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成为影响后世政治说服的重要模板。这种书面性的进谏文章在文体上有“奏”“疏”“表”
“论”等不同的称谓,历史上也留传下来不少优秀作品,如李斯《谏逐客书》、诸葛亮《出师表》
天一大联考
李密《陈情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等。书谏虽然没法调动语调、表情和体态语言,也缺少
2024一2025学年(下)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了现场演说的即兴性和互动性,但文字说服却可以克服时空的局限,进行跨时空的交流:也可
以使进言者措辞周密,最大程度地保障不说错话,确保自身的安全
语文
反观古代希腊,政治说服却始终和口语表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些政治演讲稿虽然以
书面的形式流传下来,但也完全是口语化的。古希腊的政治说服是一种偏倚口语的传播活
动,在辩论家的眼中,口头表达比书面表达更强有力。古希腊演说者在说服过程中十分注重
考生注意:
与听众关系的维护、表演的技巧与情感的传达。正是因为古希腊的政治说服主要依赖于口头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表达,因此体态语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在中国古代的说服理论中,很少有表演或体态语这方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面的总结和论述。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事实上,不同的媒介偏倚与传播取向也塑造了不同的说服文化。专注于口语演说,重视
情感与表演的说服方式导致古希腊的说服技巧更为偏向实践中的即兴表演层面,说服文化呈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现出移情的和参与式的、集体和趋同的而非疏离的特征。而在古代中国,则更重视书面言辞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的论辩作用与论证逻辑的严密,对于口头语言远不及希腊人重视,“大辩若讷”“希言自然”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屡被诸子百家提及。诉诸文字、程序严明的进谏上奏强化了说
理镇密、言辞谨慎的说服技巧。
一、阅读(72分)
(摘编自潘祥辉、杜颖卉《谏诤与演说:轴心时代东西方政治说服模式的比较研究》)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说服可能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中的一种发生作用。当人们在某种动机的引导下,并且有能
材料一:
力全面系统地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他们更多地使用说服的中心途径,也就是关注论
谏诤是典型的向上说服。自先秦时期起,中国古代的政治说服活动就以谏诤为主要表现
据。如果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那么人们就很可能被说服。如果信息包含无力的论据,思维
形式。依据主体进行分类,谏诤可分为民谏与官谏。民谏是指以庶民为政治说服主体,向君
鎮密的人会很快注意到这一,点并且进行反驳。
王阐述为政得失、提出见解的一种形式。《战国策》中记载,“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
但有时论据的有力与否并不重要。有时候我们完全不可能在某种动机的引导下去仔细
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其中“吏民”中的
地思考。如果我们忙于其他的事情而没有专注于信息,那我们就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仔细推
“民”,“谤讥于市朝”等所体现的是庶民的上谏渠道与制度安排。而官谏则指官员以规正君
敲信息所包含的内容。此时我们会使用说服的外周途径,也就是关注那些可能令人不假思索
王不当决策或不妥行动为己任,向天子进献忠言的一种进谏形式。春秋战国以后,开始设立
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是否令人信服。当人们转移了注意力或者没有足够的动机
专职谏官。谏官是专职的政治说服者,其主要的说服对象是君主。
去思考的时候,熟悉易懂的表达比新异的表达更具有说服力。
而在古代希腊,向下说服则是主要的说服模式。公民而非君主,往往才是说服的对象。
在《影响:科学和实践》一书中,说服研究者恰尔迪尼提出了强调人类相互关系和影响的
“演说家无疑都是精英集团的成员,但其演说词大多是为了向普通受众一通常是大陪审团
六大原则:权威性一人们会听从可信的专家;偏好一人们对自己所喜欢事物的反应更加
积极;社会证明一人们利用他人的例子来证实怎样思考、感觉和行动;互惠性一人们感觉
或公民大会一口头发表而写”,是“为了以某种特定方式劝说普通受众行动起来”,同时这
自己应该去回报所得到过的东西;一致性一人们倾向于遵守自己公开做出的承诺;珍奇
样的演说也是雅典民众与精英之间展开沟通的最重要的形式。演说者想要达到自身目的,就
性一物以稀为贵
必须赢得民众的赞同和支持。
(摘编自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说服主要是一种口头传播,有时伴随着强烈的表演性,需要运用语调、肢体动作等来协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表达。但这并不意味着口语是政治说服的唯一媒介。实际上,文字也是政治说服的重要媒
A.谏诤是中国古代政治说服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按主体可分为民谏与官谏两种类型,其
介。相对于古希腊偏重于口语的口头说服,轴心时代的中国却更多地依赖文字媒介来进行政
中官谏的说服效果更好。
治说服。在口头说服之外,中国古代形成了一种更为强势的文字说服艺术,如上书或上奏君
B.精英集团的成员都是演说家,他们发表演说时常借助语调、肢体动作等增强沟通效果,达
主。偏倚文字的政治说服体现了历史悠久的文字传统对口头传播的影响。
到劝说目的。
在进谏模式中,臣子向君主陈述自己的意见,或对君主有所规谏,身体到场的直言上谏固
C.进行政治说服时,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出现了迥然有异的说服模式,这与各自的历史传统
然重要,但并非所有的进谏都是当面陈说。相反,文字形态的“上书”更多地被使用,也更具说
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服效力。“臣子书谏”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大臣对君主、诸侯王,下级对上级以书面形
D.劝说者面对不同的人往往会使用不同的说服途径。例如,在面对职场工作者时,劝说者
式上呈规劝性、建议性文字,就是进谏公文,它至少在东周时期就已经产生,并定型于秦、汉,
必须采用说服的外周途径。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