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省高考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四川省高考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四川省高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考古学中,地层剖面考古的理论主要是地层学。根据地层学原理,越在上方的地层,时期越晚。如图是河南安阳某地层剖面图,图中地层③可能出土(  )
A.彩陶碎片 B.马车残片 C.竹简碎片 D.青铜礼器
2.商朝时,卜辞所见“殷”与“外”的概念相对,商王朝对于地方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周朝“四方”指诸侯国,“王畿”地区与“四夷”相对,作为地方势力的诸侯国在受周王朝控制的同时仍具有很大自治性。这表明商周时期(  )
A.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 B.政治制度具有延续性
C.宗法血缘关系的松弛 D.井田制度影响力仍大
3.昆仑山是华夏神话中的神山,其所在地起初并未确定,一说在宗周西陲,又有说在西戎之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后报告黄河源于于阗南山,汉武帝根据“昆仑之邱……河水出焉”的记载,将河所出的于山命名为昆仑山。昆仑山的命名(  )
A.得益于西域都护府的建立
B.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有利于华夏天下观的拓展
D.便于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
4.度牒是唐代官方颁发的僧尼身份凭证。安史之乱后,宰相杨炎奏请“鬻官及度牒以佐军用”,朝廷遂以售卖官职与度牒充盈财政,此后地方节度使亦竞相效仿。这反映了(  )
A.赋税改革后经济恢复
B.中央与藩镇关系的缓和
C.寺院经济的蓬勃发展
D.唐朝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5.南宋初年,因战争破坏导致科举无法在中央举行,朝廷遂令地方政府主持类省试。至绍兴三年,朝廷废除其他地区的类省试,将考试事务收归中央,唯独保留巴蜀地区单独举行类省试的特权。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打破了门阀政治传统 B.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C.得益于儒学复兴运动 D.有利于蜀地教育发展
6.据记载,《南京条约》签订,上海开埠后,闽粤商人先以茶叶直接换取英国商人的洋布,然后转销至苏州,即便以九折价格抛售这些洋布,但仍可获的丰厚利润。这一现象(  )
A.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阻碍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C.遏制了白银外流的趋势
D.创新了中英贸易的模式
7.1913年,陶行知在《致友人书》中提及,时人多谓“新派以西学为尚,视国文如敝屣,旧派则以守旧为高”。对此,他指出,“国界一日不除,未有有国而可弃其国文者也。”由此可知陶行知(  )
A.思想保守落后 B.反对文学革新
C.强调文化传承 D.主张中体西用
8.在华传教士1919年记载,“十余年前,多数中国人尚不知‘国家’为何物,今观五四街头,民众振臂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举国民众竞相呼应。”据此可知(  )
A.民族危机意识初步觉醒
B.民众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C.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D.救亡运动成为社会共识
9.1936年,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致电美国黑人运动组织指出,“你们远在非洲的兄弟埃塞俄比亚人民成功抗击了意大利法西斯的野蛮行径,证明了被压迫民族团结战斗的必然胜利。”毛泽东的这番话旨在(  )
A.支持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B.重构新型国际政治秩序
C.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1984年,我国成功发射首颗通信实验卫星“东方红2号”发射后,首次实现了对全国人大、政办会议等国内重大政务活动及奥运会等国际赛事的电视实时转播。这一成就主要有利于(  )
A.小康社会的基本建成 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D.增强民众国家认同感
11.考古发现,一辆波斯帝国的黄金战车出土时,其车首镶嵌埃及荷鲁斯神浮雕,车身装饰采用亚述猎狮纹样,而驾车驭手雕像身着米底传统长袍。这一文物体现出波斯(  )
A.文化的多元包容特性 B.文化希腊化的倾向
C.遭受殖民的时代印记 D.神权王权紧密结合
12.12世纪神学家弗莱辛的奥托提出,“人类智慧的火炬从巴比伦的智者传递至波斯哲人,再至罗马的立法者与拜占庭的保存者,最终由法兰克人承接这神圣的知识序列。”这一论述(  )
A.强调法兰克王国的正统性
B.凸显了教权大于王权
C.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D.有利于复兴古典文化
13.15世纪佛罗伦萨的银行家科西莫巨资赞助古典学术复兴,却因家族财富源于教会禁止的高利贷而深陷焦虑。在教皇尤金四世的建议下,他斥资扩建圣马可大教堂,试图通过捐赠实现灵魂救赎。由此可知(  )
A.教会财政危机的显现
B.资本主义促进教会世俗化
C.教会大力推行赎罪券
D.人文主义与宗教信仰并存
14.1838年,英国利物浦港卸载的美棉占进口总量的五分之四。1850年后,英国70%以上的原棉进口依赖美国。美国南部南卡罗来纳州棉花种植园土称:“我们的种植园已完全为英国纺织机而运转。”这反映出(  )
