
公元761年八月,一场暴风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诗人眼睁睁地看着妻儿挨冻受饿,然而诗人却没有怨天尤人,他心中所挂念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同样遭遇的寒士。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背景链接
题目解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古体叙事抒情诗。“歌”是一种诗歌体裁,指歌行体,其形式较自由,大抵模拟乐府诗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辞较为铺展。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秋风刮破后所作的诗,点明了诗歌的内容。
朗读节奏划分与注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wéi
háo
chónɡ
juàn
chánɡ
ào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整段都是抒情)
qǐnɡ
qīn
sānɡ
shà


xiàn
黄色部分为议论句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我屋上好多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江水,散落在江边,飞得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转沉到池塘水中。
挂着,挂住。罥,挂结。
多层茅草。
高。
沉到池塘水中。坳,低洼的地方。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忍,狠心。能,如此、这样。
喝止不住。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人老无力,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茅屋漏雨,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密集的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间断。自安史之乱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一会儿。
阴沉迷蒙的样子。
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被子。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战乱,指安史之乱。
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高耸的样子。
贫寒的士人。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广泛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宽敞的房子)在风雨中也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只有我的茅屋破败,(我)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自主学习
1.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并分析“我”的情感。
1.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描写了诗人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秋雨如注,诗人彻夜难眠的事情。
2、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并分析“我”的情感。
叙事:秋风破屋
叙事:群童盗茅
叙事:屋破漏雨
议论抒情:愿得广厦
痛惜焦急
焦灼无奈
愁苦难眠
胸怀天下
悲壮坚定
1、从炼字角度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中的“怒”字的表达效果?
2、赏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3、“归来倚杖自叹息”,作者在叹息什么?
4、从描写角度赏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5、第三诗节哪些词语用得传神?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况?
6、无法入眠的杜甫在想些什么?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7、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是如何围绕“茅屋为秋风所破”展开的,请具体分析。
合作探究
1.从炼字角度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中的“怒”字的表达效果?
“怒”字本意指人愤怒,狂暴的意思;
此处生动形象地将秋风人格化
从听觉上写出秋风威力之大,为下文“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场景埋下伏笔。
2、赏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①运用动作描写;
②“飞”“渡”等字勾勒出茅草随风飘扬的动态画面,生动形象地写出秋风对茅屋的肆虐;
③流露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之情,也从侧面写出了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
①一叹茅屋破损的无奈,面对茅屋的破败,
自己无力修缮
②二叹生活处境的艰难,作者当时生活困苦,
面临温饱问题
③三叹乱世中百姓流离、国家动荡。体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3、“归来倚杖自叹息”,作者在叹息什么?
4、从描写角度赏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运用环境描写;
“云墨色”“漠漠”“昏黑”描写傍晚大雨来临前的景象,渲染出暗淡阴冷的氛围;
烘托出诗人凄凉愁苦的心境,为下文做铺垫。
5、第三诗节哪些词语用得传神?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况?
①“麻”字用得传神,形象地写出了雨下得又密又急,如同麻线一般连绵不断;
②“无干处”生动地表现出屋子到处漏雨;
③“冷似铁”体现出布衾的破旧;
④这些词语都反映了诗人居住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贫困与艰辛。
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胸怀天下,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6、无法入眠的杜甫在想些什么?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是如何围绕“茅屋为秋风所破”展开的,请具体分析。
①这首诗围绕着“茅屋为秋风所破”先写风,后写雨,表现了诗人生活的艰苦。
②最后由叙事转为抒情,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拓展延伸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1)“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安史之乱背景下老百姓的苦难生活 。
(2)“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
忧国忧民,抒发了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
诗歌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大众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三首唐诗的异同比较
拓展延伸
《石壕吏》
《卖炭翁》
相同点
①都属于古体诗;②都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③都有较强的叙事性和精彩的描写。
不同点
句式
情感
写法
五言
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和赞扬,又有对战争的控诉,表现出思想上的矛盾。
巧妙的构思。
七言为主,兼有二言、九言。
侧重于表达自己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
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精彩描写,最后一节直抒胸臆。
七言为主,兼有三言。
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劫掠行为的愤慨。
对卖炭老翁和宫使形象的刻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堂小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屋漏秋雨
推己及人
风卷三重茅
茅飞洒江郊
欺我老无力
抱茅入竹去
屋漏无干处
长夜何由彻
寒士俱欢颜
自己死亦足
痛惜、焦急
焦灼、无奈
愁苦、忧思
悲壮、坚定
忧国忧民
1.选出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苦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事抒情描写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把他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课堂演练
A
2.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表明诗人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 。
(2)表现诗人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情思的诗句是 , !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4)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表现诗人崇高理想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秋天漠漠向昏黑
俄顷风定云墨色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
3.(河北中考)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节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D
【解析】最后一节运用的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