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2025 河北)欧洲人最早记录中国时把中国称作“赛里斯”(意为“丝之国”)。公元前后的欧洲文献中涉及中国时多见“远赴赛里斯以取衣料”“生丝、丝线及所成之绸缎”等记载。由此可见,当时欧洲人认为代表中国的物品是( )A.青铜器 B.铁器 C.丝绸 D.茶叶2.(2025 河北)公元3﹣5世纪,鲜卑族拓跋部经历了由森林到草原、由草原进入中原的漫长迁徙过程(如图所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 )A.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B.转变了生产生活的方式C.助推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D.结束了南北政权对峙的状态3.(2025 河北)唐朝时这项发明已经出现,到宋朝时由于冶金、采矿等手工业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其应用更为广泛。宋仁宗时期,《武经总要》一书专门记载了这项发明的配方及其工艺程序。这项发明在武器上的应用是武器史上的一大革命。“这项发明”指(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4.(2025 河北)清朝很早就实行禁止私宰耕牛的法律。顺治帝颁行《牛戒汇钞》一书,该书汇辑戒食牛肉的故事,并由顺治帝作序:“农赖牛以耕……律严私宰。”这反映了清初统治者( )A.重视农业生产 B.鼓励商业发展C.严惩官吏腐败 D.完善科举制度5.(2025 河北)下面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以“隐语”的方式发出的开会通知。这次“学术讨论会”( )在暑期放假之际,拟由某教授主持召开教育学术讨论会,敬请贵校务派两名代表,于本月底或下月初来上海法租界蒲柏路女子学校报到。A.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B.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C.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6.(2025 河北)从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红军三大主力先后过境和留驻四川阿坝地区,当地藏、羌、回、汉等各族民众克服重重困难,为红军筹集大量粮、盐、油和蔬菜等,并与红军一起度过艰难岁月。这表明,红军长征( )A.使得革命统一战线得以建立B.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C.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D.得到了当地各族民众的大力支援7.(2025 河北)1984年1月4日,在石家庄市计划工作会议上,能不能让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成为矛盾的焦点。会议从早晨8点开到12点,最终通过了实行企业承包等第一批改革方案。据此可知,当时石家庄市( )A.出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B.探索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C.开创了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D.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8.(2025 河北)如图所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某方面的发展成就。这一“方面”为( )A.交通设施 B.电信网络 C.医疗卫生 D.生态环境9.(2025 河北)世界古代文化丰富多彩,下列作品均出自(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希腊 D.古代日本10.(2025 河北)1804年,《拿破仑法典》颁布实施。1825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采用了该法典;之后,丹麦、意大利等国的民法典都以该法典为基础;1888﹣1889年《西班牙民法典》也在体系上接受了该法典。这说明《拿破仑法典》( )A.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B.加速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C.促进了法国大革命爆发D.影响了欧美多国的法治进程11.(2025 河北)经过半年左右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商业和货币流通的重要性。1921年8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指令,改组粮食人民委员部,单独成立国内贸易人民委员部,以全面促进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这一指令( )A.致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B.有利于新经济政策的推进C.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D.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2.(2025 河北)20世纪80年代,莫桑比克的长期内乱造成了约150万难民,1992年,联合国在为期三年的维和行动中,使该国370多万人得到了救助。2010年海地发生地震后,联合国维和人员帮助海地政府组织救灾,并为民众重建家园提供了有力支援。这说明联合国( )A.加快了世界多极化的进程B.规范了多边贸易协定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致力于人道主义援助二、材料题13.(2025 河北)材料一:天干地支历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尚书 尧典》记载了“尧制历”一事,尧将羲和观测天文所得的节气信息颁发给四方部落首领及其治下的民众(即为“观象授时”),以倡导民主生产。“观象授时”符合华夏各部落的利益,使得尧部落与华夏其他各部落建立起至惠至信的政治框架。因而,尧确立了其领导华夏的最高权威,成为“天子”。这成为“大一统”学说可以追溯到的最早政治实践。——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等材料二 历代王朝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创设因时制宜的制度来适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大势,以下三幅示意图依次体现了西周、秦朝、元朝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摘编自《中国历史地图集》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尧制历”在政治方面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次写出上述三个朝代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请你归纳出一个学习主题。14.(2025 河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材料一 1943年,晋冀鲁豫边区教育厅编审委员会审定出版了一套课本(如图为其中一册),其绝大多数内容围绕为什么要抗战,如何抗战,谁来抗战、抗战的结局等主题展开。——摘编自《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等材料二 新中国经过70多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彻底改变了文盲众多、人才匮乏的教育弱国面貌,发展为体量庞大、人才辈出的教育大国。新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部分)1949年 全国80%的人口是文盲,小学入学率不到20%,高校在校生仅有11.7万人1978年 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知识和教育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1986年 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5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00年 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2012年 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首次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例首次超过4%2020年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2%,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迈进,普通本专科招生967.45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超过110万人——摘自国务院《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实践》等材料三 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居世界前列,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摘自《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1)课本内容烙有鲜明的历史印记。