A.英国高度依赖外资 B.美国种植园经济扩张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美国自由贸易的实行
15.1913年,一名德国军官殴打了阿尔塞斯地区的一个平民,但将其告上军事法庭后,该军官不仅没被治罪反而还被给予嘉奖。皇室授予其红鹰勋章,皇储威廉更是在授衔仪式上鼓励他“再接再厉”。这反映了当时的德国(  )
A.军国主义盛行 B.阶级矛盾尖锐
C.社会秩序混乱 D.君主专制强化
16.20世纪60年代后,非洲新兴独立国家多进行自土建筑实践。1961年,加纳独立后建成黑星广场纪念碑,1965年刚果(金)融合本土雕刻艺术建造国民议会大厦,1967年寨内加尔建成戈雷岛纪念馆,据此推知,这些建筑实践(  )
A.推动了亚非民族的解放
B.促进了科技水平提高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构建
D.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二、未知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太阳城》描绘了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社会蓝图。“这里的居民,劳动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整个社会。这里没有私有财产,一切归大家所有。”人人参与劳动,每日仅需劳作四小时,其余时间用于追求知识、锻炼身体以及参与艺术创作等活动。社会的运行基于公平与协作,整个社会是一个和谐运转的有机体,展现出对未来理想社会形态的美好设想。
——据康帕内拉《太阳城》
材料二:“冶金术和农业这两种技术的发明,引起了这一巨大的变革。正是由于土地的耕耘,必然导致土地的分配;而私有制一旦被承认,就产生了最初的公正规刚……但此时,土地的耕作要求土地的分配,而新的技术又需要更细的分工。冶金术和农业的推广,使人类从独立走向依附。但是,少数人通过占有土地和生产工具垄断资源,而多数人沦为附庸——不平等正是随着‘技术’与‘私有’的结合,根植于文明之中。”
——摘编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三:康有为在考察了欧美之后,看到了资本垄断和贫富分化等问题,产业的竞争使得资本矛盾日益尖锐。他在《大同书》中分析欧美国家“以工厂资本为竞争”,指出“今者一大制造厂、一大铁道轮船厂、一大商厂,乃至一大农家,皆大资本家主之。”他主张建立公有制社会“天下为公”,私有制的发展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只有实现大同社会,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在大同社会中,消除剥削和压迫,人们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成果,社会和谐稳定。
——据康有为《大同书》
(1)根据材料,就科技对社会的作用,指出三人的共同观点;并分别概括他们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寻找出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还应注重的问题,并进行阐释。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某学者根据史书等相关资料整理了明朝历代皇帝在位时期户口数。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根据材料,指出其中的疑点,结合具体史实进行阐释,并得出结论。(要求:疑点明确。史实准确。阐释合理。)
三、材料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摘编自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二 大意:讲的是晋察冀根据地修建烈士陵园的过程,1947年全部工程停上,1949年重新开始修建。在1950年6月左权将军的遗骸移葬于此。(是谁)发表了演讲,说美帝国主义,不光是侵略朝鲜,还妄图压迫刚刚解放的亚洲人民,要学习左权将军的革命精神,勇敢抗击,保卫祖国。
(1)根据材料概括晋察冀烈士陵园修建的过程并简述其修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1950年国内外形势,分析晋察冀陵园修建完成在当时的意义。
2025年四川省高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A B C D D A C B C D A
题号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B A C
一、单选题
1.考古学中,地层剖面考古的理论主要是地层学。根据地层学原理,越在上方的地层,时期越晚。如图是河南安阳某地层剖面图,图中地层③可能出土(  )
A.彩陶碎片 B.马车残片 C.竹简碎片 D.青铜礼器
【分析】本题考查了史料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地层剖面从下到上依次为:④深层土壤(无文物)→③→②龙山文化层→①耕土层。根据地层学“下层早于上层”原则,地层③的年代应介于④(无文物)与②(龙山文化层)之间。龙山文化层(②)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以黑陶、磨光石器为主。地层③位于龙山文化层之下,年代更早,可能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或更早的文化层。综合地层学原理与考古学内容,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碎片是地层③最可能的出土文物,A项正确;
马车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世纪),地层③年代远早于商代,排除B项;
竹简盛行于战国至汉代(公元前5世纪以后),与地层③的年代差距过大,排除C项;
