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鹤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下期高一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郑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中 (一)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5题。
材料一:
人是天生的传播动物。如克劳斯 布鲁恩 延森所明确,从历史学和传播理论的双重角
度来看,人类本身可以被看作一种媒介。而人之所以能够被命名为“媒介人”或“第一维度媒
介”,是因为他们与生具备着三个条件:第一,人的物理身体满足了作为多功能传播媒介的基
础条件,表现为能说会唱,能走能跑。第二,人的生物特性— 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随和
性和良心等赋予人传播冲动,从而刺激人进行主动交流。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克服

传播障碍,并坚持完成某项传播活动。
文字的出现,让人与媒介首次剥离。随后,印刷术推动了信息与时间的分化,进而为少数
人提供了操控和改变信息的机会,从而导致绝大多数人与媒介彻底分离。报纸、广播、电视则
将媒介掌控权进一步集中在了少数人手里,使得国家对传播的控制力和精英阶层对普通民众
的引导力再次放大。在这一系列变化中,人逐渐成了孤立无援的,成了大众媒体主导影响下
的客体。
人的主体地位的回归可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围绕媒介对人
的传播效果等相关研究范式出现显性转变,即在强调个性差异的有限效果论背景下,个别学
者提出了“人为什么要使用媒介”等问题。第二阶段具体体现在伊尼斯、麦克卢汉、尼尔 波
瑾 斯曼等学者形成的媒介环境学派核心观点中。该学派认为媒介以一种受制于人的方式存在
料 着,因此是次要和被动的,人较它具有主动性的地位。如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
伸》中讲到:“媒介即人的延伸… 纸是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和中枢神经的延伸,电视是眼
睛、耳朵、中枢神经等的延伸……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
与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存在。”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讯技术不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断升级,万维网、无线通信网、卫星不断提速,多态智能移动终端不断更替,这些因素通力改变
着传统媒体生态下固有的传播格局和形态。此时,人与媒介的关系不能再简单地被概括为
“主体一客体”地位的变迁,或“作用与反作用”的嬉变,而应该是更复杂、更高层次的糅合。
人与媒介互为彼此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谈及人,必然涉及人对媒介及媒介逻辑的高度依
赖,而正是这种无边无界的需求或者依赖构成了人的媒介化拉力。同时,媒介在发挥其巨大
影响和建构力的过程中也拥有了人格化气质,这又对人的媒介化形成了推力。
(摘编自黄丽媛《互联网+背景下“人的媒介化“探究》)
材料二:
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的使用者常常被称为“受众”,也就是大众传播活动中被动的接收者,
多数经典的传播理论也在揭示受众的被动性。互联网兴起之后人们发现,受众群体不再只是
内容的接受者,还是内容的生产者,“受”这个概念因此受到挑战。“受众”的另一层内涵是
“不定量的多数”,而互联网传播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要,因而“众”这个说法也不
再合时宜。于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业者开始改用“用户”这一表述。随着社交媒体应用的
深入,用户在传播中的另一种角色也得以凸显,那就是媒介,也就是说,除了内容生产与消费,
他们还充当着传播渠道的角色。相比内容生产,今天的用户作为传播媒介的作用范围更广,
也更频繁。
事实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际传播本就是以人为媒介的,只不过进入20世纪后,随着
大众传播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中,人际传播逐渐让位于大众传播。今天,在微博、微信等社交
媒体应用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传播又回归到“以人为媒”的传播网络,即社交平台中的关系
网络,但这些网络的规模远远超出传统的人际传播网络,人际关系网络不再只是大众传播网
络的延展与补充,而是成了大众传播的“基础设施”。
每个社交平台的用户都成为传播网络中的“媒介”。媒介不只是简单的传导“管道”,也
是带着“开关”的过滤系统,也就是会对内容进行筛选与过滤,促进或阻止一些内容的流动。
但他们对内容筛选的标准,往往并非基于专业的价值坐标,而更多是基于个人的价值尺度。