指出材料一中课本内容所承载的历史使命。(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教育整体面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教育发展的原因。(3)综合材料一、二、三和上述问题,请你谈谈如何为教育强国建设作贡献。(提示:从个人成长、学校育才中任选一个角度作答)15.(2025 河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下面时间轴列出了“变局”中的部分史事。材料二 20世纪中期,中国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如表列出了“历史性转变”中的部分史事。时间 事件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苏建交1953年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上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等(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概括这一“变局”出现的原因。并根据时间轴指出列强侵华的方式。(2)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史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一史事的国际背景和世界意义。(3)纵观中国19世纪中期的“变局”和20世纪中期的“历史性转变”,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2025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C B D A A D B A C D B题号 12答案 D一、选择题1.(2025 河北)欧洲人最早记录中国时把中国称作“赛里斯”(意为“丝之国”)。公元前后的欧洲文献中涉及中国时多见“远赴赛里斯以取衣料”“生丝、丝线及所成之绸缎”等记载。由此可见,当时欧洲人认为代表中国的物品是( )A.青铜器 B.铁器 C.丝绸 D.茶叶【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手工业的世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识读题干材料。【详解】欧洲人把中国称作“赛里斯”,意思是“丝之国”,并且在公元前后的欧洲文献中提到中国时,多有关于“远赴赛里斯以取衣料”“生丝、丝线及所成之绸缎”的记载,可以明确当时欧洲人认为代表中国的物品是丝绸,C正确。材料中明显提到的是丝绸,并非青铜器、铁器或茶叶,排除ABD。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手工业的世界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2025 河北)公元3﹣5世纪,鲜卑族拓跋部经历了由森林到草原、由草原进入中原的漫长迁徙过程(如图所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 )A.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B.转变了生产生活的方式C.助推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D.结束了南北政权对峙的状态【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鲜卑族的内迁和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详解】鲜卑族拓跋部最初在森林地区,后来到草原,最后进入中原。从森林到草原,其生产方式可能从狩猎等向游牧转变;从草原进入中原,由于中原地区以农耕为主,他们又逐渐向农耕生产方式转变,生活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比如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所以在这一迁徙过程中,他们转变了生产生活方式,B项符合题意。鲜卑族拓跋部在3﹣5世纪的迁徙过程中,并没有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修筑贯通全国道路在当时并非鲜卑族拓跋部主要活动,排除A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公元3世纪初(220﹣229年,曹魏、蜀汉、孙吴先后称帝建国,形成三国鼎立格局),而鲜卑族拓跋部的这一迁徙主要在3﹣5世纪,时间上不符,也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无关,排除C项。结束南北政权对峙状态,实现全国统一的是隋朝,不是鲜卑族拓跋部在3﹣5世纪迁徙过程中完成的,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鲜卑族的内迁和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2025 河北)唐朝时这项发明已经出现,到宋朝时由于冶金、采矿等手工业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其应用更为广泛。宋仁宗时期,《武经总要》一书专门记载了这项发明的配方及其工艺程序。这项发明在武器上的应用是武器史上的一大革命。“这项发明”指(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分析】本题考查火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详解】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火药更多地用于战争。“这项发明”指火药。故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火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反映的是火药。4.(2025 河北)清朝很早就实行禁止私宰耕牛的法律。顺治帝颁行《牛戒汇钞》一书,该书汇辑戒食牛肉的故事,并由顺治帝作序:“农赖牛以耕……律严私宰。”这反映了清初统治者( )A.重视农业生产 B.鼓励商业发展C.严惩官吏腐败 D.完善科举制度【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详解】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清朝统治者保护耕牛,禁止私宰耕牛,说明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故A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清朝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严惩官吏腐败、完善科举制度,排除BC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说明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5.(2025 河北)下面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以“隐语”的方式发出的开会通知。这次“学术讨论会”( )在暑期放假之际,拟由某教授主持召开教育学术讨论会,敬请贵校务派两名代表,于本月底或下月初来上海法租界蒲柏路女子学校报到。A.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B.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C.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详解】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故A符合题意;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是1927年,排除B;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排除C;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反映的是中共一大,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6.(2025 河北)从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红军三大主力先后过境和留驻四川阿坝地区,当地藏、羌、回、汉等各族民众克服重重困难,为红军筹集大量粮、盐、油和蔬菜等,并与红军一起度过艰难岁月。这表明,红军长征( )A.使得革命统一战线得以建立B.