青铜器的使用始于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000年以后),而龙山文化层尚未进入青铜时代,地层③年代更早,不可能出土青铜器,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史料的重要作用,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2.商朝时,卜辞所见“殷”与“外”的概念相对,商王朝对于地方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周朝“四方”指诸侯国,“王畿”地区与“四夷”相对,作为地方势力的诸侯国在受周王朝控制的同时仍具有很大自治性。这表明商周时期(  )
A.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 B.政治制度具有延续性
C.宗法血缘关系的松弛 D.井田制度影响力仍大
【分析】本题考查了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详解】据材料“商朝时,卜辞所见‘殷’与‘外’的概念相对,商王朝对于地方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周朝‘四方’指诸侯国,‘王畿’地区与‘四夷’相对,作为地方势力的诸侯国在受周王朝控制的同时仍具有很大自治性”和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式虽有差异(商朝直接统治与周朝分封诸侯),但都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统属关系,说明政治制度具有延续性,B项正确;
题干主要讨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未涉及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排除A项;
题干主要讨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未体现宗法血缘关系的松弛,排除C项;
题干主要讨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未提及井田制的内容,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3.昆仑山是华夏神话中的神山,其所在地起初并未确定,一说在宗周西陲,又有说在西戎之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后报告黄河源于于阗南山,汉武帝根据“昆仑之邱……河水出焉”的记载,将河所出的于山命名为昆仑山。昆仑山的命名(  )
A.得益于西域都护府的建立
B.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有利于华夏天下观的拓展
D.便于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
【分析】本题考查了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昆仑山的命名是汉代通过文化符号整合西域地理的关键举措,其核心意义在于将西域纳入华夏文明的“天下观”认知框架,推动了华夏文化认同的空间拓展,C项正确;
西域都护府设立于汉宣帝时期,与汉武帝时期无关,排除A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主要依赖政治军事扩张(如汉武帝击匈奴、张骞通西域),昆仑山命名属于文化认知层面的建构,对“国家形成”的直接推动作用有限,选项夸大了其政治影响,排除B项;
汉武帝时期佛教尚未传入,时间不符,且命名与佛教传播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4.度牒是唐代官方颁发的僧尼身份凭证。安史之乱后,宰相杨炎奏请“鬻官及度牒以佐军用”,朝廷遂以售卖官职与度牒充盈财政,此后地方节度使亦竞相效仿。这反映了(  )
A.赋税改革后经济恢复
B.中央与藩镇关系的缓和
C.寺院经济的蓬勃发展
D.唐朝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分析】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中央赋税收入锐减,军费开支激增。政府通过售卖度牒(原本是官方控制僧尼身份的凭证)来获取收入,正是财政困难的体现。地方节度使效仿,更说明中央财政危机已蔓延至地方,需通过非常规手段维持运转,D项正确;
唐代后期的赋税改革指“两税法”(780年由杨炎推行),但材料中“鬻官及度牒”发生在安史之乱后至两税法实施前,且售卖度牒本质是财政危机的应急手段,而非经济恢复的表现,排除A项;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日益严重,中央与藩镇关系持续紧张,排除B项;
材料的核心是政府通过售卖度牒“充盈财政”,而非强调寺院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5.南宋初年,因战争破坏导致科举无法在中央举行,朝廷遂令地方政府主持类省试。至绍兴三年,朝廷废除其他地区的类省试,将考试事务收归中央,唯独保留巴蜀地区单独举行类省试的特权。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打破了门阀政治传统 B.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C.得益于儒学复兴运动 D.有利于蜀地教育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类省试的单独举行使蜀地形成稳定的科举选拔机制,地方政府与民间为培养人才,会加大教育投入,这有助于推动蜀地教育发展,D项正确;
门阀政治在唐宋之际已因科举制推广而逐渐衰落,南宋类省试本质是科举的变体,且蜀地保留类省试与“打破门阀”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