内容不仅是人们了解生存环境的依据,也是构建自我形象的“道具”、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
传播网络中人们的共同作用,既会影响到内容的流向与流量,还会影响到内容本身的价值提
升或削减。
从“受众”到“媒介”,用户角色的变化,是人与传播的关系的一次重要变革,也是传播形
态演进的一个标志。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传统的传播形态正在融合,而人机传播
这样的全新传播形态,也已露出其“冰山一角”。新的传播形态,将进一步改变人们的媒介化
生存。
(摘编自吴玉章《从“受众”到“媒介”— 互联网发展30年“人一传播”的关系变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被命名为“第一维度媒介”的关键在于其物理身体的多功能传播能力,如能说会唱、
能走能跑。
B.印刷术的出现推动了信息与时间分化,导致少数人垄断信息操控权,最终使普通民众失
去传播自主性。
C.媒介环境学派认为,媒介本身不具备独立意义,其存在价值需通过人与媒介的相互作用
才能实现。
D.媒体用户从被动受众变为主动媒介,使人际传播与人机传播逐渐取代大众传播,重塑媒
介化生存方式。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进一步放大国家对传播的控制力和精英阶层对传播的引导力,而
普通民众则成为大众媒体主导、影响的客体。
B.从文字到印刷术,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新兴技术,都促使着人类社会的传播格局
和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
C.社交平台的用户传播网络规模远超传统人际传播,这表明用户传播已成为独立于大众传
播的新形态。
D.用户一旦作为“媒介”,对内容的筛选可能基于个人价值标准而非专业判断,这会影响内
容的价值走向。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媒介决定论”认为媒介技术直接决定信息的存储与传播方式,进而塑造权力结构。
B.某网友在朋友圈转发新闻时附上个人评论,并选择性地屏蔽部分好友可见。
C.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沉浸式体验,使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参与远程会议。
D.某报社采用算法推荐系统,根据用户浏览历史自动推送个性化新闻内容。
4 .材料一中引用了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的一段话,请简析其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在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入生活的当下,青年学生应重点提升哪些媒介素养?请结合两则材料
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E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9题。
米码头
王琼华
在裕后街,刘掌柜开了一家苦力行,专做米码头上的生意。那时候,货船来来往往,卸货、
装船,皆需人手,裕后街也就有了好几个苦力行掌柜。
包括大肚李。
刘掌柜有个印象,大肚李沉言寡语,张嘴即是催苦力干活。另外,有点神秘兮兮的。刘掌
柜也没兴趣想这事。反正,他平时是斜眼瞧着大肚李。
他把一个正眼给了大肚李门头下的短腿张。
起初,刘掌柜觉得短腿张与大肚李站到一块,在裕后街上出尽洋相。短腿张腿短,好像少
长了半截腿;大肚李肚大,堪称裕后街上一绝,哪怕怀胎十月的女子,也不敢轻易跟他比肚子
大小。大肚李所开的苦力行却太不打眼了。他雇的苦力最少,顶多算刘掌柜雇工的零头。
很快,刘掌柜发现,短腿张是米码头最有劲的一个苦力。米麻袋,人家扛一只,短腿张扛
两只。别的苦力扛上几趟,总要歇歇脚。短腿张一口气可以扛半天。
他有点羡慕大肚李。
但大肚李仍不满意,时不时冲短腿张大声叫道:
“短腿张,再快点!”
刘掌柜也看出来了,短腿张仍有劲可使。苦力行有句俗话:腿不哆嗦劲未尽。短腿张,长
了一双跑不断的腿,天生的苦力胚子。
刘掌柜暗暗喜欢上了短腿张。
何况短腿张也是一个特别听话的角色。
刘掌柜看到,在大肚李吆喝下,短腿张不仅加快了步子,还跟大肚李回上一句:“嗯,
掌柜。”
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
刘掌柜突然替短腿张打抱不平。
工钱的事。
米码头有一规矩,客商给装卸费时,按袋数计算,多少袋多少钱。但大肚李每月给短腿张
开的工钱,是计趟数给的,背一趟多少钱。
老实人不是在吃哑巴亏?
于是,刘掌柜把自己的一个巴掌拍在了短腿张肩膀上。
短腿张侧头一看,有点惶恐地说:“哟,刘掌柜。”
刘掌柜说:“来我门头下吧。”
“到哪不都是背麻袋 ”
“大肚李一趟一结,刘某这一袋一结,如何 ”
短腿张憨笑地说:“我娘老子掐指跟我算过,这辈子我发不了财。”
刘掌柜当即把眼一瞪:“你潴水喂大的吧。”
“刘掌柜眼力真好,我就是属猪。”
刘掌柜一噎。但他甩手走时,仍回头送了一句话:“短腿张,你注定要吃大肚李的亏。”
这话还真没说错。
没多久,刘掌柜看到短腿张被官府抓了。那天,官府人马突然搜查米码头,在大肚李货仓
里发现了违禁物品。官府当即要抓走大肚李。这时,短腿张跑到官府跟前说:
“这袋米是我背进来的。”
官府问:“这是米吗?”