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C.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D.得到了当地各族民众的大力支援【分析】掌握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详解】材料中“当地藏、羌、回、汉等各族民众克服重重困难,为红军筹集大量粮、盐、油和蔬菜等,并与红军一起度过艰难岁月”,清晰表明红军长征得到当地各族民众大力支援,故D符合题意;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建立的,和红军长征(1934﹣1936年 )时间不相关,排除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形成的,并非红军长征时期,排除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多种因素促成,题干体现的是四川阿坝地区民众对红军的支援,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无直接关联,排除C。故选:D。【点评】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掌握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7.(2025 河北)1984年1月4日,在石家庄市计划工作会议上,能不能让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成为矛盾的焦点。会议从早晨8点开到12点,最终通过了实行企业承包等第一批改革方案。据此可知,当时石家庄市( )A.出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B.探索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C.开创了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D.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分析】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详解】据题干“1984年1月4日,在石家庄市计划工作会议上,能不能让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成为矛盾的焦点。会议从早晨8点开到12点,最终通过了实行企业承包等第一批改革方案”可知,当时石家庄市探索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故B符合题意;出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是1956年,排除A;材料没涉及对外开放,排除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说明当时石家庄市探索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8.(2025 河北)如图所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某方面的发展成就。这一“方面”为( )A.交通设施 B.电信网络 C.医疗卫生 D.生态环境【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详解】据材料可知,图表中的高速铁路、内河航道、高速公路、民航运输机场都属于交通设施的范畴,数据呈现的是这些交通设施在特定时间段内不断发展的情况,所以该图表反映的是交通设施方面的发展成就,A正确;图表中并没有涉及到电信网络相关的数据,如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移动通信基站数量等,排除B;图表里没有任何与医疗卫生相关的内容,比如医院数量、病床数量、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等,排除C;图表中没有体现生态环境方面的数据,像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指数、污水处理率等,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史实。9.(2025 河北)世界古代文化丰富多彩,下列作品均出自(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希腊 D.古代日本【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掷铁饼者》《荷马史诗》,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据题干图片及所学知识可知,《掷铁饼者》是古代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之一;《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C项正确;《掷铁饼者》《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的作品,与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日本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古代希腊的相关史实。10.(2025 河北)1804年,《拿破仑法典》颁布实施。1825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采用了该法典;之后,丹麦、意大利等国的民法典都以该法典为基础;1888﹣1889年《西班牙民法典》也在体系上接受了该法典。这说明《拿破仑法典》( )A.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B.加速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C.促进了法国大革命爆发D.影响了欧美多国的法治进程【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拿破仑法典》的历史影响,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据“1804年,《拿破仑法典》颁布实施。1825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采用了该法典;之后,丹麦、意大利等国的民法典都以该法典为基础;1888﹣1889年《西班牙民法典》也在体系上接受了该法典。”可知,1804年《拿破仑法典》颁布后,被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丹麦、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直接采用或作为立法基础,这表明该法典成为欧洲和美洲国家民法典的重要参考,影响了欧美多国的法治进程,成为近代欧洲和美洲国家立法的重要范本,推动了法治现代化,D项正确;启蒙运动兴起于17﹣18世纪,《拿破仑法典》颁布时启蒙运动已结束,排除A项;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在1775﹣1783年,早于《拿破仑法典》的颁布,排除B项;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早于《拿破仑法典》的颁布,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拿破仑法典》的历史影响的相关史实。11.(2025 河北)经过半年左右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商业和货币流通的重要性。1921年8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指令,改组粮食人民委员部,单独成立国内贸易人民委员部,以全面促进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这一指令( )A.致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B.有利于新经济政策的推进C.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D.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分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年8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指令,单独成立国内贸易人民委员部,这一指令有利于新经济政策的推进。故B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运动致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排除A;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排除C;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苏俄人民委员会单独成立国内贸易人民委员部,有利于新经济政策的推进。12.(2025 河北)20世纪80年代,莫桑比克的长期内乱造成了约150万难民,1992年,联合国在为期三年的维和行动中,使该国370多万人得到了救助。2010年海地发生地震后,联合国维和人员帮助海地政府组织救灾,并为民众重建家园提供了有力支援。