类省试是科举制度的一部分,主要影响文化教育与选官制度,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联不大,排除B项;
儒学复兴(理学兴起)是宋代整体的文化趋势,但巴蜀保留类省试的核心原因是地理阻隔与政治稳定需求,而非儒学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科举制,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6.据记载,《南京条约》签订,上海开埠后,闽粤商人先以茶叶直接换取英国商人的洋布,然后转销至苏州,即便以九折价格抛售这些洋布,但仍可获的丰厚利润。这一现象(  )
A.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阻碍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C.遏制了白银外流的趋势
D.创新了中英贸易的模式
【分析】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详解】据材料“闽粤商人以茶叶换取英国洋布并转销苏州,即便九折抛售仍获丰厚利润”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说明洋布凭借价格优势进入中国市场,这种贸易行为打破了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使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A项正确;
据材料可知,英国商品通过转销方式大量输入中国,排除B项;
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白银外流趋势加剧,材料未体现遏制作用,排除C项;
材料涉及贸易方式变化,但题干核心是洋布对自然经济的冲击,而非贸易模式创新,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7.1913年,陶行知在《致友人书》中提及,时人多谓“新派以西学为尚,视国文如敝屣,旧派则以守旧为高”。对此,他指出,“国界一日不除,未有有国而可弃其国文者也。”由此可知陶行知(  )
A.思想保守落后 B.反对文学革新
C.强调文化传承 D.主张中体西用
【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历史人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陶行知批评新派轻视国文、旧派固守传统的现象,强调国家存在则不可废弃国文。陶行知认为,即使学习西学,也不能抛弃本国文化,这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C项正确;
陶行知反对的是“新派全盘否定国文”和“旧派盲目守旧”两种极端,主张保留国文(文化传承),并非反对西学。这一态度体现的是理性折中,而非“保守落后”,排除A项;
1913年文学革新尚未兴起,材料中“国文”主要指传统语言文字与文化,而非文学形式的革新,排除B项;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即以中国伦理纲常为根本,辅以西方技术),而陶行知所处的民国初年,西学已从技术层面深入到制度与文化领域。他的观点更侧重“文化传承的必要性”,而非“中体西用”的框架,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历史人物,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8.在华传教士1919年记载,“十余年前,多数中国人尚不知‘国家’为何物,今观五四街头,民众振臂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举国民众竞相呼应。”据此可知(  )
A.民族危机意识初步觉醒
B.民众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C.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D.救亡运动成为社会共识
【分析】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详解】据材料“十余年前,多数中国人尚不知‘国家’为何物,今观五四街头,民众振臂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可知,中国人从不知国家为何物到五四运动期间民众对青岛主权问题强烈反应,体现了国家主权意识的显著增强,B项正确;
民众对“还我青岛”的呼声体现的是主权意识而非民族危机意识的初步觉醒,初步觉醒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未涉及民主科学观念的内容,排除C项;
材料仅反映五四运动的群众响应,不能直接得出救亡运动成为社会共识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9.1936年,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致电美国黑人运动组织指出,“你们远在非洲的兄弟埃塞俄比亚人民成功抗击了意大利法西斯的野蛮行径,证明了被压迫民族团结战斗的必然胜利。”毛泽东的这番话旨在(  )
A.支持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B.重构新型国际政治秩序
C.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结合题干“你们远在非洲的兄弟埃塞俄比亚人民成功抗击了意大利法西斯的野蛮行径,证明了被压迫民族团结战斗的必然胜利”及抗日战争的历程进行回答。
【详解】根据材料“你们远在非洲的兄弟埃塞俄比亚人民成功抗击了意大利法西斯的野蛮行径,证明了被压迫民族团结战斗的必然胜利”可知,当时处于全面抗战前夕,毛泽东通过宣扬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的胜利,呼吁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走向团结,有利于争取更多的国际反法西斯力量,C项正确;