“可……可船主跟我说是米。船主交代过了,别跟我的掌柜说这事。到时候有人来取。”
官府半信半疑。
“船主悄悄给了我赏钱。”
说罢,短腿张从衣兜里掏出了光洋。
官府将光洋没收了,又把短腿张带走了,说是让他指认。结果,那艘刚卸完货的船已经匆
匆驶去。短腿张在牢里关了好些日子,才被官府放了出来。
傍晚,刘掌柜在巷口截住短腿张说:“什么赏钱?整个米码头都是这日早上领工钱。”
短腿张一笑。
“你让掌柜再补一份工钱。”
“哪好意思?”
“可你拿自己工钱帮掌柜开脱了。要不你掌柜也要脱几层皮。”
“掌柜抓了,他门头下的苦力喝西北风?”
刘掌柜说:“到我门头下来,这份工钱我补给你,还让你做个领班。”
短腿张仍是憨憨发笑:“刘掌柜,我原来攒有一点钱。”
“大肚李该是给你下了迷药。”刘掌柜一把抓住短腿张的衣服,“你明明知道他走私货。”
“我真没见他害人。”
“却差点害死你。我刘某想不明白,你为什么还死心塌地跟他扛麻袋 ”
短腿张把刘掌柜的手掰开后,才说:“他给过我娘老子一只粮耙。”
“什么粮耙?”
“糯米粮杷。”
“我以为是金粮耙呐。”
“遭大荒那年,我娘老子饿倒在米码头上。李掌柜不给我娘老子一只粮耙,我早没娘老
子了。”
刘掌柜愣了。过了很久,他一抬手,又把一个巴掌拍到了短腿张肩膀上。这次拍得很重。
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
半夜间,刘掌柜听到敲门声,还有短腿张的叫声,称自己来投奔刘掌柜。他惊喜地一睁
眼,才晓得是自己刚刚做了一个梦。
但那挖人的念头仍死死趴在他脑子里。
这天,刘掌柜听说大肚李去见了短腿张的娘老子,留了些光洋给老人,说是养老的钱。
蹊跷呀蹊跷。
刘掌柜却是琢磨不透。
不过,他隐隐约约觉得,短腿张真要投奔自己门头下了。这晚,他喜滋滋地喝了一点小
酒,还哼起了小曲。
到了第二天早上,刘掌柜突然明白,短腿张这辈子也不会投奔自己门头下。在米码头,他
看到大肚李上了一艘装满大米的船。这时,米码头把事说开了。前线打了好几天,守军和市
民急需粮食。大肚李花光所有积蓄买下这船大米,准备送往前线。刘掌柜也恍然了,说不定
上次被查违禁品,也是大肚李为前线筹集的紧缺物资。
船刚开动时,短腿张跑了过去。他一个箭步,跳上了船。
短腿张跟随大肚李去了前线。
刘掌柜当即吁道:“短腿张你这小子,还真没跟错人。”
后来,街坊们唏嘘不止。去了前线的短腿张和大肚李,一个也没再回裕后街。但裕后街
仍有大肚李的苦力行,他那块招牌被刘掌柜挂到了自家门头上。短腿张的娘老子,后来还是
刘掌柜送终的。这已经是1958年冬的事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掌柜对短腿张“正眼相看”,是因他认定短腿张能力出众,可助自己挤垮大肚李的苦
力行。
B.大肚李虽然表面上沉默寡言,但本质上是个精明的商人,他利用短腿张憨厚老实、不计较
工钱的特点,节省更多成本。
C.短腿张因“违禁物品”替大肚李顶罪,暗示他早知货物异常却仍参与运输,写出了短腿张
思想的觉醒。
D.大肚李与短腿张去前线的行为震撼和影响了刘掌柜,他后来的行为展现了市井商人在时
代洪流中思想的转变。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展现人物的转变,如刘掌柜从起初“斜眼”看大肚李,到最后由衷
敬重大肚李,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B.文本以刘掌柜这一旁观者视角来叙述米码头的人事变化,通过他的观察逐步展现了大肚
李和短腿张的事迹。
C. “米码头”是故事发生的地理空间,在这里发生了能士延揽、走私疑云、运粮救国等核心
事件,使文本情节紧凑。
D.小说中“扛” “箭步”等精准用词,展现了短腿张的力量特质,在动态描写中展现阳刚之美
与生命质感。
8 .文中刘掌柜为何会两次拍短腿张的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书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忠义赞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
(三)阅读HI (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 14题。
材料一:
先是猎①以户部员外郎总领湖广、江西、京西财赋,知韩傀胄将开边,荆襄必受兵,乃贻书
当路,请号召义士以保疆场,刺子弟以补军伍。增枣阳、信阳之戍以爸冲突,分屯阳逻五关以
捍武昌,杜越境诱窃以谨边隙,选试良家子弟以卫府库。输湖南米五;万石于襄阳,又以湖北
漕司和汆米三十万石分输荆、郢、安、信四郡,蓄银帛百万计,以备赏犒。拔董达、孟宗政、柴发
