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渡荆门送别李白知多少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写作背景出生巴渝地区(四川省)五岁开始读书十五岁诗赋多篇,获推崇与奖赏十八岁大匡山读书,增长阅历见识二十五岁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李白写作背景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课题解读渡荆门送别,点明这是一首送别诗,并交代了地点。其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渡荆门送别李 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诵读诗歌诗歌意境诗歌意境诗歌意境诗歌意境(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漫游。我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无际的原野处渐渐隐去了;从荆门往远处望去,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仿佛流入了辽远无际的原野。俯视江面,明月映入江水,如同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的滔滔江水,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行。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表达方式是什么?首联主要交待了送别的地点、送别的缘由(到楚地远游)。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2.诗歌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包含着作者多年愿望得以实现的兴奋,更有自己将实现抱负的激动。结构直接扣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1.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①颔联画面:我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无际的原野处渐渐隐去了;从荆门往远处望去,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仿佛流入了辽远无际的原野。②从远景、俯视、动景角度(游动视觉描写景物的变化)来写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2.请简要分析“随”“尽”“入”好在何处。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作者激越、乐观开朗的胸怀。诗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连接了山和原野舟行移动的动态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入辽远无限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川蜀:陡峭奇险 山峦叠嶂荆门:山势平缓 视野宽阔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气势磅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1.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俯视江面,明月映入江水,如同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上句静谧宽阔的月夜下句绮丽奇幻的白昼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2.颈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景?写作角度是什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水中月影比作明镜,“下”字将月拟人化,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从近景、仰视的角度写的。比喻明月倒映在平缓的江面月如明镜衬托江水的宁静想象海市蜃楼——云霞之美云多——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想象颔联、颈联画面,尝试画出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拟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委婉地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热爱、眷恋之情和依依不舍之情(对故乡的思念)。直抒胸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赏析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炼字还、继续、依旧欣喜 激动勾起了对乡的无限眷恋距离遥远对故乡的不舍拟人主体变换含蓄表达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中心主旨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长江两岸壮丽多姿、雄浑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奋发向上的精神,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课堂小结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试通过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课堂小结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理解性默写1.《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用游动的视角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饱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理解性默写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2.《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句子是:理解性默写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