毛泽东的本意并不在于支持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排除A项;
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构建新型国际政治秩序的作用,排除B项;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仅针对国内,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10.1984年,我国成功发射首颗通信实验卫星“东方红2号”发射后,首次实现了对全国人大、政办会议等国内重大政务活动及奥运会等国际赛事的电视实时转播。这一成就主要有利于(  )
A.小康社会的基本建成 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D.增强民众国家认同感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卫星转播使民众更直接地参与国家重大事件的“集体见证”,通过政务透明化和国际赛事中的国家形象展示,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情感归属和政治认同,D项正确;
1984年尚处于小康社会建设的起步阶段,卫星发射与“小康建成”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
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正式提出,1984年尚未形成这一国家战略,排除B项;
现代企业制度的提出始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企业体制。卫星发射属于国家科技工程,与企业制度改革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1.考古发现,一辆波斯帝国的黄金战车出土时,其车首镶嵌埃及荷鲁斯神浮雕,车身装饰采用亚述猎狮纹样,而驾车驭手雕像身着米底传统长袍。这一文物体现出波斯(  )
A.文化的多元包容特性 B.文化希腊化的倾向
C.遭受殖民的时代印记 D.神权王权紧密结合
【分析】本题考查了波斯帝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波斯帝国疆域辽阔,统治区域涵盖埃及、两河流域、小亚细亚等文明区。黄金战车融合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体现了波斯在艺术与文化上对各民族传统的包容与吸收,符合“多元包容”的特征,A项正确;
希腊化时代始于亚历山大东征(前4世纪末),而波斯帝国兴盛于前6—前4世纪,时间上早于希腊化时期;且战车上未出现希腊文化元素,排除B项;
波斯帝国是古代强大的征服者,曾征服埃及、巴比伦等地区,而非“遭受殖民”的对象,排除C项;
波斯帝国的国教是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主神阿胡拉 马兹达与王权结合,但战车上的荷鲁斯神属于埃及神权体系,且文物中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结合”的政治特征,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波斯帝国,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2.12世纪神学家弗莱辛的奥托提出,“人类智慧的火炬从巴比伦的智者传递至波斯哲人,再至罗马的立法者与拜占庭的保存者,最终由法兰克人承接这神圣的知识序列。”这一论述(  )
A.强调法兰克王国的正统性
B.凸显了教权大于王权
C.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D.有利于复兴古典文化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欧封建社会庄园及封君封臣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详解】据材料“人类智慧的火炬从巴比伦的智者传递至波斯哲人,再至罗马的立法者与拜占庭的保存者,最终由法兰克人承接这神圣的知识序列”可知,弗莱辛的奥托通过构建知识传承谱系,将法兰克人置于古典文明继承者的地位,意在强调法兰克王国的正统性,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知识传承,未涉及教权与王权的关系,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知识传承而非文化交流,排除C项;
材料强调法兰克王国是知识的传承者,未体现复兴古典文化的意图,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欧封建社会庄园及封君封臣制度,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3.15世纪佛罗伦萨的银行家科西莫巨资赞助古典学术复兴,却因家族财富源于教会禁止的高利贷而深陷焦虑。在教皇尤金四世的建议下,他斥资扩建圣马可大教堂,试图通过捐赠实现灵魂救赎。由此可知(  )
A.教会财政危机的显现
B.资本主义促进教会世俗化
C.教会大力推行赎罪券
D.人文主义与宗教信仰并存
【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结合题干“15世纪佛罗伦萨的银行家科西莫巨资赞助古典学术复兴,却因家族财富源于教会禁止的高利贷而深陷焦虑。在教皇尤金四世的建议下,他斥资扩建圣马可大教堂,试图通过捐赠实现灵魂救赎”及文艺复兴的历程进行回答。
【详解】根据材料“15世纪佛罗伦萨的银行家科西莫巨资赞助古典学术复兴,却因家族财富源于教会禁止的高利贷而深陷焦虑。在教皇尤金四世的建议下,他斥资扩建圣马可大教堂,试图通过捐赠实现灵魂救赎”可知,文艺复兴时期银行家科西莫斥资支持古典学术复兴运动,体现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热衷,但其财富受教会的限制,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下,又不得不捐赠实现灵魂救赎,故D项正确;