这说明联合国( )A.加快了世界多极化的进程B.规范了多边贸易协定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致力于人道主义援助【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联合国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详解】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莫桑比克的长期内乱造成了约150万难民,1992年,联合国在为期三年的维和行动中,使该国370多万人得到了救助。2010年海地发生地震后,联合国维和人员帮助海地政府组织救灾,并为民众重建家园提供了有力支援”可知,联合国对莫桑比克难民的救助以及对海地地震后的救灾和重建支援,都表明联合国致力于人道主义援助,D 正确;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题干中未涉及世界多极化相关内容,A 错误;规范多边贸易协定主要是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题干讲述的是联合国在救助难民和救灾等方面的行动,与多边贸易协定无关,B错误;题干中并没有体现联合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具体事例,C 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联合国的相关史实。二、材料题13.(2025 河北)材料一:天干地支历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尚书 尧典》记载了“尧制历”一事,尧将羲和观测天文所得的节气信息颁发给四方部落首领及其治下的民众(即为“观象授时”),以倡导民主生产。“观象授时”符合华夏各部落的利益,使得尧部落与华夏其他各部落建立起至惠至信的政治框架。因而,尧确立了其领导华夏的最高权威,成为“天子”。这成为“大一统”学说可以追溯到的最早政治实践。——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等材料二 历代王朝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创设因时制宜的制度来适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大势,以下三幅示意图依次体现了西周、秦朝、元朝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摘编自《中国历史地图集》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尧制历”在政治方面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次写出上述三个朝代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请你归纳出一个学习主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详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尧制历”在政治方面作用显著。它为农业生产提供时间指导,保障粮食安全,巩固统治基础;统一时间标准,利于政令传达和国家管理;体现统治者权威,增强民众认同感和凝聚力。(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秦朝、元朝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分别是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一个学习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故答案为:(1)为农业生产提供时间指导,保障粮食安全,巩固统治基础;统一时间标准,利于政令传达和国家管理;体现统治者权威,增强民众认同感和凝聚力。(2)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3)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演变。【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4.(2025 河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材料一 1943年,晋冀鲁豫边区教育厅编审委员会审定出版了一套课本(如图为其中一册),其绝大多数内容围绕为什么要抗战,如何抗战,谁来抗战、抗战的结局等主题展开。——摘编自《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等材料二 新中国经过70多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彻底改变了文盲众多、人才匮乏的教育弱国面貌,发展为体量庞大、人才辈出的教育大国。新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部分)1949年 全国80%的人口是文盲,小学入学率不到20%,高校在校生仅有11.7万人1978年 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知识和教育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1986年 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5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00年 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2012年 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首次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例首次超过4%2020年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2%,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迈进,普通本专科招生967.45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超过110万人——摘自国务院《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实践》等材料三 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居世界前列,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摘自《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1)课本内容烙有鲜明的历史印记。指出材料一中课本内容所承载的历史使命。(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教育整体面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教育发展的原因。(3)综合材料一、二、三和上述问题,请你谈谈如何为教育强国建设作贡献。(提示:从个人成长、学校育才中任选一个角度作答)【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详解】(1)根据材料一“1943年,晋冀鲁豫边区教育厅编审委员会审定出版了一套课本其绝大多数内容围绕为什么要抗战,如何抗战,谁来抗战、抗战的结局等主题展开”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课本内容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是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助力抗战胜利。通过这种方式宣传抗战思想,动员民众参与抗日斗争,坚定抗战信念,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凝聚力量。(2)根据材料二“新中国经过70多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彻底改变了文盲众多、人才匮乏的教育弱国面貌,发展为体量庞大、人才辈出的教育大国”及表格数据可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教育整体面貌从教育弱国转变为教育大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向普及化迈进,教育经费投入增加,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等,实现了从落后到繁荣发展的巨大跨越。根据材料“199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所学知识可知,教育发展缘于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重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根据材料“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首次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例首次超过4%“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为教育投入、教育设施改善、教育规模扩大提供物质基础。