等,分列要郡。至是赴镇,计金攻襄阳,则荆州尤为重镇,乃修高氏三海,筑金銮、内湖、通济、
保安四匮②,达于上海而注之中海;筑拱辰、长林、药山、枣林四匮,达于下海;分高沙、东奖之
流,由寸金堤外历南纪、楚望诸门,东汇沙市为南海。又于赤湖城西南遏走马湖、熨斗陂之水,
西北置李氏匮,水势四合,可限戎马。高氏三海者,高保融据荆南时,分江流,潴为大泽,以遏
北方戎马者也。太祖并天下,虑窃据者为后世患,乃决而去之。猎复修治,以为荆州之险。
监察御史娄机知韩傀胄锐意欲用兵,极口沮之,谓:“恢复之名非不美。今士卒骄逸,遽驱
于锋镐之下,人才难得,财用未裕,万一兵连祸结,久而不解,奈何? ”优胄不悦,其议愈密,外廷
罔测。机又上疏极谏:“密谋虽人莫得知,而羽书一驰,中外惶惑。”侍御史邓友龙方主用兵之
议,机诘之曰:“今日孰可为大将?孰可为计臣?正使以殿岩③当之,能保其可用乎?”友龙不
能答。
十二月,癸巳,以宰相陈自强请,遵孝宗典故,创国用司,总核内外财赋。户部尚书李大性
条陈可害,谓兵不宜轻举,忤韩优胄意,出知平江府。遂以自强兼国用使,费士寅、张岩同知国
用事;梧克民财,州郡骚动。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七》)
材料二:
天下之势,有强弱,有虚实。强者不可轻犯,弱者不可轻弃。敌之情状,不可不察;我之虚
实,不可不知。敌有衅,则我乘之;敌无衅,则我待之。内修政事,外备边陲,蓄财养兵,以待其
时。淮者,天下之脊也。守淮则江南安失淮则江南危屯田以实边积谷以养兵。选将练兵,激
励士气,使士卒乐为我用。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将帅久任,则士卒奉;官吏
久任,则政事成。战不可轻举,必待天时、地利、人和。
(节选自辛弃疾《美芹十论》)
【注】①猎:吴猎,字德夫,号畏斋,潭州醴陵(今湖南醴陵)人。南宋主战派名臣,历任户
部员外郎、荆湖北路安抚使等职,开禧北伐期间主持荆襄防务。②匮:水库。③殿岩:官职代
称,指殿帅。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守淮区则江南安同失淮 则江南危M屯田国以实边用积 谷以养兵。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备,防备,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备”意思相同。
B.当,承担、担当,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的“当”意思和用法相同。
C.不!),利益,名词,与《六国论》中“非兵不利”的“利”意思和用法不同。
D.安,军心稳定,与《赤壁赋》中“而今安在哉”的“安”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娄机坚决反对韩件胄北伐,认为当前士卒骄惰、财力不足,若仓促开战,可能会兵连祸结。
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
B.韩优胄力主北伐,积极筹备战事,侍御史邓友龙支持其北伐,却在娄机质问下无言以对。
C.李大性因反对轻率北伐触怒韩件胄遭贬,不再担任户部尚书,朝廷随后让陈自强担任该职。
D.材料二认为,敌人出现破绽时可以趁机进攻,若敌人无破绽就耐心等待,战争不能轻举妄动。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密谋虽人莫得知,而羽书一驰,中外惶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材料一中吴猎的做法与材料二中辛弃疾的观点有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IV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 ~ 16题。
送王卿使君赴任苏州①
白居易
一别苏州十八载,时光人事随年改。
不论竹马②尽成人,亦恐桑田半为海。
莺入故宫含意思,花迎新使生光彩。
为报江山风月知,至今白使君犹在。
【注】①白居易曾任苏州刺史,十八年后,一位王姓官员新任苏州刺史。此时诗人正在洛
阳闲居,作诗为王姓官员送行。②竹马:古代儿童以竹竿为道具模仿骑马的传统游戏,此处代
指儿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以“十八载”写出了离别之久,强化岁月流逝的沉重感,以宏观视角统摄全篇。
B.诗中“竹马尽成人”以童年游戏意象,暗喻时光流逝,昔年的稚子已长大成人。