材料并未强调教会出现财政危机,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教会的世俗化,排除B项;
宗教改革时期教会大力推行赎罪券,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14.1838年,英国利物浦港卸载的美棉占进口总量的五分之四。1850年后,英国70%以上的原棉进口依赖美国。美国南部南卡罗来纳州棉花种植园土称:“我们的种植园已完全为英国纺织机而运转。”这反映出(  )
A.英国高度依赖外资 B.美国种植园经济扩张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美国自由贸易的实行
【分析】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详解】据材料“美国南部南卡罗来纳州棉花种植园土称:‘我们的种植园已完全为英国纺织机而运转。’”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直接表明美国南方种植园以供应英国纺织业为目标,结合所学知识,轧棉机发明后美国棉花产量激增,种植园通过奴隶制扩张规模,形成“棉花王国”,这本质反映了美国种植园经济为适应英国工业需求而扩张,B项正确;
据材料可知,材料仅描述英国棉花进口依赖美国,未涉及“外资”(即外国资本)问题,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革命依赖原材料进口而非外国资本投资,排除A项;
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据材料可知,材料未提及美国贸易政策,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南方种植园经济基于奴隶制,与自由贸易原则相悖,且内战前美国实行保护主义关税,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5.1913年,一名德国军官殴打了阿尔塞斯地区的一个平民,但将其告上军事法庭后,该军官不仅没被治罪反而还被给予嘉奖。皇室授予其红鹰勋章,皇储威廉更是在授衔仪式上鼓励他“再接再厉”。这反映了当时的德国(  )
A.军国主义盛行 B.阶级矛盾尖锐
C.社会秩序混乱 D.君主专制强化
【分析】本题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13年的德国正处于军国主义思想泛滥的时期,军事阶层享有特权,国家权力结构向军方倾斜。军官施暴后获嘉奖,本质是军国主义价值观对法律与道德的压制,反映了当时德国社会对武力的纵容及崇拜,A项正确;
材料未提及平民的阶级属性(如工人、农民),也未涉及阶级对立(如工人罢工、贫富冲突),事件焦点是“军官特权”而非“阶级矛盾”,排除B项;
该事件仅涉及个别军官的暴力行为及官方的反常态度,未体现整个社会的秩序动荡,排除C项;
德意志第二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皇帝拥有实权,但材料核心是“军国主义”而非“君主专制”,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6.20世纪60年代后,非洲新兴独立国家多进行自土建筑实践。1961年,加纳独立后建成黑星广场纪念碑,1965年刚果(金)融合本土雕刻艺术建造国民议会大厦,1967年寨内加尔建成戈雷岛纪念馆,据此推知,这些建筑实践(  )
A.推动了亚非民族的解放
B.促进了科技水平提高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构建
D.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分析】本题考查了非洲殖民体系瓦解,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详解】据材料“加纳独立后建成黑星广场纪念碑,刚果(金)融合本土雕刻艺术建造国民议会大厦,塞内加尔建成戈雷岛纪念馆”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建筑实践通过融合本土文化元素和象征国家独立的标志性建筑,强化了新兴国家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有利于民族国家的构建,C项正确;
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在20世纪50﹣60年代已基本完成,建筑实践主要体现的是独立后的国家建设,排除A项;
这些建筑主要体现文化融合而非科技突破,排除B项;
非洲建筑实践属于文化领域,对美苏两极格局的政治军事对抗影响有限,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非洲殖民体系瓦解,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未知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太阳城》描绘了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社会蓝图。“这里的居民,劳动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整个社会。这里没有私有财产,一切归大家所有。”人人参与劳动,每日仅需劳作四小时,其余时间用于追求知识、锻炼身体以及参与艺术创作等活动。社会的运行基于公平与协作,整个社会是一个和谐运转的有机体,展现出对未来理想社会形态的美好设想。
——据康帕内拉《太阳城》
材料二:“冶金术和农业这两种技术的发明,引起了这一巨大的变革。正是由于土地的耕耘,必然导致土地的分配;而私有制一旦被承认,就产生了最初的公正规刚……但此时,土地的耕作要求土地的分配,而新的技术又需要更细的分工。冶金术和农业的推广,使人类从独立走向依附。但是,少数人通过占有土地和生产工具垄断资源,而多数人沦为附庸——不平等正是随着‘技术’与‘私有’的结合,根植于文明之中。”