得出改革开放的推动;根据材料“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知识和教育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知识和教育重新赢得尊重,社会形成重视教育、尊重知识人才的氛围,促进教育发展。得出人民群众重视知识和教育;除此之外,还冇党的正确领导、国家利政府的重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教育制度和相关法律的完善等。(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个人成长角度,为教育强国建设作贡献要努力学习知识技能,在学校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养,为将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打基础。要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外实践活动,锻炼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适应教育强国建设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要树立正确价值观与家国情怀,学习材料一中课本承载的爱国、担当精神,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教育强国目标结合,主动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传播重视教育的理念。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故答案为:(1)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助力抗战胜利。(2)由文盲众多,人才匮乏的教育弱国发展为体量庞大,人才辈出的教育大国;党的正确领导,国家和政府的重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人民群众重视知识和教育,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改革开放的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教育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3)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即高中和大学高等教育,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前沿知识,为祖国发展和教育发展做贡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科技化水平,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5.(2025 河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下面时间轴列出了“变局”中的部分史事。材料二 20世纪中期,中国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如表列出了“历史性转变”中的部分史事。时间 事件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苏建交1953年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上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等(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概括这一“变局”出现的原因。并根据时间轴指出列强侵华的方式。(2)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史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一史事的国际背景和世界意义。(3)纵观中国19世纪中期的“变局”和20世纪中期的“历史性转变”,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详解】(1)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鸦片战争爆发等”和所学知识可知,从世界历史角度,这一“变局”出现的原因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列强的扩张加剧。19 世纪中期,英国等国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幅提升,为获取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中国成为其侵略目标,导致鸦片战争等一系列列强侵华战争爆发。方式:根据材料时间轴“鸦片战争爆发、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签订《北京条约》、美国军舰进犯台湾”可知,列强侵华的方式有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进行商品输出,如发动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2)示例1:以新中国成立为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殖民体系逐渐瓦解。同时,美苏冷战对峙格局初步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对立。在这样的际环境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为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新活力,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示例2:以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为例,根据所学可知,二战结束后,美苏之间形成冷战格局,美国企图称霸世界,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面临着来自资本主义阵营的巨大压力和威胁。抗美援朝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这个新生政权的成立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根据所学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国际地位。(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族独立是国家发展的前提19世纪中期中国因国力衰弱、主权不独立,遭受列强欺凌:20世纪中期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后,才能开展建设、维护国家利益,如抗美援朝保卫国家安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国际交往。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的决定因素。19世纪中期中国落后,被动挨打:20世纪中期中国重视国防科技、外交创新,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进而提高。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国家快速发展的原因。党制定恰当的政策促进国家发展。科学家等人取得一项项科技成就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故答案为:(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列强的扩张加剧;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进行商品输出。(2)新中国成立,美苏冷战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壮大发展,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增强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力量,改变世界政治格局;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冷战、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3)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的决定因素,民族独立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党制定恰当的政策是国家快速发展的原因。【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