C.“桑田半为海”化用沧海桑田典故,既言自然变迁,更突出了诗人对自己仕途不畅的惆怅。
D.尾联中,“白使君”为诗人的自称,“犹在”可看出诗人虽离开多年仍心系苏州。
16 .白居易主张诗歌应语言质朴、情感鲜明,请结合本诗颈联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杜甫《登岳阳楼》中“,”两句,通过今昔
的时空对比,暗含诗人半生漂泊、暮年登临的深沉感慨。
(2)苏洵在《六国论》中通过假设论证强调人才战略的重要性:假使六国“
,",礼待谋臣奇才,则可抗衡强秦。
(3)古人常以“水”寄寓情思,或写愁绪之深,如“、或叹历史之逝,
如 " 0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 ~22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如同身披金甲的帝王,始终端坐在色彩图腾的龙椅之上。当明
艳的黄色与丝绸联袂登场时,恍若太阳与云霞 A ,顷刻间鎏金与柔缎共舞,仿佛天然
具备渲染“帝王之气”的魔力。这种色彩象征的娘变,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
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
在化学染料尚未出现的古代,染匠们早已掌握从自然中萃取色彩的智慧。他们自草木间
抽取黄色素,染就各类衣衫。作为最易得到的天然色彩,因过于常见而难显珍贵。在中医古
书中,绝大部分天然染料有着另一重身份:本草中药。伴随不同时期的帝王对不同黄色的喜
好,各种染黄本草先后登场,在“可药”的功能外扮演着“可染”的角色。
考察其染色工艺,( 甲 ),如本草仅需煎煮取汁、浸染布料等,唯地
黄等少数需经草木灰捣汁、明矶媒染等繁复步骤。正是这般亲民的工艺特性,使黄色在先秦
至南北朝时期始终是“庶民之色”。虽承载着中央之土、五行正色的象征,却鲜见于帝王服饰
记载。
历史转折始于隋文帝。这位帝王率先在宴客时身着赭黄袍,继而将黄袍引入常朝乃至朝
服体系。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身着黄袍在宗室百官中此时黄色尚未成为禁忌,
( 乙 ),形成上至宗室百官、下至普通百姓都可穿着黄袍的独特景观。
在五方正色体系中,这个曾经朴素的色彩因帝王偏好而逐渐蜕变。
及至后世,赤黄、金黄、明黄等渐次独树一帜,成为不同朝代的皇家标识。自隋唐至明清,
黄色完成从日常到尊贵的华丽转身,最终稳居传统色谱的至尊地位。这场色彩的“逆袭”既源
于皇权加持,更暗合五行学说与中央崇拜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使其超越物质层面,升华为民
族集体薪火相传的精神图腾。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
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0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假如你是博物馆讲解员,请根据以上文段为研学的学生介绍中国古代黄色服饰地位发生
变迁的原因,不超过90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屠呦呦遍查古籍,从《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的记载中破解
低温萃取法,千年中医药智慧终成青蒿素研发的密钥;梁思成借《营造法式》测绘古建,却
在斗拱桦卯间发现建筑与语言共通的基因编码,让东方营造学在跨学科对话中重焕生机。
对于身处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蓬勃发展的时代的当代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
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第8页(共8页)参考答案