——摘编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三:康有为在考察了欧美之后,看到了资本垄断和贫富分化等问题,产业的竞争使得资本矛盾日益尖锐。他在《大同书》中分析欧美国家“以工厂资本为竞争”,指出“今者一大制造厂、一大铁道轮船厂、一大商厂,乃至一大农家,皆大资本家主之。”他主张建立公有制社会“天下为公”,私有制的发展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只有实现大同社会,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在大同社会中,消除剥削和压迫,人们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成果,社会和谐稳定。
——据康有为《大同书》
(1)根据材料,就科技对社会的作用,指出三人的共同观点;并分别概括他们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寻找出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还应注重的问题,并进行阐释。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二卢梭所述“冶金术和农业这两种技术的发明,引起了这一巨大的变革……不平等正是随着‘技术’与‘私有’的结合,根植于文明之中”可知三人均认为科技发展加剧私有制扩张和社会不平等;根据材料一康帕内拉描绘“人人参与劳动,每日仅需劳作四小时”的理想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批判视角分析其隐含对私有制下科技异化的否定,印证科技需服务集体而非私有;根据材料三康有为指出欧美“以工厂资本为竞争”导致垄断,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工业革命影响分析机器生产激化资本矛盾,说明科技成为不平等的催化剂。
各自观点:根据材料一“每日仅需劳作四小时,其余时间用于追求知识、锻炼身体”可知康帕内拉主张科技应为集体福祉服务;根据材料二“冶金术和农业的推广,使人类从独立走向依附”可知卢梭强调科技是私有制和不平等的根源;根据材料三“一大制造厂……皆大资本家主之”和“私有制的发展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可知康有为揭示工业科技激化资本矛盾。
(2)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二卢梭“技术垄断导致多数人沦为附庸”、材料三康有为“资本垄断激化矛盾”结合所学的工业革命史知识,可以拟定论题为:科技发展需通过制度与伦理约束平衡效率与公平,避免社会分裂与生态危机。其次,分析阐述:社会公平层面,根据材料二“少数人垄断资源,多数人沦为附庸”可知技术垄断加剧资源分配不公;根据所学知识,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提升纺织效率,但英国1842年曼彻斯特工人平均寿命仅28岁,印证技术红利被资本家独占,需通过累进税制(如德国1883年《疾病保险法》)调节分配。生态环境层面,根据材料二“土地的耕耘必然导致土地的分配”结合所学知识,农业技术过度开发引发生态危机,如美国1930年代机械化垦荒导致“黑风暴”摧毁耕地1亿亩,需发展绿色科技(如以色列滴灌技术)践行可持续发展。伦理约束层面,根据材料一康帕内拉主张科技解放人力以“追求知识、艺术”可知技术应服务于人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引发“设计婴儿”伦理危机,需建立《世界生命伦理宣言》等国际规范。最后,总结归纳:科技发展的根本归宿应是人类福祉,需通过政策调节保障公平(如北欧福利模式)、技术创新守护生态(如碳中和目标)、伦理框架规范边界(如全球AI伦理协议),实现科技与文明的共生演进。
故答案为:
(1)共同观点:科技发展加剧了私有制的扩张和社会不平等。
观点:康帕内拉:科技应为集体福祉服务;卢梭:科技是私有制和不平等的根源;康有为:工业科技激化资本矛盾。
(2)问题:科技发展需平衡效率与公平,避免加剧社会分裂和生态危机。
阐释:社会公平层面,如卢梭和康有为所述,科技发展可能被少数人垄断,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如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家与工人矛盾)。需通过政策调节(如税收、福利制度)确保科技红利惠及全社会。伦理约束层面:科技可能被滥用(如核技术、AI伦理),需建立国际规范和法律框架。例如基因编辑技术(CRISPR)需遵循伦理界限,避免“技术霸权”。生态环境层面,工业革命以来的高能耗技术导致环境破坏,需发展绿色科技(如可再生能源)。如康有为“大同社会”理念,科技应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技需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总之科技发展需兼顾效率与公平,在推动进步的同时,通过制度、伦理和环保措施保障社会整体利益。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某学者根据史书等相关资料整理了明朝历代皇帝在位时期户口数。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根据材料,指出其中的疑点,结合具体史实进行阐释,并得出结论。(要求:疑点明确。史实准确。阐释合理。)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史综合,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详解】首先,阅读材料,找出疑点,根据材料中明朝户数、口数的变化趋势,结合明朝社会经济、政治等知识,拟定疑点为:明朝中后期户数下降与口数变化及社会发展逻辑存在矛盾。其次,分析阐述,根据所学明朝农业发展(高产作物传入、农耕技术进步利于人口增长)、土地兼并(官僚地主兼并土地,农民沦为隐户,使户数统计减少)、户籍管理(中后期政治腐败,户籍登记松弛,漏登错登致户数偏差)等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理论上人口有增长条件,但户数因隐户、户籍管理问题下降;从材料中口数虽有波动但整体相对稳定或有一定增长趋势,也能侧面印证户数统计存在失真。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得出研究历史人口数据要结合时代背景,辨析复杂因素,多维度探究才更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以此完成对明朝人口数据疑点的探究论证。