(1~3题,6~7题,11~12题,15题,每小题3分)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①引用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等观点,为媒介环境学派“媒介依附于人”的核心主张提供经典理论依据。②借助权威学者观点,增强“人具有主动性”这一结论的说服力。③“纸是眼睛的延伸……”等论述,形象化地说明媒介需通过人的互动实现意义。(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答案①强化主体意识。警惕媒介依赖,认识到媒介是“人的延伸”,保持独立判断,合理定位人与媒介的关系,维护人的主体地位。②履行多重媒介角色责任。明确作为生产者、传播渠道、筛选者的多重角色,负责任地传播并理解个人筛选对内容价值的影响。(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强化批判思维”“认识不同媒介传播形态”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答案D
7.答案B
8.答案①第一次是想挖他跳槽,想用“一袋一结”的条件拉拢他,出于功利目的。②第二次是在得知短腿张因“一只糍粑”的恩情而效忠大肚李后,表达对其忠诚品质的敬佩。(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的情给分)
9.答案①家国大义:大肚李散尽家财购粮支援前线,短腿张毅然相随,二人舍生取义支援前线,将个人命运融人民族存亡。②感恩忠义:短腿张因大肚李曾赠糍救母而追随他,即便面对高工钱诱惑、牢狱之灾,仍坚守本心,展现底层人物的赤诚忠义。③仁德道义:刘掌柜被大肚李与短腿张的行为感召,在二人离开后接管大肚李招牌并为短腿张的母亲送终。(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答案B D F(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答案B
12.答案C
13.答案(1)(朝廷的)秘密决策虽然无人知晓,但紧急军报一旦传递,朝廷内外都惊恐不安。(关键词“羽书”“中外”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2)祸患常常是从极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有智谋勇气的人大多被他们溺爱的人或物困扰。(关键词“忽微”“溺”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答案①都重视战备基础与后勤保障。吴猎屯粮、练兵、修防御工事;辛弃疾强调“蓄财养兵”“屯田实边”。②都强调选将练兵的重要性。吴猎提拔董达、孟宗政等分列要郡,重用良将;辛弃疾也强调“选将练兵,激励士
气”。③都注重防线布防。吴猎重点布防荆襄地区;辛弃疾明确指出“守淮安江南”的战略价值。(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起初,吴猎以户部员外郎的身份总管湖广、江西、京西的财政赋税,他知道韩佗冑将要开拓边境,荆襄地区必定会遭受战火,于是就写信给当权者,请求号召有正义的人士来保卫边疆地区,征调青壮年刺字当兵来补充军队。增加枣阳、信阳的驻军来防备敌人的突然进攻,分别在阳逻的五个关卡屯兵来保卫武昌,杜绝越过边界偷袭招惹敌人用以谨慎处理边界争端,挑选出身良好家庭的子弟来保卫官府的仓库。运送湖南的五十万石米到襄阳,又把湖北漕司购买的三十万石米分别运送到荆、郢、安、信四个郡,储存了价值百万的金银布帛,用来准备奖赏犒劳将士。提拔董达、孟宗政、柴发等人,分别安排在重要的州郡任职。到这时(吴猎)前往镇守(荆襄),估计金兵会攻打襄阳,那么荆州就更是重要的军事重镇,于是修整高氏三海,修筑金銮、内湖、通济、保安四个水库,让水流通到上海然后注入中海;修筑拱辰、长林、药山、枣林四个水库,让水流通到下海;分流高沙、东奖的水流,让水从寸金堤外经过南纪、楚望各门,向东汇聚到沙市成为南海。又在赤湖城的西南拦截走马湖、熨斗陂的水,在西北设置李氏水库,水势四面汇合,能够限制敌兵的战马(行动)。高氏三海,是高保融占据荆南的时候,分流长江的水,积聚成大湖沼,用来阻挡北方的敌兵战马的。宋太祖统一天下后,担心占据此地的人成为后世的祸患,于是就决堤放水把它排干了。吴猎又重新修整治理,把它作为荆州的险要之地。
监察御史娄机知道韩佗胄坚决想要发动战争,极力劝阻他,说:“收复失地的名义不是不好。但如今士兵骄纵安逸,突然把他们驱赶到战场上去,人才难得,财政费用还不充足,万一战争连续不断,灾祸连结,长久不能解除,那该怎么办呢 ”韩冑不高兴,他(关于战争)的谋划更加机密,朝廷之外的人无法揣测。娄机又上奏章极力劝谏说:“(朝廷的)秘密决策虽然无人知晓,但紧急军报一旦传递,朝廷内外都惊恐不安。”侍御史邓友龙正主张发动战争的建议,娄机责问他说:“如今谁可以担任大将 谁可以担任主管财政的官员 即使让殿前司长官来担当这些职务,能保证他们可以胜任吗 ”邓友龙不能回答。
十二月,癸巳日,依照宰相陈自强的请求,遵照孝宗时期的旧例,创建国用司,全面核查朝廷内外的财政赋税。户部尚书李大性逐条陈述其中的利害关系,认为不应该轻易发动战争,这违背了韩佗冑的心意,被调出京城担任平江府知府。于是让陈自强兼任国用使,费士寅、张岩共同管理国用司事务;(他们)搜刮百姓的钱财,州郡都受到扰乱。
材料二:
天下的形势,有强有弱,有虚有实。强大的敌人不可以轻易冒犯,弱小的势力不可以轻易放弃。敌人的情况,不可以不仔细考察;我方的虚实,不可以不了解。敌人若出现破绽,我们就趁机进攻;敌人若无破绽,我们就耐心等待。在国内要整治政务,在国外要防备边疆,积蓄钱财,供养军队,来等待合适的时机。淮河地区,是天下的脊梁。守住淮河那么江南就会安定,失去淮河那么江南就会危险。实行屯田来充实边疆,储存粮食来供养军队。选拔将领,训练士兵,激励军队的士气,让士兵们乐于为我所用。祸患常常是从极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有智谋勇气的人大多被他们溺爱的人或物困扰。将帅长期担任职务,那么士兵就会安定;官吏长期担任职务,那么政事就会有成效。战争不可以轻易发动,一定要等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再行动)。
15.答案C
16.答案①“莺入故宫”“花迎新使”选取“莺”“花”等常见意象,语言通俗浅近,不加雕饰。(或:“含意思”“生光彩”以平实口语化的表达,直接描摹黄莺有情、鲜花焕彩之景,语言质朴。)②通过“故宫”与“新使”的对比,将时光流逝、新旧交替的人生感悟融入浅近的自然风物描写中,传递了诗人对苏州故地的眷恋与对新任官员的期许,情感鲜明,言浅意深。(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7.答案(1)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示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 六朝旧事随流水[每空1分,第(3)小题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18.答案A交相辉映B蔚然成风/风靡一时(每空1分,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19.答案 示例:他们自草木间提取(萃取)黄色素,染就各类衣衫。黄色作为最易得到的天然色彩,因过于常见而难显珍贵。(每改对一处2分。若有“将‘黄色’放在‘因’之前”等其他修改方式,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20.答案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②将黄色比喻为“身披金甲的帝王”,又用“端坐”一词赋予黄色以人的姿态与威仪,活化静态色彩为动态形象,暗示黄色地位历经朝代更迭仍稳固如初。(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1.答案 甲:大多比较简单 乙:百姓也竞相效仿(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答案 同学们,中国古代黄色服饰地位变迁的主要原因有:一皇权推动,隋文帝引黄色入朝服,后世帝王强化其成为皇室权威象征;二文化基因,黄色契合五行学说,后升华为民族集体文化图腾。(内容完整3分,语言流畅1分,合理即可)
23.写作提示 本题以屠呦呦、梁思成的创新实践为双核案例,考查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传承创新关系。核心立意应聚焦“文化基因的破译与再生”:屠呦呦通过古籍破译青蒿素密码,体现传统医药学的科学转化;梁思成以语言学解码建筑基因,展现跨学科融合的创造性。写作需把握三个维度:其一,传统典籍作为文化基因库的价值;其二,现代科技赋予传统智慧新形态的转化力;其三,当代青年在AI时代如何实现创造性传承。
考生在写作时,要精准把握材料的内涵,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进行辩证思考,紧扣科技赋能的创造性转化,切忌泛谈文化遗产保护。
参考立意:①左手翻古书,右手点代码;②给老智慧插上科技翅膀,看青春如何飞向未来;③古籍里的青春密码,科技时代的创新答案;④用科技钥匙打开传统宝藏;⑤典籍深处觅星河,科技云端筑广厦;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