故答案为:
疑点:明朝中后期户数整体下降与人口增长趋势似有矛盾。
阐释:明朝中后期,农业技术有一定进步,如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等)传入并推广,水利设施也有修缮,粮食产量提升,为人口增长提供物质基础;同时,社会相对稳定时期,如万历前期张居正改革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人口自然增长具备条件。理论上人口应呈增长或稳定态势,户数却整体下降。户数下降原因主要有土地兼并与隐户,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众多农民失去土地,为逃避赋税、徭役,沦为地主佃户或隐入深山,脱离国家户籍登记,导致官方统计户数减少。例如,江南地区大地主田连阡陌,大量农民依附其下,未被纳入国家户数统计;户数下降还可能是因为户籍管理松弛,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户籍管理体系逐渐崩坏,基层官吏对户籍登记、更新懈怠,漏登、错登现象频发,使得户数统计与实际人口家庭数偏离。像一些偏远地区,多年未更新户籍,新增人口、家庭未被记录。综上,明朝中后期户数整体下降,并非真实反映人口家庭数量变化,而是土地兼并、户籍管理失效等因素导致的统计偏差。这表明研究历史人口数据,需结合时代背景,辨析统计数据背后的复杂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不能仅依赖单一数据判断人口发展趋势,要多维度、全方位探究,才能更接近历史真实。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史综合,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三、材料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摘编自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二 大意:讲的是晋察冀根据地修建烈士陵园的过程,1947年全部工程停上,1949年重新开始修建。在1950年6月左权将军的遗骸移葬于此。(是谁)发表了演讲,说美帝国主义,不光是侵略朝鲜,还妄图压迫刚刚解放的亚洲人民,要学习左权将军的革命精神,勇敢抗击,保卫祖国。
(1)根据材料概括晋察冀烈士陵园修建的过程并简述其修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1950年国内外形势,分析晋察冀陵园修建完成在当时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详解】(1)过程:由材料“讲的是晋察冀根据地修建烈士陵园的过程,1947年全部工程停上,1949年重新开始修建。在1950年6月左权将军的遗骸移葬于此。”可得出晋察冀根据地时期开始修建烈士陵园,1947年因战事或客观条件限制全部工程停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启动修建工程;1950年6月左权将军遗骸移葬至此,标志着陵园主体工程的阶段性完成。背景:由材料“讲的是晋察冀根据地修建烈士陵园的过程,1947年全部工程停上”及所学可得出晋察冀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敌后根据地;1947年工程停建与解放战争时期华北战场的军事形势相关;由材料“1949年重新开始修建。在1950年6月左权将军的遗骸移葬于此。”及所学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后政权稳固、社会秩序恢复;修建陵园是对革命牺牲者的缅怀与纪念。
(2)意义:由材料“(是谁)发表了演讲,说美帝国主义,不光是侵略朝鲜,还妄图压迫刚刚解放的亚洲人民,要学习左权将军的革命精神,勇敢抗击,保卫祖国。”及所学可得出有助于激励民众支持国家应对朝鲜战争,巩固新生政权;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有助于增强民众对共产党执政的认同;有助于革命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有助于强化民族自信心,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等方面说明。
故答案为:
(1)过程:晋察冀根据地时期开始修建烈士陵园,1947年因战事或客观条件限制全部工程停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启动修建工程;1950年6月左权将军遗骸移葬至此,标志着陵园主体工程的阶段性完成。背景:晋察冀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敌后根据地;1947年工程停建与解放战争时期华北战场的军事形势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政权稳固、社会秩序恢复;修建陵园是对革命牺牲者的缅怀与纪念。
(2)意义:有助于激励民众支持国家应对朝鲜战争,巩固新生政权;有助于增强民众对共产党执政的认同;有助于革命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有助于强化民族自信心,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